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外国人在上海年假怎么算
胶东在线4月23日讯(通讯员 魏文彬) 随着烟台自贸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和外籍人士来区务工,新型的劳动争议也不断涌现,外国人在华工作是否可以享受带薪年休假待遇呢?烟台开发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院工作人员对此进行解析:
案情简介:
LUC于2012年12月到某外资公司担任总经理职务,双方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约定LUC每月税后工资35000元,每年可享受25天的带薪年休假假期,后公司因经营困难拖欠LUC的带薪年休假工资。LUC向仲裁委提出申请,要求: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2013年至2020年的带薪年休假工资80459.75元。
公司认可双方劳动合同的确约定了25天的带薪年休假,但主张该约定远高于国家法律规定,且2013年至2018年的带薪年休假工资已过仲裁时效,不同意支付,同意按法律规定的天数支付。
仲裁裁判:
仲裁庭裁决公司支付LUC的2019年和2020年的共计10天的法定的带薪年休假工资及40天带薪休假工资。
相关法律分析:
一、外国人在华就业期间是否享受带薪年休假的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第五条规定,“用人单位聘用外国人须为该外国人申请就业许可,经获批准并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以下简称许可证书)后方可聘用”。由此可见,外国人与中国境内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劳动关系,以外国人取得外国人工作许可证为前提,外国人在取得上述许可证书后才在法律意义上获得在我国的合法劳动主体资格。按照《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第二十三条规定,“在中国就业的外国人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以及社会保险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其劳动权益受我国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的保护,应当享受法定带薪年休假待遇。
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及《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LUC每年可享受5天的法定带薪休假。
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LUC只能享受2019年和2020年的带薪年休假待遇。
二、实务中的常见问题
(一)如何计算外国人带薪年休假的累积工作时间?
1、累计工作时间的认定。
在实践操作中,对于累计工作时间认定问题,外国人无人事档案,可根据其取得工作许可证后与其他境内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或者其他可以证明存在全日制用工关系的证明材料确认其在到该用人单位之前在中国境内工作的累计工作时间。
2、外国人在中国境外的工作年限是否可以计入带薪年休假的累积工作年限?
笔者认为,外国人在中国境外的工作年限可以基本分为三种情形:第一、外国人在来华工作前,在中国境外的外资企业的工作年限是否可以计入带薪年休假的累积工作年限?第二、外国人在来华工作前在中国境外的中资企业的工作年限是否可以计入带薪年休假的累积工作年限?第三、外国人来华工作后,被中国境内企业派往国外工作的年限是否可以计入带薪年休假的累积工作年限?
根据《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以下称用人单位)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适用本办法”。因此外国人与中国境外单位建立的劳动关系不属于上述规定的调整范围,故上述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形一般不计入计算法定带薪年休假的累计工作时间。
外国人由国内单位派遣到国外工作的年限,一般可以累计计算,但需综合考虑公司对派驻海外人员的年休假制度有无特别规定及该派驻国对于带薪年休假的相关法律规定。
综上,笔者认为,外国人计算带薪年休假的累计工作年限应从外国人取得外国人工作许可证之日开始计算,并根据其在到该用人单位之前与其他境内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或者其他可以证明存在全日制用工关系的证明材料确认其在中国境内工作的累计工作时间。而境外工作年限,除由国内单位派遣到国外工作的年限,可以累计计算外,其他情形不可累计计算。
(二)用人单位与其外籍员工是否可以约定带薪年休假?双方约定的带薪休假超出法律规定,该如何处理?
法定带薪年休假属于法定假期,其享受条件、休假时间、未休补偿等均需遵守法律相关规定。双方不得就法定带薪年休假进行约定。
但鉴于外国人存在回国探亲的特殊情况,在用人单位依法保障劳动者享有法定带薪年休假的前提下,双方可以通过规章制度规定或者劳动合同制定或者另行约定的方式约定法定带薪年休假以外的企业带薪休假。
笔者认为,此种企业带薪休假属于奖励福利性质的不应受法律关于法定带薪年休假规定的调整。即首先应按照规定支付法定的带薪年休假待遇,剩余的带有奖励福利性质的企业带薪休假则看双方对此是否有特别约定:如,是否仅限于带薪休假,如不休假是否支付待遇,待遇按照何标准支付等。如有约定则从约定,没有约定的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才由法律进行认定和调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合同的订立体现的是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即当事人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订立合同处分自己的权利。本案中,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有对带薪年休假的特别约定,该约定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是协商一致的结果,且没有违反现行的法律规定,是合法有效的,应当予以确认,但该约定带薪休假天数高于法定标准。虽然双方对超出法定带薪年休假部分处理及未休待遇问题并未作出明确约定。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公司的主张明显违反了双方约定及诚实信用原则,故仲裁庭对其主张不予认可,除依法支持申请人的5天的法定的带薪年休假工资外,剩余的20天以申请人解除前12月的平均工资为标准支付其一倍的带薪休假工资。(实习编辑 邢吕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阅读原文
❷ 外国人来中国打工手续怎么办
各地的情况不太一样,但都是应该按照国家的有关外国人来华工作的管理规定来执行,建议查查相关规定。这里给你最主要的几个条款:
。。。。。。
第三章 申请与审批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聘用外国人,须填写《聘用外国人就业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
向其与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同级的行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
下列有效文件:
(一)拟聘用的外国人履历证明;(二)聘用意向书;(三)拟聘用外国人原因的报告;(四)拟聘用的外国人从事该项工作的资格证明;(五)拟聘用的外国人健康状况证明;(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
行业主管部门应按照本规定第六条、第七条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审批。
第十二条 经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后,用人单位应持申请表到本单位所在地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地市级劳动行政部门办理核准手续。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或授权的地市级劳动行政部门应指定专门机构(以下简称发证机关)具体负责签发许可证书工作。发证机关应根据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进行核准,并在核准后向用人单位签发许可证书。
第十三条 中央级用人单位、无行业主管部门的用人单位聘用外国人,可直接到劳动行政部门发证机关提出申请和办理就业许可手续。
外商投资企业聘雇外国人,无须行业主管部门审批,可凭合同、章程、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和本规定第十一条所规定的文件直接到劳动行政部门发证机关申领许可证书。
第十四条 获准聘用外国人的用人单位,须由被授权单位向拟聘用的外国人发出通知签证函及许可证书,不得直接向拟聘用的外国人发出许可证书。
第十五条 获准来中国就业的外国人,应凭劳动部签发的许可证书、被授权单位的通知函电及本国有效护照或能代替护照的证件,到中国驻外使、领馆、处申请职业签证。
凡符合本规定第九条第一项规定的人员,应凭被授权单位的通知函电申请职业签证;凡符合第九条第二项规定的人员,应凭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发的通知函电申请职业签证;凡符合第九条第三项规定的人员,应凭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的通知函电和文化部的批件(径发有关驻外使、领馆、处)申请职业签证。
凡符合本规定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人员,应凭被授权单位的通知函电和合作交流项目书申请职业签证;凡符合第十条第二项规定的人员,应凭被授权单位的通知函电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登记证明申请职业签证。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应在被聘用的外国人入境后十五日内,持许可证书、与被聘用的外国人签订的劳动合同及其有效护照或能代替护照的证件到原发证机关为外国人办理就业证,并填写《外国人就业登记表》。
就业证只在发证机关规定的区域内有效。
第十七条 已办理就业证的外国人,应在入境后三十日内,持就业证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居留证。居留证件的有效期限可根据就业证的有效期确定。
❸ 外国人来中国工作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法律分析】:外国人来中国工作需要办理的手续如下:外国人要是在中国工作的话需要办理工作签证;工作签证时间是一年有效,如果第二年还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话,就去延期即可;如果换了工作,那只需要变更一下就业证上的公司;工作签证办理下来会得到: 就业证、一年居留许可;办理工签的步骤:去劳动局办理就业许可;去商务部申请工作邀请函;(持邀请函申请到两个月的签,回中国后)去劳动局申请就业;出入境申请一年居留许可证。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第四十一条 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工作,应当按照规定取得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证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聘用未取得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证件的外国人。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工作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四十三条 外国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属于非法就业:(一)未按照规定取得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证件在中国境内工作的;(二)超出工作许可限定范围在中国境内工作的;(三)外国留学生违反勤工助学管理规定,超出规定的岗位范围或者时限在中国境内工作的。 第四十五条 聘用外国人工作或者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公安机关报告有关信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现外国人有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情形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公安机关报告。
❹ 外国人如何在中国长期停留
办理工作签证
长期工作,申请办理“Z”(工作)字签证。
1、到省劳动部门、省外专局办理“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或“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证”;
2、到被授权的市外办或被授权的行业主管单位申办《邀请函》;
3、非公单位和个人申办《邀请确认函》,须经当地市外办审核同意后,持邀请函报批表及相关材料到省外办办理;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的到本市外办办理;
4、持《邀请函》或《邀请确认函》(非公单位和个人须同时出具邀请信)及“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或“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证”到中国驻外使领馆办理“Z”(工作)字签证;
5、持“Z”(工作)字签证来我省的外国人,应及时到省劳动部门或省外专局办理“外国人就业证”或“外国专家证”;
6、获得“外国人就业证”或“外国专家证”的外国人,应在30天内持证到当地公安机关办理“居留许可证”。
❺ 中国关于外籍人员在华工作务工规定
根据《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第八条规定在中国就业的外国人应持职业签证入境(有互免签证协议的,按协议办理),入境后取得《外国人就业证》(以下简称就业证)和外国人居留证件,方可在中国境内就业。
未取得居留证件的外国人(即持F、L、C、G字签证者)、在中国留学、实习的外国人及持职业签证外国人的随行家属不得在中国就业。特殊情况,应由用人单位按本规定规定的审批程序申领许可证书,被聘用的外国人凭许可证书到公安机关改变身份,办理就业证、居留证后方可就业。
外国驻中国使、领馆和联合国系统、其他国际组织驻中国代表机构人员的配偶在中国就业,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关于外国驻中国使领馆和联合国系统组织驻中国代表机构人员的配偶在中国任职的规定》执行,并按本条第二款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三条规定中央级用人单位、无行业主管部门的用人单位聘用外国人,可直接到劳动行政部门发证机关提出申请和办理就业许可手续。
外商投资企业聘雇外国人,无须行业主管部门审批,可凭合同、章程、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和本规定第十一条所规定的文件直接到劳动行政部门发证机关申领许可证书。
第十四规定条获准聘用外国人的用人单位,须由被授权单位向拟聘用的外国人发出通知签证函及许可证书,不得直接向拟聘用的外国人发出许可证书。
第十五条规定获准来中国就业的外国人,应凭劳动部签发的许可证书、被授权单位的通知函电及本国有效护照或能代替护照的证件,到中国驻外使、领馆、处申请职业签证。
(5)外国人在中国怎么请假扩展阅读: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外国人可免办就业许可和就业证:
1、由我国政府直接出资聘请的外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或由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出资聘请,具有本国或国际权威技术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确认的高级技术职称或特殊技能资格证书的外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并持有外国专家局签发的《外国专家证》的外国人;
2、持有《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事海上石油作业工作准证》从事海上石油作业、不需登陆、有特殊技能的外籍劳务人员;
3、经文化部批准持《临时营业演出许可证》进行营业性文艺演出的外国人。
❻ 外国人在中国怎么办工作签证
法律分析:在用人单位和申请人都满足相关条件后,用人单位需准备相关材料,前往相应部门,为聘用的外国人员,办理《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具体按以下流程办理:1.外国人与雇主签订《聘用意向书》。2.雇主携带以下相关材料,前往当地劳动局办理《外国人工作许可证》,3.雇主到所属区商务局及市商务局审批核准后,可向拟聘用的外国人发出《外国人工作许可通知》。4.外国人携带《外国人工作许可通知》出境,到所在国中国使领馆申请工作签证(Z 签证),返回中国。5.外国人返华后,与雇主签订《雇用合同》。6.雇主应在外国人入境后十五日内,持《外国人工作许可通知》和《雇用合同》及外国人有效护照到就业城市当地的劳动局为其办理《外国人工作许可证》7.外国人应在入境后的三十日内,持雇主申办的《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到当地出入境管理局,办理1年有效期的工作类居留许可手续。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第三十条 外国人所持签证注明入境后需要办理居留证件的,应当自入境之日起三十日内,向拟居留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申请办理外国人居留证件。申请办理外国人居留证件,应当提交本人的护照或者其他国际旅行证件,以及申请事由的相关材料,并留存指纹等人体生物识别信息。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十五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审查决定,根据居留事由签发相应类别和期限的外国人居留证件。外国人工作类居留证件的有效期最短为九十日,最长为五年;非工作类居留证件的有效期最短为一百八十日,最长为五年。
第四十一条 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工作,应当按照规定取得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证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聘用未取得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证件的外国人。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工作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