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的活化石有哪些

中国的活化石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2-14 12:23:59

Ⅰ 活化石有哪些

被誉为“活化石”的中国树种有:银杏,银杉,珙桐,香果树等。
在中国被誉为“活化石”的动物有:
国宝大熊猫、水中“活化石”中华鲟等。其中以大熊猫最为出名。

Ⅱ 中国的活化石有哪些动植物都可以

大熊猫,白鳍豚(水中的活化石),珙桐(鸽子树,植物中的活化石)

Ⅲ 中国有哪些活化石——百度

活化石是在种系发生中的某一线系长期未发生前进进化,也未发生分支进化,更未发生线系中断,而是处于停滞进化状态的结果,并仍然是现存的种类。在生境不变,成活率极低的情况下,这些生物在几百万年时间内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于是相应地就形成了一些延续了上千万年的古老生物,同时代的其它生物早已绝灭,只有它们独自保留下来,生活在一个极其狭小的区域,被称为“活化石”。 被誉为“活化石”的中国树种有:银杏,银杉,珙桐,香果树,香果树 被誉为“活化石”的动物有:大熊猫、中华鲟等、拉蒂迈鱼、扬子鳄、蟑螂等

Ⅳ 有那些活化石

大熊猫,银杏树,腔棘鱼,中华鲟,中国鲎,银杉,海豆牙,珙桐,香果树,水杉,新疆北鲵……

Ⅳ 活化石有哪些

被誉为“活化石”的中国树种有:银杏,银杉,珙桐,香果树等。
1、银杏
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古又称鸭脚树或公孙树。远在二亿七千多万年前,银杏的祖先就开始出现了,和当时遍布世界的蕨类植物相比,它还是高等植物。到了一亿七千多万年前,银杏已和当时称霸世界的恐龙一样遍布世界各地,后来,绝大部分银杏像恐龙一样灭绝了,只在我国部分地区保存下来一点点,流传到现在,成为稀世之宝。
银杏树分雌雄,雄的银杏树,只长雄性的花,雌的银杏树,只长雌性的花,受精后才会结出圆圆的果实,一般称为白果。
银杏是裸子植物银杏纲惟一存留下来的一个种。现在浙江天目山一带尚可见到野生银杏。因此,银杏有"活化石"、植物中的"熊猫"之称。
银杏树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之一,并与雪松、南洋杉、金钱松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园林树木。
银杏树不仅以其俊美挺拔、叶片玲珑奇特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她适应性强,药用功效大,经济价值亦非常可观。
2、水杉
水杉为落叶、针叶大乔木。它以树姿优美,枝叶繁茂,叶色多变而独具一格,被列为古稀名贵植物之一,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
水杉,这个经历了第四纪冰川浩劫的珍贵孑遗植物,它生长迅速,10年左右就高达10余米,一般2O年便可成材。材质轻软,纹理通直,结构细密,是造船、建筑、桥梁、农具和家具的良好材料,又是造纸工业的好原料。
水杉不仅是珍贵的“活化石”,而且它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生长迅速,是优良的绿化树种,不但已在我国各地广为栽培,世界很多国家也争相引种栽培,使这珍贵的树木在全球范围内生生不息。
3、珙桐
学名 Davidia involucrata 英名 Dovetree 别名 水梨子、鸽子树 科名 珙桐科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叶互生,纸质,宽卵形,边缘有尖锯齿。花杂性,由多数雄花和一朵两性花组成顶生头状花序。花期4月~5月。花形似鸽子展翅,白色的大苞片似鸽子的翅膀,暗红色的头状花序如鸽子的头部,绿黄芭的柱头像鸽子的嘴喙,盛花时犹如满树群鸽栖息,被世界上誉称为“中国鸽子树”。核果肉质,椭圆形或矩状卵形,表紫色,有黄褐色小斑点。果期9月~10月。
繁栽要点 可用播种、扦插及压条繁殖。播种于10月采收新鲜果实,层积处理后,将种子用清水洗净拌上草木灰或石灰,随即播在3cm~5cm深的沟内。
幼苗阶段需搭棚庇荫并保持苗床湿润。扦插宜用嫩枝作插穗,于5月~7月进行。高压可于春季在一年生健壮枝条的基部进行。苗木移栽宜在落叶后或翌春芽苞萌动前进行。起苗时不可伤根皮和顶芽,对这长侧根、侧枝可以适当修剪,栽植时要求穴大底平,苗正根展,并灌足定根水。
应用价值
珙桐为世界着名的珍贵观赏树,常植于池畔、溪旁及疗养所、宾馆、展览馆附近,并有和平的象征意义。材质沉重,是建筑的上等用材,可制作家具和作雕刻材料。
4、香果树
学名:Emmenopterys henryi Oliv. 英文名:Henry Emmenopterys 科名:茜草科 Rubiaceae
落叶乔木。叶对生,有柄;叶片宽椭圆形或宽卵状椭圆形,全缘;托叶三角状卵形,早落。聚伞花序排成项生的圆锥花序状;花大,淡黄色,有柄;花萼小, 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脱落性,在一花序中,有些花的萼裂片的1片扩大成叶状,白色而显着,结实后仍宿存;花冠漏斗状,有绒毛,顶端5裂,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5,与花冠裂片互生;于房2室,花柱线形,柱头全缘或2裂,胚珠多数。蒴果长椭圆形,两端稍尖,成熟后裂成2瓣;种子极多,细小,周围有不规则的膜质网状翅。
仅1种,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及西南诸省。

三、动物“活化石”
在中国被誉为“活化石”的动物有:
国宝大熊猫、水中“活化石”中华鲟等
1、大熊猫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熊猫从分类上讲属于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但食性却高度特化,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大熊猫主食竹子,也嗜爱饮水,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大熊猫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攻击人或其它动物。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省的个别崇山峻岭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称为“国宝”。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动物协会选为会标,而且还常常担负“和平大使”的任务,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远渡重洋,到国外攀亲结友,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大熊猫身体胖软,头圆颈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壮,身长约1.5米,肩高60-70厘米左右,体重可达100-180千克。特别是那一对八字形黑眼圈,犹如戴着一副墨镜,非常惹人喜爱。
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现在却偏爱吃素,主要以吃箭竹为生。一只成年的大熊猫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鲜竹。有时,它也会开一次“荤”,捕抓箭竹林里的竹鼠美餐一顿,甚至大摇大摆闯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大熊猫性情孤僻,喜欢独居,昼伏夜出,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常常随季节的变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里,夏天迁到竹枝鲜嫩的阴坡处,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温暖的向阳山坡上,准备度过漫长的冬天。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大熊猫的繁殖季节,雄、雌大熊猫难得同居在一起。但5月一过,便又各奔东西。雌性大熊猫怀孕4-5个月左右,就急着寻找树洞或石穴作为“产房”,它每胎产1-2仔。刚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当于妈妈体重的1‰。可是,一个月后体重可达2千克,3个月就能长到五六千克。熊猫妈妈常把小熊猫搂在怀中,轻轻抚摸,外出时也把它衔在嘴里,或用背驮着,亲亲热热,形影不离。等到小熊猫五六个月大时,妈妈就开始教它爬树、游泳、洗澡和剥食竹子等本领。两年后,小熊猫才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大熊猫的寿命一般为20-30年。
大熊猫的家族非常古老。大约在一百万年前,它们遍布我国的陕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区,在云南、四川、浙江、福建、台湾等省也有它们的踪迹,现在留下来的数量很少,成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珍贵的“活化石”。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没有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演化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始熊猫的主枝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匠,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删期出现,体形比现在的熊猫小,从牙龆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中、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堑现了化石。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现在的大熊猫的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迠有一个“拇指”。这个“拇指”其实由一节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做“桡侧笼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美国生物学家史蒂芬�6�1杰伊�6�1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关于这个写过一篇散文,后栥又用《熊猫的拇指》作为一部散文集的名称。

繁殖
大熊猫在几百万年间由盛而衰,以至濒临绝灭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外界环境的恶化以外,也有自身生育繁殖能力方面的问题。
据有关专家对大熊猫所作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和内分泌学等方面的长期研究表明,大熊猫生殖机能异常低下。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原因,许多大熊猫的生殖系统严重发育不良,成年后生殖内分泌机能紊乱,不能排卵或不能正常排卵,以至终生不育。
大熊猫性喜独居,发情后才愿意进行异性间的接触。雌性大熊猫每年只发情一次,且其择偶性极强,非见“白马王子”不抛“绣球”。在野外,公兽们往往须通过残酷的斗殴竞争,最后的胜利者才能获得雌兽的青睐。如果一个小种群内缺乏足够优良的雄兽,显然就会大大降低雌雄正常交配的机会,并降低交配后的受孕率。
大熊猫产仔多数为单胎,即使产下双胎也往往只能抚养其中一只。大熊猫幼仔非常脆弱,很易因缺乏营养、患病、气候恶劣或遭遇天敌而夭折。
大熊猫母兽在怀孕和哺乳期内很少采食,并由于独自哺乳带养幼仔而极尽劳苦,体力极度衰竭,对其健康和寿命影响极大。在哺乳期结束后,母兽还要继续抚养儿女,教会他们采食和生存的各种本领。在这种情况下,母兽自会本能地“克制”自己,不再发情,暂停生育,直到儿女长大成“人”,远走高飞。
大熊猫的野外栖息地被严重地隔绝成小块地域,偏偏他们又必须独占很大面积的领土才能保证生存,所以在小块的栖息地内,能容纳的大熊猫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一个种群太小,不可避免会导致近亲繁殖,降低遗传多样性,造成遗传性能、生育能力、生存能力的全面退化。
人工繁育大熊猫,可以减低野外天敌和疾病的危害、保障营养供给、消除恶劣气候的侵袭。此外,还可以大大提高大熊猫的繁殖能力:通过合理配对,可有意地避免近亲繁殖,改良繁殖和遗传机能;通过人工授精,可以增加配种机会,提高配种怀孕率;通过对母仔的精心看护和充足的营养供给,提高幼仔成活率,尤其是双胞胎成活率,并促进其正常发育,也有利于母兽身体健康,使其迅速恢复体力,为下一次生育作好准备。多年的实践证明,大熊猫人工繁育、移地保护是拯救大熊猫的重要战略之一。

饮食
大熊猫以竹类为主食,从食性看似乎应该划入“草食动物”之列。然而以其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物种进化的观点来分类,它们却是地道地道的肉食动物。在科学分类中,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纲、食肉动物目。你看,如此可爱的大熊猫竟与虎豹豺狼等猛兽同属一个大家族。大熊猫的祖先是名副其实的肉食动物:有尖锐发达的犬齿、较短的肠道和肉食动物的消化生理特点,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仍保留了祖先的这些特点。只是由于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它们为了生存,食性和习性必须适应环境。渐渐地,它们退居深山竹林,适应了低营养、低消化率的竹类,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于是,现代的大熊猫就变成了吃草的“肉食动物”。事实上,在肉食动物家族的进化史中,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食性的“大有人在”。与大熊猫血缘非常接近的熊类,不是也变成了荤素不论的“杂食动物”了吗?

影响
一百多年以来,西方世界从1869年法国-神父戴维在中国发现大熊猫开始,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哈克尼斯夫人把大熊猫“苏琳”带到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展出,以及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以大熊猫作为国礼相送——世界性的熊猫热,越来越高涨、大熊猫开始名扬全球,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一位苏联动物学家如此赞美道:“大熊猫是野生动物世界中绝无仅有的,货真价实的瑰宝,非常美丽的、标新立异的、令人惊叹的动物。”

珍贵稀有动物
大熊猫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能够生存到今天,反映了它具有顽强的生命。但是,由于受历史发展因素的不利影响,使它目前已处于一种濒危状态。在各种不利因素中,其内在原因是由于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则是栖息环境受到破坏,形成互不联系的孤岛状颁,导致种群分割,近亲繁殖,物种退化。再加上主食竹子的周期性开花死亡,人为的捕捉猎杀,天敌危害,疾病困扰。这就构成了对大熊猫生存的严重威胁,使其面临濒危的境地。

大熊猫保护
中国政府早已意识到大熊猫处境的严峻,所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大熊猫进行保护。
1、通过立法对大熊猫进行保护,在立法方面已作了大量工作,先后制定了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多种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中规定:“国家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大熊猫列为一类保护动物,而且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作了详细的规定。《森林法》和《环境保护法》也有明确规定,为了有效的打击和制裁不法分子猎杀和走私大熊猫的违法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7年通过的刑法补充案进一步强调,对走私、捕杀大熊猫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将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可并处罚款和没收财产、情节严重的可判处无期徒刑和死刑并没收全部财产”。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为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大熊猫的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中国政府自1963年以来,在秦岭、岷山、大相岭、小相岭等6大山系,先后建立了14个大熊猫" 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对大熊猫密集的地区和栖息地实施有效的保护。在保护区内,坚持常年巡逻检查,抢救生病和挨饿的大熊猫,制止和惩处危害大熊猫的犯罪行为。同时进行治山治水,恢复植被,防治各种自然灾害,减少人类活动对大熊猫野外生息的干扰,为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未来前景
从已经发现的化石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熊猫的发展经历了始发期,成长期,鼎盛期,现在已开始进入衰败期。
目前正以极为稀少的数量侥幸存世的局面而引起了人们的深切忧虑和关注,对它未来的命运也就牵动着亿万人们的心弦。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科学团体和科学家们都在积极地投入对大熊猫的保护和科学研究工作,以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方法,开拓出新的局面,使大熊猫能摆脱濒危的境地,得以永续繁衍,与人类共存。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的趋势已基本得到控制,有的保护区的种群数量还略有增长。大熊猫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大熊猫种群生殖率大于1就意味着种群将继续缓慢地发展。这一研究成果激励了科学家以更大的努力,从各个方面去推动这个良性的进程。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的实施,对大熊猫野生种群的延续,即可发挥重大作用。大熊猫异地保护工程,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进展,饲养繁殖大熊猫的成活率已有显着的提高,由以前平均成活率的31.8% 提高到1998年以后平均成活率的67.74%这就证明现有人工饲养的大熊猫种群是能够得到维持和发展的。大熊猫异地保护工程的实施,还可有力的推动人工饲养种群数量的增长。
从全局看,中国的大熊猫就地保护工作和异地保护工作都正在扎扎实实地向深度进军,作为保护大熊猫的系统工程,正在逐步形成其综合性、科学性和连续性。人们保护大熊猫和生态环境的意识也在不断深入和普及。这一切都在加强我们保护大熊猫的信心和决心,推动保护大熊猫事业的发展。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大熊猫繁殖能力很低,现在已饲养过的260只熊猫中,性比例大体是1:1。在57年内约有130只为雌兽,但有繁育能力的仅约占雌体熊猫的30%。而雄性熊猫中有交配能力的更少,仅约19只,占饲养雄体总数的14%,饲养繁殖的后代具有交配能力的仅有一只,它是北京动物园的良良。为什么大熊猫生儿育女这种先天性的本能在饲养状况下得不到充分发育呢?许多专家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在圈养情况下,由于它们单独或少数在一起生活,在发情前期和性成熟期不能参加社会交往,遗传下来的先天性的性行为不能得到后天的正向诱导,激发和学习,而难以实现以至终止发育。
(2)通过对野外和饲养熊猫所食的食物进行微量元素对比分析,认为圈养熊猫由于新鲜竹子供应不足和缺少在自然状况下对竹子的不同株、不同部位、不同生长期和不同季节的最优选择,容易导致Zn、Fe、Mg等与生长发育,繁殖有关的微量元素的短缺。
(3)糖份摄入过高、运动量不足等引起肥胖,由于大熊猫阴茎较短,肥胖后使阴茎不易入雌体生殖器,难以完成交配。
(4)蛋白质摄入量过低。由于性激素是体类化合物,由蛋白质合成,一旦蛋白质缺乏,必将造成性激素水平低下,而使大熊猫不发情。在人工饲养下首次繁殖记录是1963年9月,北京动物园雌兽“莉莉”与雄兽“森森”自然交配后产下一雄性幼仔“明明”,在动物园活了26岁。在1963年-1977年间,主要是通过圈养熊猫间的自然交配进行繁育。1978年,北京动物园成功地进行了人工授精,产下了幼仔。1980年,成都动物园用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获得成功,以后还采用了自然交配与人工授精并用的办法,提高了人工繁殖的成功率。从1963年-1993年间,国内外共有13家动物园和保护区共繁殖了100胎,产仔148只,迄今活着有42只。在人工饲养下,繁殖成活的雌性大熊猫都具有再生育能力。例如北京动物园的雌兽“岱岱”,它出生于1974年9月16日,母亲为“娇娇”,父亲为“森森”。“岱岱”与雄兽“宝宝”结合,于1982年8月30日生子雌兽“文文”,而文文又于87年10月1日产仔一只。人工饲养下繁殖成活的雄体熊猫,迄今仅“良良”一只具有交配能力。但无交配能力的可用它的精液,通过人工授精,仍能使雌兽怀孕。例如北京动物园的雌兽“娇娇”与雄兽“都都”交配后产下雄仔“治治”,用“治治”的精液与“丹丹”(“娟娟”与“宝宝”的女儿)人工授精,生下雌兽“乐乐”,至今仍活着,说明人工繁殖的雌体或雄体,生殖器官发育是正常的。人工饲养下繁殖成活的大熊猫寿命不长,活了半岁以上的37只熊猫,迄今也已死去12只,平均寿命只有6.6岁,据调查野外的只要活过半岁,度过严酷的冬季,其平均寿命为13.3岁,增加了一倍,有关学者分析其原因为:
(1)野外婚配自由恋爱,夫君通过竞争,由最强者参加婚礼,可谓良种。而在饲养条件下,通过拉郎婚配,甚至不经熊猫“同意婚配”而人工授精,其婚配的质量就有优劣之别了。
(2)野外怀孕期间的食物先是大量的竹笋,后又是营养丰富的竹叶,人工饲养营养并未如此模拟。
(3)野外产房在黑暗,安静的高山树洞,有安静和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坐着用背阻塞洞囗,保温好,保证不致压死幼仔,半岁后母亲吃食大量竹笋奶水好。而在饲养条件下却不易达到非常充足的奶水,且雌兽多数只带一仔,如有多仔弃之,又容易压死幼仔。
(4)野外雌兽照顾仔兽时间长,仔兽在满1岁半时才离开母亲,在这之前母亲一边喂奶一边教仔兽食竹子。而饲养条件下为了使母兽及早发情,往往较早地强制断奶移走了幼兽。
(5)由于高山紫外线强,气候寒冷,各种致病细菌繁殖很慢,特别是大熊猫在野外受到很好的锻链,抵抗力较强。而在饲养条件下大熊猫生活于温暖环境,细菌多,活动少,锻链也少,抗病力差。因此容易生病。人工授精易获得双胞胎,从1963-1993年国内外繁殖成功的计有北京、成都、福州、卧龙、重庆、墨西哥、日本等13处,共计100胎,产仔共148只,存活42只,其中有46胎为双胞胎,占总胎数的46%,53胎为单胎,占总数的53%,1胎产3仔1胎,占1%。在46胎双胞胎中,人工授精或人工授精兼自然交配的有22胎,占双胞胎总数的48%,自然交配的双胞胎仅占52%,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雌体在发情期能排出两个以上卵,每胎产2仔是由不同的两个卵受精后发育成,1胎产3仔,则由3个卵受精发育而成,都是由于大熊猫具有异卵双生的条件,再是由于采用人工授精配种要较自然交配持续期长,次数多,间隔短,精子注入到雌兽生殖道部位深,故容易产多仔。人工授精怀孕率低于自然交配,是由于自然交配时大熊猫能本能的选择或接受最佳配种期,故在野外它们虽一天仅一次或几次交配,一般都能受孕,而人工授精主要根据其行为、生理和生化指标判断最佳配种期,由于受技术条件限制和判断误差,很难准确判断最佳配种期,故人工授精后空怀的概率大。

Ⅵ 中国现存有哪些活化石

被誉为“活化石”的中国树种有:银杏,银杉,珙桐,香果树等。
1、银杏
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古又称鸭脚树或公孙树。远在二亿七千多万年前,银杏的祖先就开始出现了,和当时遍布世界的蕨类植物相比,它还是高等植物。到了一亿七千多万年前,银杏已和当时称霸世界的恐龙一样遍布世界各地,后来,绝大部分银杏像恐龙一样灭绝了,只在我国部分地区保存下来一点点,流传到现在,成为稀世之宝。
银杏树分雌雄,雄的银杏树,只长雄性的花,雌的银杏树,只长雌性的花,受精后才会结出圆圆的果实,一般称为白果。
银杏是裸子植物银杏纲惟一存留下来的一个种。现在浙江天目山一带尚可见到野生银杏。因此,银杏有"活化石"、植物中的"熊猫"之称。
银杏树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之一,并与雪松、南洋杉、金钱松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园林树木。
银杏树不仅以其俊美挺拔、叶片玲珑奇特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她适应性强,药用功效大,经济价值亦非常可观。
2、水杉
水杉为落叶、针叶大乔木。它以树姿优美,枝叶繁茂,叶色多变而独具一格,被列为古稀名贵植物之一,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
水杉,这个经历了第四纪冰川浩劫的珍贵孑遗植物,它生长迅速,10年左右就高达10余米,一般2O年便可成材。材质轻软,纹理通直,结构细密,是造船、建筑、桥梁、农具和家具的良好材料,又是造纸工业的好原料。
水杉不仅是珍贵的“活化石”,而且它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生长迅速,是优良的绿化树种,不但已在我国各地广为栽培,世界很多国家也争相引种栽培,使这珍贵的树木在全球范围内生生不息。
3、珙桐
学名 Davidia involucrata 英名 Dovetree 别名 水梨子、鸽子树 科名 珙桐科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叶互生,纸质,宽卵形,边缘有尖锯齿。花杂性,由多数雄花和一朵两性花组成顶生头状花序。花期4月~5月。花形似鸽子展翅,白色的大苞片似鸽子的翅膀,暗红色的头状花序如鸽子的头部,绿黄芭的柱头像鸽子的嘴喙,盛花时犹如满树群鸽栖息,被世界上誉称为“中国鸽子树”。核果肉质,椭圆形或矩状卵形,表紫色,有黄褐色小斑点。果期9月~10月。
繁栽要点 可用播种、扦插及压条繁殖。播种于10月采收新鲜果实,层积处理后,将种子用清水洗净拌上草木灰或石灰,随即播在3cm~5cm深的沟内。
幼苗阶段需搭棚庇荫并保持苗床湿润。扦插宜用嫩枝作插穗,于5月~7月进行。高压可于春季在一年生健壮枝条的基部进行。苗木移栽宜在落叶后或翌春芽苞萌动前进行。起苗时不可伤根皮和顶芽,对这长侧根、侧枝可以适当修剪,栽植时要求穴大底平,苗正根展,并灌足定根水。
应用价值
珙桐为世界着名的珍贵观赏树,常植于池畔、溪旁及疗养所、宾馆、展览馆附近,并有和平的象征意义。材质沉重,是建筑的上等用材,可制作家具和作雕刻材料。
4、香果树
学名:Emmenopterys henryi Oliv. 英文名:Henry Emmenopterys 科名:茜草科 Rubiaceae
落叶乔木。叶对生,有柄;叶片宽椭圆形或宽卵状椭圆形,全缘;托叶三角状卵形,早落。聚伞花序排成项生的圆锥花序状;花大,淡黄色,有柄;花萼小, 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脱落性,在一花序中,有些花的萼裂片的1片扩大成叶状,白色而显着,结实后仍宿存;花冠漏斗状,有绒毛,顶端5裂,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5,与花冠裂片互生;于房2室,花柱线形,柱头全缘或2裂,胚珠多数。蒴果长椭圆形,两端稍尖,成熟后裂成2瓣;种子极多,细小,周围有不规则的膜质网状翅。
仅1种,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及西南诸省。

三、动物“活化石”
在中国被誉为“活化石”的动物有:
国宝大熊猫、水中“活化石”中华鲟等
1、大熊猫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熊猫从分类上讲属于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但食性却高度特化,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大熊猫主食竹子,也嗜爱饮水,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大熊猫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攻击人或其它动物。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省的个别崇山峻岭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称为“国宝”。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动物协会选为会标,而且还常常担负“和平大使”的任务,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远渡重洋,到国外攀亲结友,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大熊猫身体胖软,头圆颈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壮,身长约1.5米,肩高60-70厘米左右,体重可达100-180千克。特别是那一对八字形黑眼圈,犹如戴着一副墨镜,非常惹人喜爱。
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现在却偏爱吃素,主要以吃箭竹为生。一只成年的大熊猫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鲜竹。有时,它也会开一次“荤”,捕抓箭竹林里的竹鼠美餐一顿,甚至大摇大摆闯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大熊猫性情孤僻,喜欢独居,昼伏夜出,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常常随季节的变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里,夏天迁到竹枝鲜嫩的阴坡处,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温暖的向阳山坡上,准备度过漫长的冬天。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大熊猫的繁殖季节,雄、雌大熊猫难得同居在一起。但5月一过,便又各奔东西。雌性大熊猫怀孕4-5个月左右,就急着寻找树洞或石穴作为“产房”,它每胎产1-2仔。刚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当于妈妈体重的1‰。可是,一个月后体重可达2千克,3个月就能长到五六千克。熊猫妈妈常把小熊猫搂在怀中,轻轻抚摸,外出时也把它衔在嘴里,或用背驮着,亲亲热热,形影不离。等到小熊猫五六个月大时,妈妈就开始教它爬树、游泳、洗澡和剥食竹子等本领。两年后,小熊猫才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大熊猫的寿命一般为20-30年。
大熊猫的家族非常古老。大约在一百万年前,它们遍布我国的陕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区,在云南、四川、浙江、福建、台湾等省也有它们的踪迹,现在留下来的数量很少,成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珍贵的“活化石”。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没有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演化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始熊猫的主枝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匠,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删期出现,体形比现在的熊猫小,从牙龆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中、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堑现了化石。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现在的大熊猫的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迠有一个“拇指”。这个“拇指”其实由一节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做“桡侧笼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美国生物学家史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关于这个写过一篇散文,后栥又用《熊猫的拇指》作为一部散文集的名称。

繁殖
大熊猫在几百万年间由盛而衰,以至濒临绝灭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外界环境的恶化以外,也有自身生育繁殖能力方面的问题。
据有关专家对大熊猫所作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和内分泌学等方面的长期研究表明,大熊猫生殖机能异常低下。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原因,许多大熊猫的生殖系统严重发育不良,成年后生殖内分泌机能紊乱,不能排卵或不能正常排卵,以至终生不育。
大熊猫性喜独居,发情后才愿意进行异性间的接触。雌性大熊猫每年只发情一次,且其择偶性极强,非见“白马王子”不抛“绣球”。在野外,公兽们往往须通过残酷的斗殴竞争,最后的胜利者才能获得雌兽的青睐。如果一个小种群内缺乏足够优良的雄兽,显然就会大大降低雌雄正常交配的机会,并降低交配后的受孕率。
大熊猫产仔多数为单胎,即使产下双胎也往往只能抚养其中一只。大熊猫幼仔非常脆弱,很易因缺乏营养、患病、气候恶劣或遭遇天敌而夭折。
大熊猫母兽在怀孕和哺乳期内很少采食,并由于独自哺乳带养幼仔而极尽劳苦,体力极度衰竭,对其健康和寿命影响极大。在哺乳期结束后,母兽还要继续抚养儿女,教会他们采食和生存的各种本领。在这种情况下,母兽自会本能地“克制”自己,不再发情,暂停生育,直到儿女长大成“人”,远走高飞。
大熊猫的野外栖息地被严重地隔绝成小块地域,偏偏他们又必须独占很大面积的领土才能保证生存,所以在小块的栖息地内,能容纳的大熊猫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一个种群太小,不可避免会导致近亲繁殖,降低遗传多样性,造成遗传性能、生育能力、生存能力的全面退化。
人工繁育大熊猫,可以减低野外天敌和疾病的危害、保障营养供给、消除恶劣气候的侵袭。此外,还可以大大提高大熊猫的繁殖能力:通过合理配对,可有意地避免近亲繁殖,改良繁殖和遗传机能;通过人工授精,可以增加配种机会,提高配种怀孕率;通过对母仔的精心看护和充足的营养供给,提高幼仔成活率,尤其是双胞胎成活率,并促进其正常发育,也有利于母兽身体健康,使其迅速恢复体力,为下一次生育作好准备。多年的实践证明,大熊猫人工繁育、移地保护是拯救大熊猫的重要战略之一。

饮食
大熊猫以竹类为主食,从食性看似乎应该划入“草食动物”之列。然而以其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物种进化的观点来分类,它们却是地道地道的肉食动物。在科学分类中,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纲、食肉动物目。你看,如此可爱的大熊猫竟与虎豹豺狼等猛兽同属一个大家族。大熊猫的祖先是名副其实的肉食动物:有尖锐发达的犬齿、较短的肠道和肉食动物的消化生理特点,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仍保留了祖先的这些特点。只是由于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它们为了生存,食性和习性必须适应环境。渐渐地,它们退居深山竹林,适应了低营养、低消化率的竹类,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于是,现代的大熊猫就变成了吃草的“肉食动物”。事实上,在肉食动物家族的进化史中,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食性的“大有人在”。与大熊猫血缘非常接近的熊类,不是也变成了荤素不论的“杂食动物”了吗?

影响
一百多年以来,西方世界从1869年法国-神父戴维在中国发现大熊猫开始,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哈克尼斯夫人把大熊猫“苏琳”带到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展出,以及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以大熊猫作为国礼相送——世界性的熊猫热,越来越高涨、大熊猫开始名扬全球,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一位苏联动物学家如此赞美道:“大熊猫是野生动物世界中绝无仅有的,货真价实的瑰宝,非常美丽的、标新立异的、令人惊叹的动物。”

珍贵稀有动物
大熊猫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能够生存到今天,反映了它具有顽强的生命。但是,由于受历史发展因素的不利影响,使它目前已处于一种濒危状态。在各种不利因素中,其内在原因是由于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则是栖息环境受到破坏,形成互不联系的孤岛状颁,导致种群分割,近亲繁殖,物种退化。再加上主食竹子的周期性开花死亡,人为的捕捉猎杀,天敌危害,疾病困扰。这就构成了对大熊猫生存的严重威胁,使其面临濒危的境地。

大熊猫保护
中国政府早已意识到大熊猫处境的严峻,所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大熊猫进行保护。
1、通过立法对大熊猫进行保护,在立法方面已作了大量工作,先后制定了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多种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中规定:“国家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大熊猫列为一类保护动物,而且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作了详细的规定。《森林法》和《环境保护法》也有明确规定,为了有效的打击和制裁不法分子猎杀和走私大熊猫的违法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7年通过的刑法补充案进一步强调,对走私、捕杀大熊猫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将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可并处罚款和没收财产、情节严重的可判处无期徒刑和死刑并没收全部财产”。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为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大熊猫的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中国政府自1963年以来,在秦岭、岷山、大相岭、小相岭等6大山系,先后建立了14个大熊猫" 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对大熊猫密集的地区和栖息地实施有效的保护。在保护区内,坚持常年巡逻检查,抢救生病和挨饿的大熊猫,制止和惩处危害大熊猫的犯罪行为。同时进行治山治水,恢复植被,防治各种自然灾害,减少人类活动对大熊猫野外生息的干扰,为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未来前景
从已经发现的化石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熊猫的发展经历了始发期,成长期,鼎盛期,现在已开始进入衰败期。
目前正以极为稀少的数量侥幸存世的局面而引起了人们的深切忧虑和关注,对它未来的命运也就牵动着亿万人们的心弦。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科学团体和科学家们都在积极地投入对大熊猫的保护和科学研究工作,以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方法,开拓出新的局面,使大熊猫能摆脱濒危的境地,得以永续繁衍,与人类共存。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的趋势已基本得到控制,有的保护区的种群数量还略有增长。大熊猫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大熊猫种群生殖率大于1就意味着种群将继续缓慢地发展。这一研究成果激励了科学家以更大的努力,从各个方面去推动这个良性的进程。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的实施,对大熊猫野生种群的延续,即可发挥重大作用。大熊猫异地保护工程,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进展,饲养繁殖大熊猫的成活率已有显着的提高,由以前平均成活率的31.8% 提高到1998年以后平均成活率的67.74%这就证明现有人工饲养的大熊猫种群是能够得到维持和发展的。大熊猫异地保护工程的实施,还可有力的推动人工饲养种群数量的增长。
从全局看,中国的大熊猫就地保护工作和异地保护工作都正在扎扎实实地向深度进军,作为保护大熊猫的系统工程,正在逐步形成其综合性、科学性和连续性。人们保护大熊猫和生态环境的意识也在不断深入和普及。这一切都在加强我们保护大熊猫的信心和决心,推动保护大熊猫事业的发展。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大熊猫繁殖能力很低,现在已饲养过的260只熊猫中,性比例大体是1:1。在57年内约有130只为雌兽,但有繁育能力的仅约占雌体熊猫的30%。而雄性熊猫中有交配能力的更少,仅约19只,占饲养雄体总数的14%,饲养繁殖的后代具有交配能力的仅有一只,它是北京动物园的良良。为什么大熊猫生儿育女这种先天性的本能在饲养状况下得不到充分发育呢?许多专家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在圈养情况下,由于它们单独或少数在一起生活,在发情前期和性成熟期不能参加社会交往,遗传下来的先天性的性行为不能得到后天的正向诱导,激发和学习,而难以实现以至终止发育。
(2)通过对野外和饲养熊猫所食的食物进行微量元素对比分析,认为圈养熊猫由于新鲜竹子供应不足和缺少在自然状况下对竹子的不同株、不同部位、不同生长期和不同季节的最优选择,容易导致Zn、Fe、Mg等与生长发育,繁殖有关的微量元素的短缺。
(3)糖份摄入过高、运动量不足等引起肥胖,由于大熊猫阴茎较短,肥胖后使阴茎不易入雌体生殖器,难以完成交配。
(4)蛋白质摄入量过低。由于性激素是体类化合物,由蛋白质合成,一旦蛋白质缺乏,必将造成性激素水平低下,而使大熊猫不发情。在人工饲养下首次繁殖记录是1963年9月,北京动物园雌兽“莉莉”与雄兽“森森”自然交配后产下一雄性幼仔“明明”,在动物园活了26岁。在1963年-1977年间,主要是通过圈养熊猫间的自然交配进行繁育。1978年,北京动物园成功地进行了人工授精,产下了幼仔。1980年,成都动物园用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获得成功,以后还采用了自然交配与人工授精并用的办法,提高了人工繁殖的成功率。从1963年-1993年间,国内外共有13家动物园和保护区共繁殖了100胎,产仔148只,迄今活着有42只。在人工饲养下,繁殖成活的雌性大熊猫都具有再生育能力。例如北京动物园的雌兽“岱岱”,它出生于1974年9月16日,母亲为“娇娇”,父亲为“森森”。“岱岱”与雄兽“宝宝”结合,于1982年8月30日生子雌兽“文文”,而文文又于87年10月1日产仔一只。人工饲养下繁殖成活的雄体熊猫,迄今仅“良良”一只具有交配能力。但无交配能力的可用它的精液,通过人工授精,仍能使雌兽怀孕。例如北京动物园的雌兽“娇娇”与雄兽“都都”交配后产下雄仔“治治”,用“治治”的精液与“丹丹”(“娟娟”与“宝宝”的女儿)人工授精,生下雌兽“乐乐”,至今仍活着,说明人工繁殖的雌体或雄体,生殖器官发育是正常的。人工饲养下繁殖成活的大熊猫寿命不长,活了半岁以上的37只熊猫,迄今也已死去12只,平均寿命只有6.6岁,据调查野外的只要活过半岁,度过严酷的冬季,其平均寿命为13.3岁,增加了一倍,有关学者分析其原因为:
(1)野外婚配自由恋爱,夫君通过竞争,由最强者参加婚礼,可谓良种。而在饲养条件下,通过拉郎婚配,甚至不经熊猫“同意婚配”而人工授精,其婚配的质量就有优劣之别了。
(2)野外怀孕期间的食物先是大量的竹笋,后又是营养丰富的竹叶,人工饲养营养并未如此模拟。
(3)野外产房在黑暗,安静的高山树洞,有安静和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坐着用背阻塞洞囗,保温好,保证不致压死幼仔,半岁后母亲吃食大量竹笋奶水好。而在饲养条件下却不易达到非常充足的奶水,且雌兽多数只带一仔,如有多仔弃之,又容易压死幼仔。
(4)野外雌兽照顾仔兽时间长,仔兽在满1岁半时才离开母亲,在这之前母亲一边喂奶一边教仔兽食竹子。而饲养条件下为了使母兽及早发情,往往较早地强制断奶移走了幼兽。
(5)由于高山紫外线强,气候寒冷,各种致病细菌繁殖很慢,特别是大熊猫在野外受到很好的锻链,抵抗力较强。而在饲养条件下大熊猫生活于温暖环境,细菌多,活动少,锻链也少,抗病力差。因此容易生病。人工授精易获得双胞胎,从1963-1993年国内外繁殖成功的计有北京、成都、福州、卧龙、重庆、墨西哥、日本等13处,共计100胎,产仔共148只,存活42只,其中有46胎为双胞胎,占总胎数的46%,53胎为单胎,占总数的53%,1胎产3仔1胎,占1%。在46胎双胞胎中,人工授精或人工授精兼自然交配的有22胎,占双胞胎总数的48%,自然交配的双胞胎仅占52%,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雌体在发情期能排出两个以上卵,每胎产2仔是由不同的两个卵受精后发育成,1胎产3仔,则由3个卵受精发育而成,都是由于大熊猫具有异卵双生的条件,再是由于采用人工授精配种要较自然交配持续期长,次数多,间隔短,精子注入到雌兽生殖道部位深,故容易产多仔。人工授精怀孕率低于自然交配,是由于自然交配时大熊猫能本能的选择或接受最佳配种期,故在野外它们虽一天仅一次或几次交配,一般都能受孕,而人工授精主要根据其行为、生理和生化指标判断最佳配种期,由于受技术条件限制和判断误差,很难准确判断最佳配种期,故人工授精后空怀的概率大。

Ⅶ 活化石都有哪些

植物:
大约在3亿年以前,裸子植物就开始出现,迄今2亿年以前,它在地球上相当繁密茂盛。但是到了3000万年前经过地球上几次特殊的寒冷时期,科学上把这个寒冷时期叫冰川时期,气温大为下降,在这样恶劣严酷的环境下,裸子植物类群中,许多种类由于不能适应当时气候的变化,慢慢绝种了。有些裸子植物因为地壳运动被埋在地下形成了化石。拿我国为例,我国的山脉大多属于东西走向,这种走向起到了阻隔冰川的作用,所以我国保存了许多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裸子植物,但是在其它许多地方的裸子植物都已消逝,形成化石。我们把侥幸生存下来的也叫孑遗植物的裸子植物叫做“活化石”植物。
享有“活化石”盛名的植物种类很多,像银杏、冷杉、银杉、云杉、金钱松、柳杉、三尖杉、红豆杉,珙桐等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都称为活化石。
南山不老松,学名龙血树,也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

动物“活化石”:
国宝大熊猫、水中“活化石”中华鲟等
1、大熊猫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熊猫从分类上讲属于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但食性却高度特化,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大熊猫主食竹子,也嗜爱饮水,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大熊猫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攻击人或其它动物。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
2、中华鲟
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吻部犁状,吻端尖,略向上翘。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
中华鲟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如此古老鱼类已经不多。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最大的个体可以达到400-500公斤。平时,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我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接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新的“活化石”物种不断地在被发现
有些物种,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已经灭绝,但通过科技工作者不发懈的努力,或是偶然的机会,在世界各地时有发现,仍在存活的,但数量很少的,可称为“活化石”的物种。
如近期新疆发现比恐龙早两亿年的传奇动物——“活化石”新疆北鲵。新疆北鲵是一种有着近3亿年历史的古老动物。

Ⅷ 中国的活化石有哪些

动物的有熊猫,中华鲟,扬子鳄,白鳍豚。植物的有水杉,银杉,桫椤,珙桐,银杏。

Ⅸ 我国的“活化石”有哪些

1、鲎,世界最古老的动物之一,鲎的祖先最早出现在古生代的泥盆纪,恐龙此时都未但是,鲎在地球上生存了足有四亿多年,至今仍保持着原始模样,而它同时期的动物和后来出现的生物都纷纷灭绝了。因为鲎的血液非常特殊,是蓝色的血液,血液中含有铜离子,是珍贵的药材。

2、大熊猫,这种可爱的动物生活在中国,是中国的国宝,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虽然濒临灭绝,但是它们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800多万年,别看大熊猫样子温顺,但是野生大熊猫却很危险,咬合力惊人,2007年就有饲养员被大熊猫撕咬,全身缝了100多针,所以大熊猫绝对不是猫,千万不要再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靠近。

3、白鳍豚,曾经生活在中国长江的特有古老动物,被称为“长江女神”,有证据表明,白鳍豚在530万年前就已经生活在长江了,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白鳍豚基本绝迹,2002年最后一只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死亡 ,从此以后,人们再也没有看到它们美丽的身影!2006年被认定为功能性灭绝,希望它们不是真的灭绝了,而是在长江的某个角落躲了起来!

4、三眼恐龙虾,在中国各地又俗称马蹄管子,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三亿多年,前后经历了三次地球世纪大灭绝,但是凭着顽强的生命力,三眼恐龙虾至今依然广布地球的各个角落,它们生命力之所以如此顽强,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卵,它们的卵可以保存25年之久,也就是说,一颗三眼恐龙虾的卵,可以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存活至少25年。

5、新疆大头鱼,学名为扁吻鱼,为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特有鱼类,起源于三亿年前,,仅分布于塔里木河水系,海拔800-1200米之间,习性凶猛,以鱼为食。这种鱼因为肉质鲜美,被过度捕捞,一度已几近消失,濒临灭绝的边缘。

6、新疆北鲵,俗称娃娃鱼,距今3-4亿年的原始物种,四亿年前的鲵鱼大的有40多厘米,而现代的北鲵,最多不过10厘米。为中国新疆地区特有,是天山和阿拉套山由地面抬升时幸存下来的孓遗动物,曾绝迹一百余年后重新出现。

7、扬子鳄: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有着1.5亿年的历史,和恐龙同时期物种,至今还能在它们身上找到早先恐龙等爬行动物的特征,因此扬子鳄的科研价值也极高。由于人类活动对其生生存空间的影响以及过度捕杀,扬子鳄已经濒临灭绝,据统计,野生扬子鳄总共只有130—150只,而且正以每年4—6%的速度下降。

Ⅹ 被称为中国活化石的有哪些

鲎。
亦称马蹄蟹。肢口纲(Merostomata)剑尾目(Xiphosura)海生节肢动物,共4种,见于亚洲和北美东海岸。虽又称马蹄蟹,但不是蟹,而与蝎、蜘蛛以及已绝灭的三叶虫有亲缘关系。
鲎(horseshoe crab)是一类与三叶虫 (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的动物。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美国鲎(Limulus polyphemus)鲎起源甚早,被称为活化石。最早的鲎化石见于奥陶纪(5.05亿�6�54.38亿年前),形态与现代鲎相似的鲎化石出现于侏罗纪(2.08亿�6�51.44亿年前)。现存3属:两属分布于亚洲沿岸,一属分布于北美沿岸。最熟知的种是唯一的美洲种美国鲎(Limulus polyphemus),体长可达60公分(2呎)以上。另外3种:三刺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 中国鲎)、巨鲎(T. gigas)和Carcinoscorpinus rotundicauda,分布于亚洲,从日本到印度,此3个种在形态和习性上均似鲎属(Limulus)。鲎类在港湾的水域中最为丰富,冬季见于中等深度的水中,夏天在潮间带的泥滩上。鲎类一直作为人类的食物,又是软壳蟹类的天敌。

阅读全文

与中国的活化石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英国签证拒签多久能重签 浏览:565
意大利都有哪些省 浏览:525
印尼的椰蒂在哪里 浏览:912
印尼世界海洋轴心战略是什么 浏览:28
伊朗胡子为什么那么重 浏览:633
意大利支付方式有哪些 浏览:37
越南为什么退赛卡塔尔世界杯 浏览:498
印度的超能力有哪些 浏览:870
意大利新药有哪些 浏览:823
印尼哪里买单方精油 浏览:981
如何在中国知网查询自己的课题 浏览:60
中国航天员怎么样了 浏览:784
现在英国是什么时期 浏览:952
印度军衔怎么来的 浏览:851
越南孕妇吃燕窝饮品有什么功效 浏览:653
英国本科留学累到什么程度 浏览:1000
什么是印尼标准大蒜 浏览:276
印度为什么要发明咖喱 浏览:980
印尼号码怎么打回中国 浏览:961
中国移动营业厅怎么绑定汽车违章 浏览: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