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生物专家有哪些

中国生物专家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4-08 02:03:53

Ⅰ 我国有哪些生物学家

邹承鲁

邹承鲁
(1923~ )

中国生物化学家。江苏省无锡市人。生于 1923年5月17日。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6年考取庚款留英。在剑桥大学D.基林教授指导下攻读生物化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酶培粗室主任、生物物理所副所长等职。1981~1982年以访问教授身份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学一年。1986年被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聘为福格蒂(Fogarty)研究员。他留英期间最早观察到分离的与内源的细胞色素 c作用效率明显不敬宏同。发现肾上腺髓质中有细胞色素氧化酶。50年代和王应睐教授合作,首先提纯了具有重组呼吸链活性的琥珀酸脱氢酶。同时对呼吸链中的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b、细胞色素氧化酶和还原酶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1958年他在人工合成胰岛素课题中,承担并成功地解决了胰岛素硫—硫键的拆开和重新形成有活性胰岛素的问题,并把重组胰岛素的活力提高到50%以上。1962年他广泛地研究了水解酶、转移酶和氧化还原酶,并着重研究了酶的化学修饰和不可逆抑制动力学。他提出的计算蛋白质必需基因的方法,已为国内、外所接受。他将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的方法和理论,应用于酶的构象和活性关系以及药理和毒理学研究。80年代以来又发现羧甲基化的甘油醛 3-磷酸脱氢酶和辅酶I经光照后形成荧光新物质,细胞色素b还原有三相过程等。他40年来共发表论文约 100篇,其中琥珀酸脱氢酶的研究获生物化学研究所一等奖和中国科学院奖金;他对蛋白质的化学修饰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系的研究获得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工作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现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民主德国科学院国外院士。邹承鲁为全国政协委员、美国生化学会荣誉会员、荷兰出亮中册版的国际性的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杂志编委。

Ⅱ 袁隆平、屠呦呦、童第周中谁是我国的生物学家

是童第周。
童第周是我国着名的生物学家,中国实验胚租老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童第周通过弊轿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研究,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通过研究文昌鱼的个体发育和分类地位,在对核质关系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1963年首次完成鱼类的核移植研究,为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完成鱼类异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打下基础。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屠呦呦是我国着名的药学家。多年从事中药帆袜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Ⅲ 我国着名的水生生物学家

▲唐启升,辽宁省大连市人,1943年12月出生。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学家。
1981-1984年赴挪威海洋研究所、美国马里兰大学、华盛顿大学作访问学者,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学术局委员兼渔业科敬裤唯学委员会主席等职。1994年至今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职中国水产学会理事长、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及专业组组长、国家863资环领域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学部专家咨询组委员、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纯银员、国际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GLOBEC)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海委会大海洋生态系咨委会委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学科首席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博导和水产学报副主委等40余项国内外学术职务,山东省第八届政协委员,山东省第十届人大代表。2006年5月25日在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科技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他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重视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推动大海洋生态系研究的发展,参与国际海洋生态系统重大研究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开拓了我国大海洋生态系和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在我国海洋渔业生物学、渔业生物学、资源增殖与管理、远洋渔业和海洋生态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学术意义和重大应用价值的成果,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突出贡献。主持完成的“渤海渔业增养殖技术”和“海湾系统养殖容量与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 等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狭鳕渔业信息网络和资源评估调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另有“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海洋渔业生物学”等6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表论文、专着220余篇册。先后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教育、科研系统优秀回国留学人员” 等多项国家、省部级个人荣誉称号;2004年获得“青岛市科技功勋奖”、2005年分别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及“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1999年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并于2004年荣获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作为首席科学家申报的第二个973项目“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获得科技部批准。
他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重视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推动大海洋生态系研究的发展,参与国际海洋生态系统重大研究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开拓了我国大海洋生态系和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在我国海洋渔业生物学、渔业生物学、资源增殖与管理、远洋渔业和海洋生态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学术意义和重大应用价值的成果,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突出贡献。主持完成的“渤海渔业增养殖技术”和“海湾系统养殖容量与规模化健康亮培养殖技术” 等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狭鳕渔业信息网络和资源评估调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另有“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海洋渔业生物学”等6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表论文、专着220余篇册。先后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教育、科研系统优秀回国留学人员” 等多项国家、省部级个人荣誉称号;2004年获得“青岛市科技功勋奖”、2005年分别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及“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1999年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并于2004年荣获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作为首席科学家申报的第二个973项目“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获得科技部批准。
▲赵法箴,山东省莱州市人,1935年5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水产系,现任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兼“生态学”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海洋资源研究开发保护专家组成员,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青岛市第八届人大代表,山东省五届人大代表,第七~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60年代初首次完成中国对虾幼体发育生态研究,为对虾全人工育苗奠定了基础。60年代中期,主持研究小面积对虾养殖示范获得成功,同时取得中型和大型水面养殖对虾研究成功,开创了中国的对虾养殖业,70年代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对虾养殖高产试验和开发饵料的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80年代主持国家攻关项目“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取得成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金奖;“对虾人工配合饵料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撰有《对虾幼体发育形态》等论文30篇。主要着作有《对虾养殖》、《人工养殖对虾》(1979)、《对虾幼体发育形态》(1965)。《对虾人工育苗及精养高产技术的研究》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对虾人工配合饵料研究》198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特别奖金奖。1986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被授予“第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
▲雷霁霖,男,1935年5月生于福建宁化,畲族。1954-1958年就读于山东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工作,是国内外知名的海水鱼类养殖学家。40多年来,始终坚持在科研生产第一线,系统研究了22种海水鱼类的增养殖理论与技术,其中8种已实现产业化,他以亲身实践丰富了鱼类养殖学理论,引导了海水鱼类养殖向工业化方向发展,是我国海水鱼类增养殖学科带头人、工厂化育苗和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
上世纪60年代,他率先突破了梭鱼人工繁殖技术,探索了多种海水鱼类育苗工艺;70年代首创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系列技术;80年代率先完成工厂化育苗体系构建,北方网箱养殖和放流增殖获开创性成果;90年代,真鲷工厂化育苗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社会经济效益显着,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他于1992年首先从英国引进大菱鲆良种,突破了育苗关键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创建符合国情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掀起了中国海水养殖业的第四次产业浪潮,近5年累计创产值逾70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此大菱鲆的引进被誉为我国当代最成功的海水鱼类引种范例。
雷霁霖相继主持和完成 "国际合作"、"国家攻关"、"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卓着。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2项(第1名和第3名)、杜邦科技创新奖1项(第1名)、省部级奖多项和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章、青岛市突出贡献人才奖。发表论文120余篇,专着和合着7部。培养博士、硕士6名。他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勇于创新、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对我国的水产科技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生物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洵
徐洵院士是我国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她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她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与理论水平,孜孜不倦地工作在海洋科研第一线,开拓了国海洋环境基因工程这一崭新领域,为我国海洋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徐洵院士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基因工程实验室。徐洵院士创建的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实验室是国家海洋局的重点实验室,现已更名为“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在徐洵院士的带领下,实验室科技人员完成了多项国家、省部局级重大攻关项目,使我国海洋基因工程技术得到飞速的发展。在2002年科技部组织的以海洋领域的院士为主的专家组考核评审中,该重点实验室评定等次为优,整体水平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重点实验室正积极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徐洵院士为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海水养殖作了开拓性工作。她首先从我国三种海鱼的脑下垂体中分别提取和克隆了鱼的生长激素基因,经过多年的努力,构建了可供生产用的高效表达基因工程酵母菌,其发酵产品可促使高档海水养殖鱼类快速生长,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成果“进入了国际先进水平”。网箱养殖试验表明含该发酵产品的饲料能使养殖产量增加20%以上,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目前该成果已经通过了专家验收,并已有多家国内外公司愿意合作开发。同时鱼生长激素基因也是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基因。
徐洵院士是将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海洋环境病原生物污染监测的第一人。1995和1998年国际有关学术会议都特邀徐洵院士在会上作有关“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海洋环境污染研究的应用”的专题报告。该技术经专家组鉴定认为“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关键的技术TCA制备法属国际领先”。几年来实验室利用该技术对吕泗、山东、福建等地海域进行了十一个航次、几十个站位的监测,为海洋病原污染作了及时的预报,为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此外,她还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效应专家组提出的“优先研究和发展重金属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监测技术”全球环境战略的要求,在中国率先建立了酶标免疫法检测重金属污染引起的海洋生物效应,这是一项早期、灵敏的污染监测技术。由于徐洵院士在海洋环境监测这一重要领域的开创性工作,美国海洋环境研究所特聘她为该所高级科学顾问。
在世界上率先破译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SBV)遗传密码。1993年以来对虾病害已在我国造成上百亿元的经济损失,至今仍无良策。只有了解其主要的病原—白斑杆状病毒的基因结构,揭示病毒感染增殖的机理才能采取有效对策,但在对虾细胞的培养尚未成功的情况下,从病虾组织直接提纯病毒是非常困难的。这项工作在徐洵院士指导下取得了重大突破,实验室在世界上第一个得到完整的杆状病毒全DNA,随之成功地建立了对虾杆状病毒基因检测技术,灵敏度高达102, 可对水环境、底泥、虾苗、亲虾活体和饵料等作病毒的检测,为控制养虾环境,掌握病毒感染途径与指导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在她的亲自带领下,实验室科研人员通过艰苦努力测定了含30万个碱基对的对虾病毒基因组全部序列,在世界上率先破译对虾白斑杆状毒遗传基因密码。这一成果被评为“1999年中国十大基础科学研究新闻”、“2000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被破解的海洋动物病毒的基因结构,为人类认识海洋环境病毒的特性及作用机理提供了首例模型,为控制海洋病毒奠定了基础。美、加等国专家来访后都高度赞赏并要求合作。1998年初外国基因结构专家专程从美来华对该项目进行评议,给予了极高评价,主动介入并由科技部生物工程中心、北方基因中心及美方公司共同出资500万元以完成全部基因分析工作。目前该项工程水平处于国际前列,它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学术领先地位。
徐洵院士的一系列科技成果,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徐洵院士除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外,还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着眼于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为国家利益维护和经济建 设服务。在她的积极推动下,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分别与中国大洋协会、福建省科技厅在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共建成立“中国大洋生物基因资源研究开发基地”和“福建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实验室的科技成果目前有的正在推广应用,有的正处于中试阶段,预期前景可观。
徐洵院士作为访问学者曾两度在美国加州大学USCD分子遗传学中心工作,构建了多种海洋生物基因文库,并从海洋低等生物中发现了人的功能蛋白原始基因,这一新发现对分子进化研究有重大意义,为国际所瞩目。当时,美
国德州大学的分子生物研究所圣来尼奥所长力邀徐院士主持他的实验室,并许以高薪、全家定居、终身职位等优厚待遇,这比她在国内的工作条件和待遇高了很多,但她不为所动,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待遇和工作环境,而深知自己事业在中国,自己是新中国培育的科研工作者,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个人的一切离不开祖国的培育和扶植,理应按期回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昌盛尽心尽力,为祖国在该研究领域处于世界先进之林而拼搏。她毅然告别美国回国,充分表达了知识分子热爱中国□领导下社会主义祖国的赤诚之心和对我国科学事业执着追求的高尚品德。
徐洵院士不仅在科研上硕果累累,成绩显着,而且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是桃李芬芳满天下。不论是在中国科技大学工作期间还是在海洋科研工作中,她都以高尚的“人梯”精神悉心培养跨世纪人才。她时常鼓励和引导中青年科技人员讲理想,讲奉献,勇挑重担,同时她还创造条件和机会,给他们一个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在她的多次坚决要求下,所里2002年同意她从重点实验室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让年轻科技人员当主任、副主任,给他们压担子,而她则担任名誉主任居后指导。在她的精心培养下,一批年轻的科技人员正茁壮成长,有的已经成为国家“九五”、“十五”攻关课题的主持人,有的已脱颖而出,成为科研领域的业务骨干。作为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徐洵院士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同时还注重学生的道德品德修养,经常和他们一起谈理想,谈人生价值。她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对那些有理想,有抱负和知识面宽,业务基础扎实的学生她都积极推荐,选派出国攻读博士或深造,并教育和鼓励他们学成后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做贡献。几年来她先后培养了硕士和博士生20多名,为祖国的科研和海洋事业输送一批高、精、尖的人才。

Ⅳ 我国生物科学家有哪些

许大全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许大全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光合生理生戚改化 1986年因“大豆增产综合技术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89年因“小麦光合午休成因及缓解措施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册扮进步三等奖 1991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1965年毕业于沈阳农学院植物生理生化专业 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硕士学位
陈仲新
中国农业科学院陈仲新副研究员 GIS及遥感农业应用、信息农业和数字农业、农业生态 1991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94年和1998年在中科院植物所获得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4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参加工作 1999年3月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工作
彭少麟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彭少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恢复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生态学 1991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和国务院学位办、国家教委联合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和奖章 1993年入选“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 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生导师奖 199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第三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中共广东省委授予“第一线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广东省职业道德建设百佳个人、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科院“双文明”建设十大标兵 1989年获得中山大学植物学博士学位曾留学美、德、州仔灶英、澳等国
吴旻
李家洋
张亚平

阅读全文

与中国生物专家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1998年印尼华人有多少 浏览:336
英国如何学习英语 浏览:604
和平精英国际服怎么看敌人血量 浏览:144
英国做一次美甲多少钱 浏览:714
意大利面加奶油怎么做 浏览:114
印尼长什么样子的 浏览:671
越共对越南统治如何 浏览:671
意大利和法国的商科哪个好 浏览:884
去印尼航班注意什么 浏览:109
伊朗沙漠种什么树 浏览:824
印尼巴士怎么接顾客 浏览:407
越南厨师工资一般多少 浏览:723
中国输入病例一共多少例 浏览:78
越南黄花皇宫椅多少钱 浏览:820
印尼疫情人数有多少 浏览:507
印尼棺材怎么样 浏览:148
湖南和越南哪个发达 浏览:470
意大利人爱吃意大利面到什么程度 浏览:302
越南凉山经度和纬度多少 浏览:693
印度面皮怎么做 浏览: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