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建筑进军海外市场有哪些壁垒

中国建筑进军海外市场有哪些壁垒

发布时间:2023-05-01 12:24:20

① 中国建筑材料在国际市场应用情况

中国建筑材料在国际市场应用情况是怎样的呢,下面中达咨询招投标老师为你解答以供参考。
国外工程获取中国建材的渠道
中国建材生产企业直接出口、中国建材生产企业在国外设立的办事处和分公司或工厂、中国建材生产企业在国内外的经销商或代理商、国外大型建材超市、国外各种形式的建材展会和博览会、网络交易平台等。
中国建材在国际承包项目中应用一般有3种类型:中国对外经济援助项目及使领馆项目、中国对外工程承包项目、EPC工程总承包项目。
EPC工程总承包项目
EPC工程总承包项目:EPC(设计、采购、施工)工程总承包最大的特点是实行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把资源最佳的配置结合在工程项目上,减少了管理链和管理环节,真正体现了风险与效益、责任与权利、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例如,由中建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EPC工程总承包项目阿尔及利亚国防部军官俱乐部,在中国建材的引入环节上做了大量的努力并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与业主沟通协商,选用国内通过欧洲标准且符合业主、监理要求的建筑材料,采取价格优势和优质服务,改变了业主拟采用西欧国家设备和材料的计划,从中国采购石材、家具、防火门、木门、地毯、保温板、聚酯漆、矿棉板、体育场地面材料、弱电系统、机械设备等材料设备,为中国出口创汇5000多万元人民币。
中国建材在国际市场应用优劣势分析
优势:中国产品采购环境熟悉,市场竞争充分,易于取得雀渗岁公平的采购价格;相对国外产品,中国产品在幕墙、铝合金门窗、家具、木饰面板、石材、纺织品、钢材等方面有较明显的价格优势;近年来,中国建材的产品质量提高较快,品种日益丰富,基本可以满足各种项目需求;中国建材企业服务意识好,行动迅速,喊颤供货时间有保障;中国承包商对中国建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性能更易把握,便于控制现场施工;中国承包商与中国材料供应商能够在产品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方面进行充分和有效沟通,共同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
劣势:业主、设计和监理对中国产品的品牌和质量整体认同度不高,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负面评价;中国产品在获取除ISO认证以外的专业认证方面还有不足,尤其缺少国际相关专业协会或者实验室的认证,导致在产品报批阶段遭遇门槛;中国供应商在深化设计及产品的系统化方面与国际水平还存在差距,导致与国外供应商竞争时出现相对劣势;中国建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施工方法与国外习惯做法存在差异,可能导致施工验收时的风险;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和障碍,中国材料供应商与国外业主或监理的沟通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导致对产品的推荐效果不如国外供应商;部分国外业主、设计和监理出于对国外供应商的维护或者对中国产品的固有偏见,对采用中国产品会采取比较苛刻的做法;部分中国建材产品被中国政府列入不鼓励出口的清单,加之人民币升值,导致建材产品出口成本提高,价格优势部分丧失;在中国生产的部分跨国公司国际品牌产品,由于其总部对销售区域的限制,导致其产品的外销受到一定影响;中国建材产品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全面的售后服务体系。
与中国材料供应商共同开发国际承包市场设想
共同打造中国国家建材品牌。建议由协会或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承包商与材料供应商配合,通过多渠道宣传展示,扩大中国建材品牌在国际市场的整体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中国建材整体走向世界;建议在建材企业和承包商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此外,在中国承包商相对较有优势的一些海外市场,可否考虑建立中国建材行业协会,以此协会牵头,建立共同的信息平台,促进合作;根据工程设计规范和技术要求,双方共同完善产品技术资料(产品介绍、检测报告等),制订符合设计和业主要求的技术文件;建立完善的产顷睁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同一市场、相同产品,中国材料供应商给中国承包商的价格应优于当地代理商。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② 我国对外贸易中面临的非关税壁垒主要有哪些

今年是中国对外开放30周年,也是我国加入WTO的第7年。入世七年来,中国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履行承诺最严肃的实际行动,在WTO中树立了一个有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与之几乎同时产生的是并不和谐的“画外音”———层出不穷的贸易壁垒,时时困扰着中国企业,也考肆闹辩验着中国政府的智慧。
贸易壁垒主要有一下几个:
1.反倾销壁垒。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的重要特点:(1)中国仍然是全球反倾销措施最大的受害国。 (2)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个案金额急剧上升。 (3)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的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 (4)涉案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产品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5)我国企业主动应诉日益增多,而且已有不少胜诉的案件。 对华启动反倾销调查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国家。美国 112起 平均每7起就有1起弯腊针对中国产品,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遭遇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多的国家,每年受此影响的出口商品达到400亿~500亿美元,
2.市场经济地位的壁垒。中国在极短时间里骤然成为世界头号反补贴调查目标国。中国以裂缺“非市场经济国家”不受反补贴调查的“金身”已破,随后瞄准我国产业的反补贴炮弹骤然增多。加拿大成对华实施反补贴第一案: 对华启动反补贴调查重点大事记2004年4月,加拿大对中国烧烤架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该案在世界范围内首开对中国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先例。
3.技术性壁垒。我国加入WTO以来,出口产品不断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或国外不断变化、日趋严格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限制,2006年中国全年出口贸易因技术性措施造成直接损失达359.2亿美元,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对中国产品出口的限制和影响不可轻视。

③ 中国的贸易壁垒有哪些

近年来,在世界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下,中国出口连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现在已是第四大贸易国,05年1—9月出口额已达到10245亿美元。日渐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正在崛起中的贸易大国的崭新形象,但也带来了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摩擦。一些发达国家不断针对我国进行贸易打击,其中尤以美国为最:从对我国彩电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到对几类纺织品实行新配额,再到对木制卧室家具进行反倾销诉讼。这些在短时期内密集推出,专门针对中国产品的种种贸易歧视政策,显现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日渐盛行。
而美国方面将这一系列政策的原因解释为:按美国商务部的统计,04年中美贸易逆差为520.8亿美元,比去年同比增长29%;这严重影响了美国国内市场的利益。而按中国商务部的统计,04年中方贸易顺差为802.7亿美元。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凸现,再次引起了美国各界的高度重视。我们也心存两个疑问:一是为何两国的贸易额计算差距如此之大?二是贸易摩擦的根源究竟在那里?
1 中美贸易的特点对贸易额计算的影态贺拆响
1.1 加工贸易占很大比重
进入90年代以后,加工贸易在中国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贸易中都成为主要贸易方式,其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出口主要市场则为美、日、欧国家。表面上看,中国从对美加工贸易出口中获取了较大的顺差,但实际上中国只能获得少量的加工费用。这显然不能真实反映两国之间的实际贸易情况。
1.2 贸易转移效应
中国输送到美国的商品中,有90%是取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对美出口,即“贸易转移效应”。台湾、香港、东南亚、日本和韩国等在中国内地投资后,转出口到美国,但美国把贸易额都算到中国头上,从而加大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
1.3 以转口贸易为主
中美之间的贸易,大量货物都是经过以香港地区为主的第三方转口进行的。据中方统计,中国内地经过香港转口到美国的产品在港平均增值达40.7%,玩具和服装在港增值率高达100%。美方将这部分都统计在从中国内地的出口额中,而美国产品在港增值额却未统计在美对中的出口额中,这样就高估了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额。
1.4 总结
由上述中美贸易的特点可以看到,由于在贸易额上的一些计算方法及主观上的误差,两国真实的经济关系被掩盖了,扭曲了,中美贸易出现了极大的贸易不平衡。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迅速推进,能否实现客观化,对未来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影响将十分巨大。
2 贸易摩擦的表现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关税壁垒和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都大大削减,贸易国纷纷转向反倾销、技术贸易壁垒等更加隐蔽的贸易保护手段。由于现在出口增长势头非常强劲,中国已经成为反倾销调查的最大受害国,至2005年9月,针对中国的案子累计达800多起。同时美国用各种办法限制中国的出口,除了一般的关税和配额,还有非一般措施——反倾销诉讼、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具有严格标准的动植物检疫等。
2.1 纺织业
长期以来,纺织业一直是我国传统上最具竞争优势的工业部门,同时也影响着世界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纤维消费量占全球的1/4,棉纱、化纤、丝绸、服装等纺织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额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6。纺织品涉及到中国近2000万人的直接就业,其中有很多是低收入的,因此纺织业在中国是高度敏感的行业。而且美国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都30多倍于中国,假如中国的纺织企业不能实现合理的出口,受到打击的人数远比美国的要多,很多工人将失去工作。
而最近经过七轮磋商才解决的纺织品问题,涉及六七十亿美元的出口,是近年来中美之间最大的一次贸易争端。2005年6月美国商务部部长古铁雷斯的访华,是中国和欧美的纺织品贸易谈判白热化的开始。他甚至抛出了“如果中国政府不能把输美纺织品的增速控制在7%以内,美政府将会对美国纺织品市场继续采取保护措施”的言论。实际上,美方“7%保护线”的背后,是其自身所面临的经济调整压力和对中国纺织品冲击的措手不及。早从2000年下半年至今,美国就业压力一直很大,这就意味着美拍友国经济在这种压力下要做一些大的调整,于是就在帆枣对华贸易赤字上大做文章。今年5月底,我国宣布取消征收81种纺织品出口关税,并取消配额,这之后的出口增长率都是百分之几百。美国提出7%的限制标准,有意压制我们的产品出口,这样他们就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整,以降低中国产品的冲击。今年我们对欧美出口为什么增长这么快,是因为他们到最后一刻才放开配额。
根据商务部网站的消息,05年11月8日,中美签署了《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协议主要内容如下:
“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棉制裤子等21个类别产品实施数量管理,包括11个类别服装产品和10个类别纺织产品,其中16个类别为05年一体化产品,5个类别为02年以前一体化产品;协议产品06年基数基本上是05年有关产品美国从中国的实际进口量,07年和08年基数均为上一年度全年协议量;协议产品06年增长率为10%至15%,07年增长率为12.5%至16%,08年增长率在15%至17%。”
分析协议,对我国有利的方面体现在三个方面。协议覆盖范围方面,在协议期内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棉制裤子等21个类别产品实施数量管理,总体而言更接近中方立场。受限中国纺织品基数方面,协议产品06年基数基本上是05年美从我国的实际进口量,更接近我方的原则立场。增长率方面,美方在谈判初期曾要求,把我国所有纺织品对美出口增长率均限制为7.5%;我方则要求增长率远高于7.5%。最终协议规定的增长率,也更符合我方利益。
虽说协议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但协议内容远低于中方预期,因为在全球范围内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捷化的今天,对国际贸易的仍进行数额管理是不符合世界潮流的。
2.2 钢铁领域
在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刚刚取得一定进展的时候,05年11月11日,5家美国钢铁制造商又向美国政府提出申请,要求对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进口碳合金盘条(一种建筑用钢材)进行反倾销调查,并要求对来自中国的盘条征收330%的反倾销税。他们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进口盘条数量从2002年的95.8万吨激增至2004年的180万吨。据初步计算,2004年我对美盘条出口超过3亿美元。坊间认为,继纺织品之后,钢铁将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下一个领域。
通过分析得知,美国盘条市场的40%至45%都是进口产品,对外依存度相当高,这使得美国国内钢铁制造企业在盘条市场上经营惨淡。而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钢材进口量逐年减少而出口量不断增加,04年全年国内出口钢材1423.1万吨,而今年前9个月国内已经出口钢材1580万吨。目前国内盘条价格在3000元/每吨以下,而美国市场价格要超过500美元,中国盘条产品在价格上确实有很强竞争力。
2.3 小结
其实,中美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互利性,中美之间并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的竞争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分工合作关系。换句话说,更多的是一种产业间的贸易,符合比较优势规律。而且,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很多产品是由美国在华企业生产的,再返销回美国,所以美国方面如果对中国实施贸易制裁,不仅会伤害中国商家的利益,更多的还会伤害美国厂家和投资者的利益。具体地说,从贸易流向看,美国向中国出口的主要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如飞机等,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价值较低的产品,如纺织品等。所以中国不是在同美国人争夺那些工作岗位,而是在同印度、印尼、越南和菲律宾争夺。
从另一方面看,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美国的消费者从中受益,实行配额限制后,美国国内供应量减少,价格必然上升,消费者受损。
3 贸易摩擦的实质
实际上,贸易问题就是汇率的问题。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美国看来,人民币汇率不提高,美国的贸易赤字就降低不了。而拿贸易说话比拿人民币汇率说话更能见到实效。因为提高汇率不一定能减少贸易赤字,即使减少了对中国的贸易赤字,对其他国家的赤字也会上去,对他们的经济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而拿贸易说话就不一样,他们出台一个政策,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1 倾销与反倾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倾销的内容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倾销的指控已非常普遍。倾销有三个定义。第一个是价格,即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市场上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实行价格歧视。第二个是成本,即在出口市场上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第三个是由美国和欧共体制定的“非市场经济”倾销:选择一个第三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同类产品,在该国市场上或者在其他国家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作为公平价值,同时选择一个市场经济的国家作为替代国,并以替代国同类产品的成本作为标准成本,凡是在出口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低于标准成本,就为倾销。在选择第三国或替代国时,要考虑到其与非市场经济国家具有经济可比性,美国还规定,若找不到一个经济可比的市场经济国家,就以美国生产或销售价格或构成成本作为公平价值。
第三个倾销的定义正是现在美国对中国进行反倾销的依据,它表现出相当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首先,认为中国是“国家控制经济”或“非市场经济”,中国产品的价值不反映公平价值。事实上,从1979年以来,中国的价格体制已经由计划定价转变为市场定价。许多被指控为倾销的产品,如蜡烛等,大都是乡镇企业生产的,价格是由企业以产品的成本作为基础,并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可见,美国的反倾销政策不能反映中国的现实。其次,在替代国的选择上非常随意。如在对中国产蘑菇的反倾销调查中,美国选用印尼为替代国。印尼的蘑菇是在空调条件下生长的,中国的蘑菇是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的,二者的成本绝对不同,但美国拒绝从印尼的生产成本中扣除空调费用,因而裁定中国蘑菇倾销。还有钢铁的替代国是韩国,搪瓷炊具的替代国是日本,蜡烛的替代国是马来西亚。这样的选择,一是与中国的生产水平差别相当的大,有的国家的成本大大地高于中国,仅仅劳动工资成本就是中国的几倍;二是这么多的替代国,可以任意选择,使得中国的出口企业在定价时无所适从。这样的反倾销,不是贸易保护主义又是什么呢?!
3.2 贸易出口壁垒
在中国加入WTO的过程中,为了换取美国等在根本利益上的一些让步,中国也做了一些让步,如签署了特定产品保障性条款:“从中国入世之日起十二年内,若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在进口至任何世贸组织成员领土时,其增长的数量或所依据的条件对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的产品的国内生产者造成或威胁造成市场扰乱时,该成员有权在防止或补救此种市场扰乱所必需的限度内,对此类产品撤销减让或限制进口。” 特保条款的低门槛和美国在贸易中对该条款的滥用,导致中国产品受限。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对中国实行歧视性出口管制政策,尤其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的一些高科技技术和设备采取严格的管制措施。 美国一方面强调对华贸易逆差问题,一方面又不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的管制,这是自相矛盾的。因为通过 “国家比较利益”理论,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将进、出口资源进行转换,实际上是为了获取其中的比较利益。在中美贸易中,中国恰恰就是通过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换回美国的先进设备技术。而美国则是通过进口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满足国内市场需要,以便其国内产业转移至高科技、高附加值领域。
4 应对策略:把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
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日益严峻的贸易摩擦,我们一方面要学会用WTO的贸易规则合法地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也要考虑适当调整外贸发展战略。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是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学说,但已不能解释现代国际贸易呈现的两大趋势:一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主导地位,二是同类产业内贸易比例上升,因此出现了众多“新贸易理论”。其中,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竞争优势理论。他认为,一国能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是该国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又来源于该国的主导产业,而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来源于企业靠创新机制而提高了的生产率。只要全世界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未形成完全流动,一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时就可通过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来获取竞争优势,从而发展经济。
而从全球范围来看,凡贸易保护的对象,也大都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劳动力成本优势”视为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并相应的大力发展起了诸如纺织企业等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且多以出口为主。但随着高新技术产品日益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品种,再加上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严重供过于求,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不是缺乏价格竞争力,而恰恰是因为价格太低而引起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从而失去市场。更何况,现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也不像过去那样仅仅局限于“成本价格”,而是涵括了价格、质地、工艺、科技嫁接等多方面的综合竞争因素。
由此可见,我们急需把旧有的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而作为成为WTO中的一员,我们一方面能非常便利地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先进设备、技术与管理经验,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在“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下,迫使企业有长远打算和忧患意识,发展科技,加强创新,不靠低价以量取胜,而是以质取胜,这样更多的企业才会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损失。
5 小结
在这个机遇与障碍并存的国际贸易大环境中,我们应该正视困难,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统一认识,减少摩擦。在不断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中,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但如果外贸依存度过高,很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因此还要注重保持我国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同时,扩大内需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参考文献]
[1]王俊宜,李权.国际贸易[C].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运用比较优势获取竞争优势[J].国际贸易.2003年第10期
[3]中美贸易走向冲突?.经济观察报.2003年11月21日
[4]透视:中美经济关系中存在对话的不公正行为.中国新闻网.2004年1月15日
[5]贸易:“中性化进程”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12月2日
[6]十大应对策略——中国直面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J].国际贸易.2003年第12期
[9]中国商务部网站
望采纳!!!

④ 中国在海外建设项目主要是在哪些国家为什么他们需要中国的建筑队伍 海外工程的特点是什么

随着近几年国内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施工盈利水平越来越低,经营难度越来越大,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等国内大型施工企业相继向海外建筑市场进军,海外工程项目所占施工企业在施项目比例节节攀升。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已非常完善,中国施工企业能够进入的市场大多是基础建设十分薄弱,工业非常落后,资源匮乏的欠发达地区,比如非洲国家。如果工程一旦开始启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会摆在眼前,那就是机械设备的配置与管理,其对施工工期、项目效益将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且在这过程中产生的失误,大部分是无法弥补和挽回的。因而此项工作对于海外工程项目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工作体会,谈一下个人看法。

1设备配置及采购注意事项设备配置及采购等前期管理,包括了调研、论证、配备、选型、招标、采购等一系列工作,对海外工程项目施工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视。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包括:(1)在做项目设备配置方案之前,一定要对项目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气候做全面了解,还要认真研究与业主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中有关设备的强制条款,并对当地的设备供应及租赁市场做实地深入调查,在考虑工期的前提下,做出综合判断及经济分析比较,制定一份详细的设备配置清单,要标明设备的来源(国内购置或当地采购)注明新产品或二手机械,或者当地租用及进场时间。注意在做经济分析比较时,国内采购成本一定要计算设备的各项运费,包括从国内产品供应地至港口的运输费、装卸费、报关费、海运费等,以及到港后的清关费、路运费等。
(2)设备配置在遵循“满足需要,经济合理”原则的前提下,尽量“宁多勿少”,有一点富余储备,这一点不同于国内施工项目。这主要是考虑到施工国家社会资源不丰富,机械租赁市场不发达,即使有出租,单价也会非常高(比如提供燃油的情况下,TY220推土机每小时租费达80美金,1.0m3的挖掘机每小时租费达90美金),临时应急可以使用,但长期租用绝对不合算。如果前期的设备配备不足,再联系从国内或第三国购买,周期会很长,耽误工期;二则费用也会很大。
(3)选用的设备尽量是同型号、同生产厂家的,即使不是同一厂家生产的设备,其发动机及变速箱主要附件尽可能选用同一厂家生产的。为今后的配件储备、修理及使用管理提供方便。
(4)不要计划从国内订购工程指挥车(包括小轿车及越野车)。一般当地二手的欧美车辆不少,价格也不是非常高,另外许多国家车辆大多都是右置方向盘,而国内车辆均是左置方向,在当地使用存在诸多不便。购置前还必须检查其清关文件,并到当地海关确认文件的有效性,否则会有很多隐患。
(5)从国内订购工程运输车辆时,一定要了解清楚当地对方向盘置式有无明确的强制规定。如果有,一定要通过合同要求生产厂家在国内按约定进行改造。
(6)采购最好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进行。一般海外工程项目设备需求量大,对厂家来说又是销往国际市场,通过这种形式会大大降低采购成本,二是厂家也会竭力把他们通过海外销售获得的实践经验告诉你,会使你少走许多弯路。
(7)采购的设备,特别是关键设备,一定要选择高可靠性、维修方便和配件供应有保障的品牌。
(8)同供应商合同谈判的重点在设备的售后服务,尽可能的要求供应商配备技术能力强的技术人员常驻施工现场。另外设备的付款一定要分期,可以先付订金,到港后再付款,最好再留一部分质保金。
(9)切记要求供应商提供工期内设备正常使用所需要的易损件、常用件建议清单,做采购计划时还须考虑到施工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因素对易损件的影响,比如在非州国家施工,大多数国家气温都非常高,橡胶件、轮胎老化会比较快,也比较严重;当地劳工操作技能不高、动作粗暴,离合器、变速箱、底盘等损坏会比较严重。千万不要为了当时省一点钱,造成日后更大的配件支出费用,还耽误使用,所以配件一定要备足、备够。
(10)要求供应商必须开其增值税发票,对设备表面要进行防腐处理,而且对轮式机械及发电机等涉及到安全的设备在出厂前进行商检。

2、船运代理公司确定及货物集港、运输的注意事项设备物资采购合同签订后,须立即确定船运代理,并集中精力高效完成货物集港及发运工作。通常情况下,货物的集港与发运工作的时间非常紧,工作强度非常大,所以必须前期做好周密的计划,否则会造成失误。注意事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船运代理公司的确定。须在做好细致调查工作基础上确定,调查内容主要有三点:首先了解船代公司的实力及信誉,如其货场的所在地、规模的大小、货场内的服务等。实力强的船代在集装箱及散装船的占有数量上有优势,船期的保证更可靠,正常情况下不会脱班。再者,了解船代的报关、通关能力,其良好的报关、通关能力是顺利发运货物的保障;其三,重点是船代及海运的费用。船公司给每个船代公司的船运费是根据其货物量的多少而定,一般情况下实力大的船代公司费用相应会低些。
(2)提前做好拟发货物的体积及重量预估,为船代公司提供准确的货物量,进而确定货位及大小合适的集装箱,以免装船时货位不足或浪费。而且规划好货物大致的堆码位置,主要考虑特殊货物如怕压、怕碰及怕异味的货物放置,又要最大可能地利用好每一寸空间。
(3)货物集港工作非常关键,必须全力以赴,一旦错过集港时间,会白白损失掉大量的货位,也给前方项目的开工留下了隐患,不可挽回。一般集装箱货物必须在发船的前一两天进港,并且在集装箱进港前将货物全部装箱完毕,否则集装箱一进港货物来了也只能放在港口仓库,等待下次发运。散装船货物必须在发船前一周到货场,在货船进港前要做好货物的唛头、装箱单(体积、总量、数量)及货品的防腐处理。
(4)在报关时,货物品名一定要与国外进行沟通,看进口国有无特殊规定或优惠政策,以免清关时遇到麻烦。在所有货物装箱、装船结束的同时,抓紧联系船代及国外清关人员对物品品名、数量、单价等报关资料的整理,以便为后续的报关及海外清关做好准备工作。
(5)货物集港时,还要准备些体积较大,但重量不是很大,而国外施工又必需的物资,比如棉砂布头(擦拭、修理机械使用)、日用品及施工材料等,以填补空位。
(6)还有些具体细节一定要注意,比如包装用木箱一定要经过熏蒸,否则报关过不去;货物装箱后,一定要记下铅封号,并留下照片;外包装标识必须与机械铭牌一致;机械的附件最好拆下另外装,如:轮胎、钥匙、倒车镜等等。
(7)报关单尽量简单明晰,配件及零件不要太过于 嗦,能够报成总成的尽量报成总成,为今后报关及清关考虑。
(8)清关后设备的陆运,要事先咨询当地的交警部门是否有特殊规定,如警察押运、运输时间限制等。

3、设备现场管理施工中保持设备的完好率和出勤率是优质、高效完成海外施工的首要因素,所以设备现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管理内容主要包括:(1)项目领导班子除了配备项目经理和负责对外联络的副经理外,还必须配备一名专职主管设备物资的副经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设备使用过程中突出的矛盾。
(2)在机械操作人员配备中,大型、关键设备尽量安排国内人员操作,数量比较多、对操作技能要求不是很高的设备可雇佣当地劳工操作但必须由项目员工负责现场管理,比如大型运输车辆、推土机等。
(3)千万不能忽视技术资料的收集与保存工作。国外可用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且与国内联系也不方便,将所有到场机械的资料(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零部件目录,以及装箱单、商业发票、原产地证明、当地海关的清关文件的复印件)全部收集齐全,并整理保存,为日后的使用提供便利条件。
(4)设备投入正常使用后,务必安排专人对机械进行巡回检查,重点关注每个操作工上下班前后的例行检查与保养;定期安排专人对设备强行保养。
(5)配件管理非常关键,对设备的正常使用至关重要。
首先是配件库的管理。将所有随机械海运到场的配件一次性清理完,并按装箱单分设备、分类别摆上货架,要求摆放整齐、牢固,标识清晰,切不可图一时省事,随便堆放,等过上一段时间,谁也说不清楚配件情况。一旦机械出现故障,需要更换配件时,盲目再从国内急件空运,得不偿失。配件库还要做到日清月结,定期盘存,账物相符。
其次,配件采购计划要有前瞻性,而且要考虑周全,否则会严重影响到设备的正常使用。这就需要视设备的使用情况在理清库存配件的基础上,定期不定期的做好设备配件计划,注意计划一定要考虑有个提前量,给国内供应一定的反应时间,而且计划一定要标清设备名称、生产厂家及零件号。
(6)油品管理对设备使用成本影响巨大。
一般施工项目所处国家石油资源都很贫乏,柴油、汽油价格非常昂贵,而且会经常“断油”,油品管理一直是海外工程项目管理的难点。主要是施工标段线路较长,而且当地所雇劳工“偷油”现象非常普遍,监控起来又非常困难。对此能够采取的具体措施有:首先必须将油箱盖加锁,仅仅这一条还远远不够,雇工还会从油箱底、柴油滤清器放油螺塞处放油,还需将这两处六方螺母都“搓圆”。除此之外,还要将工作做得更细致些,例如,每日工作前根据当日工作量加油,并且用标尺将油箱内的油面高度记录下来,收工后再校核。只有这样,“失油”势头才能得到根本遏制。
(7)还有一点必须牢记,海外工程项目的设备一般都是临时进口性质,在修理过程中,(尤其是车辆)切记不要改变原设备的颜色、发动机的编号及底盘号,防止出关时遇到麻烦。

4、项目后期设备管理项目竣工后,设备后期的管理也很重要,否则将后患无穷。这部分管理内容包括:
(1)工程进入尾期后,对设备进行集中,并逐一进行清理登记,全面掌握机况。对机况良好或有修复价值的设备,进行保养或修理;对于损坏到一定程度无法修复或修复不经济的设备及时做报废处理。
(2)在施工国有工程项目接续的,可以将经过修复的设备直接运输到新项目继续使用;在相邻国有工程项目接续的,而调运费用又不是很高的,可以在办理完相关的出口手续(一般施工设备均属于临时进口)后将设备运输过去再使用。
(3)预计在施工地国家或第三国短期没有合适的后续工程,可以就地开展设备出租业务或封存;长期没有后续工程,租赁市场又很不发达的,对退场设备就要考虑拍卖处理。
(4)如果退场设备考虑运回国内还比较合算(绝大部分都不合算),那么设备最好有标牌,这样可以避免关税。

综上所述,只有做到做好了设备从购置、发运、使用、后期等全过程的管理,才能够充分发挥出设备最大效率,进而通过设备为海外施工项目创造出最大的效益。

⑤ 建筑业市场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建筑业市场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中达咨询为大家解答。
1 引 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壮大,工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缓解就业压力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市场过如祥度竞争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以贝恩(Bain)为代表的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结构是影响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决定因素,而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企业数量和规模、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程度。企业数量和规模分布能够反映该产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而进入壁垒和产品差异化作为影响市场竞争关系的重要因素,前者反映了潜在进入者成为现实进入者的时候所遇到的各种障碍,后者则是在位企业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分析建筑业的市场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调整和完善建筑业产业组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我国建筑业的市场结构现状展开了一定的研究,如周强等(1999)、李洁(2000)、刘猛(2000)和李小冬(2006)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建筑市场的集中度和进入壁垒。但总体而言,以建筑业为对象的产业组织研究尚未充分展开,缺乏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影响市场结构的各种因素。为数不多的相关文献大都只分析了 20 世纪 90 年代建筑市场的集中状况,而且在测算市场集中度时的数据选用上存在需进一步改善之处。我国建筑业的市场结构具有哪些特征,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数据来度量市场集中状况?近年来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是否影响了市场集中程度?规模经济等结构性进入壁垒以及资质管理汪橡毁等制度性进入壁垒有没有起到抑制过度进入的作用?这些问题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2 建筑市场的绝对集中度绝对集中度是衡量市场集中程度的最常用指标,通常用规模最大的前 n 家企业的生产、销售累计数量或数额占整个市场相应数值总量的份额(CR)n来表示。建筑业的市场绝对集中度,可以通过在规模上处于前 n 位企业的建筑业产值等占整个行业的相应比重来测算。《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汇集了全行业统计数据以及各地区和各类企业的统计数据,但没有显示个别企业的产值、营业额等数据。为了获取行业内规模较大企业的数据,本文选用了来源于美国的权威建筑杂志《工程新闻记录(ENR)》和中国行业媒体《建筑时报》共同举办的中国承包商和工程设计企业排名数据。表 1 汇总了据此计算的 2003~2007 年市场绝对集中度。前 n 位企业的数据为中国承包商 60 强企业的国内营业额,全行业数据为全国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的国内营业额总计(不包括劳务分包和资质以外企业)。测算结果显示,虽然我国建筑市场的绝对集中度总体上呈逐步上升趋势,但集中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2007 年最大四家企业的集中度 CR4 只有11.2%,即使 CR60 也没有超过 23%。由此可见,我国建筑业属于竞争性很强的原子型市场结构,行业中规模较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表1 建筑业的市场绝对集中度(%)资料来源: 根据 《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 美国 《ENR》 网站TopChinese Contractors排名计算。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由于全行业统计数据仅限于资质等级以上企业,没有包困备含非资质等级企业,所以表 1 的计算结果要高于实际的市场集中度。但从经济普查的结果来看,非资质等级企业的规模远远小于资质等级企业①,故表 1 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市场集中度的偏差应该不会太大。此外,由于ENR 中国排名中的承包商很多都是大型企业集团,属于多家法人企业的集合体,因此表 1 的计算结果体现的只是企业集团形式的市场集中度。如果按单个企业的产值计算市场集中度,其结果必然低于按整个企业集团计算的集中度。市场容量的变化是影响集中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市场规模的扩张容易使市场的集中程度降低,这是因为市场总量的扩大抵消了大企业的规模扩张而形成的集中趋势,同时也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和新企业的进入提供了机会;而当市场发展停滞或市场规模缩小时,竞争程度的加剧会淘汰一部分弱小企业,从而导致市场集中度的上升。我国建筑市场目前正处于规模不断扩大的发展阶段,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总额随着经济的发展保持了快速增长,2003 年为 33447 亿元,2007 年上升至 83518 亿元,扩大了 1.5 倍。在建筑市场容量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市场集中度不降反升,表明大型承包商的规模扩张超过了整个市场的发展速度。3 建筑市场的结构性进入壁垒进入壁垒作为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产业组织理论所关注的研究领域。一般而言,进入壁垒可宽泛地理解为限制或妨碍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因素总和,所以能够构成进入壁垒的因素有许多,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必要资本量、绝对费用和政策法律等。这些因素可分为两大类,规模经济等因素属于结构性壁垒,政策法律因素属于制度性壁垒。3.1 规模经济壁垒新企业在未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以前,由于不能享受规模的经济性,相对于已占有市场的在位企业来说,其成本必然较高。由这一原因造成的市场进入障碍,就叫规模经济壁垒。规模经济表现在企业的各个职能环节之中,包括生产、管理、采购、研发、营销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其中,生产是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但与其他工业部门相比,基于建筑工程的单件性、生产周期长和在空间上的分割性等特性,建筑业缺乏一般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条件,施工企业的规模生产效应较小。表2 2007年建筑业企业按资质等级划分的平均规模资料来源:《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 2008》如前所述,近年来市场绝对集中度逐步上升的趋势说明大型建筑承包商的产出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企业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的考察。从企业人数、产值和利润额来看,总承包特级企业的平均规模远大于其他等级企业(见表 2),但在规模经济方面,特级企业却并未表现出相应的优势。假设建筑业的规模经济差异值为 λ,特级企业的利润占有率(根据利润总额计算)为 X,特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根据总产值计算)为 Y,其余企业的利润占有率和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X1 和Y1,则有(X÷Y)(/X1÷Y)1=λ。如果该比值明显大于 1 或小于1,则说明存在或不存在规模经济。根据 2007 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计算,得出建筑业的规模经济差异值为 0.96,显示出特级企业(共 260 家)的规模经济要低于其余企业(共61814 家)。考虑到总承包与专业承包的不同性质,去除专业承包企业(共 28003 家)后用同样方法进行了计算,规模经济差异值上升为 1.22,但该值不大,表明即使只考察总承包市场,特级企业与其他总承包企业相比也不具有显着的规模生产效应。总承包特级企业缺乏规模经济效益的原因之一在于,虽然特级企业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但经营模式单一,管理效率较低,与具有集勘察、设计、施工、构配件生产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承包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3.2 其它结构性壁垒3.2.1 产品差异化壁垒除规模经济之外,传统上被认为是构成结构性进入壁垒的主要因素还有产品差异化、必要资本量、绝对费用等。产品差异化是指产业内相互竞争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之间替代的不完全性,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重要性在不同行业并不相同。建筑业企业的产品差异化主要体现在工程质量、工期、技术实力、管理能力和机械装备水平等方面,然而,建筑产品属性和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在较大程度上削弱了产品差异化的作用。首先,建筑产品的生产程序与一般的工业产品不同,设计和施工这两个环节的主体往往是分离的。也就是说,建筑产品的主要功能特征通常由建筑产品的买方即业主和设计单位决定,而施工安装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在给定的设计方案下提供相应的工程建设服务。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不具备工程前期策划和设计的能力,所以其产品差异化也就只能体现在工程建设服务水平上。其次,由于建筑工程采取的是先签订工程合同后进行施工的订货生产方式,所以业主在作出购买决策之前无法事先了解工程建设的质量,只能根据企业的资质等级、施工技术力量和施工方案以及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和以往工程质量记录等,来判断施工企业是否具有相应的承包能力。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业总体上属于产品差异化程度不高的行业,由此形成的产品差异化壁垒也就较低。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⑥ 中国建筑业发展之路 需要走好国际化道路

【导读】“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给每一个企业都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就目前来说,中国建筑业的发展质量还不高,对投资拉动、规模增长的依赖度还比较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的差距还不小,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适应能力还不强。面对这样的形势,如何应变,如何寻找自身发展的“蓝海”,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之路呢?中国建筑业如何走好国际化发展之路呢?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一下。

“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也是企缺基悉业增加市场空间,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目前,建筑业企业对国际市场还缺乏深刻的认知和全面把握,对国际惯例、通行规则还不熟悉,对“走出去”遭遇的挫折和教训尚未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和掌握。因此,要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好国际化发展之路,必须坚持“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走上去”、“走回来”这“五步走”:

一是“走出去”,也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迈出国门。

企业应当把国际化作为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编制《国际化经营战略规划》,构建相适应的海外发展与管理平台,推动从市场的国际化向管理体系的国际化、企业文化的国家化、人才集聚的国际化延伸。要积极稳妥地提升海外各种资源配置的比例,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要优先供给,政策上大力支持。同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抑制急于求成的冲动,坚持比较优势、差异经营,依法合规经营,把商誉当作生命,维护企业品牌形象。

二是“走下去”,也就是要持续不断地走下去。

企业走出国门后,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绝不能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也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更不能竭泽而渔,搞一锤子买卖。只有长期坚守,持续耕耘,才能有所收获。

三是“走进去”,也就是要融入当地,深耕细作。

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要实施“属地化”策略,与当地社会实现深度融合,尽快了解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市场交易规则。也可以通过实施海外并购,快速拓展海外市场,引进海外管理经验、科学技术、人才资源,使企业运营管理与市场需求更加匹配,不断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四是“走上去”,也就是要走上国锋纤际竞争的高端市场。

企业要积极研究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紧盯国际高端市场,承揽当地市场上具有重大影响力、标志性项目,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建造”、“中国品牌”。要加强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有效对接,立伏乎足全球资源,探索股权投资、股权置换、参与股权基金、项目债券、资产证券化、发行永续债等多种融资形式,深化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互利合作,构建起金融产业对海外发展的有力支撑。

五是“走回来”,也就是要把收益利润和资金资源等收回来。

企业经营不同于做慈善,“走出去”不能老做赔本买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一定要遵循国际市场的通用规则,遵循基本的商业逻辑,敬畏市场,尊重常识,切忌头脑发热,意气用事,盲目跟风,在这方面中国企业有太多的教训可以总结了。

以上就是中国建筑业内生式发展之路的相关介绍,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高速度增长时代的结束,就是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开始,加油!

⑦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面临的非关税壁垒主要有哪些

中国近些年来遇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主要有:1、反倾销壁垒。反倾销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几个针对某种或几种境外商品或服务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行为采取的抵制措施。2、绿色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以保护环境保护国民健康,通过带有歧视性、针对性的技术、安全标准和卫生标准对进口的产品进行限制,如若达不到规定标准进口国有权扣留、退回、销毁、索赔等。3、技术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确定商品某些特征的技术法规或技术标准,以及接在检验商品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法规或技术标准的认证、审批或试验程序所形成的贸易障碍。4、区域经济壁垒。区域经济组织成员之间互相给与特殊优惠待遇,在客观上对非成员国构成歧视。

二、中国应对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对策

1、应对反倾销壁垒的策略中国企业应该增强增强反倾销意识,应对反倾销壁垒。中国在遭遇反倾销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原因是对反倾销存在错误认识,主要是当国内遭受外国商品倾销危害时,企业认为虽然反倾销可保护自己但同时也保护了国内相关同行企业而且需要承担大量的花费,所以对反倾销消极对待。中国企业在应对国外的非关税壁垒时往往因某种原因不应对或消极应对,导致出口减少甚至有的推出市场。所以要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应对非关税壁垒的认识。当面对非关税壁垒时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现阶段中国企业实力还不够雄厚,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继续加强政府交涉力度,主攻“市场经济”地位。


2、应对绿色壁垒的策略
首先,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知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绿色产品已经深入人心,再加上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宣传清醒认识刻不容缓,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企业和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建立绿色贸易制度顺应世界绿色潮流。
其次,要大力推行环境标准制度和环境认证制度。制定环境标准制度和环境认证制度是为了规范企业等组织在生产、服务和活动中的环保行为。获得一项认证不仅是产品冲破壁垒,还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竞争力。通过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政策导向推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

3、应对技术壁垒的策略
第一,研究和掌握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建立预警机制对于应对技术贸易壁垒,中国政府一方面要熟悉并掌握WTO/TBT协议另一方面我国应及时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对国外质检标准的研究。
第二,调整产业结构,降低消耗走可续发展道路当今,全球经济已从过去以传统工业为基础、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经济,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转变。

⑧ 建筑企业策应“一带一路”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建筑企业策应“一带一路”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体会议对积极策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全力构建对内对外开放新体系作出了重要部署,作为“中国建筑之乡”、“江苏建筑强县”,**建筑业如何抢抓机遇,快人一拍,争得更多市场份额;
如何主动策应,拓展发展新空间,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认真谋划。

一、“一带一路”给我县建筑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全方位推进与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沿线有44亿游袜人口、65个国家地区、梁颤21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一)“一带一路”开辟了巨大的基础橡磨败设施建设市场。《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沿线国家将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这必将为建筑企业创造足够大的市场空间。在国际市场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以铁路建设为例,多数国家铁路里程与国土面积之比在1%以下,而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在5%以上。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未来十年每年亚洲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约8000亿美元,国际市场空间巨大。在国内市场方面,2015年各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一带一路”基建投资项目总规模已经超过1万亿元。考虑基础设施建设周期等因素,2015年由“一带一路”拉动的投资规模在4000亿元左右,可以预见,未来2—3年每年各省仍将有不低于4000亿元的投资规模进入到国内“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我们海安建筑企业,具有很强的开拓市场、抢占市场能力,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应该说“一带一路”为我们广大建筑业企业开拓新发展空间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县建筑企业必须抓早抓好、及早融入,及早“走出去”。

(二)“一带一路”提供了良好的争创品牌竞争优势契机。《愿景与行动》提出,将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市场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大。这将为我县建筑施工企业“走出去”开拓国外市场提供更多便利条件,但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开放,更多国外建筑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市场竞争程度将进一步加剧,倒逼现有建筑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品牌竞争力。目前我县建筑业在总量规模、施工能力、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与建筑业发达地区相比,特别是与央企相比,建筑企业在管理、装备、技术、人才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县建筑企业必须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推动传统比较优势向以投资、管理、技术和集成为特征的国际竞争新优势转化。

(三)“一带一路”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制度保障。《愿景与行动》明确,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国家层面上,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已经运营。亚投行已正式签署《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将于年底前成立。国家相关部委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也在逐步加大。国开行已建立数据库,涉及64个国家约900个项目,涉及投资8900亿美元,计划与亚投行、金砖开发银行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进行合作,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在省级层面上,江苏省设立了首期规模30亿元的“一带一路”投资基金。随着为“一带一路”战略“保驾护航”的三大机构——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组建运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将得到缓解,建筑企业走出去的资金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得更多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落地成为可能。

挑战与机遇并存,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高度关注“走出去”存在的挑战:从外部环境来看,“一带一路”沿线相当的市场上仍然存在政局不稳、业主甚至政府诚信度不高、地方保护、技术壁垒等问题,给对外承包工程造成困局甚至引发纠纷。从自身角度而言,全县取得对外签约权的建筑企业仅有苏中集团、南通苏中、华新集团3家,高端人才缺乏,海外市场开拓的整体能力有待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等核心竞争力还不强,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市场的能力有待提高。少数建筑企业家拼搏精神有所减退,存在“小富即安”思想。同时,海安企业资质较为单一、转型步伐不快,不同程度地存在同质竞争、恶性竞争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采取有效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二、**建筑业策应“一带一路”的有效实践

面对“一带一路”投资大、领域宽、沿线长所带来的巨大商机,海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支持**建筑企业走出去。7月份,县委、县政府专门召开了策应 “一带一路”专题座谈会,10月份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建筑之乡海安策应“一带一路”座谈会,让**建筑企业与央企、国企面对面坦诚对话、深入交流,共商合作、共话发展,为**建筑企业与央企、国企、知名国际承包商搭建了交流对接的平台。目前,县委、县政府正在制订鼓励建筑企业“走出去”的实施意见。

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大力支持下,我县建筑企业积极进军海外市场,加强与大型建筑企业和当地知名企业的的战略合作。南通苏中公司今年新签合同额2000多万美元,力争对外承包营业额1.5亿美元。苏中建设集团与巴基斯坦拉沃尔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组建联合体,参与城市高架建设。达欣、工泰、信拓等企业正在积极申报对外签约权,力争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抢占更多的海外市场份额。

作为**建筑企业代表之一的华新建工集团在面对行业内严峻挑战以及国家战略调整带来的机遇下,主动拥抱变化,用国际化的眼光来谋求企业的发展,全方位打造走出去平台,多举措搭建走出去桥梁,力求在广阔的国际建筑市场上谋求发展新空间,从而实现国内、国际建筑市场“一体化”发展。通过前期对国际市场进行调研,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政策、金融、商业竞争环境等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海外重点经营区域。一是以哈萨克斯坦为中心的中亚市场;
二是以沙特为中心的西亚市场。目前,在沙特阿拉伯的吉达市,已注册了分公司,通过与中铁十局的合作,承接了军营房建开发项目土建、装修及安装工程项目。在哈萨克斯坦,与当地未来建筑公司合作,双方各出资50%,注册成立了公司,共同开拓房产等项目领域。与哈萨克斯坦农业控股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在哈共同开拓市政道路等市场。同时,公司还成立了国际贸易公司,力争在承接国外工程的同时,将**的建材带出去,实现建筑业与贸易的共同发展。

三、**建筑业走出去对策和建议

“机遇面前人人平等”,只有抢先一步,才能占得先机、赢得主动。海安建筑业在有机遇、有平台,有政策、有支持的大好时机下,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争取到更多市场份额,拓展更大发展空间,我认为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市场调研,科学谋划“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国家众多,领域较宽。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主体,必须强化主体意识,积极主动作为。我县建筑企业家必须自觉摒弃“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强化建筑企业积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主动意识和开放胸怀,培养和提升国际化竞争力。同时,**建筑企业切忌盲目跟风,没有目标的走出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要认真研究国家的有关政策措施,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各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市场环境和人文情况,把预防和规避项目的风险作为市场开发的前提条件,做好市场调查和项目考察工作,开展风险评估。同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环境较好、开放程度较高的周边国家,找准走出去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要结合企业战略规划,科学谋划好“走出去”计划及措施,为扎实稳妥地走向海外市场指明方向。

二、加快转型升级,提升“走出去”竞争力。通路、通航、通联、通商、通币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的核心内容和最终落脚点,基础先行将是五通的基础。各沿线国家一大批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项目将全面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需求的多样化,投资领域的广泛化对**的建筑企业走出国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我们**的大多建筑企业长期以来基本上都是以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为主,施工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在道路桥梁、水利水电等方面竞争力相对缺乏。为了更好地走出去,要积极向工程总承包转型。海安广大建筑企业要积极创造走出去的条件。已取得对外承包签约权的苏中集团、华新集团、苏中建设三家企业要整合企业的资源优势,瞄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着力提升市政、道路、桥梁等专业资质,提升参与国际总承包的能力。其他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申报对外签约权,争取早日取得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同时要积极适应市场需求,转变经营模式。要在保持传统的施工总承包、分包优势的基础上,熟悉更多的项目承包模式,同时要整合企业产业链条,加大企业专业领域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具有多专业承包能力,加快承包模式的转变,以PPP、BOT等形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去,携手我县工业企业共同开发市场。

三、整合自身优势,加强与央企等知名企业的合作。“一带一路”项目的大型化、综合化、高端化对建筑企业的资金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管理能力、抗风险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内,我们**建筑企业凭自身单打独斗,可以拥有自己发展的一片蓝天,但在国际市场上,面对的是国外优秀企业,一个企业单独行走可能很难驰骋市场。整合优势,与国内央企抱团出海,实现互惠共赢将是**建筑企业“走出去”的最佳途径。**建筑业的发展是在央企、国企的带动下慢慢地成长起来的。我县建筑企业走出国门也是借助与大企业合作“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国内许多大型的企业在海外市场耕耘多年,有着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经验,抗风险能力强,他们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先行军、主力军。**建筑企业要把与央企合作,作为推动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首选。**建筑主管部门要积极搭建海安建筑企业与央企交流对接的平台,让建筑企业与央企牵手,加强合作,通过借船出海,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以达到顺利出海。

四、坚持互利双赢,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

“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法律体系都不同。而我县建筑企业普遍缺乏国际化运作经验,缺乏对当地政府、文化、风土人情的了解,再加上国际化人才储备不够,难以尽快融入和适应当地的市场,也容易产生各种纠纷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积极推进本土化经营是国际承包商成功经营的一个重要策略。我们要坚持“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寻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地优秀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在当地共同建立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不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了解和融入当地市场,也可以促进与所在国的共同发展,互惠互赢。

五、加快人才引进,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制定国际工程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支熟悉海外技术规范和图纸的施工工程师,熟悉海外有关法律、法规和项目合同的商务工程师、律师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促使企业逐步熟悉国际工程承包的法律法规、国际通行规则。同时,**建筑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在新一轮全面扩大开放的时代大潮中,不仅要以世界眼光,采取多种形式“走出去”,把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工程拿过来,也要通过与国外优秀企业间的合作,把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先进的技术学回来,吸纳优秀的国际人才加盟,为企业自身发展、转型升级、提升国际化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带一路”,路向开阔,气象多彩,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将是海安建筑企业赢得主动、赢得市场、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我相信得风气之先的**建筑企业也将会主动应对全球变化,在高大上的“一带一路”的舞台上,走出持续发展、稳健发展的新常态。

⑨ 国际建筑市场壁垒有哪些

经济规模壁垒,必要资本壁垒,产品差别壁垒,绝对费用壁垒,政策法规壁垒,产品差别壁垒

阅读全文

与中国建筑进军海外市场有哪些壁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五十万伊朗币换多少人民币多少 浏览:30
越南留学哪个专业最好 浏览:609
英国体检本地要怎么预约 浏览:831
意大利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疫情的 浏览:466
如何咨询人工服务中国移动 浏览:967
梅州到印尼多少钱 浏览:940
美国中国哪个市场好 浏览:872
印尼产什么藤 浏览:570
印尼金田黄硬度是多少 浏览:691
一块人民币换多少印尼 浏览:209
为什么说最好的大理石在意大利 浏览:216
越南拐卖过来没有户口怎么办 浏览:251
埃及与伊朗哪个国家发达 浏览:445
印尼乌木什么时候停产的 浏览:421
越南人嫁到中国为什么逃跑 浏览:436
越南西金价格多少 浏览:276
印尼的白醋怎么样 浏览:744
英国火鸡多少钱一只 浏览:467
越南胡志明榴莲如何购买 浏览:903
印尼芭蕉什么季节成熟 浏览: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