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发布时间:2023-04-28 03:01:56

❶ 中国建筑为何在当今仍能得到大家的追捧

中国建筑具有古典含蓄的美又不缺大气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禅毁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让卖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200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贺滑备大的环境空间

❷ 如何看待和保护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滨临太平洋。疆域南起曾母暗沙,北至漠河的黑龙江上,西始帕米尔,东到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处。全国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山地由西向东分为三个台阶:西南部为青藏高原,海拔4000公尺以上,是第一阶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以东,海拔1000~2000公尺的高原与盆地,是第二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云贵高原以东,为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丘陵地与海拔200公尺以下的平原,是第三阶梯。中国大部份地区位于北温带和亚热带,属东亚季风区。东南沿海年降水达1500公厘以上,而内陆的西北部地区,只在50公厘以下。湿度随地势升高而明显降低。
生活在这些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古代人们,因地制宜,因材致用,运用不同材料,不同做法,创造出不同结构方式和不同艺术风格的古代建筑。黄河中游为黄土地带,土层厚,土质松,雨量比现在多,气候温暖而湿润,曾遍布森林。这就使古代人得以定居下来,用简陋的工具从事农耕,用木材和黄土架构房屋来抵御寒冷与风雨。这些房屋大多以木材为构架,以黄土为墙壁,屋顶敷以草泥或茅草。房屋朝向南方,是为了采光和冬季避风、取暖。在中国的南方,房屋多为南向或东南向,是为了接纳从东南方吹来的海风。有的地方为了空气流通与减少潮湿,房屋下部采用杆栏式构造。建筑材料除土木以外,南方多采用竹子与芦苇。山区则广泛运用石材,以条石筑壁,片石敷顶,达到了就地取材之能事。森林地区则常使用井干式建筑。总之,中国古代建筑是古代人们因依自然条件的产物。
编辑本段二、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一)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部边境的几个少数民族领袖,率部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到了西元460年,北魏才统一了中国北方,继而又分裂。在南方,晋室南迁建立了东晋政权,接着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自此,中国南北两方社会经济才逐渐复苏,北朝营建了都城洛阳,南朝营建了建康城。这些都城、宫殿均系在前代基础上持续营造,规模气势远逊于秦、汉。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在不少地区还开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峰峰南响堂山和北响堂山石窟等。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4)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隋朝虽然是一个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但在建筑上颇有作为。它修建了都城大兴城,营造了东都洛阳,经营了长江下游的江都(扬州)。开凿了南起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东始江都,西抵长安(西安),长约2500公里的大运河。还动用百万人力,修筑万里长城。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代前期,经过一百多年的稳定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富强,疆域远拓,于开元年间(714~741年)达到鼎盛时期。在首都长安与东都洛阳继续修建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在全国,出现了许多着名地方城、商业和手工业城,如广陵(扬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宁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荆州(江陵)、广州等。由于工商业的发展,这些城市的布局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佛寺,遗留至今的有着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兴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寻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架已能正确地运用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已知运用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朝廷制定了营缮的法令,设置有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管理营造的官员。
(5) 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与《营造法式》的颁行
从晚唐开始,中国又进入三百多年分裂战乱时期,先是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和十个地方政权的割据,接着又是宋与辽、金南北对峙,因而中国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建筑也从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来,再没有长安那么大规模的都城与宫殿了。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都有不少提高与突破。譬如城市渐由前代的里坊制演变为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在建筑技术方面,前期的辽代较多的继承了唐代的特点,而后期的金代,建筑上则继承辽、宋两朝的特点而有所发展。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朝廷颁布并刊行了《营造法式》。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颁刊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筑的管理。书中总结历代以来建筑技术的经验,制定了“以材为祖”的建筑模数制。对建筑的功限、料例作了严密的限定,以作为编制预算和施工组织的准绳。这部书的颁行,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6)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发展高潮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元代营建大都及宫殿,明代营造南、北两京及宫殿。在建筑布局方面,较之宋代更为成熟、合理。明清时期大事兴建帝王苑囿与私家园林,形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造园高潮。喇嘛教建筑的营造,完全是出于清朝廷的政治需要,一时间蒙、藏、甘、青等地广建喇嘛庙,仅承德一地就建有十一座。这些庙宇规模宏大,制做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畸型。明清两代距今最近,许多建筑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宫殿、坛庙,京郊的园林,两朝的帝陵,江南的园林,遍及全国的佛教寺塔、道教宫观,及民间住居、城垣建筑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儒学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崇儒术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始终是居于统治地位的一种意识形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切方面有着重大影响,是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中的精神主轴。虽然汉代以后有道教的创立和佛教的传入与盛兴,但佛、道之学始终居于附从地位,在中国人心目中,儒学才是正统。
儒家思想对建筑的影响大体可以归究为六个方面:第一、儒学提倡礼制,以礼为治国之本和个人立身行事的准则,由此产生了建筑上的多种类型及其形制,如殿堂、宗庙、坛、陵墓等。第二、儒学主张君权至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万民之主,故建有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宫殿,用来体现君权至高无上。第三、儒学主张敬天,对天地的祭祀是历朝大祀,故建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以及社稷、先农诸坛。第四、儒学主张孝亲法祖,故有宗庙、陵墓之建营。第五、儒学主张中正有序,故有建筑平面布置的方整对称,昭穆有序,从而形成都城、宫城及建筑群体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形制。第六、儒学主张尊卑有序,上下有别,注重用建筑来体现尊卑礼序,举凡建筑的开间、形制、色彩、脊饰,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得违制僭越。
(三)多民族国家与丰富多彩的建筑风格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境内居住着汉、蒙古、藏、回、维吾尔等五十六个民族。这些民族所居住的地域,由于东西南北的自然环境不同与气候条件的差异,也由于不同地区各自产有不同的建筑材料,所以世代以来,他们便依自然条件与可能提供的材料,按照各自生产和生活的不同需要与习惯,创造了互不相同的建筑,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各自的建筑做法与建筑风格。
在北方黄土地区,古代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或用土坯,或夯土筑墙,以此筑成房屋,或构筑成窑洞作为住居。后来又用黄土烧制砖瓦,用以盖房既方便又耐久。在南方,气候潮湿多雨,人们便以竹木为建筑材料构筑房屋居住。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处亚热带,常用竹木搭成杆栏式建筑。而青藏高原,少雨干旱,昼夜温差大,则多砌筑厚墙式平顶碉房。蒙古族地区,依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习惯而搭制帐篷式住房(蒙古包),这种房屋易于拆架迁移。西部伊斯兰教建筑则喜欢采用尖拱形建筑。总之,古代各族人民,因依自然条件与当地可能提供的建筑材料,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与需要,各自构筑了不同民族风格的建筑,共同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内容,共同为发展中华民族的古代建筑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四)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中外交流
在中国的古代,特别是自两晋、南北朝以后,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与东西邻国都有广泛交流,给中国古代建筑注入了新的血液,出现了不少新的建筑类型,如石窟寺、佛教塔等。同时,中国建筑也对邻国的建筑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在西元三世纪,源于印度的石窟造像,就由克什米尔、阿富汗一带的大月氏国传入中国西部天山南麓的库车、拜城一带,而后继续东传。十六国时期,在甘肃敦煌初凿莫高窟。北魏时又东传进入黄河流域,陆续开凿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齐时又开凿了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以及河北邯郸的南、北响堂山石窟等。这些石窟到了隋唐继续开凿并向南延伸。佛塔也是传自印度的一种建筑,中国古代的一些塔形大多由印度移植而来,如喇嘛塔、金刚宝座塔。
隋唐以后,中国古代建筑伴随着佛教东渡朝鲜、日本而东传。早期东传多由朝鲜半岛诸国间接传入。西元六世纪(日本飞鸟时代)就有百济(今韩国)工匠依中国建筑式样建造了法兴寺(飞鸟寺)。日本奈良的法隆寺也是此期间建造的中国式寺院。西元八世纪,中国名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并在平城京创建唐招提寺,对后世日本建筑影响甚大。此后到了南宋时期,日本僧人重源从中国福建等地引进了中国式建筑,称“大佛样”。伴随着禅宗传入日本,禅宗寺院也传入。一时间,禅院盛兴,被誉为“禅宗样”。此前后中国古建筑对日本建筑的影响几达千年。
约在西元七世纪,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伊斯兰教建筑也伴随传入。它或由波斯经中国新疆传入内地,或由海上传至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自唐代以后,许多阿拉伯、波斯商人长期留居中国。他们根据其宗教信仰需要兴建礼拜场所,这就有了清真寺。如建于唐代的广州怀圣寺、泉州圣友寺。以后历宋、元、明、清,在中国西部和沿海地区,兴建了众多的清真寺,特别是元代,仅大都就有清真寺三十五座。这些寺院将阿拉伯、西亚建筑形制与建筑艺术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融合,形成为中国清真寺,出现了不少新的建筑形式,如礼拜殿、后窑殿、邦克楼(宣礼塔)、墓祠、经堂、讲堂等。其平面布局、屋顶式样、装修与装饰,都带有许多阿拉伯特点与风格,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内容。
编辑本段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做。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
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几种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顶。以后又出现了勾连搭、单坡顶、十字坡顶、盂顶、拱券顶、穹窿顶等许多形式。为了保护木构架,屋顶往往采用较大的出檐。但出檐有碍采光,以及屋顶雨水下泄易冲毁台基,因此后来采用反曲屋面或屋面举拆、屋角起翘,于是屋顶和屋角显得更为轻盈活泼。
(三)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总要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这种院落布局既满足了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的制度。当一组庭院不能满足需要时,可在主要建筑前后延伸布置多进院落,在主轴线两侧布置跨院(辅助轴线)。曲阜孔庙在主轴线上布置了十进院落,又在主轴线两侧布置了多进跨院。它在奎文阁前为一条轴线,奎文阁以后则为并列的三条轴线。至于坛庙、陵墓等礼制建筑布局,那就更加严整了。这种严整的布局并不呆板僵直,而是将多进、多院落空间,布置成为变化的颇具个性的空间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进院落各不相同。第一进为横长倒座院,第二进为长方形三合院,第三进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进为横长罩房院。四进院落的平面各异,配以建筑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莳花植树,置山石盆景,使空间环境清新活泼,宁静宜人。
(四)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
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
台基和台阶本是房屋的基座和进屋的踏步,但给以雕饰,配以栏杆,就显得格外庄严与雄伟。屋面装饰可以使屋顶的轮廓形象更加优美。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五脊四坡,正脊两端各饰一龙形大吻,张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条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饰有九个琉璃小兽,增加了屋顶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门窗、隔扇属外檐装修,是分隔室内外空间的间隔物,但是装饰性特别强。门窗以其各种形象、花纹、色彩增强了建筑物立面的艺术效果。内檐装修是用以划分房屋内部空间的装置,常用隔扇门、板壁、多宝格、书橱等,它们可以使室内空间产生既分隔又连通的效果。另一种划分室内空间的装置是各种罩,如几腿罩、落地罩、圆光罩、花罩、栏杆罩等,有的还要安装玻璃或糊纱,绘以花卉或题字,使室内充满书卷气味。
天花即室内的顶棚,是室内上空的一种装修。一般民居房屋制作较为简单,多用木条制成网架,钉在梁上,再糊纸,称“海墁天花”。重要建筑物如殿堂,则用木支条在梁架间搭制方格网,格内装木板,绘以彩画,称“井口天花”。藻井是比天花更具有装饰性的一种屋顶内部装饰,它结构复杂,下方上圆,由三层木架交构组成一个向上隆起如井状的天花板,多用于殿堂、佛坛的上方正中,交木如井,绘有藻纹,故称藻井。
于建筑物上施彩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项装饰艺术。它原是施之于梁、柱、门、窗等木构件之上用以防腐、防蠹的油漆,后来逐渐发展演化而为彩画。古代在建筑物上施用彩画,有严格的等级区分,庶民房舍不准绘彩画,就是在紫禁城内,不同性质的建筑物绘制彩画也有严格的区分。其中和玺彩画属最高的一级,内容以龙为主题,施用于外朝、内廷的主要殿堂,格调华贵。旋子彩画是图案化彩画,画面布局素雅灵活,富于变化,常用于次要宫殿及配殿、门庑等建筑上。再一种是苏式彩画,以山水、人物、草虫、花卉为内容,多用于园苑中的亭台楼阁之上。
(五)写意的山水园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它与中国古典诗词、绘画、音乐一样,重在写意。造景家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筑表现某一艺术境界,故中国古典园林有写意山水园之称。从造景艺术创作来说,它摄取万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过观察、提炼,尽物态,穷事理,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以之表现自己的情思。赏景者在景的触发中引起某种情思,进而升华为一种意境,故赏景也是一种艺术再创作。这个艺术再创作,是赏景者借景物抒发感情,寄寓情思的自我表现过程,是一种精神升华,使人心性开涤,达到高一层的思想境界。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景的意境大体分为: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儒学讲求实际,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重视道德伦理价值和治理国家的政治意义,这种思想反映到园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老庄思想讲求自然恬淡和炼养身心,以静观、直觉为务,以浪漫主义为审美观,艺术上表现为自然境界。佛、道两教追求涅与幻想成仙,园林造景上反映为神仙境界。治世境界多见于皇家苑囿,如圆明园四十景中约有一半属于治世境界,几乎包含了儒学的哲学、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的全部内容。自然境界大半反映在文人园林之中,如宋代苏舜钦的沧浪亭,司马光的独乐园。神仙境界则反映在皇家园林与寺庙园林中,如圆明园中的蓬岛瑶台、方壶胜境、青城山古常道观的会仙桥、武当山南岩宫的飞升岩。
中国古代建筑艺托座。
(六)彩画
原是为木结

❸ 《中国建筑史》的作用

作用?
考研的话,必备
建筑师素养的话饥誉差,虚猜必备
在建筑史论研究方面的话...这还用说么!
懂得建筑的发展历程,来龙去脉,源流,才能对当代如何涉及建筑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
同时,对古建筑的理论研究也有益于促进当代建筑师在设计中发扬民族风格
梁思成先生《烂皮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可以看下

❹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8.C(拆除精美市屋门楼的是甘肃某县,而非当时的主要城市)
9.A(作者认为调查研究有助于古建的保存雀颂)
10.C(AB项阐述的不是新陈代澍,D项泛指各类艺术,阐述缺岁拍对象不是古建筑)
11.中国精美的旧建筑是民族文化的显着表现,是中国新建筑发展的基伏羡础。

❺ 梁思成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读后感

读后感之《梁思成谈建筑》篇
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对所选专业即建筑要有浓厚的兴趣,其次还要知道对新中国建设起巨大作用的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所以,在图书馆寻找书籍的时候,看到这本书,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了很深刻的感受。下面,我就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从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史分析中来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感受。建筑,在中国古代就渐渐形成了一种形式,但是中国古人却从未把建筑当成一种艺术,而西方则不同,西方人一直视建筑当成艺术之母。在古老的中国,建筑主要是以木制建筑为主,然而存留下来的木制建
筑却了了无几,非常出名的中国古代木质建筑代表为“山西省应县木塔”,这座木塔可谓是历经风雨而不倒。梁思成先生在提到该木塔时,尤其提到了中国木质建筑特有的一个结构——斗拱。通过查询资料得知,斗拱本是结构中有功能作用的部件,它承托了木梁又使屋檐伸出得远一些。它作为中国古代木建筑特有的结构,一直随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它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至今为止的木建筑还有当年的原型。梁思成先生认为:若是想系统的了解中国建筑,就要好好的研究中国的建筑史。中国的建筑不仅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技术的高超,而且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的思想,尤其是古代帝王家的建筑,那种帝王的气派与恢宏更加显露无疑。 中国建筑是一种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工程技术,它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是艺术的大宗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其次,我再谈谈梁思成先生对我们这些从事土建行业人的一些建议的感受。 对于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又“土”又“木”好像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代名词。但我认为,对于我们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要做到“博”而“精”,我所说的“博”并不是漫无边际的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我们可以从两个要求的角度去培养自己。一个方面是以自己的专业为中心的,建立“外围基础”的知识。另一个方面是为了个人的文化修养的要求,可以对于文学、艺术的各方面进行一些业余的学习,以此丰富自己的知识,陶冶性灵。而对于“精”,就是“专”,但这里的“专”不代表钻牛角尖。我们要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并不是死记硬背,并且作为工科类专业,我们还要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实践,从书本中走出去,最后以实践经验为本再回归于课本中来,以丰富自身的能力。梁思成先生对建筑认识的独特眼光以及对我们年轻人的教导使我受益匪浅,感受极深。

❻ 中国古建筑问题

一些中国建筑研究的先驱者, 以一种“中国人研究中国建筑”、“中国建筑教学不能只用外国教材”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尊感,奋起从事中国建筑研究,振兴民族学术。他们以深厚的国学根基, 吸收西方科学方法, 深入实地调查研究, 从史料的收集、艺匠的寻访到制度的探索、“天书”的“破译”等都顺藤摸瓜, 追根溯源, 做了了不起的工作, 基本上将中国建筑历史理出了头绪, 建立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体系, 成就非常伟大。前辈朱启钤、梁思成、刘胡判桐敦桢等及其同事都是中国建筑研究的拓荒者、播种者、奠基者和大厦的构筑者, 其功不可没, 永垂青史, 当然, 这早有定论, 无需多说一些中国建筑研究的先驱者, 以一种“中国人研究中国建筑”、“中国建筑教学不能只用外国教材”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尊感,奋起从事中国建筑研究,振兴民族学术。他们以深厚的国学根基, 吸收西方科学方法, 深入实地调查研究, 从史料的收集、艺匠的寻访到制度的探索、“天书”的“破译”等都顺藤摸瓜, 追根溯源, 做了了不起的工作, 基本上将中国建筑历史理出了头绪, 建立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体系, 成就非常伟大。前辈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等及其同事都是中国建筑研究的拓冲尺荒者、播种者、奠基者和大厦的构筑者, 其功不可没, 永垂青史, 当然, 这早有定论, 无需多说一些中国建筑研究的先驱者, 以一种“中国人研究中国建筑”、“中国建筑教学不能只用外国教材”的历史使命感和民裤坦族自尊感,奋起从事中国建筑研究,振兴民族学术。他们以深厚的国学根基, 吸收西方科学方法, 深入实地调查研究, 从史料的收集、艺匠的寻访到制度的探索、“天书”的“破译”等都顺藤摸瓜, 追根溯源, 做了了不起的工作, 基本上将中国建筑历史理出了头绪, 建立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体系, 成就非常伟大。前辈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等及其同事都是中国建筑研究的拓荒者、播种者、奠基者和大厦的构筑者, 其功不可没, 永垂青史, 当然, 这早有定论, 无需多说

❼ 为什么研究中国古建筑

我想是为了历史文化的记载传承和发扬,古建筑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本身的存在

❽ 梁思成的名句出自哪里,具体是什么意思

中国建筑史

第厅扒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腊伏胡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轮拦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具体意思通读全段应该不难理解

❾ 中国古代建筑对当今建筑设计有哪些意义

  1. 传统建筑文化的一脉相承

传统文化是指文化中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的部分,由于传统文化传承年代久远,因而极易变化,一般是文化结构中的最稳定的核心部分,因此,它决定着每种文化的特色、类型和性质,并对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吸收和排斥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建筑师面前摆着两种不同的创作道路:一是注意传统文化,注意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在创没弯轮作中力图延续历史的文脉,尽量多地体现民族文化的特征;而另外一种则是运用已掌握的现代科学技术,利用现代人的观念,探索未知领域,探索人类对未来的需求。这反映了全球化与地域性的关系问题。

定位自己的建筑文化,是建立在对本国的传统建筑,社会心理学等等深入的研究之上的,定位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需要认真研究中国古建,中国古代营造典籍,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代历史,立足于中国现代经济社会等等状况,是枯信一项复杂而内容繁多的工作。

2. 传统建筑空间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

传统建筑空间的空间特征和一些闹备可以借鉴的传统元素,都是在现在建筑设计中可以从传统建筑中继承的东西。

中国传统的空间可以归纳为真实性,流动性,以及模糊性。

真实性指的是室内空间往往表现出与建筑结构外形相适应的特征。

流动性指的是空间的外界面和内部的隔断具有流动性,不是绝对的隔绝。

模糊性则可以体现在庭院,廊子等灰空间,即室内外空间的渗透和不确定。

在空间中表达传统文化的设计手法是值得探讨的。主要是营造传统的空间感受,这种手法体现在对传统空间的形式上面的借鉴。

其实各种类型的古建是具有共性的,可以先总结这些共性的东西,在此基础上谈对现代建筑设计特点的影响。如果非要分开讲的话,其实不同的建筑类型是有侧重的,从设计理念上看,宫殿更注重礼制、孔教等,陵墓更注重风水,园林则是君子比德山水,民居除了宗族影响之外还注重小气候等等。。。纯属个人理解。

❿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建筑史的一个讨论

此时此刻,心情有些亢奋
身边的他,是桥梁结构出身,在历史领域,像一个懵懂的小孩
一直以来,不敢轻易去备这堂课——中国建筑史的第一堂课
总认为再积累下吧,再积累点会更好些,让我有些紧张
备课的过程经历过的人应该都知道
从组织结构到内容丰富,基本的史实当然必须尊重
第一堂绪论部分的课程
请他帮我参谋我的备课效果
他的逻辑思维一向让我佩服,最最主要是因为他没有这方面的任何束缚
对了解中国古建史无欲无求,就是想听听他的体会
曾经有一个朋友说,不想去买那些古典家具,他说这些家具所承载的历史感过于沉重,他还无法理解的情况下,不希望去拥有这些,虽然内心是渴望的。我想这保持了一些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在内吧。
我们讨论到了北京首都的鸟巢,国家大剧院,CCTV这些,站在结构的角度,他给我一个不一样的观点。首先,他认为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门户,是国际化的都市,集经济,政治,文化于一身的特殊载体,应该要包容性很强,鸟巢的构思从整个建筑结构来说,大胆而富有创意,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目前公建史上难度最高,工艺最复杂的的水平,在鸟巢中没有一根钢材的截面是一样的。初期还大胆想要做成空心钢注入水体,后因工艺不成熟,造价过高,而放弃。用了传统的结构方式,但是依然推动了中国的制钢水平,施工工艺。其次,施工工艺的进步和提高,是中国施工团队想要进入世界市场,必要的一个堪。如今国际招标,全球化越来越多,施工的国际水准也是中国团队需要学习的,才能有竞争力。这种经验正好也可以在鸟巢等建筑内去积累相关经验。最后,就是结构上的突破,比如,50、60年代,搞一个剧场,能容纳几百人已经觉得很大了,收到材料结构的限制,理论和经验的不足,而现在,能做出跨度如此大的建筑,几百米跨度的钢梁。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同样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而且都各具其理。他们可能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与基地的关系,与文化背景的关系,思维与我们也有所不同。
关于木结构,他也提到了没有办法去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因为我们中国的经济,在这样每年保持10几的GDP增长下,违背经济规律的情况下,必须快,而且要高效。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首先结构算不清楚,这方面的经验也越来越少,工匠的水平也越来越低,最主要还是经验少之又少了。有个复原古建筑的设计项目,华南地区某家设计院专业做这个,收费高达建安费用的20%,然而,这个工艺可不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能比拟的,光节点大样就要画死去,工期长就更不用说了。收费如此高,工艺又复杂,真正懂的人又少,当然它的逐步淘汰已经是历史必然,但是我就问他了“你为什么还会喜欢明代的古典家具”?那种感觉他说不清也道不明,总之,明代家具,在他这种唐宋元明清都理不顺的情况下,他钟爱它,证明这古典家具的魅力是可以冲破你对历史的偏见或者理解,你可以本能的去欣赏并喜爱它的。“你为什么喜欢古典建筑里的四合院,或者古镇”?对于这样的问题,其实也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感,这种特殊的体验感,让一个即使没有任何建筑理论功底的他来说,这种愉悦感,是像听到好音乐那样心情舒适的自然感受。所以嘛,建筑同音乐一样,在韵律上,在空间排布上,在寄托情感的表达上,终有一个美的规律或法则,对,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历史,我想就在于我们要去挖掘。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视觉,你可以得到并创造出不一样的东西。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国际竞争如此激烈,虽然大部分设计师不用投身于,也投身不了,这样大的设计中,但是拥有基本的民族自尊心,维护美好的东西,责任还是应该有的。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怎么催韩国还债的 浏览:302
意大利蜂东北怎么过冬 浏览:140
意大利的什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浏览:847
中国人的籍贯是什么 浏览:496
防城港过越南的关口叫什么 浏览:545
印度语没有怎么表达 浏览:490
意大利国现在是什么季节 浏览:442
近代中国主要政治力量是如何探索救国道路的 浏览:174
英国世锦赛门票多少钱 浏览:114
五十万伊朗币换多少人民币多少 浏览:32
越南留学哪个专业最好 浏览:611
英国体检本地要怎么预约 浏览:833
意大利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疫情的 浏览:468
如何咨询人工服务中国移动 浏览:969
梅州到印尼多少钱 浏览:942
美国中国哪个市场好 浏览:874
印尼产什么藤 浏览:572
印尼金田黄硬度是多少 浏览:693
一块人民币换多少印尼 浏览:211
为什么说最好的大理石在意大利 浏览: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