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如何让中国人走出国门

如何让中国人走出国门

发布时间:2023-03-22 11:49:43

A. 中国人出境旅游的优势条件

中国的出境旅游优势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经济实力:中国如老经济近年来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持续上升,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了出境旅游的经济基础。同时,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也使得出境旅游更具实惠性。

2.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近年来在旅游业方面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境内居民到海外旅游,在签证、港澳通行证等方面也不断推出有利于出境旅游的政策措施。

3. 越来早友越便捷的交通:近年来,随着中国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可以方便地抵达全球各地,特别是航空领域的飞机票渣睁升价格普遍下降,让更多人可以承受出境旅游的费用。

4. 较高的教育和素质水平:随着中国的经济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经接受了较高的教育和人文素质训练,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并融入其他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从而更好地体验出境旅游。

5. 丰富多彩的旅游选择: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各地美景如画,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不仅吸引了海外游客,也为国内游客提供了更多出境旅游的选择。

总的来说,中国人的出境旅游优势主要体现在经济实力、政策支持、便利的交通、高素质的人才和多彩的旅游选择等方面。这些因素的提升和改进将继续为中国人的出境旅游提供更大的便利和发展空间。

B. 马德里一华侨餐饮店老板培养外国人做中餐,中餐是怎样走出国门的

我国的文化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不仅文化是这样,就连中国的美食也是这样,我国各地的美食都是丰富多彩并且口感多样的,很多外国人都特别喜欢我国的美食,如今在马德里一华侨餐饮店老板培养外国人做中餐,中餐能够走出国门,主要原因有3点,第一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第二是通过在外国的华侨开饭店进行宣传的;第三则是通过来中国的外国人口口相传的,总而言之还是因为中国的美食好吃,才能够让中餐走出国门。

三、最后则是通过来我国的外国人亲身经历然后进行宣传的,可见我国裂碧的美食多么受欢迎。

最后一种传播中餐的途径就是通过来我国游玩或者是一些交换生,这些外国人品尝到了中国美食的美味,然后就会深深的爱上中餐,等到回国之后就会大力的宣肆咐举传中华的美食,这简携样一传十十传百的大家都知道中餐好吃,自然会有更多的外国人喜欢,就这样我国的美食走出了国门。

C. 中国制造惊艳世界,如何才能让中国制造走出国门,推向世界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升级,“中国制造”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更多的被赋予新的内涵,并开始在国际社会获得认可。

“中国制造”要找到适合企业本身的资源和能力。资源和能力分有形和无形两种,它可以是某一样产品,也可以是某一项技术或者某一个品牌,比如去新西兰收购奶制品,去法国收购红酒这些产品都是有形的,可被直接引进国内市场,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无形的资源比如去德国收购一项技术,结合企业现有的能力进行匹配,目的是将这一资源在中国放量,创造出具体的价值。

D. 谁知道走出国门的中国人,走进中国的外国人要他们的故事!

要说走出国门的中国人的历史,那就早得很了。秦汉时期中国人就到了中南半岛。不过,大批中国人出国是在唐朝。至今在世界很多国家特别是在东南亚国家,仍将在当地生活的华侨华人称为“唐人”,华侨华人自己也乐于被如此称呼;华侨华人集中居住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华侨华人回中国称为“回唐山”。可见唐朝时有较多的中国人到国外生活,当然,唐朝时国家强大,华侨华人乐于被称为“唐人”,也是一个因素。为什么唐朝时向外移居的中国人多呢?唐朝不但政权稳固,国内统一,经济繁荣,而且对外开放,与外国交往很多,首都长安和广州都住着大批外商。为此设立了管理外国人的“蕃坊”,广州设立了管理外国船只的专职官员,外国船只多时达上千艘。那时中国的航海和造船术大发展,大船有二十丈长,可达波斯湾,这使大批人乘船出国成为可能。
除了明清有过一定时期的海禁,不许中国人到国外,历朝历代都陆陆续续有中国人出国,成为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方就是东南亚。
中国人走出国门五特点
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门再次打开,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开始走出国门。这一次中国人走出国门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出国者不再仅仅集中在广东、福建两省了,温州人、上海人、北京人、中原人、北方人、西北人,总之全国各地都有人出国了;二是目的地不再仅仅集中在东南亚了,相当多的人去了美、欧、日、澳,到全世界各国的都有,连那些很小的国家,猜粗甚至连战火连天的地方,都有中国人涉足;三是与当年广东、福建人“卖猪崽”出国当苦力大不相同,很多是出国留学、经商、移民、家庭团聚、就业、旅游等等;四是人数不断增加,究竟总数有多少,很难准确统计,因为有走的也有回来的,处于流动状态;五是也有人采取了非法途径,成为非法移民,这也是毋庸隐讳的,但这是少数和次要的,关于此事后文专述。
改革开放后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到了国外又表现出几个特点:一是不再都集中在唐人街,相当多的人走进了当地主流社会,从事各种各样的行业,包括少数人从政;二是文化水平大大高于老华侨华人,不少人具有高学位,所以出现了很多科学家、研究人员、教授、律师、会计师、经济师、医生等等;三是同当地民族融合得好,与其他民族的人共事、杂居、通婚的比过去大为增加;四是进一步发扬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善良、守法等优点,事业有成,比老一代华侨华人获得了更为突出的成就,颇受当地人赞扬。
而不管老华侨华人也好,还是改革开放后走出国门的新一代中国人也好,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感情更深,爱国主义和友好热情大发扬。他们遇到港澳回归和申奥成功这样的事情时无不欢欣鼓舞,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当他们看到国内发生非典、自然灾害时,心急如焚,纷纷捐钱捐物支援国内;他们极为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对“台独”分子的猖獗活动义愤填膺,盼望我国早日统一;对于国内的经济建设成就和进步,他们十分高兴,为国内的发展尽心尽力。
国门外的爱国心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到了国外发现,虽然他们人离开了中国,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心、他们的切身利益,仍然同中国密不可分。中国强大了,他们在国外就被人看得起。如果中国乱了、落后了、贫穷了,他们的腰杆也就很难直起来。可以这么说,他们的身体离中国远了,他们对中国的感情却更深了。
我在美国时遇到一个17岁的女孩,她随父母移民美国已经几年了,聊天时我问她看当地的华文报纸吗?她说不看。我问为什么?她说打开一看净是骂中国的文章,一看就心烦。原来她住的那个地方只有免费送的反华中文报。这个小女孩的情绪和感情是有代表性的,她从小在国内,受到了国家的教育镇并,对污蔑我们国家的言论自然是穗旅镇无法接受的。这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如同一个离开父母在外漂泊的人,在父母身边时,他可能会因父母做的饭菜不好而抱怨,也可能因父母太唠叨对他干涉太多而反感,但有朝一日当他远离父母时,他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父母的慈祥和深爱,而这种慈祥和深爱是永远不可取代的。他怎么会不怀念自己的父母呢!如果当他发现有某些外国人对自己的父母不怀好意而攻击污蔑时,他肯定会起而反驳,捍卫自己的父母。

E. 中国的影片为什么难以走出国门你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质量不够硬,无法和国际接轨。中国人非常喜欢看好莱坞的大片,但是我们在国外却很少能够看到中国的电影,其实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为什么中国影片很难走出国门呢?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当然是质量问题。

最后,想要走出国门,我们就一定要有自己的优势,就拿日本电影来说,虽然他铅码颤们也已经过了黄金时代,但是却能够通过动画电影的方式来打入国际市场。难道仅仅只是因为技术好吗?当然不是,是因为这些影片可以让外国观众看到高水平的内容。所以我们也可以走出国门,但一定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提高自己的影片质量。

F. 请你对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提个醒给出你的建议

首先,必须遵纪余笑守法,尊重当地的民俗文化。
第二,必须做一个有素质的中国人, 不要给中国丢脸。
第三,必须知根、不忘本,不要去了国外,就开始崇洋媚外兆埋。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族毁蚂,如果都做不到,最好不要出国了。

G. 如何提升公民出境游的文明素质

编辑同志: 近年来,越腊毁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走出国门“环游世界”。据统计,我国去年出答局渣境旅游人数超过8300万人次,是全球出境旅游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部分中国游客一些不文明行为影响着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也暴露出中国游客的文明素质还有所欠缺。 一些中国游客常常把国内的“不拘小节”带出国门。比如随地乱抛垃圾;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守规矩,不懂谦让,随意插队;乱涂乱写,清悄损坏物品;不尊重当地风土人情等。虽然越来越多的旅行社通过“行前说明会”对导游和游客开展了出境礼仪培训,但少数游客依然我行我素,陋习难改。 中国人出境看世界,世界也在看中国,每个中国人在国外的举手投足不仅体现个人的修养,也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建议“星期茶座”就如何提升公民出境游的素质展开讨论,大家共同来推动文明旅游风尚早日形成。 邓为民 邓为民读者的建议很好,欢迎读者参与。 —编者

H. 你如果有能力作为明星走出国门你会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我有能力作为明星走出国门,我首先会从思想上强化认识自己,是一名中国人,不是一名感觉到外国的空气都比中国的甜的人,也就是要做一名不能忘本的人,更应该报效的是自己的祖国。

在过去的一年里很想存钱,可是没存到目标值。让我把过去一年里得的结论总结出一点点小经验…
第一种钱:就是学习,投资自己,活到老学到老因为脑袋穷,人生就会穷。人,总喜欢做投资,往往第一选择投资搞生意炒股票,有人欢喜有人愁。成功的人往往是先投资自己,脑袋清晰成功的几率也增加。
把钱投资自己的头脑上,是最安全的理财,到哪里都不会饿肚子。也搏旦许很多人会反驳:“连三餐都吃不饱了,负债累累……哪里有钱再去学习呢?而且学习也不见得立刻就看得到效果!”这样的人永远都不会用钱投资自己的脑袋。
事实上,如果真的一贫如洗,头脑正是你东山再起的最大本钱,更应该好好投资在这里才对,是因为他们没有看清事实。如果只顾看眼前,而没有站高一点往后看。上学、提升自己的花费看得见,也有限,但如果花在“社会大学”里的学费却可能远不止这个数,要知道在社会里,你可能会被骗,可能走更多的弯路得不偿失。
第二种:孝顺的钱要花不管你的父母经济状况如何,孝顺父母的钱定时要给的。想想看,你的父母会不会因为负债、缺钱就不抚养你?他们再怎么穷,还是把你抚养长大,不是吗?所以我们长大后回报父母也是应该的基薯扰,怎么可以有钱才给父母,没钱就不奉养呢?


第三种钱:回馈的钱一定要花无论再如何,这世界上总有比自己更不幸的人……我们应该怀有一颗回馈的,敬畏的心。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手缓·T·清崎先生说,他的富爸爸深信钱是要先付出才会有回报的,因此,在年轻时就养成习惯,无论再困难都要定期捐出一点钱来回馈社会,于是他越来越富有。而穷爸爸总是说,只要有多余的钱一定捐出来,然而终其一生,他始终都没有多余的钱。如果你目前实在非常拮据,真的没有办法用金钱来回馈,那就请你好好回馈你的公司吧。
保持感谢的心,用心去做好每一件工作。这也是一种对自己的回馈!

I. 在中国,为什么外来文化入侵这么严重,而中国的文化很难走出国门

文化由一定的经济与政郑兄治决定。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因中橘此文化对人与社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外来文化借助于强大的经济实力卖丛团与政治影响力,而渗透进来。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走出去,也是日益明显。

J. 近代中国人从认识世界到走向世界经历了曲折过程

一、19世纪40-60年代:
华工、洋人雇员和最初的外交使团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贸易和旅行。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用军舰大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了上海等5个沿海通商口岸,从此外国商人、传教士、外交官、军人、旅行家等大批涌入中国,但中国人出国却为数很少。
19世纪40-60年代出国的中国人大致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被西方殖民者诱拐贩卖的契约华工,当时被称为“苦力”或“猪仔”。外国洋行及其雇用的买办、掮客,诱骗华工签订契约搭乘外国轮船出洋,贩卖到急需劳工的古巴、美国、秘鲁、澳大利亚等地。据统计, 1847-1852年,从厦门通过贸易共输出华工8281名。这些华工在贩运途中和劳动场所,遭到非人待遇,被当作奴隶和牲畜一样残酷虐待,死亡率很高,生活极为悲惨。这与非洲黑奴贸易一样,根本不是正常的国际人员交往。后来还有一些华侨和华工陆续出海到东南亚各国开垦和移民。
第二类出洋的中国人是个别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或替西方商人、洋行、外国外交、宗教、文化教育机构团体服务的买办、雇员、翻译。例如福建人林针,受雇于厦门美商,1847年6月到美国,工作一年多后回国,他写了一部《西海纪游草》,是晚清中国人撰写的最早的美国游记。又如广东南海文人罗森,寓居香港时认识了美国传教士卫廉士,1854年(咸丰四年)由其推荐担任美国培理将军远征日本舰队的汉文翻译。罗随培理舰队到过日本横滨、下田、箱馆等地,参与了悉樱日美订约、开端口过程,回国后写了一篇《日本日记》在香港发表,这是晚清中国人第一部日本游记。还有苏州文人王韬曾受雇于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开办的墨海书馆。1867年(同治六年)他应英国传教士理雅各邀请,赴欧洲访问,曾在英国牛津大学讲演孔孟学说和中英关系,可以说是晚清第一位在欧洲大学讲坛上宣判陆乎讲中国文化的中国学者。1870年回到香港后,他办了《循环日报》,还写了《普法战记》等书。
第三类是由外国传教士带到西方留学的中国青少年。其中最有名的是1847年被美国传教士、香港马礼逊学堂校长布朗带到美国马萨诸塞州留学读书的容闳、黄宽、黄胜三人。容闳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成为第一个从美国大学毕业的中国人。黄宽后来在英国掘悉爱丁堡大学医科毕业,成为经过欧洲医科大学正规训练的中国第一位西医。黄胜则与伍廷芳共同创办《中外新报》,与王韬合作成立中华印务总局,成为近代出版印刷业的先驱人物。
第四类出洋的中国人则是由外国人士带领前往西方游历访问的少数中国官员。例如1866年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要请假回国结婚,总理衙门便派遣了前山西襄陵县(今襄汾县)知县斌椿与其子广英以及3名同文馆学生,随赫德赴欧洲观光游历。他们在英、法、德等9国游历了7个月后归国,这是晚清中国官员走出国门海外游历的第一次尝试。他们所写的游记如《乘槎笔记》《航海述奇》等记录了晚清官员对欧洲最初的见闻。还有1868年的蒲安臣使团。该团由刚卸任的美国公使蒲安臣率领,他被授予“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的头衔。为了维护面子和平衡列强关系,使团成员还包括两名清政府总理衙门的章京志刚、孙家谷,以及一名英国人和一名法国人。使团用2年8个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其间,蒲安臣四处包揽交涉、谈判,甚至擅自与外国缔约,中国使臣几乎成了点缀品和观光客。不过这毕竟跨出了中国外交走向世界迈向国际社会的第一步。使团里的中国人也通过出访大开眼界,接触了新事物、新思想,这可以从他们的游记,如志刚的《初使泰西记》、孙家谷的《使西述略》、使团翻译张德彝的《欧美环游记》等书中看出来。
二、19世纪70-90年代:
驻外使节、游历官员与官派留学生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开始向外国派遣外交使节、独立的游历考察官员和官费留学生,中国人由完全被动到逐渐主动地走向世界。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通过《北京条约》取得公使驻京权利。西方国家陆续派遣公使驻华,并在北京开设公使馆,在上海等地开设领事馆。而清政府直到70年代才开始派遣赴外使臣。最早在1870年派遣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为出使法国特使、钦差大臣,其使命只是为“天津教案”向法国道歉。1875年(光绪元年)任命的出使英国钦差大臣郭嵩焘,最初的使命也是为了“马嘉理案件”赴英国道歉,然后才转为长驻英国,成为晚清第一位驻外公使。出国后,郭嵩焘能认真考察和分析西方国情和现状,在日记和报告中对西方文明有些肯定的描述。不料竟遭到顽固保守派士大夫的群起攻击。尤其是驻英副使刘锡鸿还打小报告诬告郭嵩焘“崇洋媚外”“有失国体”,甚至有“私通洋人之嫌”,最后任期未满就被清政府调回。他写的《使西纪程》一书也被禁止发行并毁版。1877年至1878年,清政府陆续在英、法、德、日、美等国开设了驻外使馆,派遣了驻外使团。早期的中国外交官群体为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认识世界起了重要作用,如郭嵩焘、曾纪泽、薛福成、黄遵宪等人都撰写了许多考察研究外国的报告、日记和着作。
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还主动独立地派出一些官员出洋考察、游历和调查。例如1874年清政府曾派出陈兰彬、容闳等官员专程到美洲古巴和秘鲁调查华工受虐待状况,力图维护华工权益。1876年派遣浙海关文案李圭与海关洋员一起前往美国费城参观世界博览会。他写了一部《环游地球新录》,不仅记录了费城世博会及各国见闻,而且以亲身经历证明了“地球确实是圆的”。1879年道员徐建寅受北洋大臣李鸿章派遣到欧洲订购铁甲舰,同时考察了各国工厂。他写的《欧游杂录》是中国官员第一次对欧洲近代工业进行深入考察的珍贵记录。这个时期地方大员也开始派员出国游历考察,如1878年四川总督丁宝桢派江西贡生黄楙材游历考察缅甸、印度等国。
1887年清政府还通过考试,从中央六部中下级官员中选拔了12名海外游历使,分别派赴亚洲、欧洲、南北美洲20多个国家,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以调查研究外国情况为主要任务的海外游历考察。海外游历使最远到达了南美洲的智利、巴西等国,其路程之远及所到国家之多,是前所未有的。而且他们所取得的外国调查研究的成果也是空前的。可惜这批海外游历使回国后却没有被重用,也没有让他们在外交岗位上发挥作用,其外国调查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未受重视,以至这样一次走向世界的举动,竟然渐渐被埋没和遗忘。
这个时期清政府开始向海外派遣官费留学生。最早是官派幼童留美。1871年在容闳的建议下,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名奏请派幼童赴美留学,获清廷批准。在上海设立出洋肆业局招生,从1872年至1875年先后分四批派遣120名10-16岁幼童赴美国留学。他们被分散安排在美国居民家中住宿,在美国的中学毕业后,陆续有50多人考入耶鲁、哈佛、哥伦比亚等美国大学学习。留美幼童在美国学习勤奋,进步很快,同时思想、习俗也渐渐发生变化,如见了官员不愿下跪,要求穿西装、剪辫子、进出教堂等,因此被守旧顽固派攻击为“适异忘本,目无师长”,要求将留美学生赶快撤回。加上当时美国出现排华风潮,清政府在1881年决定将留美幼童全部撤回,以至幼童留美计划半途而废。这些留美学生回国后不少人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政界、军界、外交界、科技界和教育界的着名人物,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如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被誉为“中国工程师之父”的詹天佑,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清华学堂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等。
此后,1877年至1897年清政府又先后派遣了4批共80多名学生留学欧洲,主要是英国和法国。因为这些学生大多数是从福州船政学堂学生中选拔的,赴欧主要是学习海军的造船和驾驶专业,故史称“留欧船政学生”。这些学生回国后成为中国早期海军和造船工业的骨干,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创立、发展作出了贡献。晚清北洋舰队的主要舰长如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林永升等都是留欧船政学生,他们几人都在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还有近代着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民国初年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严复,当年也是官派留学英国的船政学生。1896年清政府还选派了唐宝锷等13名学生赴日本留学,这是中国第一批官派留日学生。
值得注意的还有1896年李鸿章的出洋。当时清廷派大学士李鸿章为特命头等钦差大臣出席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他负有“联俄拒日”的使命,与俄国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还应邀访问了德、法、英、美、加拿大等国,会见了各国元首和政要,如英国女皇维多利亚、德国首相俾斯麦、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等。李鸿章使团是19世纪清政府派出的最高级别外交使团,此行共历时190天,水陆行程9万里,是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三、20世纪初:
赴日留学、考察与五大臣出洋
1895年甲午战败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强烈要求向西方与日本学习,通过改革或革命救亡图存。因此在20世纪初出现了一个赴日本留学和考察的热潮,成为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第三个时期的新特色。当时清末新政急需人才,清政府实行提倡鼓励官费、自费并举赴日留学的政策。
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后,出洋留学也成了知识分子的重要出路。而且日本政府采取主动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加上赴日留学路途近、交通方便、费用省、文字习俗相似等因素,都是留日热潮形成的重要原因。留日学生从1901年的200多人,1903年增到1300多人,1905-1906年猛增到8000多人,达到最高潮。后来因中、日双方的限制政策和国内教育的逐渐普及、欧美国家也积极招收中国留学生,留日热才逐渐降温。
与19世纪清政府派往欧美的官费留学生大多学习理工和海军不同,20世纪初以自费生为主的留日学生学习的专业非常广泛,从政法、文史、军事、外语、师范到理工、农医、商业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等,而其中以学政法和陆军为最热门。很多留日学生在日本吸收新知识、新思想,参加爱国运动,逐渐从改良走向革命。他们利用在海外求学的条件,组织革命团体,出版革命书刊,使日本东京成为20世纪初中国革命派的主要海外基地。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主要骨干如黄兴、宋教仁、胡汉民等都是留日学生。重要的革命宣传家如陈天华、邹容及历次武装起义的指挥和骨干如刘道一、秋瑾等,也都是留日学生,他们为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作出了重大贡献。
另外,归国的留日学生也是清末新政改革的骨干力量。筹备立宪、法制改革、教育改革、军事改革的许多建议、法令、制度都是他们起草的。不少归国留日学生成了清政府各种新政机构的官员或新军的各级军官和各级新式学堂的教员。
除了赴日留学外,20世纪初还有大批中国官员、士绅、文人、学者或官派或自费赴日本考察游历。他们考察的范围很广,从宪政、法律、军事、教育、工业、商业、农业、交通到司法、卫生、监狱等等。他们还撰写了不少调查报告和考察记,为中国改革和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这个时期还应特别提到1905-1906年的五大臣出洋,它标志着晚清中国官员在走向世界的历程上又迈出了一大步。1905年由于民族危机加深和日俄战争的影响,国内要求立宪的呼声日益高涨,驻外公使和地方督抚也纷纷奏请仿效日本与欧美的政治制度。清廷决定派王公大臣出洋,深入考察欧美与日本的政治,归国报告后再作决策。这次出洋的特点是官员级别高、随员多、目标明确、效果显着。出洋人选几经变动,最后派出的是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湖南巡抚端方、山东布政使尚其亨和顺天府丞李盛铎五人,全都是王公亲贵和一、二品大员。此外,还选调了近百名素质较高的官员和归国留学生为随员。出洋目的是“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他们分成两路先后考察了欧美13国和日本,共半年左右。考察虽以宪政为中心,但实际调查范围很广,涉及议会、政府、司法、工厂、银行、学校等,并请外国政治家和学者讲解宪政原理和各种制度,还大量收集、翻译各类外国图书资料。他们回国后力陈中国立宪之必要,终于促使清廷在1906年9月1日正式颁布“仿行立宪”的上谕。他们还向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进呈了介绍各国政治的《欧美政治要义》《列国政要》等书和大批外国书籍,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各项改革和制度、法律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外,戊戌变法失败后被迫流亡海外的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等也周游列国,考察和分析各国政治和文化,撰写游记。如康有为写了《欧洲十一国游记》,梁启超就1902年美洲之行,写了《新大陆游记》。他们的着作为中国人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资料。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晚清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官员走向世界的一个大体发展轨迹。从在外国人带领下走出国门,到中国人独立周游世界;从选拔中下级官员海外游历,到派遣王公大臣出洋考察;从出洋观光或泛泛调查异国风情,到全面深入考察外国国情特别是政治制度;从回国后默默无闻几乎被遗忘,到推动立宪决策发挥重要作用。这反映出晚清中国人在走向世界的艰难曲折道路上一步一步地在前进,逐步了解国际社会,登上世界舞台。但同时也暴露了清王朝的衰败和腐朽,终究不能挽救其最后灭亡的命运。此外晚清走向世界的中国留学生也经历了从留美幼童的半途而废,到留欧船政学生的甲午悲剧,再到留日学生的革命风潮。中国爱国青年学生通过走向世界,走向革命,终于成了清王朝的掘墓人。

阅读全文

与如何让中国人走出国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尼海啸推进内陆多少米 浏览:637
英国护照能排名第多少 浏览:993
越南蒙迪欧多少钱 浏览:527
英国漫长的脱欧之路怎么走 浏览:712
泰瑞莎印度版叫什么名 浏览:453
意大利筋膜手法哪里有治疗 浏览:400
水貂绒向中国出口哪个国家的商品 浏览:135
在美国汇款到中国多久 浏览:882
为什么伊朗会有新冠病毒肺炎 浏览:877
印尼菠萝格多少钱一平方价格 浏览:536
英国当兵需要什么条件 浏览:644
越南电子试卷怎么下载视频教程 浏览:334
中国的核潜艇能在水中待多久 浏览:793
去越南如何换泰铢 浏览:875
印尼海啸爆发是什么原因 浏览:402
为什么伊朗石油最多 浏览:771
印度烈火覆盖面积多少 浏览:736
印度在越南人眼中是什么样的 浏览:610
晚上网上转账到中国要多久 浏览:334
越南女的最小是多少岁生娃 浏览: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