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引导孩子的社会化发展呢
1.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是很关键的,这对于孩子以后的正常社会交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
2.性别角色意识能够帮助孩子成长,虽然当今社会追求男女平等,可是这种平等的前提是尊重不同的性别,是塑造人格的平等,不是说每个人要完全一样。
3.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在扮演好自己的性别角色后,注意向异性学习,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更加强大,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比如男孩要向女孩学习细心,关心他人,女孩要向男孩学习坚强缺枣和勇敢。
4.现在提倡的“中性化”就是要综合男性和女性的优点,兼收并蓄,并不是说要混乱孩子的性别。
5.孩子在童年时就能够清卜旦楚认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让孩子发展出适合自己的个性风格。
6.互联网时代对孩子影响深远,但其中的信息良莠不齐,甚至会干扰孩子的健康成长。
尽早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对于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2 性别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
3岁起建立性别教育 正常情况下,
3岁左右的孩子就已经开始树立男女的性别概念了,那时他就开始知道有男女之分了,此时期就可以简单地进行性别教育,对孩子开展性别教育,能帮助孩子树立健康的人格,为以后乃至整个人生更好的处理两性关系型扮扰打下良好的基础。
3-6岁儿童需要性别教育 科学调查显示,孩子所接收的性别教育,幼儿阶段的作用要比青春期阶段更加显着。
在中国,性别教育还不够完善,幼儿园里小朋友不论性别共用同一厕所的状况时有发生,全然不顾分厕对孩子辨别性别的重大影响。
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幼稚园,都应该意识到性别教育对三岁至六岁的孩子来说非常关键。应教导一些相关基本知识,让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并可以保护好自己。
‘贰’ 儿童的社会发展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包括了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的内容:
一、人际交往告派茄
1、愿意与人交往
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4、关心尊重他人
二、社会适应
1、喜欢并适袜察应群体生活
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过程。儿童从一个自然人向一个社会人转变,会受到多方面、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儿童进行社会性教育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
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
1、专门的教育活动
2、随机教育
3、家园合作
这三方面的教育各有特色、各有专长,羡睁而且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共同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帮助。
‘叁’ 如何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发展
最佳答案
儿童的社会化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形成、发展个性及社会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特定的人类物质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是其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会规范、社会技能、价值体系等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个过程贯穿整个生命历程。社会化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个体对社会的适应程度,而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形成和获得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也不同,其将来的社会化发展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发表在汉斯出版社的滚伏(心理学进展)中的研究论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更加具体化,分为情感温暖、理解型;尘高惩罚、严厉型;过分干涉型;偏爱型;拒绝、否认型;过度保护型六种类型。以期更为具体的研究不同的家派备尺庭教养方式和儿童社会化的关系。
‘肆’ 如何推动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
1.快速性
从出生到年满18周岁,儿童的身体,包括脑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脏器官、肌肉、骨骼等都处于迅猛地成长过程中。儿童的认知和社会行为也随着他的第一声啼哭就开始了,到18周岁时,其心理人格基本形成,社会行为规范也处在基本完成的状态。每好御一个人只在儿童期经历这样快速且全面的发展。
2.阶段性
儿童生长发育的阶段性也被称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它是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有的典型特点。儿童从出生到18周岁,其成长阶段通常包括婴儿阶段(0?1岁)、幼儿阶段(2?3岁)、学前阶段(4?5岁)、学龄阶段(6?12岁)和青少年阶段(13?18岁)。不同阶段的儿童不仅具有较为相似的生理发展特点,也有需要完成的共同的社会心理发展任务。
3.顺序性
在儿童身体的快速生长和发育的过程中,遵循从上到下、由近到远、从小到大、由低
级向高级的顺序性。如婴幼儿先会抬头,后会抬胸,再会坐、立、行,这是从上到下的顺序;婴幼儿的身体运动遵循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顺序;在骨骼和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遵循先大骨骼与大肌肉,再小骨骼与小肌肉的顺序。
儿童的社会心理发展也具有顺序性。从积极人友逗岩格培养的角度,婴儿时期的儿指蚂童需要完成信任人格的培养,幼儿时期的儿童需要完成自主人格的培养,学前阶段儿童则需要完成勤奋的人格培养、这些社会心理人格的培养必须在儿童成长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完成,这些阶段无法变更顺序。
4.不均衡性
在迅速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儿童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从出生到年满18周岁,儿童会经历两个相对来说更加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一是从出生到1周岁,这之后生长速度会减慢;二是青春期,这个阶段的生长速度又会加快,到18周岁吋骨骼的发育基本定型。从系统来说,儿童的神经系统,如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等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免疫系统到12岁左右趋于成人水平。
5.个体差异性
儿童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性是指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儿童在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在身心发展的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等方面,都有不同于整体特征的个性化特点,具有不同于他人的成长轨迹。
6.分化与互补性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特点。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和成熟,多数情况下都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这种协调性能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有生理缺陷的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相反,能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
‘伍’ 如何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方法如下:
第一,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让幼儿通过语言媒介进行交往。
教师老液茄要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可以借助幼儿丰富的语言表达来实现。3-6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只需进行引导即可。
比如,教师要告诉幼儿在与同伴打交道时,需要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请求,在幼儿想玩其他幼儿的东西时,不能直接去“抢”,而是要说“请问,我能玩一下你的玩具吗?”,在同伴同意后再说声“谢谢”!长此以往,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就学会了用礼貌用语来进行交往。
第三,带领幼儿游戏,让幼儿通过游戏合作学会交往。
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方式,大部分幼儿也是在游戏中与同伴交往的,因埋袭此教师可以设计游戏活动如《小猴运球》游戏,要求两名幼儿通过合作,用肚子夹着球把球运到球篮里。
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可以对同伴的选择上进行引导,如能力强的搭配能力弱的,性格上调皮点的搭配乖巧点的等。这样同伴间的互动增强了,同伴间的交往也就密切了。
‘陆’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策略与措施
(一)人口、计划生育。
1.继续推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今后十年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5‰以内。
2.广泛宣传计划生育的意义、政策,向所有育龄夫妇普及避孕知识,并提供安全、有效的避孕药具与节育技术的指导和服务。
3.二○○○年节育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10/万以下。
4.广泛宣传、积极倡导婚前检查,到一九九五年,使60%的县(市)具备婚前检查的条件,开展优生咨询服务。80%以上的省、地级妇幼保健机构具备对先天性缺陷的筛查能力,到二000年,使先天性病残儿发生率减少二分之一。
(二)妇幼保健与营养。
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以加强预防保健、加强农村卫生为战略重点,适当调整内部投入结构,争取对妇幼保健、卫生防疫的资金投入以高于卫生事业总投入的增长速度而增加,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
2.孕产妇能由受过培训的接生人员助产,二000年农村新法接生率达到95%,使多数农村产妇能住院分娩,二000年因产后出血引起的死亡减少一半。
加强对妇幼卫生专业人员、女乡医和接生员的在职培训,不断提高现有队伍的素质。
3.生产孕妇及乳母强化食品,增强对孕产妇及乳母的营养指导,使孕妇缺铁性贫血减少三分之一。提高四至六个月以内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二000年使母乳喂养率以省为单位达到80%;制订母乳代乳品销售守则。提倡家庭自制婴儿辅食,有条件的地方增加配方乳粉、婴儿辅食、幼儿不同配方的营养基食品以及学龄儿童配餐食品的生产;“八五”期间50%.二000年80%营养缺乏症儿童得到符合国家标准的工业化强化的食品、营养基食品的供应。
4.一九九五年七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保健覆盖率以省为单位分别达到85%;充实完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重点配贺加强乡、村两级妇幼保健、卫生防疫服务能力;合理解决报酬问题,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5.保持高水平的计划免疫覆盖率,到一九九五年以乡镇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包括破伤风类毒素的预防接种)接种率达到85%,二000年达到90%;一九九五年消灭小儿麻痹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与实行免疫前相比,麻疹死亡率降低95%,发病率降低90%。
6.二○○○年使五岁以下儿童因腹泻死亡的人数减少一半,腹泻患病人数减少25%。
7.到二000年,使90%以上的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实行病案管理及临床管理,因急性呼吸道感染死亡的人数减少三分之一。到二000年,基本上消除儿童碘缺乏症,并进一步防治维生素A缺乏症。
(三)提高生活与环境质量,加强安全饮水和卫生处置排泄物工作。
1.十年内,全国以乡镇为单位共兴建供水工程(自来水供水到户)四干五百处,水质符合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并保障一般干旱年份正常供水。
2.大力宣传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水利部《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工作暂行规定》,加强水源保护,防止水质污染。
3.继续深入开展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推进农村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推广农村粪便处理示范区工作经验,尽快制定爱国卫生和控制吸烟危害的有关条例和法规,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与环境质量。
4.继续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和全国绿地面积,积极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活与生态环境。
(四)基础教育与扫盲。
1.全面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宏派的建设者和绝核接班人”的方针。
2.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坚持“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幼儿教育”的方针。城市入园(班)率达70%;农村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班)率达60%;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和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区、牧区要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学前教育。
3.继续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扫除文盲工作条例》,根据我国各地不同情况按地区、分阶段、有步骤地执行。现阶段已经普及了小学教育和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的地区,要继续充实、完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扫盲后的继续教育。尚未普及小学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地区,要切实解决小学生辍学和脱盲后复盲问题,经济特别困难的地区,首先普及小学三年和四年的教育。
4.进一步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新体制,建立起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充分调动社会参与办学的有效机制,进一步缓解经费不足的紧张状况。
5.优先发展师范教育,大力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尽快建立起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教师队伍。到二000年,使大多数小学教师具有较好的政治素质和国家规定的学历。多种形式培训幼儿教师,提高师资水平,扫盲工作要形成适应需要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6.加强校舍和教学设施建设,使办学条件逐步达到规范化要求。已经基本解决了校舍和消除危房的地区,要重点抓好校舍配套建设和教学仪器、图书资料、文娱、体育器材配置等添置工作。校舍不足的地区,要继续解决“一无两有”问题(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
7.今后十年,我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的任务主要集中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突出问题是解决女童就学困难。要采取特殊措施,在这些地域辽阔、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省份,扩建和新建一部分小学或教学点,在有需要的地方,办好寄宿制小学和民族小学。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女教师,在贫困地区建立女童奖学金制度,促进女童入学工作,继续办好女童班。
(五)社区、家庭保障。
1.发展社区教育,建立起学校(托幼园所)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创造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和家庭环境。
2.通过政策性倾斜促进儿童食品、玩具、生活用品的科研、生产和销售,促进儿童影视、读物的创作、生产和传播。
3.加强儿童校外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场所的建设。可采取政府投入和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改善、增设和扩建儿童活动设施,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师资水平和社会效益,城市规划要考虑儿童活动场所与设施的配套建设。
4.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深入地宣传、普及家庭优生、优育、优教的基本知识。在城市以社区为依托,举办新婚夫妇学校、孕妇学校和婴幼儿、小学生、中学生的家长学校,向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家长提供较全面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在农村,通过广播父母学校与县、乡、村的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辅导站、辅导员相结合的方式,推广正确的保育、教育方法。
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全国性家庭教育宣传、咨询、服务工作。层层培训家庭教育工作骨干。
5.师范院校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开设家庭教育课程,有关学术机构和学术团体要开展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为改善儿童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提供理论支持。
6.妇女在儿童发展和儿童幸福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必须进一步提高妇女地位,使他们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培训和得到广泛的社会服务,有机会谋求适当职业并积极参与社会发展。要特别重视对农村妇女的培训,使她们有机会掌握生产实用技术,提高家庭收入。同时,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六)保护处于困难条件下的儿童。
1.在城市鼓励建立健全生育社会补偿制度;在有条件的农村推广独生子女、女童家长养老专项保险,逐步消除在生育、就学、从业等方面的性别差异。
2.加强对残疾患儿的早期诊断、护理、康复和教育工作。在全国完善四至五个残儿康复人员培训基地,在社区内建立残疾儿童寄托所、聋儿语训中心。采取建特殊教育学校、在普通学校举办特殊教育班和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等方式,使多数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在全社会树立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道德风尚,继续开展“红领巾助残活动”。
3.要特别关注离异家庭的儿童保护和教育,帮助单亲家庭的家长为儿童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妥善安排流浪儿的生活和教育。重点扶持各省的儿童福利事业单位,使福利有一定的康复医疗设备,并改造全部危房。严重自然灾害发生地的儿童能普遍获得援助。
4.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给予特殊支持。继续实施“希望工程”,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就学。
(七)儿童权益保护。
1.切实执行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儿童权利公约》。
2.切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于一九九五年前制定出本地区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细则。
4.制定、完善有关保护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法规,如优生保健法、家庭教育法、儿童健康管理条例、中国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等。
(八)优生、优育、优教。
1.继续在全社会倡导优生、优育、优教,大力宣传普及“三优”科学知识,提高儿童工作质量。
2.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三优工程”的试点工作,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3.积极开展优生、优育、优教方面的科学研究,建立“三优”科研基金,设立“三优”重大科研成果奖。
‘柒’ 如何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通过家园合作
家园共育活动是亲子个性发展课程中的一部分,是孩子社会性发展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幼儿园与家庭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割裂开来,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幼儿良好兴趣、习惯的养成, 不是仅仅在幼儿园中就能完成的, 在家庭中也必须坚持, 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
有效地实施家园共育,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教师与家长相互信任是家园共育的前提。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幼儿教师是专门受过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培训的幼教专业人士,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掌握着科学的学前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的专家。幼儿家长应该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给予充分的认同和信任。而幼儿教师要想得到家长的认可和信任,就应该放下架子,与家长真诚平等地交流沟通,设身处地地为家长着想,解决家长在教养孩子中的困难,取得家长的信任。只有家长信任幼儿园和教师的前提下,幼儿园所希望家长合作、配合等教育举措,才会被家长欣然接受。
陪碰轿第二,教师与吵物家长及时沟通交流是家园共育的基础。
众所周知,幼儿有其一般的发展规律,也有其特殊的发展特点,幼儿之间是有个性发展差异的。因此,教师在幼儿园实施教育时,不仅需要对每个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还需要与其家长多做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幼儿在家的具体情况和表现,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实施适宜性的、个性化的教育。同时。家长也要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生活、学习情况,以便在此基础上,帮助、支持孩子更好地在幼儿园生活、游戏、学习,促进孩子和谐、健康而全面地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方式越来越多,越便捷。在传统的面谈、电话联系、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园联系册、家长志愿者等几种沟通方式的基础上我们教师又采用了电子邮件、网站、论坛、QQ、MSN等新的手段与家长交流沟通给你加便捷畅通。比如,过去教师有事往往通过班级门口的黑板进行通知,但接送孩子家长随时都在换,所以很多时候不能与老师活动的安排很好呼
应,现在班班有了校讯通,老师只要一个信息,家长直接就能跟老师进行互动,避免了家长工作忙带来的不便。
第三,教师与家长达成教育理念的共识是家园共育的关键。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的一些坚信不移的理性认识,是教育者对理想教育、应然教育的自觉表述,包含着人们对某种好的教育的理解和想象。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是什么”和“教育应该是什么”的一种内在统一的理性认识,是对教育所作的实然判断和应然判断的有机统一,是人们对理想教育的理解和追求。基于此,只有做到教师与家长达成教育理念达成共识,才能保证家园共育的达到实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幼儿教育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持有先进正确的教育理念,而且,还需要幼儿家长同样有先进正确的育儿理念。因此,教师与家长的教育理念是否一致是学前教育成功的有力保证之一。
为了与家长在教育理念上达成共识,我园注重了利用各芦肆种途径向家长宣传现代科学的学前儿童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如聘请幼教专家来园为家长讲座;每学期向家长定期发放学前教育、儿童保健的宣传材料等;鼓励家长努力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采取中华民族一些优良的教养方式,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第四,充分挖掘利用幼儿园和家长的教育优势是家园共育的资源。 幼儿园是专门从事学前儿童教育的专业机构,它是按照未来对人才的要求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因此,幼儿园和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主力军。但是,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的责任,家长和社会同样对幼儿富有教育的责任。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
幼儿园应该认识到:每个家长都来自不同的社区(区域),有着不同的专业和职业、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这其中都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把它成为幼儿教育的巨大财富。例如:我们请来了巨川酒店的厨师给炊事员教授伙食花样;请当交警的家长给孩子讲交通规则;请当医生的
家长给他们将如何保护自己的小常识;在一些大型户外活动中更凸显了家长参与的优势。 再如,过去我们组织幼儿远足活动、春游活动,大都是全园幼儿一起参加,因为没有家长的参与,这些活动只能完成幼儿园教师预设的教育目标和任务。特别是对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与教育,幼儿教师在活动中不能完全满足。现在,我们组织的这些活动,则更多的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并且请家长参加。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使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与同龄的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 , 另一方面使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更多的交流 , 促进彼此间的沟通与理解。
第五,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幼儿发展评估是家园共育的保障。
新《纲要》就明确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实质上也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为此,我园根据家庭优势及特点,请家长参与幼儿社会性发展课程评估,特别在家长实施亲子课程中,请他们认真观察孩子在家中的社会性发展和表现,并及时地将观察记录在幼儿园提供的记录表中,定期与幼儿所在班级的老师够统统交流。同时,幼儿所在班级的老师也将该幼儿平时在园发展情况的观察记录,提供给家长参阅,并共同商讨幼儿进一步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
总之,家园共育活动提高了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成效,丰富和增强了儿童的社会认知,激发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儿童的良好社会行为等,有效促进了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特别是家园合作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关键的核心性影响作用,能够促进幼儿最大限度地发展并全面引导他们走向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生活。
‘捌’ 如何帮助孩子进行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包括了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的内容:
一、人际交往 (一)愿意与人交往
1.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2.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
(二)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1.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
2.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
3.和幼儿一敏宏起谈谈他的好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
(三)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1.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2.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关心尊重他人
1.成人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
2.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
3.引导幼儿学习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差异。
二、社会适应
(一)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1. 带领大班幼儿参观小学,讲讲小学有趣的活动,唤起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为入学做好心理准备。
2. 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
3.经常和幼儿一起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让幼儿体会群体活动的乐趣。
(二)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1.成人要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幼颂镇儿树立良好的野拿粗榜样。
2.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它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
3.教育幼儿要诚实守信。
(三)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1. 亲切地对待幼儿,关心幼儿,让他感到长辈是可亲、可近、可信赖的,家庭和幼儿园是温暖的。
2.吸引和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萌发集体意识。
3.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玖’ 如何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一、 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儿童期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在这段时间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对他们将来能否适应社会,能否处理好各种人际关枣并系,能否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起到重要作用。而家庭作为幼儿第一个生存环境,家长是幼儿第一个交往对象。家庭成员的教养方式形成幼儿与他人交往的重要途径。所以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侍岩衫用。
二、 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建议
(一) 幼儿家庭的生活结构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核心家庭老腔主要是由父母和孩子两代人所组成的家庭,而扩大家庭主要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父母孩子等三代人所构成的家庭。
现在的家庭环境通常是这样一种现象,有些父母亲在工作日时和孩子一起住在祖辈家长那里,周末时再带着孩子回到自己的家里。孩子的衣食起居几乎都是祖父母辈负责。就连班级重要活动“家长开放日”前来参与的祖辈家长们也占绝大一部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有几个方面。
分析:
1. 社会竞争的激烈,工作时间的不稳定,无暇看管孩子,祖辈家长便义不容辞承担起这一重任;2.
祖辈家长退休后的生活比较单调,孤独,因此,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吃同住,可给他们增添一点生活的乐趣,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不同的家庭结构类型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起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在核心家庭中,由于只有两代家庭成员,家庭结构比较简单,所以家庭成员之间交往增多,容易形成亲密感情,这种亲密感情是父母对儿女实施教育的基础。对孩子的社会化过程影响较大。但由于家庭成员较少,孩子交往单一,不利于形成较强的交往能力。扩大家庭与核心家庭相比,家庭人际关系更为复杂,这对幼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成长来说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如果祖辈的文化层次较高,会理智地管教孙辈,宽严适度,这样自然对儿童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如果祖父母对孙辈娇惯溺爱,教育无方,甚至与孩子父母的教育态度不一致,形成分歧,就无法使儿童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缺乏独立性,自控性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这样对幼儿的生长与发展是尤其不利的。
建议:
家长要根据家庭结构的特点,选择好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幼儿,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拾’ 我国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
我国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会越来越好。
儿童社会工作就是把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应用到儿童的教育和保护工作中,不仅救助和保护不幸儿童,而且关心一般儿童,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儿童社会工作是一项儿童福利工作,需要充分运用一切能促使儿童成长发展的个人和环境的资源,以确保儿童福利服务的实施。儿童社会工作以其内正册涵包容程度的差异,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儿童社会工作是一种事后补救性的工作,多采取机构服务的方式,面向特定儿童和家庭的服务,特别是面向家庭或其他社会机构未能满足其需求的儿童,包括孤儿、残疾儿、流浪儿、弃儿、受虐待儿童、情绪或行为偏差的儿童等等。
开展儿童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
尊重儿童原则。无论儿童来自什么样的地区、什么样的家庭,无论儿童拥有什么样的智力水平、身体状况、容貌,无论他们有着什么样的行为举止,社会工作者都应该一视同仁。
充分尊重和接纳他们,并能设身处地地为儿童案主着想。如有例外,社会工作者不能接受案主,应适时转介给其他合适的组织机构。
儿童利益至上原则。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应从儿童最大利益出发,实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儿童社会工作作为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一环,无疑应奉行此原则。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开展儿童举谈宏社会工作时,都应从儿童权利和利益出发,尽最大侍晌可能促进和改善儿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