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如何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

如何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

发布时间:2023-02-24 06:30:11

㈠ 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如何树立在国际上的良好中国形象

1,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中国作为综合国力较强的国家,已成为迈向多极格局的一极。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也算一极”。中国可以作为“一极”的主要依据是:

第一,中国是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拥有较强军事防御力量的国家。

第二,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且是发展中国家中惟一的常任理事国。积极利用联合国讲坛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成为世界上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

第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政治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2,如何树立在国际上的良好中国形象
树立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从大的方面来讲,我认为这要全社会营造一种公开、共赢、友好、积极的氛围。公开透明尽可能详尽并且有信心地报道在中国发生的事情,让国际社会觉得我们并不是在躲避什么问题,或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所以我们应该更透明更友好一些,让外界更愿意了解我们。还有就是要有积极的态度,这应该是媒体报道的一个大的原则,我觉得政府、老百姓、社会团体、阶层都应该有这样一个积极的态度。这其中媒体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媒体可以比较直观地报道和宣传政府的积极形象。但是只靠媒体还不够,为什么呢?因为老百姓私下的一些非议也不利于良好国家形象的树立。因此,应该比较公正、透明地来做宣传工作,这样,我们国家的形象也就提升了,老百姓也高兴。

㈡ 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了怎么样良好形象

中国国际形象的根基是自己的文明,塑造国际形象也就是在各种场合(包括奥运会)把中国文明的底蕴发挥出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中国也正在加速转型,全方位地融入世界.
1,在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问题上,这次四川大地震的经验不可忽视。在这次救灾过程中,从政府到普通百姓,“以人为本”成为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当中国人把“人”字放大到足够大时,西方大多数人就开始理解中国,接受中国。
2,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新形象.“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执政党形象,善于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现代政党形象,以人为本的亲民政党形象,开明开放、和平民主的政党形象,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形象.
3,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与动力,中国的庞大投资市场和消费市场为世界许多企业提供了无数机遇,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中国获得高额利润,中国质优价廉的产品使许多国家的消费者受益。
4,国家形象是“软实力”的体现,有时候可以通过采取战略方式逐步地、有目地的提高,如通过媒体对外传播自己的积极正面形象、通过官方或非官方援助树立良好形象、在其他国家遭遇自然灾害时伸出援助之手。
就在国内各界热议中国的GDP即将赶上日本之际,曾经侵略中国、给我们带来巨大民族灾难的日本却拥有比中国强得多的世界和平形象,这无疑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和思考,首当其冲的,不是指责别人调查和研究的不科学,而是我们如何寻找、认识差距,然后迎头赶上。2009年的“世界和平指数”6月新鲜出炉,中国名列第74位,而我们的近邻日本却赫然名列第七,在亚洲国家里高居榜首。
5,西方的国家形象几乎都已经固定,俄罗斯仍然没有走出苏联形象的阴影。在主要大国中,只有中国和印度的国家形象仍在形成之中,还没有定型。
6,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以来,政治、经济、社会;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都获得长足的发展。取得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有目共睹。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工厂,也是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或者在本国学习中文;中国有近一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时不时向欧美开出超大订单,引得国际跨国公司总裁甚至是政府要员趋之若鹜;中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战绩辉煌,赢得的奖牌不断攀升,中国国旗经常在各国公民的注视下冉冉升起;中国的东方文化得到越来越多国家人民的欣赏,中国电影在国际上频频获奖,已有三部电影荣登美国历史上最卖座电影前十名;中国的城市建设迅速崛起,经济发展速度连续攀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大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准令各国商人刮目相看。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7,中国的网上舆论环境也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尤其是一些青年人的民族主义意识日益膨胀,稍遇外来刺激便愤怒地恶语相加;对国家出台的政策法律和改革措施,不加认真思考就攻击谩骂;对一些社会不公现象和突发事件,不进行客观理性分析,而是片面夸大负面影响;在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评论上,表现出明显的极端主义倾向;在文字传播上哗众取宠,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表现出明显的不负责任。凡此种种,都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际形象。虽然以上问题主要表现在国内网络上,但由于网络信息的跨国界传播,中国公众所表达对信息,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国政治家和普通民众对中国国内形势的估计。
8,塑造国际形象与国内构建和谐社会都要求大家能够自觉地来维护网络舆论环境,使网络成为一个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沟通政府与民众的信息渠道,正确反映社情民意的阵地。大家在发表意见看法的时候,要自觉维护国家的国际形象,增加一些爱国观念,多一些客观和理性,少一些极端和片面,把国家的荣辱当成自己的荣辱,才是真正爱国的态度。

㈢ 结合大学生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塑造中国未来的国际形象(3000字)

一、拓展自己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1)和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和人才成长的基础。广博的知识视野是对人才适应社会岗位、应变环境的文化基础。现代社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结构合理,而是要求适时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达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拓展所学到的知识,有所创造,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打下宽厚、扎实、系统、严谨的知识基础及专业技能功底,才能适应工作性质的变动及职业结构调整的变化。 (2)掌握一技之长等于获取竞争特殊专业岗位的入场券。大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专业方面工作,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有专业特长的毕业生要根据社会对人才评价的资格化倾向要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使自己的资质也逐步融于社会化、客观化、公平化、国际化评价标准之中。如:在校期间开始参加相关资格考试获得国家有关部门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就业的通行证,为以后择业、评聘技术职务、薪酬晋升奠定了基础。 (3)掌握现代管理和人文社会知识为适应社会岗位的全方位要求奠定基础。现代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一定社会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人文知识。因此,大学生应利用专业学习的空余时间多读一些社会科管理方面的书籍,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从而提高竞争力。如: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利用寒暑假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活动,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和竞争能力。 (4)适时吸纳储备大容量的新信息、新知识,为拓展就业空间创造条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只掌握本专业现阶段的知识很难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因此,大学生在宝贵的在校时间里应在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延展,关注现代科技发展前沿信息、关注新行业发展动态、涉猎现代科学书籍,使自己具有专业眼光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思维方法,紧跟国际科技发展的步伐,为自己的择业拓展广阔的空间。 二、锻炼培养适应择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知识的积累并不等同于能力积累,将知识升为能力须作出巨大的努力,在完成学习任务前提下,应争取培养自己的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 (1)适应能力: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能随机应变地适时调节择业行为能力。现代社会是复杂多变的,要适应这种状况,保证自己从学校到社会顺利过渡就应该提高自己社会适应能力。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通才教育。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知识用不上、有些不够用、有的要从头学起,这就要求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根据工作的需要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行为方式,尽快培养自己的社会应变能力。 (2)人际交往能力: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与他人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生活、工作中需要与许多人交往,这就难免发生矛盾。作为大学生只有具备人际交往能力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才能在工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要以我们民族善良、诚实的传统美德来善待他人,“将心换心”“以诚相待”,学会尊重他人;要换位思考,多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这样才能得到他人尊重;要学会能干大事,又能干小事的本领;学会处理具体问题时既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 (3)表达能力:以语言或其他方式展示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它是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基础性素质,故又称为语言文字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要求语言的流畅性、灵活性和艺术性,书面表达能力要求文句的逻辑性、艺术性和条理性。 (4)开拓创新能力:用已积累的知识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在脑中创造出新的思维,提出新的见解和做出新选择的能力。它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的能力,提出新思想的能力。 (5)动手能力:把创造思维变成实际的物质成果或是用生动形象的实践过程呈现创造性思维的转化能力。这种动手能力对工科大学生尤为重要,即在实际工作中既能讲出科学道理又能动手干出样子。大学生充分利用实习和勤工俭学机会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6)组织管理能力:包括计划能力、组织实践能力、决断能力、指导能力和平衡能力。用人单位对具有一定交往能力的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许多单位挑选大学生时不仅注重学业成绩同时对在校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担任过社会工作很感兴趣。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尽量做一些社会工作,不断增强自己的组织工作能力,以利于今后工作。

㈣ 中国是怎样建立良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中国建立良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方法:
1,推进体制改革,塑造民主的政治形象。
2,不断开放中国市场,塑造开放的国家形象。
3,和平国家形象的塑造,不仅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公众的参与和交流,只有顶层设计与民间交流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够更好地展现一个国家的和平外交形象。

㈤ 如何中国负责任世界大国形象的塑造

塑造中国负责任世界大国的形象,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首先要对自己国家和人民负责任。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13亿人口。中国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生存发展的种种压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让人民安居乐业是中国当前最大的责任,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尽责任的基础所在。
2.“大国责任”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涵盖了许多内容。例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跨国犯罪、疾病流行都需要整个世界的共同面对。“大国责任”就是以尊重整个人类发展为前提,在任何一个方面都严格遵循国际规则,履行各项义务。
3.“大国责任”应该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情感,而不应该是过高的期望,盲目的要求。中国要通过履行巩固自身实力,坚持正确的对外方针和政策,遵循各项国际规则这些“大国责任”来做到一个真正的“负责任大国”。

㈥ 如何宣扬中国的国际形象

1、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战线积极作为、开拓进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2、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彰显时代创新、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当代中国故事也引来八方喝彩。

3、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既是责任担当,也要遵循规律、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关注、认同与日俱增,但“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噪音杂音依然存在,唯有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6)如何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扩展阅读:

国家形象的重要性: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深受各国政府的重视。

㈦ 如何塑造中国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作为反映在媒介和人们心理中的对于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历史、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综合印象,“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其中既包含着对于国家的认识,同时也包含着理性评价和感性态度,“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进程中,“国家形象”已经并仍将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每一个中国人必然遭遇的现实问题。国家形象,既包含特定国家在国内的形象也包括其国际形象,在全球信息和市场流通的前提下,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内形象之间往往互相参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仅深刻地影响到本民族每个个体对于国家共同体的认知、认同,从而影响到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而且也复杂地影响到其他国家和民族对于中国政府、民众以及所有中国的精神信息和物质产品的接受和评价,从而影响并决定着中国和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 国家形象,作为一种主观印象,实际上构成了人们对于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心理预设。负面的国家形象,会使人们对这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所有相关信息和行为的认知和评价带有或多或少、有意无意的敌对性、排斥性和刻板印象;而正面的国家形象则往往使人愿意用更理解、更亲和、更接纳的方式对待该国及其民众的信息和行为。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其实就是对人们认识和评价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正面预设的塑造。

㈧ 如何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

公共外交能突破传统外交政府对政府的僵化和民间对民间的软弱,着眼于未来,通过沟通和交流赢得外国民众的信任和承认,中国也因此更有理由更有可能开展成功的公共外交以塑造自己的软权力体系,丰富我们综合国力的概念。
10月1日,美国将重返阔别近20年之久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期将原来里根政府指责的“第三世界批评美国和以色列的讲坛”变成为改变美国国际形象的重要舞台。这是“9·11”后美国政府重新重视以增强与世界沟通为目标的公共外交的重要体现,旨在解决“世界为什么仇视美国”这一问题。
美国的教训对我们不无启示。中国也经历过“非典”对我国际形象先抑后扬的教训。今天,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中国的国际形象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国际信用从而影响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而且从长远讲,与中国的“软国力”密切相关,已经成为中国的无形资产。中国要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对世界做出更大贡献,必须将中国的公共外交战略提上议事日程。

㈨ 如何在海外塑造中国形象提出三条建议

第一,把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作为目标来追求。中央企业要把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作为目标追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率先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聚焦发展实体经济突出主业,做强主业。加快打造在国际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的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的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企业。通过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创造中国品牌,叫响中国制造,擦亮中国名片,切实增强海外对中国企业的认同感、信赖感,使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等走出国门,享誉世界,以产品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第二,把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发展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为中央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中央企业作为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不断深化与沿线国家在装备、技术、标准、管理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第三,要把实现互利共赢作为合作的基石。中央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要积极响应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号召,深入研究和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强化依法合规、守法经营意识,突出合作共赢,尊重所在国的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重视提高当地社会责任水平。要继续参与社区建设,保护当地环境,尊重和维护当地人的合法权益,力所能及的支持所在国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要重视与所在国相关方和社会各方的沟通,提高与当地政府、媒体、非政府组织等方面打交道的能力。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建立起对话沟通的纽带和桥梁。

㈩ 如何塑造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

一、不断学习的政党形象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政党,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提高学习能力,势必落后于时代。2009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明确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四项总体要求”,即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

在世界舞台上,日本是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国家,也因此具有良好的国家形象。历史上,日本总是在同样的起点甚至在更为落后的情况下起步,却总是最快地向强者学习,之后成为“被学习”的典范。在笔者所做的有关中国形象的国际调研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不仅仅是经济实力、文化影响力,他们还十分看重学习能力,他们认为“成长且不断学习”(Growing
and Learning)是中国形象的积极因素。

其中,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成为引人注目的“中国现象”。从2002年12月26日第1次中央集体学习成为一项制度,到2010年9月29日第67次学习,八年间,差不多40天就有1次课,可见学习的频率是十分高的。而且,学习重点突出,涵盖面十分广泛。粗略划分,所涉及的领域包括经济、民主法治、社会、党建、历史、教育科技、国防军事、三农、医疗卫生、文化、气候环境、民族宗教等12个方面的内容,而以经济(15次)、民主法治(10次)、社会问题(8次)、党的建设(7次)等问题最为集中。

我们的重要邻国——韩国,在得知中共中央集体学习之后,也感叹道:“中国集体学习的主题很丰富,从‘医药卫生改革’到‘适应经济转型期’,其中最多的就是‘国际化战略’。在66次集体学习中,27次同世界局势有关,显示出中国领导人的关注焦点延伸到了何处。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国家。……如果党无能或堕落,国家就会陷入危机。中国共产党从7000万党员中选拔各界精英,每年派出数千人去海外研修。这种自我革新引领了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中国领导人在怀仁堂‘努力学习’之际,韩国政界却因总理办公室非法调查普通国民而陷入权力斗争的乱局中。习惯攻击和抹黑对手的韩国政客看起来很难胜过认真学习的中国领导人。”

今天,中国共产党正朝向开放性的学习型政党努力。在我多次出国访学中,外国人经常问我:“中国是一个大国来我们这么一个小国学什么?”当我们告诉他们:“虽是大国,但在国际事务的很多方面,中国只是一个‘初学者’”,他们则会由衷地称赞到:“中国的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值得我们学习!”事实上,学习不仅能够创造奇迹,甚至能够改造一个民族,当学习成为一个政党的集体信仰时,该国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无疑是令人敬畏和受人钦佩的。

二、开放自信的政党形象

2010年是中国共产党的外宣丰收之年,在建党89周年纪念日前夕高调推进了几个重大举措,如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等11个中共党务机构的新闻发言人首次集体亮相;中组部召开党内统计专题新闻发布会,对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党员队伍发展等重要数据进行解读……。其中,揭开中央党校的“神秘面纱”,是中国共产党增加开放性与透明度的一个突出例证。作为培训干部的最高学府,中央党校3月份首次接待了来自110多个国家的120多名驻华使节,为这些外交官“释疑解惑”;6月30日,来自国内外30余家新闻媒体的近70位记者(包括42名境外记者)来到中央党校进行集体采访……。

开放透明需要的是信心和底气。通过上述一系列举措,国际社会看到了一个不断壮大且信心十足的党,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底气倍增的党,看到了一个主动融入国际社会、勇于展示自己,自觉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的现代政党。正如中联部副部长陈凤翔所言:“中国共产党以更加成熟自信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开明开放的鲜活形象替代了封闭保守的刻板印象。”

党际交往是外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很长一段时期,有些人认为“价值观不同就没法谈”,但现在开始强调“价值观不同更需要谈”,观念转变的动因同样基于自信与自觉。2010年3月,美国民主、共和两党代表团首次联合派团访华,与中国共产党举行第一届中美政党高层对话。2010年5月24日,中欧政党高层论坛在北京开幕,论坛汇集了来自欧洲国家的30多个政党,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欧洲政党之间举行的首次高层、多边、战略性对话。讨论不仅涉及党际交往的基本问题,而且涵盖了“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气候变化与环保”等全球治理问题。

的确,差异不应成为对话的障碍,反而应成为加强沟通的推动力。目前,中国共产党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70多个政党建立了党际关系,包括共产党、社会党、保守党、基督教民主党、自由党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政党。

当然,不仅对待成绩要开放自信,对待批评更要开放自信。必须承认,中国发展越快,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质疑和批评可能会越多。一方面,国际社会的确有对华不友好或反华势力的存在,他们坚持“三无政策”:无中生有、无理取闹、无事生非。但另一方面,批评、指责是国际关系的常态。有一次,我与一名美国官员交流,问他:“为什么,在某些地方,中国的形象在下降?”他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却很巧妙地指出,“这反映出中国还不太熟悉作世界大国。我们美国人都知道无论美国政府做什么、美国政党做什么,世界上总有很多人批评我们、反对我们。但这一点正好说明,我们美国是世界大国,既是‘受欢迎的世界大国’,也是‘遭批评的世界大国’。”对我们的启示是,作为大国即使再努力也很难赢得所有国家的人心,在某些情况下,没有真正的敌人也就没有真正的朋友。即使是朋友之间,批评与自我批评,总好过表扬与自我表扬。因此,我们国家、我们党的确要有面对批评、接受批评的豁达与淡定。

三、亲民为民的政党形象

经过89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达到7799.5万名,比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人口数还多。西方的政党一切以选举为重,中国共产党则以亲民为民为重。胡锦涛上任伊始,就去西柏坡考察学习,并郑重提出全党要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被海内外媒体热议为“新三民主义”。在2009年,中国共产党建党88周年之际,多家外国媒体纷纷给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打出“高分”。他们认为,“中国只用了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英美在工业革命时期需要100年才能完成的使命。”

从孔繁森、任长霞、牛玉儒、郑培民、祁爱群,到“巴山红叶”王瑛、“太行之子”王彦生……,正是无数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才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亲民为民的政党形象。但是,在外宣时,我们不应只向国际社会推荐先进典型、党员榜样——因为再好的典型其代表性总是有限的,而应多宣传普通党员的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在国际社会,外国人一看到什么事情总是“整齐划一”,他们一则敬佩,因为他们做不到,二则害怕,因为他们不可理解。在实践中,摆事实的科学思维,讲道理的逻辑思维,可以给人留下印象,但这种印象是概念化的,只对人的理智产生作用,不容易影响人的情感。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打动人心”,要将“树典型”的套路转变为“讲故事”的思路,一切娓娓道来,既不冲动也不激动,以此产生理想的外宣效果。

此外,改善形象不能只靠宣传历史。在国际关系中,很多国家是很“健忘的”,他们或是由于自身的历史很短,或是对历史很不敏感,所以他们关注的重心是当前的事情。对中国而言,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岁月基本不太了解,却很关注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进行着如何的发展变化。此外,外宣时不应只介绍大工程、大项目、大手笔,而应多宣传普通党员和老百姓的内心世界,介绍他们的平和、他们的希望、甚至他们的焦虑和担心……。

1961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华时曾对毛泽东主席说:“再过50年,你们就了不起了!”如今50年未过,世界就已见证了这一预言的初步实现。今天,中国不仅向国际社会贡献物质产品,也开始贡献精神产品。2010年11月3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了题目为“全球治理与和谐世界”的演讲。潘基文认为,《联合国宪章》几乎完美地体现了“和谐世界”这一概念。他特别强调,“和谐世界”是其工作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之一,由此足以展现他以及联合国对这一“中国词汇”的重视和青睐。中国正在影响世界,中国共产党也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越来越多的尊重,其形象焕然一新。让我们以“不断学习的、开放自信的、亲民为民的”政党形象争取更辉煌的胜利

阅读全文

与如何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公民国家怎么安排的 浏览:102
各国如何评价中国人民解放军 浏览:576
越南什么时候开始有货币 浏览:70
印度神仙索是什么样子的 浏览:848
越南的海鲜有哪些品种 浏览:557
中国辣椒地理在哪里 浏览:224
印尼国产车多少钱 浏览:528
印尼巴士汽车怎么样 浏览:275
中国的京瓷有哪些代表作品 浏览:883
为什么英国四支球队不能联合 浏览:173
印尼燕窝产地哪里最好 浏览:368
印度玩家怎么挣钱 浏览:307
印度卖甘蔗汁多少钱 浏览:393
中国人如何改善口感 浏览:741
印度平时放的调料有什么 浏览:511
意大利炮和榴弹炮哪个厉害 浏览:224
文艺复兴时候意大利叫什么 浏览:437
意大利拉菲为什么便宜 浏览:495
意大利什么时候开放合适 浏览:202
长城哪里到哪里中国地图 浏览: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