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如何提升中国城市竞争

如何提升中国城市竞争

发布时间:2023-05-09 19:45:49

⑴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报告总结

报告分析294个城市10年综合竞争力指数发现:过去十年城市竞争力的格局:总体间差距缩小,局部内差距扩大。东南沿海在保持领先的同时内部差距缩小,内地城市竞争力提升明显,东北地区成绩斐然,中部地区城市分化严重,中心城市快速崛起。大型城市仍占主导,中小城市竞争激烈;地级市提升领先于全国更高行政级别的城市。
报告比较294个城市10年综合竞争力扒茄铅指数变化发现: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前50个城市依次是:鄂尔多斯、包头、三亚、营口、榆林、东莞、铜川、天津、重庆、沧州、松原、钦州、呼和浩特、清远、乌海、合肥、长沙、北京、大连、东营、烟台、沈阳、防城港、庆阳、新余、唐山、苏州、芜湖、铜陵、舟山、青岛、四平、佛山、辽源、日照、南通、扬州、淮安、武汉、常州、延安、成都、无锡、马鞍山、杭州、广州、玉林、泰州、长春、岳阳。
过去十年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从一般要素区位转向人才核心要素;从基础设施硬件要素转向政府管理等软件要素;人才竞争力变化率则是城市竞争力综合水平变化率提升最大的积极因素。但具体经济制度、企业管理和生态环境对城市综合竞争力贡献度仍然较低。
金融集聚对本地和周边地区经济影响效应较为复杂。相对而言,各地区中地区性金融中心的发展比全国性金融中心更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相对于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产出,城市科技转换能力对城市效率影响更大。
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产业结构提升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提升没有明显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上,城市层面存在明显的环境与收入之间倒U型曲线关系。
商业文化与科技创新存在复杂的关系:从54个城市总体来看,创新氛围与科技创新的正相关最多,交往操守与科技创新的负相关最多。体制创新与经济增长存在着互为因果关系。对外开放度、城乡要素自由流动、金融制度市场化改革、非国有化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而经济管制、税收负担与地方政府干预等与市场经济相悖的体制因素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实证结果符合预期。
报告对中国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行了十年回顾,报告指出:过去十年是中国城市崛起的十年。城市作为国家创富中心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和显着,2010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为65.81%,比2001年提高了15.6个百分点。社会纳铅事业取得显着进步。但是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收效不大。
报告发现:过去十年中国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城市化史诗。城市人口规模和增速异常迅猛。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594亿人,占总人口的36.09%;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城镇人口6.655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49.68%,比2000年提高了13.59个百分点,十年城市人口总量增加2.10963亿,过去十年增长接近全部城市人口的0.5倍;城市用地规模和增速更为迅猛。2001年地级以上城市市区面积48942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7605平方公里;201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行政区域土地面积62857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达3176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增长接近一倍;城市体系和空间分布急剧变化。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带)逐渐形成、壮大。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群,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的基地,是20多年来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增长极。
报告认为:过去十年城市化的模式春好不可持续。城市化问题的主要表现:人口不完全城市化。按照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达50%,城市户籍人口仅仅达到33% ;土地过度的城市化。十年城市人口增长0.5倍,建成区面积增加了接近1倍;城市体系的偏颇:大量人口向行政级别高的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小城镇功能不完善、比较分散。
城市化问题导致:空间结构的失衡,中心与边缘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的失衡,房地产业过度繁荣;需求结构的失衡,内需不足;要素结构与经济动力的失衡,主要依靠大量消耗土地等资源推动城市化发展。
报告建议中国城市:必须走新型城市化之路,建设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即: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实业发达的活力城市,多元包容的和谐城市,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城乡一体的田园城市,自由开放的国际城市,古今交融的文化城市,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 。

⑵ 如何衡量城市的竞争力

判断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交通系统的发达程度,及它的连通性。这种连通性包括陆地的、海域的、空中的,具体表现在就是高速公路、航线等。

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城市财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居民人均收入提高能吸引投资和外来购买者。

城市竞争力的特征:

1、系统性。城市竞争力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它的强弱取决于各个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营造城市竞争力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始终把握系统的整体特性和功能,从而达到在整体上增强城市竞争力的目的。

2、动态性。由于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因素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导致城市竞争力的内涵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开放系统,这就决定了提高城市竞争力将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

3、相对性。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强调与其它城市的横向比较因为只有进行比滚裂较才能体现出竞争力的大小。另一方面,随着作用因素的.不断改变,同一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竞争力水平卖握也各不相同。

4、开放性。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在与外界的交流中摄入能量和物质通过转化过程输出能量和物质。而城市竞争力的测度指标随着时间阶段的不同作用因素也在不断的改变因此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5、差异性。城市的竞争力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更强的引资能力、更好的人居环境、更多的发展创业机会、更优秀的人才聚集都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竞争优势。

因此培育城市竞争力可以从一定区域内城市的差别优势出发,中备庆权衡自身在区域的角色定位,把城市间的纯竞争关系转变为竞争一合作关系,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⑶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措施

如何克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各种问题,是城市化战略推行的中心思考。以下六项基本措施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要点。
一、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尽快修改《城市规划法》,放松对大型、超大型城市的规模控制,构建2—3个世界级城市,作为我国城市体系的龙头。同时要十分加强城市功能与基础设施的完善、积极投入数字城市的建设、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城市服务体系的提升等,将中国城市的竞争力置于国际的大背景之中。
二、将中国城市的发展视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城市化进程中的规模设计应统筹考虑城市大中小分布的系列谱和不同规模城市的“生态位”,不能人为地强调只能发展城市体系中的某个部分而忽略另一个部分。应当进一步调整全国城市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和加强产业转移力度,放大城市扩散效应,将其真正塑造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中国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现有32个,其中东部16个,西部6个.中部10个,基本覆盖全国。可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城市群,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的城市群,在环渤海地区建立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城市群,作为进入国际竞争前沿的中国高地。
三、认真规划国家大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将其塑造成国际级和国家级的人才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技术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等,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大城市在城市体系重复发挥了城市的规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国家城市化战略的核心主力。
四、加大中小城市的建设步伐,重点提升城市建设的质量,尤其要加世御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服务业和社区建设的力度。中小城市是中消贺国城市体系的中坚力量,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目标。
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路径,对于乡镇企业比较发达且分布比较集中,城镇密度比较高的地区,鼓励城镇集中合并,选择以中心城镇为中心、卫星城拿返派镇分布周围的方式发展小城镇。对于乡镇企业不发达地区,首先大力发展经济、培育实力,为城镇的建设创造条件。对于有大型企业的地区,可以在其周围建立城镇,但一定要注意城镇的区位分布,注意其他配套产业的发展,防止企业风险转化为城镇风险。
六、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打破“二元结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实现人员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

⑷ 如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区域综合竞争力是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统一,包括区域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企业等多层次的竞争能力,可分为硬要素和软要素两大类。硬要素表现在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竞争力,集中体现在产业竞争力,基础在于,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软要素表现在发展原动力(体制机制)和环境吸引力(要素集聚能力),涵盖文化、人力资本、政府行为和发展环境等诸多方面。

一、 提升区域经济 综合竞争力的必要性

从更广、更深层次上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当前地方政府面临的紧迫任务。
1、产业结构竞争将不断升级。以结构论优势,以结构强实力,是未来区域发展的一大特征。
2、全方位的开放竞争将更趋激烈。我国“入世”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按照WTO公开、透明、非歧视性的原则要求,区域之间政策各异的地方补贴、优惠措施等将被取消,而走向政策趋同,地方政府对外开放可依赖的政策优势将越来越少;加之大开放带来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的大流动,发展机会稍纵即逝,致使区域之间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竞争更趋激烈。因此,唯有通过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才能更多地参与国内外合作与竞争。
3、以城市经济为核心的竞争将全面展开。城市是吸引、集聚、辐射各种资源要素的主要载体,是区域经济资本、商品、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中心。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许多地区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按照这一时期的发展规律,城市经济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区域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培植城市活力、动力和吸引力为内容的新一轮竞争将全面展开。
4、信息、人才资源竞争将不断深入。人类社会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即信息技术革命,这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竞争方式和交易方式,区域的发展将越来越受到信息化的渗透和影响,以信息化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同时,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当今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哪个区域的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集中,哪个区域经济发展就快,就有活力和竞争力。因此,现代经济社会,如何吸引集聚人才是区域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加之人才在区域间的流动性越来越大,争夺人才资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5、发展环境特别是软环境的竞争将更加突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秩序的逐步规范和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加快区域发展地方政府可利用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将越来越少,区域竞争更多地将在发展环境特别是软环境上展开,可以说,谁的发展环境好,谁的区域竞争力就强。
面对新形势,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哪个地方抢先一步提升竞争力,它就能优先取得发展权;从更广、更深层次上研究区域综合竞争力,是当前地方政府面临的紧迫任务。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要正确选择提升的重点、着力点,考虑区域发展的特色和比较优势。

二、 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着力点

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从工业结构上提升竞争力
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进工业化是基础。森歼工业化是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阶段,一个地方工业上不去,就不可能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就难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提升综合竞争力就将无从谈起。提升工业化不能走过去遍地开花、低档次、低水平重复的老路,要在“集聚、扶优、创新、外向”8字上下功夫。
首先是集聚。要集中精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让分散的企业逐步向园区集聚,使工业园区成为体制创盯春告新的先导、对外凯明开放的窗口和产业升级的基地。
其次是扶优。政府要充分运用“有形之手”,切实抓好扶优扶强,包括优秀企业家的培育。
三是创新。1、加快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唯一途径。2、要加快区域特色创新。以区域性的块状经济为基础,以小企业集群为载体,形成“小企业大产业”的经济格局,是区域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它弥补了单个企业规模偏小的不足,创出了一条中小企业做大的特有途径。3、要加快产业结构创新。产业结构创新是结构调整的核心和动力,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整体竞争能力的根本途径。
四是外向,即提高经济外向度,大力引进外资。这是提升工业化的重要途径。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从要素集聚上提升竞争力

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进城市化就是载体。城市化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完成非农转移,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一方面顺应了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又反过来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推进城市化,就要努力增强城市吸引、集聚各种资源要素的能力和辐射力,从“规划、功能、品位”着手,全面提高城市竞争力。
首先是搞好规划。城市规划是保证城市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城市各项工作的“龙头”,城市的建设、发展和管理都必须以规划为依据。城市的总体规划,要对城市的发展目标、性质、规模、总体布局、功能分区、重点建筑以及主要基础设施明确定位,坚持“适度超前、设施共建共享”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对已建的一些基础设施连点成线成网,发挥整体效益。不仅要重视城市规划,还要按照构建中心城市、中等城市、中心镇、中心村的城镇体系要求,重视搞好中心镇、中心村的规划。特别要重视搞好城市供水、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
其次是完善功能。城市集聚要素首先在于功能集聚。一个城市的实力、竞争力、形象都是通过城市所具有的各种功能来显现的。城市功能定位要有自己的特色,特色是区别于其它城市的魅力所在。城市功能要缺什么就补什么,什么弱就强什么,使功能的完备程度不断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三是提升品位。城市建设要有精品意识,一个城市品位越高,竞争力就越强,吸引和集聚资源要素的能力就越大。城市建设的特点是抹上一笔,就很难去掉,搞得不伦不类、不土不洋的建筑,后患无穷。有的暂没有能力改造,可以先保护,保护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责任。推进城市化,不仅要给城市以使用价值,而且要赋予城市以艺术气息。城市建设应立足于出精品,以更长远的眼光,更好的艺术感受,努力提高建筑水准。提升城市品位,还要正确看待当前的旧城改造。实践已经证明,旧城改造不仅改善市民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提高城市品位,而且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努力提高市场化程度,从体制机制上提升竞争力

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就要遵循市场规律办事,在加快市场化、营造体制机制的优势上下功夫。改革对经济领域来说就是不断推进市场化,市场对配置资源起基础性作用,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市场化不仅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个区域综合竞争力和体制机制优势的重要标志。
加快市场化,主要是针对过去传统的计划性、指令性而言的。就区域发展来说,尽管市场取向的改革已经多年,但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遵循市场规律办事,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还很不够。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政企不分。一方面,企业还喜欢“找市长不找市场”;另一方面政府行为还有错位、越位、不到位的现象。所谓错位,就是不该政府做的事而我们却在做,政府本应当裁判员,现在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所谓越位,就是政府干了不需要政府干的事,一些该由企业自主决定的事,政府却要拿来审批。所谓不到位,就是该政府履行的职责,政府没有履行好。当前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还难以使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协调作用。加快市场化,就必须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改革步伐,实现政企分开,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四、 努力推进信息化,从发展后劲上提升竞争力

信息是继物质、能源之后被人类发现利用的又一重要战略资源。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覆盖全局的战略举措。信息化已经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首先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其次要超前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三是要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四是要加快开发信息资源。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从发展环境上提升竞争力
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根本落脚点还在于加强环境建设,营造环境竞争优势,环境也是生产力。对地方政府来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入世”后按照公平、透明、非歧视性的要求,区域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的空间将越来越小,但是环境建设的潜力空间却很大。现阶段区域发展已由初始阶段主要依靠政策向主要依靠良好的投资环境、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以及优质的服务等方面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新一轮的区域竞争就是投资软环境的竞争。从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上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这才是政府工作最根本的、长期的着力点。

⑸ 城市竞争力

新华网北京3月17日电(记者齐中熙)由中国近百名专家联合完成的《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显示,与前两年相比,珠三角地区的城市竞争力有所下降。

这份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倪鹏飞博士牵头,南开、清华、北大等着名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联合完成,17日由社会科庆塌册学文献出版社正誉宏式出版。

本年度报告对城市综合竞争力先前的表现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增加了综合资源环境成本节约指标。通过对200个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计量(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上海、深圳、广州、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厦门、天津。

报告显示,在中国东部地区城市继续保持领先的同时,东北、中部、西部的中心城市竞争力提升的步伐加快,显示出产业转移和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正在发挥作用。长三角城市的竞争力近两年来提升更快,长三角又以浙江最快,山东半岛地区城市竞争力明显提升,

参与报告编着的专家表示,这份报告通过对中国城市竞争力规范、精细的调查研究、计量研究和案例研究,形成了对中国城市竞争力一些影响因素的现状倾向性、变化趋势和规衫厅律性的重要发现。这些发现对有关决策部门了解决定竞争力的关键,把握社会经济运行的脉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⑹ 城市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

城市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

城市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一个城市要想发展得好,好的政策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清楚的明白自己的发展目标,做好发展中的每一步,利用好每一份应该利用的资源,清楚自己的竞争力在哪里,下面是城市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

城市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1

大力提升综合承载功能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成渝中线高铁(四川境内段)在可研报批过程中——四川铁投集团党委委员、董事方跃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了重要出川通道的最新进展。

项目线路自成都枢灶旁纽成都站向东引出,经成都东部新区,资阳乐至县、安岳县,重庆大足区、铜梁区、科学城,引入重庆枢纽重庆北站,全长约29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目前该项目在可研报批过程中。

综合承载功能决定着城市稿辩伍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键或。尽快形成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之所在。聚焦国家、省、市战略,一大批助推尽快形成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的项目,成为当前应重点推进的首选。成渝中线高铁就是其中之一。

同样,作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成德眉资同城化,其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也极为迫切。组建“三区三带”招商联盟,力争年内集中开工重大项目400个以上,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

“目前共建设7个车站,除吕家咀站外,其余站已打围,进行绿化管线迁移施工。”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福田站是成都轨道交通资阳线的起始区间,成都轨道交通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成德S11线、成眉S5主线、成都外环铁路和天府大道北延线、金简仁快速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都在加快准备、建设中。

东部新区则是成都重点推进的人口、经济承载区域。聚焦推动东部新区成形成势,统筹推进10个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运营,加快天府国际机场北区域市政道路、华西医院集群、民航科创示范区等184个重点项目建设。

从成都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就可以一窥这片热土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目前,民航科创示范区A区A1地块正在进行土地出让准备工作,A2地块完成了负三层的钢筋浇筑。B区临建施工图取得图审意见。我们将加快建设进度,确保2021年A2地块塔楼主体完工,力争2023年A区全面建成投用。”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

做强门户枢纽和资源配置功能

5月14日,距2021年6月23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投运不到50天,成都即将迎来“两场一体”运营的新格局。

置于双循环发展格局这个更大的时空背景下,成都作为亚欧大陆经济带重要节点和航空陆海战略通道主枢纽的地位更加凸显。

门户枢纽通道为增强城市辐射、集散和资源配置能力,实现以开放型经济推动经济结构跃升和发展方式转变注入了战略势能。

“我们将充分发挥天府国际航空港和东部新区铁路枢纽港优势,做强连接全球的门户枢纽和资源配置功能,打造国内循环的产业腹地和国际循环的流量链接,助力建设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兴动力源。”成都东部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激活枢纽经济新动能。

成都东部新区计划在天府国际机场北侧设立天府国际航空经济区,今年重点推进10个项目。目前,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一期已开工建设,普洛斯智慧物联港、丰泰电商产业园将于6月开工,安博物流中心计划9月开工,并积极推动成渝中线东部新区铁路枢纽站年内开建。

此外,天府国际机场航空经济区与简州新城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产业园片区综合开发的愿景逐步明确。2021年,总投资2256.84亿元的189个项目建设正加速推进,阿里巴巴、欣旺达等投资总额约1940亿元的35个重大产业化项目正加速落地。

目光投向北面。立足港口优势,重塑城市经济地理,青白江区高起点规划建设了国际铁路港功能区、欧洲产业城功能区、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三大产业功能区。

就在2月末,青白江区总投资超47亿元的11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包括展滔科技创新产业园项目、上海展志西南总部智造基地项目、大洋青白江保税物流中心项目等8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及智慧产业城一期支路项目等3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的项目。

加快布局以枢纽功能为核心的临空经济项目,全面增强国际贸易和口岸服务能力。“‘两场’运营后,双流以区位、口岸功能等优势,更有条件布局航空产业高端项目。”双流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聚焦航空主业,依托中商飞、四川国际等头部企业打造全球航空维修产业地标,依托航空动力小镇打造全国航空制造产业高地,支持中国邮政、递四方西部转运中心等项目打造跨境贸易国际中转枢纽。

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强化科技创新源头供给,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作为成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大计,目前天府实验室框架设计已经基本形成,部分实验室已启动前期建设。

按照党中央和省委部署安排,成都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依托四川大学、中科院光电所、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等高校院所,聚焦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生态环境五大领域,规划建设了一批天府实验室。

2020年12月,成都与中国科协签署“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合作协议,成立了“双组长”机制的成都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今年是成都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开局之年,如何加快试点工作落地,不断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成都市正立足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统筹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四层架构”,集中布局建设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引领创新平台项目,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区块链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

除了启动天府实验室建设,成都还将推进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创中国”和“天府科技云”平台建设,探索打造“科创中国”成都中心等重点项目;制定海外智力城市服务行动计划,实施“岷山行动”计划,筹办科创中国·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成都分院;强化示范带动引领作用,在全市推选一批科技与经济融合试点示范项目,打造“科创中国”成都样板,争创“科创中国”全国创新枢纽城市。

创新成果转化,更是推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应有之义。“目前,约有150人在研究院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研究院还将积极参与到天府实验室的建设中,充分发挥研究院在航空电子与空管系统、先进材料与制造、先进飞行器及动力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为实验室建设“添动力”。

去年11月底,10万平方米的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在成都科学城正式投入使用。园区将主要用于从事以航空航天为背景的大数据、先进材料与制造、先进飞行器及动力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

构筑创新策源地——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高精尖”技术从这里诞生。

城市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2

1.加强国际化、科技化:

发扬体制、政策、区位和投资环境等优势,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贸易多元化政策,扩大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并通过广泛建立贸易伙伴关系构建庞大的贸易网,为外贸活动开辟广阔的市场;推动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积极、谨慎地开放本国金融市场,利用区位优势加速发展金融市场,提供税赋和管理上的优惠,放松甚至解除外汇管制。

2.发展第三产业,重视龙头产业和示范园建设:

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包括旅游、文化、动漫、电子游戏等,服务业、医疗、金融、港口物流、海洋等产业,建设创意产业园,发展龙头示范企业,带动整体经济升级。

3.吸纳人才完善教育:

对高层次人才给予政府补贴和优惠待遇,引进的世界一流团队,支持创新创业,有力吸引了国际化人才来深工作和创业;增加引进高等院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吸纳专业人才,提高人才质量,与周边省市进行人才交流,注重新理论、新结构、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而且与企业共同建立研究所,共同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通过合作使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而且也有利于为企业培训技术和管理人才。

4.完善法律制度:

融合国际法律,要放于借鉴或直接引进国外民商事法律,吸引先进的市场管理经验。

5.加强城市基础建设,重视环境保护:

解决人口膨胀,住房困难,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问题,加大中心市区的扩建和改造,建设了一系列现代化交通、通讯、旅游设施,增强了城市对国际客商的吸引力,在城市建设中,注意发展独特的、具有保留多元的色彩和原有的居住区风貌特色,增加城市的魅力,举办重要的国际会议、国际性活动。

6.构建城市独特文化:

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承接国家文化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发展多语言环境此外,提高城市居民素质。

⑺ 中小企业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

中小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方法如下:
一、提升产品内涵
产品的传播力一直是一个被忽视的传播方式,在行业产品严重同质化(功能)的时候,产品的个性差异反倒是良好的传播方式。产品放在消费者手中,能真实地感觉并对之作出相应的判断,其喜好的程度直接影响对品牌的忠诚。
二、强化口碑作用
人们只着重由广告带来的传播力,而忽视了服务带来的口碑传播力。品牌的价值和内涵是通过服务来体现、通过口碑来传递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利用口碑有效实现传播。不妨锁定消费群体中的“意见领袖”的角色,围绕他们展现一系列的个性化品牌服务,甚至是特别的有针对性的服务。
三、运用公共关系效应
公关除了协调政府、社会公共关系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传播渠道——新闻媒体。媒体是一个具有公信力的舆论平台,影响着大量的阅读者。如何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直接关乎品牌信息到达的受众面。
四、寻求事件热点
事件传播应该说是大公关传播的范畴,虽然它与媒体密不可分,但有其自身突出的利用特点。突出特征是吸引眼球,能在瞬间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高度参与,是建立与扩大品牌知名度的有力措施。
五、把握体育营销
越来越热门的体育营圆瞎慎销,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传播方式。体育与事件有相同之处更有不同之处,它具有更多的贴近性、参与性、记忆性、长期性,甚至还有些民族情结的煽动性神戚。最重要的是能与消费者形成深度沟通,由共鸣达到共识,与品牌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只是其传播成本非常高,但同样也能橘敬找到低成本传播的方式。
六、细分受众目标
在企业的发展承受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分众传播是品牌传播中能节约成本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当自己还不具备对你定位的所有消费者广而告之的时候,不妨对你定位的那些最有价值的消费者进行品牌转播。充分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让一群人去影响另外一大群人。也许效果不尽人意,但你至少已经影响到了你认为最具价值的一群人。
七、组合网络营销
这是时代进步产生的新传播课题,尤其需要关注的是互联网和未来的手机媒体,它使我们感觉到了世界离我们如此之近,这绝对是未来的主流传播方向和方式,也是企业最具开发低成本传播策略的价值平台。

⑻ 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政策依据

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政策依据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 国家政策:国家文化政策对于城市文化羡清薯竞争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国家“文化中国”、“全民阅读”等文化政策的推动,都能够有效地提升城市文化氛围和文化软实力。

2. 地方政策:城市政府在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文化政策,如文化创意产业扶持、文化设施建设正扰等措施。

3. 社会需求: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政策制定者需要更加关注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4. 经济效益: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不仅仅是为了文化的繁荣发展,更是为了提升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城市文化的发展可以带来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政策依据应当是国家政策、地方政策、社兄者会需求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考虑。

⑼ 中国城市化进阶之路:三大城市群崛起 角逐世界级城市群

编者按

一百年来,中国从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到城镇人口占将近三分之二,城市数量、质量和规模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高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势头依然不减。

中国14亿人口中,9亿人居住在城镇,目前城镇化率已达到63.9%,与“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城镇化率目标仅相差1.1个百分点。

在保持高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也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不仅经济有巨大飞跃,在城市治理上也不乏亮点,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营商环境优化、治理模式创新……

无论古今,无论东西方,对于城市的本质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城市发展的目标在于人。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突出,人口红利消退的情况下,城镇化率的提升,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又一股力量。不少大中城市放宽落户条件,甚至零门槛落户。人,尤其是人才,成为各个城市竞相争夺的对象,吸引来之后还要留住,这已经成为众多城市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与水平的内在动力。

而在城市不断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城市群、都市圈自然形成,也成为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一大抓手。城市群内部加速一体化、协同发展,打破行政分割对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不合理限制,各个城市之间分工协作,形成良性发展态势。都市圈内部联系更为紧密,有的城市与周边地区甚至规划都能实现一张蓝图,这将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病。

在未来与世界城市的竞争中,中国城市仍有不少需要提升的空间,住房、上学、就医、工作等人们最迫切的需求,是其中重要的方向。(李博)

未来世界的竞争,实质上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早在2006年,“十一五”规划就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将大都市和小城镇两个角度统筹起来。直至“十三五”规划对中国城市群格局明确定调,重点发展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在内的19个城市群,从“一群城市”迈入“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思路逐渐清晰。

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大城市群建设已初具规模。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批准设立河北雄安新区。2019年2月及同年1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相继印发。三大城市群全部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从全球角度而言,真正意义上对城市群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出现,法国学者戈特曼考察完北美城市化后提出了大都市带的概念。他认为,“大都市带”是指几个规模相近、地域相邻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共同组成了区域中心、呈组团式或块状分布的都市圈,进而形成一个“大都市带”。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有六个,分别是以纽约为核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核心的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核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的英伦城市群,以巴黎为核心的城市群,以及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

如今,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三大城市群正朝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方向加速推进。迈向世界级城市群,不仅意味着指标规模与发展质量的提升,更意味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深圳。视觉中国

用“一体化”发挥乘数效应

在国际城市群之间的较量中,如何提高我国城市群的竞争力?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一方面这涉及单个城市实力的提升,比如科技产业的创新、宜居宜业水平及市民教育水平的提升等。近二十年来,我国大城市在许多世界城市榜单中极速跃升。不仅是四大一线城市,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也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从横向看,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关系也可“做文章”。若仅以单个城市着眼,不同行政区之间难免发生恶性竞争。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发展城市群的关键一点正是如何把地理上的城市组团变为内部有机联系的城市群。这需要在“一盘棋”的理念下通过行政壁垒的逐步消除、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的协同与对接,达到1 1>2甚至是乘数效应,提升整个城市群的竞争力。

近年来,城市群协作也迎来跨越式发展。在省际“断头路”方面,21世纪经济研究院观察到,前些年有网友在论坛中感叹江浙沪比珠三角更常碰到“断头路”。一个原因在于长三角许多地方涉及跨省边界,例如以前上海与江苏一些交界处往来要花数倍时间绕行。而上海与周边苏州等城市已形成较为密切的产业联系,边界两侧的城镇也渴望融合发展。

伴随一体化战略的“东风”,2018年6月苏浙沪皖签署《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为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踩下油门。开工后,有相关城镇政府工作人员感叹,8年前就在设想两地联通后借势发展度假旅游,如今终于可以落地了。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从世界经验来看,大都市圈中一些小城镇为“上班族”提供度假休闲等服务是常见的城市分工方式,也是市场所向。促进要素的有序流通,改进阻碍其发展的体制机制,可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最近三年,长三角作为城市群中主攻“一体化”的载体,许多细分领域的协作越发“活络”,也将一体化推向纵深,形成示范效应。

产业层面,当下产业联盟的建设形成一股热潮,全面开花。有的由政府牵头推动,例如在工信部门指导下上海发起成立长三角集成电路融合创新产业联盟。更多的由行业自行发起,例如长三角工业设计产业联盟,这类平台为各地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市场主体等多方的沟通合作提供更多空间。

同时,三省一市的市场监管部门也在力求推动长三角市场体系一体化发展,包括营商环境联建、监管执法联动、市场信息互通、标准体系互认,这将为城市群中的市场主体拓展业务、开展合作带来便利。

在民众更直接感知的公共服务方面,力度尤大。截至2020年6月,长三角有5700多家定点医疗机构纳入了异地门诊直接结算信息平台,居民到参保地备案后,就能到异地医院门诊刷医保卡结算,个人病历信息也已互通。另外,2020年青嘉吴三地还首次实现了跨省域中职招生。

视野向南,近期港式家庭医生入驻深圳前海,内地与香港医疗体系正加速对接。视野向北,北京首条跨省域轨道交通河北段26日开工建设,北京与河北联系更为紧密。

在“一盘棋”的理念框架下,三大城市群正在苦练内功,携手发挥叠加效应,在世界级城市群的竞争中再迈台阶。

返回21经济网首页>>

阅读全文

与如何提升中国城市竞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疫情中中国承担了什么 浏览:973
什么事印尼红灯期 浏览:895
中国当年为什么支持越南 浏览:869
中国有多少人愿意购买文创产品 浏览:645
到越南飞机什么时候飞 浏览:286
英国穿卫裤有什么感觉 浏览:869
越南有多少密切接触者被隔离 浏览:564
和代购买的东西怎么在中国海关查 浏览:700
泰国蜘蛛胶和越南哪个好 浏览:569
印度宗教为什么比较多 浏览:472
长方形用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596
快递到伊朗怎么收费的 浏览:410
中国为什么不打朝鲜 浏览:523
中国功夫这首歌里提到了哪些功夫 浏览:194
给伊朗捐了多少钱了 浏览:250
在印度唐僧是什么人 浏览:962
印度药的英文怎么读 浏览:193
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浏览:702
越南什么蕉最好吃 浏览:963
美国怎么制裁中国官 浏览: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