Ⅰ 2020年国企如何改革 2020年国企改革方案出炉
1、开展提质增效专项行动。2020年,国资委将组织开展提质增效专项行动,进一步强化预算、考核、分配联动。稳妥开展有利于产业协同、品牌增值的并购重组,以股权为纽带整合信息、数据、共性技术等资源,在物流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打造一批跨企业协作平台,促进利益共享、共同发展。
2、贯彻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年要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上实现新突破;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上实现新突破,着力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在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上实现新突破,把明年作为中央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专项行动落地年;在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上实现新突破;在推进改革示范工程上实现新突破,深化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实施“百户科技型企业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行动”,研究制订深化东北地区国企改革意见。
3、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央企要大力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加快提升关键领域研发平台水平。要探索实施项目跟投机制,加快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通过更开放的融通创新,培育更多黑科技、硬科技企业,形成更多“独角兽”“瞪羚”企业,打造更多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
4、重新拟定主责主业,调结构优布局。2020年,国资委将重新厘定中央企业主责主业。央企要加快非主业、非优势业务的“两非”剥离,抓好无效资产、低效资产的“两资”处置,组织清理长期不分红甚至亏损的参股股权,清理未出资、不控制却冠以中央企业名号的“冒牌央企”,清理多年处于清算状态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企业。
5、开展“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国资委2020年将组织开展“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行动”,打造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标杆和样板,示范带动更多中央企业争创世界一流。
6、开放合作,完善产业体系。央企要在服务区域发展战略中促进完善产业体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大与民营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在扩大对外开放中促进完善产业体系。
7、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国资委将进一步推进“放管服”,全面实行权力和责任清单管理制度,动态调整授权放权清单,依法赋予企业更多自主权,加大对“两类公司”试点企业授权力度,适时改组或组建新的“两类公司”。
8、防范化解重大风险。2020年要确保降杠杆减负债工作目标顺利完成,严密防控各类经营风险,防范投资风险、金融风险、境外经营风险、法律风险等。
Ⅱ 2021年,国企改革将从九个方面着力
李锦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贯彻落实,“十四五”开局是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紧锣密鼓前行中到来的。“十四五”时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将围绕一个中心三大方面上取得明显成效开展:一个中心是市场微观主体活力,三个方面一个是市场体制的完善,一个是市场配置的优化,一个是市场主体机制建立。而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构建新产业链使得国有企业改革的综合效能,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得到提升。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有效拓展发展空间,充分激发增长潜力。在重点改革任务上,将会步子更大、节奏更快、举措更实、效果更好,可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获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国企改革趋势,受百年巨变的形势所决定。国企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同时面临百年巨变的紧迫性,改革的任务目标面临疫情之后的经济复苏与全球产业链重构。今后五年,中国企业的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挑战是空前的。具体表现为,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压力上扬,中美贸易冲突重回政治舞台,外部不确定性可能再攀高峰;企业面临逆全球化、价值链产业链重构的挑战;微观主体企业的积极性和活跃程度不高;处在中国工业化中期的传统行业结构,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粗犷型模式带来的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结构扭曲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制约着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最为重要的是 科技 力量差距,核心竞争力的不足,受制于人,这是中国国有企业的痼疾。国资国企改革是国家经济改革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键和主轴,发挥国企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国企改革势必加强主动性,强调针对性,克服盲目性,倡导应变性,提升创新性,追求实效性。
中国国企改革趋势,是由国企的地位与任务所决定的。随着中国开启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到二〇三五年建成 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关系公有制主体地位,国企改革要坚持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三个有利于”方针稳定发展。从具体来说,国有企业在十四五期间关乎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与 社会 安定,强化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产业基础的支撑能力。
中国国企改革趋势,将沿着自身的 历史 逻辑前行。十四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为标志,意味新一轮国企改革开始,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集结号。2015年9月的《关于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指导意见》,构建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四梁八柱”。2020年7月三年行动方案通过,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务实笃行向纵深发展,进入决定性的三年。从发展逻辑上看,全面深化改革头三年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三年,顶层设计出台后是边试边行、积厚成势的四年,2020年到2022年是务实笃行纵深发展的三年。五年改革,关键看三年。三年开好头,起好步,五年便顺势进展。
目前,中国国有企业正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酝酿下先手棋、抢抓改革机遇。局面变幻,然而中国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可以预料的,大体上国企改革将从九个方面着力。
着力点之一,完善治理,打造真正的市场主体,打好公司制改革“收官”之战。 央企的公司制改革已全面完成,超过96%的地方国资委出资企业完成改制,但是翻牌公司现象仍然存在。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与监事会等治理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将会进一步清晰界定,推动章程和议事规则的个性化设计,建立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重点解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实现“一个打造、两个完善”的改革目标,即打造真正的市场主体、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
着力点之二,加大授权放权力度,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提速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工作,试体制、试机制、试管控模式,有效发挥“两类公司”在国有资本布局上的调节作用。2021年在条件成熟的市场竞争性企业成立几家投资经营公司。同时,在重点领域制订科学、可量化、可考核的国资系统智能化监管指标,如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劳动生产率、资金回报率以及创新研发能力指标等,以此动态监管国有资本,并形成风险预警机制。
着力点之三,围绕主业进行结构调整,配强新的产业链条。 围绕主业有效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是2021年的重中之重。2021年中国经济大概率强势复苏,如何利用周期反弹的机遇打开结构改革的空间,国企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保障作用,强化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产业基础的支撑能力,提升国防军工、能源资源、粮食、战略性网络基础设等领域的保障水平。同时围绕“主业”,重新洗牌,在产业链中高端上配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将强化保障公益民生和普遍服务能力,加大民生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将进入新型消费领域。
着力点之四,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 最引人注目的是,各省市区整合持续不断地推进,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大钢铁、煤炭、化工、交通运输行业重组。对解决过剩问题的办法是兼并重组,不会出现多米诺骨牌式的“倒闭潮”,更大可能是出现“兼并潮”;对民营企业、民营上市公司由于高杠杆和股权高比例质押出现的风险多采用并购方式解决,不少国企将参与这场并购。
着力点之五,以国有大型龙头企业为主体重构产业链条,加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 2021年将出现一个新现象,围绕重点产业链、重大投资项目,由国有企业领头,加大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全方位合作,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形成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局面,以加强要素保障,保证各类商场、市场和生活服务业正常供给,深化产权领域合作发展,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完整的产业链,发挥“国家队”在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作用,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体化协调发展转变。
着力点之六,混改以深度转化经营机制为主线,分层分类推进。 混改主题由混资本为主向混机制为主转变,形式上从单一的混改走向以混改为主线的综改新阶段。着力引入高匹配度和协同性战略投资者,给予其董事会席位,提高参与权,充分发挥战略股东在业务合作、改革发展等重大事项决策上的积极作用, 探索 有别于国有独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国企与互联网企业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得互联网公司可以进入国企,更好地发挥其技术和创新能力。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与网运分离,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电力、油气等领域的实施细则和具体办法,大幅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向 社会 资本释放更大发展空间。
着力点之七,以“要素市场化”为着眼点,加快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 全面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面推行市场化用工,用好国有企业激励“工具箱”中较为丰富的方式方法,统筹运用各类中长期激励政策,完善市场化薪酬激励机制。在企业 科技 创新中,进行大胆充分的激励,加强关键技术攻关能力,从创造适合 科技 创新的环境和动力机制着手,健全 科技 成果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提高研发团队及重要贡献人员分享 科技 成果转化转让收益。包括风险降低机制、市场动力机制、制度激励机制、政府促进机制、现代创新爆发新机制。
着力点之八,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市场主体优势,增强国企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 积极推进国企在“一带一路”发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增强国有企业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对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控制力。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骨架,以产业园区为平台,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强化国内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相互支撑,倡导和推动多边合作机制,海外企业从并购获得了先进技术,在消化、吸收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再进行大规模集成创新。
着力点之九,总结推广“双百企业”等国企改革试点的经验,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2021年将大力推进“双百行动”“区域性综合改革试验”“科改示范行动”等专项工程,开展专项或综合评估,重视集成改革效果,要直面差距和不足,解决改革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双百企业”名单。力求改革在更大范围复制推广和应用,引领今后的国企改革更多地朝着综合集成的方向迈进。
(作者为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着名国企政策研究专家)
Ⅲ 如何进行国企改革
问题一:实行国企改革 *** 应该怎么做 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1]。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但国有企业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今后的国企改革将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问题二:如何深化国企改革 (1)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它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它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所有权的分离,有利于政企分开、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有利于培养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
(2)分类指导,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出发,“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抓大”就是抓好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体现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扶优扶强,提高它们的素质和竞争能力;“放小”就是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使国有小企业能灵活地适应市场。
(3)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探索和发展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4)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要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积极推动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把改革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加快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企业的技术改造,形成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切实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努力探索符合市场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5)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并实施再就业工程。为加快国有企业的改组和调整,要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要实施破产;富余人员分流,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这会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党和 *** 要采取积极措施,关心和安排好下岗职工的生活,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再就业工程。
(6)推进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配套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城镇住房公积金,加快住房制度改革,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问题三:中国如何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我个人认为中国国企改革必须有别于西方或前苏联。国企就是全民拥有的企业。我认为可以成立一家银行就叫全民控股银行。国企70%的股份要由全民持股银行持有。20%由 *** 持有。10%股份为公司各管理层持有。管理层股是管理层人员在任职期间自动持有不得转让。离职后归下任领导持有。全民控股银行下设全民控股委员会由社会各阶层民意代表组成代表全民利益。国企的领导不再由 *** 任免。而是公开招聘。国企领导受全民控股委员会和 *** 监督。全民控股银行所得利润用来公共福利比如补贴电价、水价、医疗等。最后我要强调的是全民控股银行不得上市也就是不能被任何人或国家机构持股。全民控股银行的主要任务就是持有国企的股份。
问题四: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进行国企改革?怎样进行国企改革? 深化国企改革,有利于国企增强活力,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应对经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
有利于完善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度,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国企改革,要能使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完善和优越性的发挥,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
国企改革,要能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国民经济主导作用和支柱地位得到巩固。
国企改革,要能有利于国有企业经营更加成功,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
国企改革,要有利于国企走出去,提升国际化竞争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问题五:国企改革具体指什么,在哪些方面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首先要尽最大努力实现这一目标。要从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平衡发展的客观进程,着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老工业基地,把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为国有企业跨世纪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方针: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
(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推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
(三)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五)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加强企业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重视科技人才,促进产学研结合,形成技术创新机制,走集约型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六)全面加强企业管理。推行科学管理,强化基础工作,改善经营,提高效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七)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依靠各方面力量,扩大就业门路,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
(八)协调推进各项配套改革。转变 *** 职能,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法制建设,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帮助企业增资减债、减轻负担。
(九)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素质,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十)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技术业务培训,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问题六:国企改革难点在哪里 周放生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其标志就是通过前20年改革,在那些浅层次矛盾和问题基本解决的基础上,开始着手探索和解决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就像地质勘探,过去勘探的是土壤层,而现在进入的是岩石层,每进一步都极其困难,其复杂性、艰巨性、广泛性是空前的。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精彩手机赛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一是国企改制需到位
1994年《公司法》颁布之后,国企改制在面上开始推开。按照工商登记统计,各地国企改制面并不低,但大多数所谓改制企业是“换汤不换药”,有名无实。企业的体制、机制依然如故。企业改制远未到位。其标志是企业产权结构没有变,没有真正实现股权的多元化。大多数改制企业国有股一股独大,一股独尊。这是政企难以分开的制度基础。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许多由国企独家发起设立的上市公司,将国企最优质资产分离出来,将人员、债务、社会负担留给母体企业,即所谓拿出里脊肉包装上市,又到资本市场募集了大量现金,到证券市场挂牌上市,成为公众公司,按理说,企业形态上已成为标准的现代企业制度。但许多这样的上市公司逃脱不掉“一年盈、二年平、三年亏、四年ST”的境地。这是为什么?稍加剖析便会明了,这些上市公司除了实现“圈钱”功能外,与传统国企并无两样。既无责任主体,也无利益主体,更无风险主体。改制上市成了一场“游戏”,做给外人看的,中看不中用。
由于国企一次改制不到位,并未摆脱困境,各地在反思的过程中开始进行二次改制。
二次改制的标志,就是按照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稳步、规范地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实现股权多元化。
企业经营者群体、科技骨干是企业兴衰的关键。既然如此,就要盘活关键的人力资本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经营者群体、科技骨干持股,将其长远利益与企业利益、其他股东利益拴在一起,做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荣辱与共,风险共担,成为利益共同体。既享有利益,又承担风险。企业经营者群体敢于投资入股,科技骨干的科研成果投入折股,是对企业有信心最有力的证明,是招商引资最好的招牌。
二是企业员工劳动关系需理顺
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一些早期已改制为股份合作制、已无国有股权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了又陷入了困境,甚至到了破产程度的企业,本是一种正常现象,企业应关门走人,但却出现企业需要破产,但职工认为 *** 仍应对他们负责任。这其中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职工认为,他们原来是具有全民所有制身份的国企职工,这主要是指1987年合同制实行前的老国企职工。他们认为 *** 对他们负有无限责任。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失业后缺乏基本保障。这就提出了如何认识和对待全民所有制职工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对国企老职工的“隐形负债”如何解决的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各地都在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对下岗进再就业中心三年期满仍未就业的这部分老职工,未到退休年龄又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身体欠佳,再就业竞争力差,后顾之忧靠自身努力难以解决。
上海等地做法是,在解除劳动关系的同时保留社保关系,即继续为他们缴纳社保基金
,直到他们达到退休年龄为止,或称为“企业管保障、职工挣口粮”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身份置换”。这是一个现实而难以回避的问题。
三是国企内部结构调整应推进
国企产品缺乏竞争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负担重、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其关键在企业内部结构调整。
国企内部结构调整应逐步实现三个分离:
1.分离社会负担。主要指将应由 *** 承担的社会职能如学校、医院、派出所、居委会......>>
问题七:为什么要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这是经济体质改革的一大方向,国企同样要到市场竞争中来
问题八:国企改革为何“怎么做都不对” 阿塔咨询案例分享:
调研分析:
1.该集团以往取得的成绩主要是依赖于石化行业相对封闭、垄断和政策保护的旧体制环境,虽然企业也在尝试着进行对外部环境的应变,但公司长期存在的产业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差等弱点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而随着我国加入WTO,该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将发生急剧变化,并已开始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地方石化企业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受到影响。
2.作为典型的生产型国有企业,企业存在的许多于市场化运作不相适应的功能缺陷和制度缺陷也未得到完善,属于典型的橄榄型企业,企业决策、开发、研究和创新能力弱,主业生产管理能力强,经营、市场营销和公关能力弱。
3.国有企业原有的经营理念、运作习惯、企业文化等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做大作强的需要了。同时,集团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缺乏必要的组织支撑、技术支撑、制度支撑和人员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后劲不足。
解决方案:
显然,集团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调整和升级为抓手,全面实现由生产型企业向自主经营型企业的战略转型和相应的功能变革。
首先,我们综合本企业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会和挑战,运用战略分析的工具,提出企业未来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和发展规划。经过多轮次的论证、宣贯,以“油头化尾”的产业发展战略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资本运营战略为核心的新的发展战略在企业开始实施。
其次,针对企业组织功能的缺陷,我们又从治理机构、管理机构的调整入手,重新设计和规划了企业组织脉络,推行了以董事会为首的治理机构和以总经理为首的管理机构的分设,同时,为适应企业转型的需要,新设了市场营销、投资管理等部门。在组织机构重新设置后,还对其管理运行的流程进行了设计。
在有效推进组织机构重组的基础上,我们又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改革,帮助企业针对新的组织机构,进行定员定岗,用科学而又实用的方法进行了岗位测评和以此为基础的薪酬制度改革和绩效考核改革,并进行了管理人员竞聘,制定管理层激励制度,从而激发了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另外,针对机构改革后对管理人员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还制定了定制式培训计划,选拔了一批管理人员到上海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强化培训,增强了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意识。
在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改革两方面取得初步成效、来自企业内部的发展动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我们又积极辅助企业具体落实产业发展战略和资本运营战略,力图通过引入外部资源和力量,实现企业质的变化和能级的提升。
案例启示:
通过前后两年多的密切配合,我们目睹并亲身参与了一个传统型国有企业的战略变革之路,体会到了其中的种种艰辛和困难,也看到了走向成功的希望道路。一个习惯了在相对垄断、封闭和政策保护的经营环境中生存的企业,在面对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企业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具有共性的课题,石化企业如此,电信、电力、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产业亦如此。而在很大程度上,最高领导层勇于直面变革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而巧借外脑,用第三者的智慧和力量来推动企业的变革,则是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突破内部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寻求理性思考的一条捷径。
问题九:怎样理解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全面推进 步入主次分明新阶段
?
记者2014年12月17日获悉,一年一度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有望近期召开,会议将总结2014年工作,部署2015年的改革要点。知情人士表示,在分类改革、界定中央企业功能方面,央企将分为一般商业类、特殊商业类和公益类。商业类央企应依托资本市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中规范的公众公司。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表示,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将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进行整体部署和具体落实,明年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将围绕规范企业的经营决策、保值增值、参与公平竞争、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履行社会责任等六个方面来深化。分类改革的明确能有效地推动国企改革的进程。目前国企改革蓝图逐渐明晰,今年是国企改革的“开场戏”,明年将逐步进入“正戏”。
随着国企改革的加速推进,国企改革已步入主次分明、上下结合、全面深化新阶段,发展的蓝图和实现路径逐渐清晰。在顶层设计方面,指导思想、原则、措施已基本形成共识。在分类改革方面,知情人士表示,对于界定不同中央企业功能,3个月前已拿出了一个文件,经过多次讨论和协调,目前基本形成共识。未来央企将分为一般商业类、特殊商业类和公益类。一般商业类也称“商业一类”,即竞争性的企业;特殊商业类也称“商业二类”,包括石油、电力、军工等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企业;公益类是保障民生、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
问题十:国有企业为什么和怎样进行分类改革 《 *** 工作报告》对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我们要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加大力度推进,努力取得新的进展。 第一,大力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从整体上看,国有经济分布仍然过宽,产业布局和企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一些企业主业不够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必须抓紧解决。一是按照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国有资本应主要向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矿产资源,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集中,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对不属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资本,按照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实行依法转让。二是推进国有企业调整重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国家已经提出明确要求,到2010年,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中央企业,要由现在的159家减少到80-100家。要依法推进国有企业强强联合,积极推动应用技术研究院所与相关生产企业的重组,提高企业的规模效应,形成合理的产业集中度,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同时,加大对亏损企业国有资本的调整力度;围绕突出主业,积极推进企业非主业资产重组;加快国有大型企业内部的重组,简化企业组织机构,原则上将管理层次控制在三级以内
Ⅳ 怎样进行国企改革
问题一:实行国企改革 *** 应该怎么做 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1]。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但国有企业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今后的国企改革将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问题二:如何全面深化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1)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它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它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所有权的分离,有利于政企分开、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有利于培养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
(2)分类指导,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出发,“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抓大”就是抓好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体现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扶优扶强,提高它们的素质和竞争能力;“放小”就是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使国有小企业能灵活地适应市场。
(3)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探索和发展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4)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要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积极推动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把改革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加快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企业的技术改造,形成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切实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努力探索符合市场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5)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并实施再就业工程。为加快国有企业的改组和调整,要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要实施破产;富余人员分流,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这会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党和 *** 要采取积极措施,关心和安排好下岗职工的生活,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再就业工程。
(6)推进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配套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城镇住房公积金,加快住房制度改革,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问题三:国企如何改革? 一、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 *** 体制与产权问题
1.彻底改革 *** 干部任免制度和用人制度。首先要真正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和企业经营者的干部待遇,培育企业家市场,完善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制度,促进经营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动;其次要在 *** 部门内部实行公务员的竞争上岗,建立公务员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其素质;再次,要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把组织考核推荐、引入竞争机制和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
2.产权制度改革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以产权明晰为前提,否则其他任何改革措施都将行之无效或收效甚微。成熟完善的产权制度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产权明晰,即明确财产所有权主体及其与法人主体间的责权利;第二,产权流动,即产权可以交易;第三,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合理,即企业内部产权主体多元化。当前,产权制度改革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积极推动股份制的健全和完善。首先,要正确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彻底转变在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股应绝对控股的认识,促进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使所有者有其“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其基础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关键就是所有者有其“位”,即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能够明确代表所有者有效行使其对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机构。
(2)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权的合理流动。盘活存量资产,促进国有企业资产的优化配置,已经纳入了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健全法规,规范产权交易机构的运作。鉴于目前在产权交易中政出多门、 *** 直接干预及场外交易普遍的现状,首先应尽快完善产权转让的法规,促使公有产权的合法、规范和有序地流动;其次要加强产权变动的监管和产权登记检查力度;再次要完善产权交易机构的职能,强化产权交易机构的中介作用,积极促进产权的自由交易和国家政策性目标的实现。二是,结合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工作,充分发挥 *** 的宏观调控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制定相应的政策调整国有资产的投资方向和结构,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调整目标。三是要壮大和完善资本市场。第一,要有步骤地逐年推进股市扩容,为有条件的企业创造向市场直接融资的机会,同时促使企业按资本机制的内在要求进行资本运营;第二,要进一步探索国有股流动方式和方法,尽快消除国有股、法人股和市场流通股之间的障碍,增强国有股的流动性,实现同股同利,规范国有股权运作,有效地保障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经济利益问题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中的一个细胞,必然关注和谋求自己的经济利益,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企和国企职工的经济利益长期被漠视,“大锅饭”、平均主义盛行,严重挫伤了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这个问题应该成为国企改革中一个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国企的经济利益被漠视的问题只是国企长期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那种以解决国企的经济利益问题作为改革主线的做法很值得商榷。我们必须注意到,国企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其经济利益的诉求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概括起来讲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国企的所有权属于整个社会而不是企业自身。这就决定了国企获取的经济利益的受体应该是整个社会,而不是国有企业本身。其二,国企承担着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因此,国企经营的目标具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致性,而不是单一对自身经济效益的诉求。其三,对国......>>
问题四:如何正确看待国企改革 一段时间以来,一提起国有企业改革,一些人就颇有微词,甚至是有些愤懑:企业改革使国有资产流失、贫富分化加剧、职工利益受损,导致各种社会矛盾产生,小部分人甚至对企业改革失去信心。的确,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和发挥主导作用的国有经济,其改革也必然备受公众关注。
不可否认,改革必然要触动部分人的利益,但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改革。改革是新生的事物,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因此当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必然会有那么几块石头碰疼我们的脚,但我们不能因为碰了脚就不前进,问题和矛盾是改革过程中客观存在。前面过河的人碰了脚,可以为后面过河人提供经验和教训,碰了脚的人对改革提出点意见,反而是对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我们大多数人都顺利的过了河,那就不应该片面的去放大碰脚的问题,而应看到过河的成就。看一下国企改革的经历我们就不应该迷茫,要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有企业被称为国营企业,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仅仅是一个生产单位。面对市场竞争,上世纪90年代末,“亏损”成为困扰国企的最大难题。1998年国有企业的亏损面达到三分之二,全国国有企业一年的总利润只有213.7亿元。当时,国企的中心任务是改革脱困。如今,仅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100多家中央企业,每月的利润就达几百亿元甚至近千亿元。2011年,38家央企进入了世界500强。
改革为国企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从“脱困”到“发展”,国企的进步有目共睹。国有企业利润增长、实力增强的背后,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年来国企改革全面推进,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步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向基础性、公益性、支柱性产业集中,向优势产业和大集团、大企业集中。国有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一般性竞争性领域的绝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改制,退出了国有经济行列。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效益逐年增长,实现利润总额由2002年的2636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14989亿元;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国有经济的壮大,不仅显着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而且主导作用和影响力得以充分发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并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强大的国有经济,使 *** 宏观调控得以更好地掌握全局、指挥全局。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用创新的方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问题五:中国如何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我个人认为中国国企改革必须有别于西方或前苏联。国企就是全民拥有的企业。我认为可以成立一家银行就叫全民控股银行。国企70%的股份要由全民持股银行持有。20%由 *** 持有。10%股份为公司各管理层持有。管理层股是管理层人员在任职期间自动持有不得转让。离职后归下任领导持有。全民控股银行下设全民控股委员会由社会各阶层民意代表组成代表全民利益。国企的领导不再由 *** 任免。而是公开招聘。国企领导受全民控股委员会和 *** 监督。全民控股银行所得利润用来公共福利比如补贴电价、水价、医疗等。最后我要强调的是全民控股银行不得上市也就是不能被任何人或国家机构持股。全民控股银行的主要任务就是持有国企的股份。
问题六: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进行国企改革?怎样进行国企改革? 深化国企改革,有利于国企增强活力,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应对经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
有利于完善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度,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国企改革,要能使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完善和优越性的发挥,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
国企改革,要能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国民经济主导作用和支柱地位得到巩固。
国企改革,要能有利于国有企业经营更加成功,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
国企改革,要有利于国企走出去,提升国际化竞争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问题七:怎样理解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
国企改革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
问题八:如何看待国企改革 中国的国企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是财政断粮和银行断贷的双重压力下逼出来的国企改革始终在争论中不断推进。如何看待国有企业改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则是最好的答案。目前对国有企业改革有三论:一是悲观论,对国企改革丧失信心,对国有经济的作用持否定态度;二是速胜论,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问题已经解决;三是持久论,悲观论与速胜论都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历史是最好的医生。有些人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是在新自由主义思潮和理论指导下推进的。我认为不是这样。从历史看,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是财政断粮和银行断贷的双重压力下逼出来的。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地方突破?地方 *** 直接面对各方面的压力,直接面对工厂要冒烟,职工要就业,财政要税收,社会要稳定四大难题。当面临这些压力的时候,他们别无它法,只有推动改革。现在从全国情况看,中央企业改革落后于地方企业改革,大型企业的改革落后于中小型企业改革,经济情况好的企业落后于困难企业改革。二十多年的国企改革能试的办法都试过了,国有企业经营者自主决策权之大也是世界之最.但决策者并不承担决策失误之责,因为国企改革是在出资人缺位的情况下推进的。国有企业改革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国有企业经营方式的市场化,二是国有企业制度体制市场化。前一个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基本解决了,人财物产供销基本实现市场化配置,第二个问题正在解决当中。2004年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争论,反映了各方面对国企改革的不同认识,总体上看是有积极作用的。各方面都在关注改革改制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这样可以促使我们的法律法规更加完善和规范。目前抽样调查情况看,改制后的国有企业70%以上实现了盈利。1998年到2003年,国有企业减少到了13.8万户,职工从7500万人减少到4300万人,年实现利润从213亿增加到4000多亿。在改革大潮下,必然是泥沙俱下,这是一个探索和博弈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积极推进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地方经济和整个中国经济不会有今天的状况,就会丧失历史机遇。现在已完成改制的企业,改制前求生存,改制后求发展。它们现在进一步在考虑和推进二次改制了。问题是改革中发生的,只能通过改革来完善。从现实看,国有企业改革目前进入了制度体制变革阶段,已由浅层次改革进入到了深层次改革,我们要切实看清目前的情况下国企改革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十六大解决了出资人机构到位问题,但还没有解决出资人职能到位问题。其二是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问题。十五大提出国有经济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但究竟如何体现,如何落实?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三是国有职工劳动关系的调整问题。国有职工对国有企业的制度依赖,是国企改革最难解决的问题。除上述之外,还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企业分离办社会、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不良资产处置、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和产业整合、国有企业治理结构、集体企业改制等问题。(周放生/文)
问题九:怎样理解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全面推进 步入主次分明新阶段
?
记者2014年12月17日获悉,一年一度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有望近期召开,会议将总结2014年工作,部署2015年的改革要点。知情人士表示,在分类改革、界定中央企业功能方面,央企将分为一般商业类、特殊商业类和公益类。商业类央企应依托资本市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中规范的公众公司。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表示,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将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进行整体部署和具体落实,明年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将围绕规范企业的经营决策、保值增值、参与公平竞争、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履行社会责任等六个方面来深化。分类改革的明确能有效地推动国企改革的进程。目前国企改革蓝图逐渐明晰,今年是国企改革的“开场戏”,明年将逐步进入“正戏”。
随着国企改革的加速推进,国企改革已步入主次分明、上下结合、全面深化新阶段,发展的蓝图和实现路径逐渐清晰。在顶层设计方面,指导思想、原则、措施已基本形成共识。在分类改革方面,知情人士表示,对于界定不同中央企业功能,3个月前已拿出了一个文件,经过多次讨论和协调,目前基本形成共识。未来央企将分为一般商业类、特殊商业类和公益类。一般商业类也称“商业一类”,即竞争性的企业;特殊商业类也称“商业二类”,包括石油、电力、军工等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企业;公益类是保障民生、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
问题十:国企改革为何“怎么做都不对” 阿塔咨询案例分享:
调研分析:
1.该集团以往取得的成绩主要是依赖于石化行业相对封闭、垄断和政策保护的旧体制环境,虽然企业也在尝试着进行对外部环境的应变,但公司长期存在的产业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差等弱点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而随着我国加入WTO,该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将发生急剧变化,并已开始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地方石化企业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受到影响。
2.作为典型的生产型国有企业,企业存在的许多于市场化运作不相适应的功能缺陷和制度缺陷也未得到完善,属于典型的橄榄型企业,企业决策、开发、研究和创新能力弱,主业生产管理能力强,经营、市场营销和公关能力弱。
3.国有企业原有的经营理念、运作习惯、企业文化等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做大作强的需要了。同时,集团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缺乏必要的组织支撑、技术支撑、制度支撑和人员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后劲不足。
解决方案:
显然,集团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调整和升级为抓手,全面实现由生产型企业向自主经营型企业的战略转型和相应的功能变革。
首先,我们综合本企业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会和挑战,运用战略分析的工具,提出企业未来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和发展规划。经过多轮次的论证、宣贯,以“油头化尾”的产业发展战略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资本运营战略为核心的新的发展战略在企业开始实施。
其次,针对企业组织功能的缺陷,我们又从治理机构、管理机构的调整入手,重新设计和规划了企业组织脉络,推行了以董事会为首的治理机构和以总经理为首的管理机构的分设,同时,为适应企业转型的需要,新设了市场营销、投资管理等部门。在组织机构重新设置后,还对其管理运行的流程进行了设计。
在有效推进组织机构重组的基础上,我们又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改革,帮助企业针对新的组织机构,进行定员定岗,用科学而又实用的方法进行了岗位测评和以此为基础的薪酬制度改革和绩效考核改革,并进行了管理人员竞聘,制定管理层激励制度,从而激发了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另外,针对机构改革后对管理人员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还制定了定制式培训计划,选拔了一批管理人员到上海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强化培训,增强了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意识。
在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改革两方面取得初步成效、来自企业内部的发展动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我们又积极辅助企业具体落实产业发展战略和资本运营战略,力图通过引入外部资源和力量,实现企业质的变化和能级的提升。
案例启示:
通过前后两年多的密切配合,我们目睹并亲身参与了一个传统型国有企业的战略变革之路,体会到了其中的种种艰辛和困难,也看到了走向成功的希望道路。一个习惯了在相对垄断、封闭和政策保护的经营环境中生存的企业,在面对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企业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具有共性的课题,石化企业如此,电信、电力、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产业亦如此。而在很大程度上,最高领导层勇于直面变革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而巧借外脑,用第三者的智慧和力量来推动企业的变革,则是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突破内部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寻求理性思考的一条捷径。
Ⅳ 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怎么改
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模式无外乎两种:一、对内,提升管理效率,通过股权激励、引入战略投资者、去行政化等;二、对外,改善经营环境,通过资产注入、并购重组、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等。
第十三届中国经济论坛昨日在北京召开,国有企业改革成为论坛热议的主题之一。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表示,国有企业的转型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改革处于过程之中,但需要进一步的解决体制、机制和布局结构等问题仍然很多。
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国有企业发展已经历了两轮改革。第一轮主要是通过关停并转,使大多数的亏损国企摆脱困境,堵住了国有资产的出血口,国有企业退出了一般竞争性领域,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第二轮主要以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企业战略重组为代表,使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作用愈加明显。那么,这一次的国企改革与前两次相比有何不同呢?
笔者认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模式无外乎两种:一、对内,提升管理效率,通过股权激励、引入战略投资者、去行政化等;二、对外,改善经营环境,通过资产注入、并购重组、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等。
就提高国企内部的管理效率来说,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是当仁不让的首选。除了对管理层队伍进行适当的股权激励,吸引并留住管理人才,通过利益绑定激励管理团队为提高企业盈利水平而努力之外,对于员工实施股权激励亦是改革的重要选项。着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谈及国有企业改革时就指出,改革要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更好地结合起来产生更高的效率。国企职工持股,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将产生社会和谐红利。
国资委近日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引入非公资本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已经占到总企业户数的52%,超过半数央企已是混合所有制企业。截至2012年底,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共378家,上市公司中非国有股权的比例已超过53%。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监督或是辅助国企董事会的经营决策,在完善股权结构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并形成市场化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而一直以来,浓厚的行政化色彩是造成国企故步自封、不进反退的核心因素之一。淡马锡模式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并不在模式,而在于真正实现政资政企分开。因此,国企去行政化势在必行,这也将成为解决国企发展瓶颈的内生性动力。
至于如何改善国企经营环境,借助外部资源和势能助推国企再上一个台阶,无论是资产注入、并购重组还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等,都少不了资本市场的参与。虽然股市对于国企改革概念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也难免让人担忧,某些部门会把国企上市、重组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那么上市国企的质量就会存在较大问题:一方面国企上市体量巨大,会引发股市的震荡,另一方面,部分在竞争性行业国企质量不佳,在退市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贸然上市,是对A股市场其他上市公司的不公。因此,笔者认为,新一轮国资改革的关键,不单单是提高国资证券化率,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上市和股权多元化,切实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Ⅵ 请问国企改革核心是改什么以前主要存在什么问题现在改革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呢
国企改革核心仍然是产权改革、建立治理结构、加快股改步伐、保护股东利益、减轻政策性负担。
工业革命以来近代经济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我们所称的“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过程。当今西方的发达国家,在早期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由中世纪的封建经济制度逐步过渡到近现代的市场经济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尽管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呈现出过渡的差异,例如,由于国家介入程度的差别而有所谓的“美国式道路”和“德国式道路”的区分,但在总体上,自由企业制度和主张自由竞争、抵制国家过多干预的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具有“自然发育”的特点。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批国家,在其初期则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其中的一些国家,如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此前资本主义经济曾经获得过一定程度的发展,另一些国家如中国,整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只是在局部地区有所发展,更大范围内则处在萌芽状态。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初期和中期,这些国家曾有过工业和经济的高度增长,但体制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最终促使这些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在“自然发育”的国家,市场的扩展显示了从商品市场到资本市场的轨迹。
为生产服务的金融制度虽然也在发展,但证券市场的兴起和大规模发展则直接受到大量融资和企业间购并需求的刺激。而我们属于“转型”国家,已经基本建立了现代工业基础,建立在有些领域已达到很高的、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竞争的水平,工厂制度不仅确立,而且具有较为系统的管理制度。与“自然发育”不同的是,这些工厂不是在市场扩张的刺激下成长起来的,而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计划安排。所以,它们是“工厂”而不是“企业”。在这样一个起点上,如何实现这些工厂的市场化“转型”,“转型”中依据何种顺序和逻辑,就成为我们面对的问题。
不论理论和政策上采取了何种“说法”,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从开始实际上就是“市场导向”的。改革之初,企业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按什么价格出售无法自主决定,国家计划“管得过多,统得过死”,被当成是企业体制上的一大弊端而需要改变,因而要求企业“面对市场组织生产”。企业首先进入的是商品市场,在商品市场中则首先进入的是消费品市场。决非偶然的是,价格改革构成了80年代经济改革的重点,首先得以放开的是大多数消费品价格,尔后通过“双轨制”的调放结合,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放开了大多数投资品价格。中国国有企业首先经受了商品市场的竞争洗礼,产生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明确并初步学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2、刺激了供给增加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3、产品和企业的分化加快,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脱颖而出。
4、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企业家。
总之,商品市场的一个时期的发展,使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生了某些实质性变化,那种完全指靠国家吃饭过日子的企业已少见了(尽管不能说完全没有)。对国有企业改革来说,商品市场所带来的变化给资本市场的发展创造了不可缺少的前提。这里我们关注的是前面述及的市场发展的顺序问题。理论上可以假设资本市场先于商品市场发展,或者二者同步推进,但资本市场上的经营者很快将会发现企业不会按照市场需求生产和销售产品,不知道那些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获利,并成为优势企业,不知道企业重组中谁去兼并谁,也不知道哪些企业领导人是真正的而非冒牌的企业家。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能有什么样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
在商品市场取得重要进展、解决了一些问题的同时,它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越来越显而易见。这些问题有些是根源于传统体制的老问题,在新的形势下趋于明朗和尖锐,有些是随着商品市场发展而引出的新问题。概括地说,它们集中表现为几个重要矛盾。
第一个矛盾是国有企业“所有者虚置”与市场竞争对所有者作用要求提高之间的矛盾。所谓“所有者虚置”不是说没有法律上和形式上的所有者,而是指这样的“所有者”不能切实负起应有的责任。这是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老问题,但在市场竞争趋于激烈的新环境下,对所有者的要求提高了,所有者的“质量”不同,企业竞争的后果便会有大的差别。这一点经常被用来解释国有企业经营不善、持续亏损等现象。分析近年来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原因,人们甚至有理由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是否存在明确的盈利动机表示很深的怀疑。这是一方面的情况。
在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以及其他公有企业的治理结构、经营者的行为呈现出复杂状态。在企业扩权的背景下,相当多的企业,特别是从差到好的老企业,改革以来“从无到有”的“新国企”,高层经营者实际上掌握了大部分剩余控制权和部分剩余索取权。这些人已不同于改革前的企业经理人员,也不同于西方国家老一代企业家打下江山后雇佣的支薪经理,他们不同程度上具有创业者的性质,对他们掌握的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人们似乎多少持一种默认态度,认为“人家搞起来的企业,应该有一份合法权益”。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经营者已是某种程度上的“风险承担者”。但现有的正式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并不全部承认并保护他们这种事实上的权利。与此同时,市场化过程使企业经营者损害法律上的所有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如职工)的利益,有了比计划经济时期大得多的空间,从在职消费到转移资产都可能发生。于是,合理的不承认,非法的管不住,经营者行为陷入了矛盾、扭曲的状态,确实有人完全是“吃”、“挖”公有制,也有人是“正路”不通而走“邪路”的。公有制的所有权可能落不到实处,经营者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从来都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既有制度不承认、不保护它,它就会以与既有制度相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来。近年来一些知名企业家“出事”,以及普遍存在的“穷庙富和尚”现象,仅仅用个人品质显然是无法解释的。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应有更切合实际的说明。无论如何,我们面临着一个能否创造出有利于企业家稳定、长期发展的制度环境的问题。
第二个矛盾是国有资本事实上的部门、地区所有与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之间的矛盾。国有资本名义上或法律上归国家所有,大多数实际上是部门、地区所有,已是不争的事实。在非市场化的环境中,国有资本要有运营的实际可能性,“条块分割”是无法避免的选择。对“条块分割”的弊端,已有诸多分析,如人为割断生产经营内在联系、重复建设和地区封锁等。在企业规模扩大、分化加剧的新形势下,“条块所有”至少又带来了两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条条”和“块块”越来越难以对迅速扩张的优势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特别是直接融资的支持,同时对在竞争中失败的劣势企业越来越难以在自己的行政势力范围内予以消化。二是“条条”和“块块”在自己的行政范围内越来越难以提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称职的企业家人才。撇开其他问题不论,这意味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原有的所有者在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上都出现了“短缺”。如果说西方国家曾存在私人、家族及合伙人资本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的话,我们的经济中目前也出现了明显的“条块所有”与生产和资本经营日益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两种情况虽然在具体国情和所有制性质上有很大差别,但所有制形式的封闭性和狭隘性上却有类似之处。在西方国家,矛盾一定程度上通过企业股权结构的“公开化”、“社会化”,即通过对外扩股包括企业上市加以缓解的。我们所面临的“条块所有”所带来的矛盾,也需要而且只能通过股权结构的开放和流动得到解决。
股权结构的这种变化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即为政企分开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条件。对此依然可以从比较的角度得到理解。西方国家的所有者职能与部分经营者职能的分离,虽然不排除股权依然封闭状态下雇佣职业经理的情况,但多数是在股权“公开化”以后出现的。“公开化”一方面使企业的股权不再等同于(一般应大于)原有所有者的股权,另一方面由于有了多个所有者,使所有者(投资者)能够相互竞争和流动,形成了资本市场,以及在资本市场上产生的便于所有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基本信息。这些变化都使所有者和经营者职能的分离成为可能。对我们所面对的政企分开问题而言,在坚持国有制的前提下,政府作为事实上的所有者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在政府之外寻找其他国有所有者是徒劳的。但是,如果一个企业只有一个作为所有者的政府部门,而且这种隶属关系有着很长的“历史性”,要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职能分离意义上的政企分开将是很难的。积极的变化只有当引入了新的所有者,而且新老所有者具备了流动性,并且能够以某种方式提供关于企业经营状况信息时才能开始。
第三个矛盾是国有经济战线拉得过长与随着市场竞争的扩展而出现的“市场失效”问题之间的矛盾。准确地说,在改革前和改革初期,这个矛盾不可能突出,甚至不足以成为问题,因为当国有经济一统天下时,不存在其“战线过长”的问题,当市场经济未得到大的发展时,也不可能存在“市场失效”的问题。这个矛盾一旦突出起来,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市场经济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近来强调国有经济缩短战线、调整结构,就是以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资源配置中开始发生基础性作用,特别是竞争性行业的市场竞争加剧为背景的。在这一背景下,国有经济在竞争性领域并无确定的优势可言,虽然也可以找出具有竞争力、表现优秀的国有企业,但大多数企业却陷入困境。在另一方面,仅靠市场力量管不了、管不好和不愿管的事情大量增加,矛盾逐渐突出,如何把有限的国有经济资源按照优先顺序转移到最需要从而也是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去,就成为紧迫的问题。
国有经济的这种战略性调整所涉及的是国有经济在新体制中的“定位”问题。近年来在国有经济问题上存在着强调“产权改革”、强调经营者作用和强调建立竞争性环境等不同的观察角度,彼此有一些争论。在“产权改革”论那里,或明或暗地遵循了“公家的东西不可能象私人的东西那样受到关心和爱护”这样一条简单、朴实的逻辑,其结论的倾向性也是较为清楚的。强调经营者作用的论者则考虑到近现代企业中职业经理阶层出现且重要性上升的趋向,近来又受到人力资本理论和中国实践经验的支持。重视竞争性环境的观点则认为最重要的是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以获得评价企业业绩的充分信息。对同一问题从诸多角度开展讨论,对问题本身的理解无疑是有益的,同时也表明了问题的复杂性。对强调产权改革者来说,需要对这样一个事实提出解释,即在最崇尚私人资本、最“自由放任”的国家,如美国,也都存在着一块“国家资本”或“社会资本”。对强调经营者作用的论者来说,需要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代理成本普遍高于非国有企业的现象作出解释,而且将会发现重组后的国有经济经营者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经营者。对强调竞争性环境者来说,也将会发现重组后的国有资本大部分并不处于竞争性领域。如果继续用一般的产权和企业理论来分析国有经济问题,将难以摆脱逻辑上的困境,因为其隐含的前提是把国有企业仍然当成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显然,对立足于解决“市场失效”问题、大部分将处于非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来说,或者说实行战略性重组的国有经济来说,需要一组更切合实际的理论,其中包括国家理论、外部性理论、政府管制理论等,以对问题本身提出更好的说明。
上面述及的三个矛盾相互交织,不完全处于一个层次,但仍然可以由统一的逻辑加以解释。不难理解,第三个矛盾是基本的,它需要通过国有经济的职能转换和战略重心的大幅度调整才能解决,其结果很可能是多数或大多数国有资本将会转入非竞争性领域。在理论上则要求摆脱把国有资本参与的企业看成一般企业的局限。对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处在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来说(尽管随着时间推移这部分国有资本将呈现递减趋势),第一个和第二个矛盾是无法回避而且必须解决的,其基本途径是在引入资本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企业产权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的“现代化”,其核心是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机制。
其次,上述三个矛盾的出现和解决具有显着的阶段性特征,或者说只有当转轨“转”的一定程度后才会发生。如果没有商品市场的发展,这些矛盾或者缺少发生的依据,或者虽然存在但不会尖锐。也就是说,商品市场在解决了一些问题以后又提出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商品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必须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这样我们对前面提出的问题就有了答案: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取向改革同样遵循了由商品市场到资本市场的顺序,这一点完全是由市场化进程的内在逻辑决定的。
从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角度看,国企改革期待资本市场解决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支持国有经济收缩战线,重点是从竞争性领域的退出。当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目标确定以后,也就是国有资本在某些领域“要不要退出”的问题确定以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退出”。我们不排除某些国有资本直接以实物形态上改变用途的方式“退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资产专用性存在,首先要解决国有资本变现即由实物形态转化为价值形态的问题,否则仍然无法实现“退出”。例如,国有资本要从一个纺织厂退出,该厂的机器设备、厂房、存货等显然不适合国有资本新用途的需要,所以首先要适当的交易者,通过拍卖、股权转让等方式将国有资本变现,而且在变现的过程中应给出合理的价格,不能发生低估国有资本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资本市场,通过这个市场解决国有资本退出过程中的“寻找交易者”、“定价”、“变现”、“转让”等问题。
第二,推动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核心是大企业的成长和新分工协作体系的形成。近年来出现的产品和企业两极分化,将导致两个重要结果。一个结果是大企业的成长,特别是一批按照国际水准衡量的大企业的逐步形成。商品市场的竞争胜利,给企业“长大”在生产、技术、销售、管理、品牌诸方面打下了一个初步基础,但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持,企业扩展的速度将相对缓慢,有的企业可能就停滞于既有水准。国际上知名的大企业大都有良好的金融支持系统,比如几乎都是上市公司。这一点也可解释在发达国家上市公司通常只占公司总数的很小比例(如千分之一、二),但大公司却很少不是上市公司的。另一个结果是占到企业总量多数的、在竞争中失败或至少未占到优势的企业,将与大企业之间有一个分工协作关系重新组合的过程。新的分工协作关系包括横向关联(如成为大企业生产体系中的最终产品生产者)、纵向关联(如原材料、另部件供应商,产品推销商)以及混合关联(如跨行业纳入大企业多元化的经营结构)等。现在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对中小企业持一种蔑视态度,认为这些企业,没有规模优势,因而没有竞争力和发展前途。其实,在合理的经济体系中,大中小企业有适宜的比例关系,大多数企业仍然是中小企业。至于“规模经济”问题,按照美国着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得到大量实证经验支持的观点,所有在竞争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都有其规模上的合理性。我们过去的问题主要并不在于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而在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率的联系,如一个行业中大中小企业都生产最终产品。在这种状况下,出路只能是通过收购、兼并、破产、托管等方式重建大中小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市场不仅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最具优势的。
第三,有助于企业产权制度和内部治理结构中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解决。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企业改革的目标已经明确,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注重组织结构的变化,追求组织形态上与国际经验的相似性,如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经理组成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国有股本的持股机构等,而容易忽略作为其基础的资本市场的作用。然而,离开了资本市场,产权边界的确定、股东作用的发挥、对经理阶层的监督、经营业绩的评价等都根本性的解决办法。以人们谈论很多的产权问题为例,如果缺少资本市场上的“交易”,资产的价格将无从确定,产权的价值边界也不可能清晰。其次,在存在市场交易的条件下,资产将向对其评价高的主体流动,进而产生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的结果。如果不出现由于流动而产生的效率改进,所谓的“产权明晰”也不会有多大意义了。尽管我们无法断言有了发育良好的资本市场,长期困扰我们的产权和企业组织结构方面的诸多难题一定能够解决(可能需要其他条件的配合),但若没有资本市场的作用,这些难题肯定是无法解决的。
如果说十几年来产品市场的发展使国企经济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且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而对前面分析过的诸多矛盾的解决,将使我国国企体制转轨发生一个质的进步,从一定角度看,它将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确立。
http://cache..com/c?word=%B9%FA%C6%F3%3B%B8%C4%B8%EF%3B%BA%CB%D0%C4&url=http%3A//www%2Ehqw%2Ecom%2Ecn/xxdd2/0801%2Ephp&b=0&a=34&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