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拍摄的
你所不知道的《舌尖上的中国》专访制作团队执行总导演任长箴眼睁睁地看着团队博客的访问量,从800涨到片子开播前的6720,最后涨到七集全播完后的35万。这个博客名为“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前的日子”,用大量图片配以文字,记录了从2011年8月2012年5月央视一套播出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团队的不完全拍摄记录。看了博客你才会知道,一帮将镜头对准美食的纪录片工作者,有时在路上只能以方便面充饥。北京人张贵春火了。他是第七集《我们的田野》里的主人公。剧组开拍的第一个场景,拍的就是他在屋顶阳台上种菜的情景。央视一套播出这一集的时候,任长箴的助手给张贵春打电话,“我正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采访,待会再说”,张贵春在电话里回答。后来,他发了一个很长的短信给剧组,说祝剧组全体成员“吉祥如意,万福金安”,以表示感谢,虽然他跟剧组已经很熟了。任长箴和摄像师去贵春的菜园,经常东摘个黄瓜,西摘个柿子“跪安吧,小春子”,任长箴回复张贵春的短信。这套片子还传播到了海外。旅日作家毛丹青给他课堂上给日本大学生们放了第二集和第五集,其中一名女生说,她今天回家就想试着做黄馍馍,还说这个节目改变了她对中国的看法,毛丹青问她改变了什么,学生回答“我现在才知道中国原来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国家。”“有人问我是不是想展现中国美好的一面?我既不想表现光明,也不想表现阴暗,做黄馍馍的老人,采松茸的丹珍卓玛这算是光明面么?这就是人家的生活。我们的片子就想展现普通人。输出正能量,这是我要做的事。”任长箴说。
B. 《舌尖上的中国2》是怎样拍摄的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是中国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纪录片。这部记录片定位于“高端美食类纪录片”,所涉及的美食区域十分广泛,包含中国30多个省区市,甚至还包括新加坡美食。
同时为了拍出一些相对日常,更多的人能够吃到的美食,对拍摄的食材的价格有所限制,陈晓卿在第二季时曾就指示导演只可拍当时物价为50块钱以下的食物;最后是根据单个美食去各个地方进行拍摄,并在拍摄地区寻找适合的人物以表达该种食物,承载这个地区的美食的人物故事拍摄。
C. 舌尖上的中国是怎么拍摄的
画面既有美感又有质感,镜头众多节奏感强,细节丰富。美食镜头保证其最大程度的唯美,无论是光线、角度都精心设计。例如第一季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一个最简单最质朴的黄馍馍,本该平淡无奇,却在镜头下显得那样干净,色泽鲜艳,仿佛正在散发出清香。第四集《时间的味道》在一开始,就用了蒙太奇镜头,在10秒的时间内展示了腊肠、香料、腊肉、干货、火腿、泡菜等等食物的特写,直叫观众口水四溢。
在第二季中,这个特点被放大了,画面到达了一种精美的程度。撇去充满美食特写的第二季片头不说,第二集《心传》里,精心设计过的细节镜头叫人叹为观止。光线透过刚刚榨出的菜籽油的特写,使油看起来无比澄澈金黄,让每天都在食用的菜籽油有了一点神圣的味道。
镜头语言大开大合,摄制组别出心裁。比如在拍摄辣椒倒入筐中、水稻倒入篓中、虾酱倒入坛中时,常常将摄像机放在袋子、篓子、坛子的内侧底部从下向上仰视拍摄。将食品缓缓地倒入容器中,视觉冲击力随着物体接近镜头而越来越强。把最普通的场景利用陌生感的镜头加以表现,使观众加深印象。新疆一车车装满红辣椒的卡车行驶在开往内地的大道上空,摄制组利用简单的航拍设备跟踪拍摄,以一种上帝似的视角俯视,红彤彤的卡车在高空看像是组成了一条红龙。在毛坦厂中学,当万名考生坐着大巴车奔向考场的时候,航拍七十余辆大巴车组成几公里的车队在乡村干道上行驶,满载着父母亲友的期盼和希望,这个场景相当震撼,也足以引起观众的反思。
在保存第一季画面精美的基础上,第二季在镜头上下了更多功夫,来让观众看到更多。比如拍豆腐变成冻豆腐的过程,黄豆霉菌发酵成长的过程,这些平时我们肉眼根本没法看到的“绝密”的微世界,通过摄像机的停机再拍得以实现。对于无法用手工抓到只能借助于五米长的钓竿和六米长的鱼线来捕捉的仅有五厘米长的跳跳鱼,摄像师利用高速摄像机记录下了八分之一秒时间的捕获过程。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对新疆馕加工过程的拍摄,炉子里的温度高达180度,摄像机放入炉子的底部拍摄馕烤熟的过程,如果时间把握不好,机器就会因受热而报废,摄像师会被烧伤。这在以往的国内纪录片中是很少见的。
D. 请《问舌尖上的中国》中那个从腌制泡菜的坛子里向外看的镜头是如何拍摄的
摄像机设置好,镜头朝上,预先放在坛子底部拍的。
E. 舌尖上的中国是用什么设备拍摄的
索尼HD950取大景 索尼F3为主摄像机 所有低照度都是索尼FS100拍摄的 特写镜头都是佳能5D MARK Ⅱ拍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