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丧葬形式有哪些

中国丧葬形式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5-10 07:40:34

⑴ 我国现有的丧葬方式有哪些哪个最常见

我国现有的丧葬方式有哪些?哪个最常见?

一、我国现有的丧葬方式有哪些?

在我国从古至今都流传着非常多的丧葬方式,包括现在最常见的火葬,农村比较流行的土葬,还有在青藏高原一些地方人们比较常用的天葬,有的地方还流行水葬,这都是由于当地人们长期的生活方式及习惯,再加上当地宗教信仰的影响才逐渐形成的。

⑵ 说说中国的丧葬类型有哪些

1.土葬
除汉族外,古代匈奴,突厥也多以土葬为主,土葬通常用棺木。汉族贵族的棺木有数重,外层叫“椁”,内层叫“棺”,制作很讲究。有钱人家会在棺盖雕刻精美的动物图形。一般百姓的坟墓是很简便的,他们选择一块“吉地”之后,就在那里挖墓穴,埋葬死者,然后在上边堆成圆锥或土堆儿。同一家族的人,埋在一个陆耐地区,形成一个坟区,俗称祖坟地。每座坟头都按家族辈份的大小,前后依次排序,以便后世能辨别清楚,哪个坟属于哪一辈。人们把死后能埋入祖坟,看作一种礼遇,是做人的起码条件之一。因为许多人不能入祖坟,如优伶、娼妓、暴病、凶死之人,有痼疾的人,未婚早矢者,汉族死在外乡的人,一般也不能回乡安葬,即使千里迢迢运回尸体,也只能在村外直接埋葬,所谓“野鬼不能见家神”。
汉代崇尚黄色,历代帝皇都以黄色为显贵之色,黄色实为土色。在阴阳五行中,土又居五行之中位,是一个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此,人死后葬于土中袜型,被认为是使灵魂得到安息最好办法。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有地则生,无地则死”的传统观念,所以土葬千百年来一直是汉族人民的主要葬法。
2.火葬
火葬是我国最古老,并对现今社会影响最大的丧葬习俗,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火葬,火葬开始之时,首先在部分游牧民族中盛行,这在先秦之时就有记载。《墨子·节葬下》云:“秦之西有仪渠国,其亲戚死,聚薪柴则焚之, 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列子·杨朱》也曾记载曼平仲的话:“既死,岂其我哉,焚之亦可”,到了东汉后期,佛教也传入我国,佛教徒实行火葬,汉族一般百姓实行火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宋元时期。《宋史·礼志二十二》说:今民人俗有所谓火化者,……河东地狭人早好春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许多地方建有“化人亭”,《大元圣政国相典章》记有:北京路百姓父母身亡,往往置于柴薪之上,以火焚之,这一时期的火葬,往往与家境贫穷,无钱或无地埋葬有关。有的属客死异乡,路途遥远,难以扶尸回乡而火化;个别情况属战死沙场,军情紧急,火焚了事。在民间,对部分传染病死者,也采取火化方式,这时间,汉族火葬也曾受儒学干扰,宋大祖赵匡胤、南宋高宗赵构,都曾下诏禁止火葬。
3.崖葬
崖葬又名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广居南方的濮越民族的一种特殊葬俗,被认为是世界大化史上的一大奇迹。其葬法是利用天然岩缝或人工木桩把棺木悬置在嘴壁之上,或者将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之中,悬棺葬的葬地都是选在面临江河的绝壁高岩上,其葬具多为船棺,长2-3米,宽约半米多,形体似一只船,分为头、尾和仑三部分,头尾翘起,仓为棺枢,安放尸体。
广义的悬葬又指在石崖上穿凿洞穴作为墓室的一种具地方特色的墓葬结构形式。在四川三峡崖洞中,曾发现战国时代此类崖墓,这一阶段的崖墓室,距地面高一些,低者二三米,高者一二十米,有的业于缓坡崖上,有的开于悬崖峭壁之中。墓分为单室墓,夫妻合葬有双室墓,家族合葬的多室墓三种,通常在墓室内外崖避上雕刻有各种图案,有的还铭刻有铭文,死者姓氏及一些吉祥语。
4.天葬
天葬是我国青藏高原藏族人民采用的一种很特殊的埋葬方式。天葬有专门的场地,那里地势平垣、开阔,中心点上得有一块平坦的石头。送葬的家属把死者抬到这里,就远远地避开。天葬场有专门的师傅。他先将尸体用绳索捆绑在石头上,然后举起锋利无比的刀子,将尸体剖开,皮肉、内脏。骨骼各自分为一堆,一般分八大块。骨骼(包括头骨)必须用石头,细细砸碎,拌上一些酥油糌粑。这些工作做完后,天葬师围绕着那石头,点燃一堆堆柴禾,并在火上洒上酥油。这时,整个天葬场烟雾滚滚,酥油的气味四下飘,不一会儿,大批的秃鹫就从四面八方飞来。性急的拥在火堆旁边,性悠的展开巨大的双翅在空中盘旋。当天葬师估计这些天葬使者足以一次解决问题后,便扬起双臂,向天空“呜嘎!呜嘎!”地呼唤。还不等天葬师退离葬场,成百只鹫鸟就从天上、地下一齐扑上尸堆。整个葬场你争我夺,残烟缭绕。一片啄食吞咽的声浪令人惊心动魄。再过半小时,天葬场留下几丝血污,使四野空空了。藏族人认为尸体不被吃净,死者不会升天,是不吉利的,因此总是等秃鹰饿时才举行。
送葬的人在远处目睹这个场景,心里是平静安宁的。他们认为死者已被鹫鸟带上蓝天,他的灵魂安然无恙地回到佛祖身边去了。他们心安理得地返回家园,路上没有一个人抽泣和号哭(外族人及藏族女性禁示参加天葬)。
5.二次葬
二次葬是在采取埋葬、火葬、风葬等等方式后,对尸体作二次或以上的处理。我国南方地区台湾、福建、广东和广西的汉族和壮藏,自古以来比较流行二次葬。人死后即棺殓土埋葬。待三五年后尸体腐烂后再择吉日,发 开棺,检取骨殖,将骨头擦洗干净、晾干。再按照次序分头、颈、胸腰、下肢装入特制的陶瓮。俗称“金塔”。这种二次葬又称二次洗骨葬或二次捡骨葬,至今在福建、广东、广西的女村地区还保留此种葬俗。
6.现代葬俗
解放以后,国家为了节约土地,杜绝疾病蔓延,规定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其余一律采用火葬。人死后,被送往殡仪馆停放,尸体赤裸冰冻存放。为了延长保存时间,殡葬人员会在死者脚板底扎一个洞使死者的血全部放走。
尸体送到殡仪馆后,一般三天内举殡,举殡分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两部分。遗体告别仪式时设置“灵堂”,灵堂四周排满花圈,花圈上挂满亲朋戚友的挽联。告别仪式开始先播放一段哀乐,悼念者默哀三分钟,之后向死者三鞠躬,最后绕遗体一周,瞻仰死者遗容。长子手捧死者遗照领悼念者去小礼堂开追悼会。追悼会主要是表彰死者生前功迹,因过于形式及劳民伤财,现已基本取消。遗照一般不用彩色,且用“炭烧瓷相”,以示永久存。
举殡后“灵车”--现称“专用车”把遗体送到火葬场--俗称“大烟囱”,经大火焚烧后尸体化为灰。亲人可根据情况把骨灰放入骨灰盒保留,也可把骨灰撒入大海、植树等。

⑶ 中国有哪几种葬制

天葬,又称露天葬、鸟葬、风葬。少数民族中这种葬法最多。《隋书·契丹传》载:“父母死,以其尸置于小树之上,经三年后,乃取其骨而焚之”。《唐书·肃慎传》有“秋冬死者,或以其尸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的记载。藏族多实行天葬,人死后,请喇嘛念经,择定送葬日期。送葬时,用牛驮尸到天葬场后,先把尸体放在葬台上,然后在葬台附近烧松柏香堆,浓烟升起,通知神鹰到来,神鹰习惯见烟飞来寻食。

此时,操持天葬者将尸体从背面剖开。如果死者是僧徙,下刀时,先在背肉上划个有宗教意义的花纹。接着剖腹、取出内脏、切肉、剥去头皮、割掉头颅,把肉切成小块,堆放一旁,再捣碎骨头,拦以糌粑,捏成一团。然后先把骨团喂鹫鹰,再喂其肉。如果骨头没喂家,得再一块不剩地拣起,烧成灰,撒向四方。总之,要一点不剩地把死人处理掉,这样,死者就“升天”去了。天葬场周围山上的鹫鹰,除了吃尸体以外,不伤害任何幼小动物,被称之为“神鸟”,受到藏族人的保护,猎人绝对不能捕杀。藏族人把尸骨喂神鸟,神鸟吃完后飞到高山之巅屙屡,这样死者便可投胎到高贵人家。

树葬,也称风葬。东北鄂温克人实行树葬,人死后,将尸体包裹后挂于树上或放在支起的木架上,任凭风吹日晒,待皮肉烂掉后拾数好骨埋葬。

崖葬,也称岩葬,流行于西南少数民族中。此葬法是将棺木安放在通风的岩洞里,有的安放在洞中的木架上,洞口用草木遮掩。悬棺葬是利用天然崖洞或绝壁上的平台,有的在峭壁上凿孔打桩,将棺木放在上面。福建、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中曾流行县棺葬。当地俗称“挂岩子”。悬棺葬是中国古代南方一些民族的葬俗,其中以福建悬棺葬的年代最为久远,大约在夏代之前,距今已有3000多年。由于年代久远遗留下来的悬棺已不多见,只在武夷山的千仞绝壁上还能看到一处虹桥板。悬棺遗迹最多的是四川珙县麻糖坝。这种丧葬礼制的产生和形成,是与当地人民的灵魂信仰、祖先崇拜分不开的。采用悬棺安葬死者,是为了保护好死者,使他不受侵犯。把死者悬葬在临江河的绝壁上,可以使死者继续用他的智慧和权威,保护和监视他的子孙和臣民。

复合葬,是采用多种形式的葬仪。《北史·高东传》记有将死者下半身埋于地下,而上半身不掩,是风葬与土葬的结合。《北史·林邑传》记载了先火葬后水葬的葬仪。有些民族和地区采用火葬,大多也是先火葬后土葬,如土族、藏族等多用此复合葬法。

此外,还有亲人分食尸体的腹葬,不给死者穿衣的裸葬,以及药物存尸等。药物存尸应该说不属于葬法,而是处理尸体的古法。埃及的木乃伊即是,我国西藏高僧多用此法,即用特制香料涂身,存于瓮中,俗称肉身喇嘛。

(二)葬式
即遗体安葬的姿势。人死后埋葬的姿势各种各样,这不仅与葬法、葬具有关,也与宗教信仰相关。在各种葬式中,比较普遍的是平躺身躯,仰面朝天,四肢并拢伸展的平躺式葬法。这种葬法有便于死者与世人交流和让死者平稳安睡之意。我国北方进行土葬时,死者的头向北,脚朝南。墓穴中随葬的衣饭罐置于脚边,便于死者坐起就餐。同时墓门也置于南边(死者脚的朝向),利于死者外出。在平躺式葬法中,有屈肢状的,多为女性或奴隶、侍从,表明女子对男子的依附和屈从,奴隶、侍从对主子的侍奉。

俯身式葬法,多是出于对鬼灵的恐惧和防御所用。云南拉祜族认为,死者如采取仰身葬,会使其他人死亡,因此他们将死亡者俯首侧身埋葬,有的火葬也采取俯身式,将死者俯身架起,下面放柴火焚烧。古代有竖棺而葬的,死者取站立姿势。印度洗骨二次埋葬,死者也取站立姿势,即将尸骨洗净,按从脚至头的顺序放入陶罐,象征直立。

屈体侧身葬,为侧身、屈肢,右手枕头下。这种葬法的含义有二,一是回复胎儿的状态。二是捆薯轮铅绑以防死者灵魂搔扰。所谓让死者回复胎儿状态,意思是怎样来到人世,又怎样离开人世,并有让死者尽快投胎转生之意。旧时,俗固族在人死后尸体未僵之前,把腿和臂的关节收拢,合掌,用带子把尸体捆成胎儿状,谓之圆寂。云南独龙族的屈肢葬是为了让死者环火而眠。

屈体葬除侧身卧之外,还有坐、蹲的形态。西藏的门巴族,人死后尸体捆成胎儿状,双手交叉于胸前,采取蹲式将尸体安放在屋内。下葬时,把尸体蹲放在圆形墓坑内,坑顶填土垒石,纳西族支系摩梭人也采用此葬法,他们认为这样安葬死者灵魂能重新投胎降临人世。台湾高山族安葬死者,是在死者的床下挖一深圆坑,将其蹲放坑中,象征死者与活着的家人一起在屋里生活。该族人吃饭、烤火多取蹲姿,死后也是如此,其含义为“视桐滚死如生”。

⑷ 中国墓葬的方式有那些

独特的墓葬形式 中国墓葬的形式很多。一般来说,人死后用棺材殓身或者直接埋入土中,这属于墓葬或土葬。但很多少数民族有一些奇特的丧葬形式。比如说“巴人悬棺”葬。藏族的人死后,依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同,采用天葬、水葬、火葬、土葬或塔葬等形式。普通人都采用天葬,塔葬只对高僧,是将大师们的法体经过防腐处理放入塔内或将骨灰及舍利子装入塔内。灵塔用金银及各种宝石装饰,极尽华美。火葬主要是对一些有地位及成就的僧人。1.天葬 天葬亦可谓之“鸟葬”,是藏地古老而独特的一种葬俗,用于一般农牧民和普通人。藏语称天葬为“杜垂杰哇”意为“关(尸)到葬场”;又称“恰多”意为“喂鹫鹰”,文中“恰”是一种专门食尸肉秃鹰,谓之“哈桂”。 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通过天葬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择吉日在天亮前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 天葬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骨头用石头捣碎,并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别喂食,直到吞食净尽,以吃光为吉利。 藏北比如县的达摩寺多多卡天葬台,是全西藏唯一保存头骨的天葬台,也是目前西藏最为着名的天葬台。庄严肃穆的天葬台,盘旋飞翔的鹰鹫,举世无双的天葬场面,形成一个神秘世界,吸引着无数有缘或无缘走上西藏高原的人。 2.悬棺葬 悬棺是中国及东南亚国家的一种古老墓葬形式,以将死者的棺木放置在人迹罕至的悬崖绝壁之上为特征。除中国外,印支半岛、印尼、菲律宾等地均有发现。悬置棺木的方式各地有所不同,或利用岩壁间的裂缝之处架设棺木;或在岩壁上凿孔楔入木桩,以支撑棺木;或凿崖为穴,插入棺木,一端露与穴外。棺木多为独木凿成,呈长方形,也有少数船形棺。葬式有一次葬,亦有待死者肌肉腐朽后,将骨质入棺,再送至悬崖上去的二次葬。据研究,该种葬法使用时间漫长,早至商周,晚达明清,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如宜宾地区兴文和珙县、三峡、武夷山九曲溪。宜宾兴文县苏麻湾有悬棺50余具,皆被认为是古代焚人的墓葬,低者十几米,高者近百米,或凿孔置木,或利用天然石穴,距今400~700年,形成于明代。三峡悬棺多在风箱峡中,人称“风箱”。武夷山九曲溪小藏峰岩壁上因棺木如船形,人称“船棺”,经鉴定已有3800年历史。 3.崖墓葬 崖墓葬就是在崖穴洞窟中安葬人的遗体的一种葬俗,一般选择在江河沿岸山腰或山足下的断崖上,依石向内造出墓道和墓室。崖葬习俗早在中国古代濮、 越、 巴、僚、汉等民族特有的一种丧葬形式,也是我国多种葬法中最古老、最特别的一种丧葬形式。《临海水土志》对崖葬已有记载。我国目前已发现有殷商、战国、两汉、南北朝、唐、宋、元时期的崖墓葬。以四川地区为多,蜀地人以为死人的灵魂升天可为仙,入地则成鬼,故以崖葬为高尚。崖葬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将葬具放置在天然崖穴中的称崖洞葬;将葬具放入山崖层理罅隙的称崖墩葬;将葬具放置在开凿的山崖窟龛中的称崖窟葬。北方人和汉人有少数地区使用崖葬。比如,汉代中山靖王与山东曲阜鲁王的墓葬方式就是崖葬,众多的崖穴是由人工开凿而成,规模宏大,俨然地下宫殿。四川的麻浩崖墓其范围包括斧头湾,东西长约200米、上下宽约25米,有编号的崖墓544座,层层叠叠,墓门披连,密如蜂房,极为壮观。最深达90m小的约6m,宽达10m 左右,高达2.8m。由墓门、享堂、墓道和棺组成。早年就以内涵丰富雕饰精美而被誉为“南安(乐山古称)名墓之首”。墓中保存着许多汉代建筑、车马伎乐、鸟兽虫鱼图形,且有不少历史题材的神话故事,以及画像石棺、书法题刻。同时,还有中国乃至世界遗留最早的佛教石刻造像,是汉文化与印度早期佛教文化交融的具体反映。 4.塔葬 塔葬随佛教的传人而兴起,指佛门高僧坐化圆寂后,将骨灰或尸体经过处理后放入地宫,上面造塔,以示功德的一种佛教独有的墓葬形式。塔的高低、大小和层数的多少,主要根据和尚们生前对佛学造诣的深浅、威望高低、功德大小来决定的。知名佛教寺院多有塔墓,墓塔年深日久,积少成多,望去好似树林,因此又有塔林之称,但以河南少林寺塔林最为有名。少林塔林位于寺西,现存自唐以来砖石墓塔230多座,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一个古塔墓葬群。式样繁多,造型各异,既是佛教文化的产物,又是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精品。山东长清县的灵岩寺塔林,安葬有唐代至清代的墓塔167座,形制多样,也是我国保存最好的大型塔林之一。

⑸ 我国各地的丧葬习俗

1、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2、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3、入殓仪式: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4、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5、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⑹ 我国人死后有哪几种安葬方式呢

我国传统社会的安葬方式主要有土葬、悬棺葬、塔葬、衣冠冢及火葬、水葬、丛悉槐天葬。

一、 土葬

土葬是中国古代最标准的葬式,也是世界流行最广的葬式。华夏之民历来是一个定居的农业民族,又历奉偶像崇拜。“非土不立”,以土地为生命之本;土居五行之中,是一个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

因此,将死者装入棺中(“千年屋”)、葬入土中是使灵魂得到安息的最好地方,也是地上生活的自然延伸。故旧有俗语“入土为安”。

(6)中国丧葬形式有哪些扩展阅读:

安葬禁忌:

安葬仪式民间原本多以土葬为主,因葬地有限,因而火化渐成风气,火化过程基本上比照土葬仪式进行,如择妥火化的时辰,事先向火葬场办理登记,火化前先由孝家祭拜,火化后由家属亲见火葬场人员将骨拣入骨灰罐内,所以“火葬”即等同土葬。

孝子捧骨灰罐“进塔”,也是需要择定时辰,先在纳骨塔前祭拜;由于塔位多为八卦形,择妥座向,于择定的时辰将骨灰罐(拣骨则为骨罐)移入塔位,祭拜后即完成仪式。

⑺ 中国墓葬的方式有那些

一、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及陵墓类型

(一)丧葬方式(以下内容多了阅读)

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不同民族的观念与传统习俗的差异,故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种处理已故亲属的丧葬方式。

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等。

土葬:土葬是将已故的人放入木制或石制的棺椁中,埋在已挖掘或建造好的地下洞穴内,以土封盖的丧葬方式。这种方式无论在地域范围上还是在人群阶层范围,在中国使用的比较普遍,也是构成今天用于旅游的主要陵墓建筑景观。

火葬:火葬是用火将已故的人焚烧掉,把不易燃烧的骨骼收集、存放起来的丧葬方式。古代佛教僧人多用火葬,佛教寺院中或外的宝塔建筑就是存放修炼到一定果位的僧人骨灰的地方。这种建筑是佛教建筑群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避免有限的耕地不致减少,普遍提倡火葬。目前火葬已成为主要的丧葬方式。

水葬:水葬是长期生活在水域上的人群普遍采用的丧葬方式。

天葬:天葬是在固定的地点,由固定的人将已故人的尸体分割,由秃鹫吃掉为葬,吃得越光越好。中国的藏族、门巴族及部分裕固族采用这种方式。

用于天葬的固定地点称天葬场,是一块靠近小山坡的平顶巨石,一般多在20平方米左右。巨石上要有若干大坑,以用来捣碎人骨。完成天葬者一般是固定的人,称为天葬师。为使尸体能全部被秃鹫吃光,天葬有其固定的程序。

悬棺葬:悬棺葬是把已故人放入船形的棺木中,将棺木悬置于起临水的悬崖峭壁上,任由尸体自然风干的丧葬方式渣滚。古代江南山区里多用此种方式。至今在长江三峡、武夷山等风景区的崖壁上还看到悬棺。

(二)陵墓类型

陵墓:是安放故人的尸体,祭奠故人的场所的总称。

若分开来讲,陵一般指地上建筑,墓则是地下部分。中国目前用于旅游的陵墓景观可分为:无陵无墓,有陵无墓,有陵有墓三类。

1、无陵无墓 :在上述五种丧葬方式中,天葬、水葬、悬棺葬属于此类,尸体或消失或置留在大自然中。

2、有陵无墓 :有陵无墓即有地上祭奠用的建筑或墓碑,而没有地下的墓穴与尸体。这种状况的形成大致有两种原因:

(1)尸体不存在 对于历史久远的祖先和无法找到尸体的英雄,人们为寄托自已的哀思,修建了他们的祭奠场所,如黄帝陵和炎帝陵就是如此。海内外的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有共同的根,对祖先拜祭是世代中国人共同的心愿,因此修建了多处黄帝陵。为祭奠中国古今征战杀场的英雄,后人为其修建了共用的纪念碑。

(2)陵、墓不在一处 在蒙古族的历史上,其贵族有秘密安葬的传统。据《草木子》一书记载:贵族去逝后葬在一片水草丰美的草原上,葬完,以万马将此处踏平。与此同时,在埋葬地当着母骆驼的面杀死它的小骆驼。之后派近千人在此守候,待来年春天绿草遍地,无法辨认葬地在何处时,守候人离去。若要祭奠时,就跟在当年的那只母骆驼的后面在它停住并发出悲哀的叫声的地方,就是墓地。就是由于这个传统,一代天巧滚骄成吉思汗的墓地究竟在何处,众说不一。目前 ,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伊金霍洛旗境内的成吉思汗陵,其中只有安放其空灵柩的陵而没墓。

3、有陵有墓 即地上封土、祭奠的殿堂与地下墓穴、尸体都存在的陵墓类型。这是普遍采用的土葬形式。今天用于旅游的陵墓建筑景观的主体就是这种类型的陵墓。

二、陵墓景观的构成及其旅游价值

陵墓景观的构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陵墓建筑,有地面建筑群和地下墓穴以及棺椁;其二是陵墓建筑上的绘画、雕刻等文化艺术;其三是殉葬品。如宽余(记住)

中国古代人认为,死只是肉体生命的结束,灵魂还是存在的,只是从阳间转到阴间。为了使自已在阴间的生活与原来的一样,故生前所用的一切东西、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以及所经历的一切场景或对自然界的认识,都要带到坟墓里去或绘画在棺椁和墓穴的四壁上。在任何历史阶段,陵墓主人生前的地位越高,生前的生活内容越充实,陵墓景观的构成内容就越丰富。在所有人当中,帝王以及王公贵族的地位是最高的,他们的陵墓景观内容所反映的历史原貌是最充实、最全面的。是后人了解、认识逝去世界的有利依据,也是弥补文字资料中已遗失的断代历史的最可贵的凭据。更重要的是,这些真实的历史遗物是追索文化历史渊源的有利佐征。

历代帝王与王公贵族的陵墓都是现代旅游业开发的主要对象。(记住)

三、中国古代帝王丧葬制度的演化

(一) 古代帝王的葬制的演化

中国古代帝王的葬制:经历了由单葬制、陪葬制到群葬制的演化过程。(记住)

1、 单葬制

所谓单葬制,即一个皇帝一个完整的陵墓区。选点分散,陵园独立。(记住)

汉武帝之前的帝王都是这种葬制。着名的陵墓,有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记住)

2、陪葬制

所谓陪葬制,即在帝王陵园外围有生前的爱将、功臣、贵戚的陵墓陪伴,形成以一代帝王陵为中心的陵墓区。(记住)

这种葬制始于汉朝,到唐朝,群臣陪葬成了一个固定的制度。着名的陵墓有,位于陕西茂陵县的汉武帝的茂陵,位于陕西乾县的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等。(记住)

3、群葬制

所谓群葬制,即同一朝代的帝王及其后妃、子女的陵墓集中在一个陵园内的葬制。(记住)

这种葬制始于北宋,沿用于明清。这种群葬制还影响到与宋朝同代的党项羌族的王朝——西夏。

这样的陵墓群有六个:位于河南巩县的北宋帝王陵墓群;位于浙江绍兴的南宋帝王陵墓区;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位于易县的清西陵;位于宁夏银川贺兰山脚下的西夏王陵;位于北京的明十三陵。(务必记住)

(二)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演化

封土形制:是关于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大型陵墓建造是中国封建伦理对孝道的一种规定,,也是对帝王生前就安排死后的“奢侈生活”行为的维护。“厚葬以明孝”起源于周礼,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来,经历了“覆斗方上”式、“因山为陵”式和“宝城宝顶”式的演化过程。(务必记住)

“覆斗方上”式 :就是在地宫上方用黄土堆成三阶逐级收缩的方形夯土台,形状很像倒扣的斗。这种封土形制沿用的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之后,又被宋朝选用。在诸多使用这种封土形制的陵墓中,以秦始皇陵墓的墓冢形体最大。

“因山为陵”式 :就是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冢,气势宏大,雄伟壮观。唐朝帝王陵墓使用这种封土方式。

“宝城宝顶”式 :是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隆状。圆形围墙称宝城,穹隆顶宝顶。这种形制用于明清两朝,清朝的宝城宝顶多为椭圆形。

(三)古代帝王陵园建筑布局的演化

历代帝王陵墓的陵园建筑群由三部分组成:

其一是祭祀建筑群,建在墓冢前方,为一封闭的方形庭院,院门称祾恩门,院内建筑有主殿祾恩殿和两侧配殿;

其二是神道,是一条从陵园大门直达祾恩门的大道;

其三是为帝王守护陵墓的人居住的地方,称护陵监。(务必记住)

(以下内容多阅读)整座陵园以围墙围绕,象皇帝的宫殿一样,不得随便进入。帝王的陵墓都是建在环境优美的地区,一座陵园就是一处天然的园林。在隋朝以前,陵园建筑以祭祀建筑与护陵监为主,神道比较短小,石人、石兽数量较少。其中以汉朝的护陵监规模最庞大,全国的官员、富豪均搬到陵区,为皇帝守护陵园。于是一个陵区就形成一个繁华的城市。

唐朝开始,陵区的神道加长,并确定了神道两侧的石像生数量为18对。其中,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神道最长,石像生最多,在约八里长的神道上,除了传统的18对石人、石兽外,还有61尊巨服于唐朝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节的石像。

明朝十三陵的陵园主神道长达14里,祭祀建筑群为三进院,同时在宝城宝顶前加盖方城明楼。

(四)古代帝王陵墓地宫结构的演化

根据史书记载以及已挖开的各朝代地宫看,帝王墓穴及棺椁在汉初以前,多为石质。西汉主要用特殊木材修造地宫,一般是将黄柏木去皮,截成等长的方木,头向中心类在木质椁的外围,呈一方形墓穴,方木皆以榫卯结构,缝隙以木炭、膏泥封固,此种地宫的营造方式称“黄肠题凑”。

东汉以后,棺椁都用木质制作;地宫,除唐朝是直接在开凿的山洞中就地营造外,都是用砖石发券垒建。宋朝以前,多是砖砌成地宫,四壁绘制墓主生前的活动场景。

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筑大型墓室。从目前打开的墓穴看,除干隆墓穴侧壁上有佛教神像的雕刻外,其它都没有绘画或雕刻。历代帝王的墓穴布局要表现得与生前所住宫殿一样,由多个相连的空间代表前后排列的庭院。

(五)殉葬制度的演化

随死者一起埋葬的人或物品为殉葬品。一般人的殉葬品只是生前的主要生活用品和心爱的物件。作为帝王的殉葬品,除上述物品外,还包括其在位时的生产工具、科学发明、乐器、兵器、各种重要的书籍、史册、艺术品、珠宝乃至物种。殉葬品中的人物,商周时期为活人殉;战国后期开始,因大量的人殉造成劳动力的不足,遂改为俑殉制。但是人殉的现象并没有完全消灭,根据记载,秦始皇的嫔妃中,未生育的全部随葬;明成祖朱棣死后,吊死30名宫女随葬。

四、中国现存的着名古代陵墓

中国现存的古代陵墓景观有两种展示方式:

第一种方式,地面和地下建筑规模都很庞大的,在严格保护的情况下,就地开放展示。如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扬州天山汉墓与北京汉封燕王的地宫,都是复原了的黄肠题凑;明十三陵的长陵的祭祀建筑群和定陵的地下宫殿;清东陵和清西陵等。

第二种方式,地下规模与布局不易于人流行动的,多集中、复制展示。如洛阳的中国第一古墓博物馆,集中展示了邙山数十座东汉古墓。

(一)着名的帝陵

着名的帝陵有:黄帝陵、成吉思汗陵、秦始皇陵。(记住)

1、黄帝陵:黄帝陵是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墓,是中国保留至今最古老的帝陵,初建始于春秋。《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总面积8500余亩,生长柏树86000余株,多数树龄在千年以上,是我国最大的柏树群。黄帝陵位于桥山之巅,山下有轩辕庙与之相呼应。(务必记住)

黄帝陵封土为丘状土冢,据说为衣冠冢。其高3。6米,周长48米,占地200平方米,周围环以1。87米高的砖砌花墙。陵前立一石碑。上书“桥山龙驭”,为明朝嘉靖年间所立,碑前为一八柱祭亭,内立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

陵园南面山门外有一高大土丘,丘前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为汉武帝当年征战凯旋而归,路过此地,修筑此台以祭先帝。

2、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伊金霍洛旗境内的甘德利敖包(土石山丘)之上。陵园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陵墓建筑造型为蒙汉文化结合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整个建筑群由三部分组成,即石牌坊、棂星门和陵宫,一条380多米长的宽敞整洁的凿石步道将三部分串联成一个整体。

四柱三门的汉白玉牌坊是陵区的大门,其牌坊的造型是汉文化的传统形式,然而四柱顶上的四顶蒙古包式的顶饰具有强烈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色彩。棂星门远望似无门楼的长城关门,整座棂星门的墙顶为垛墙式,其上也有两面座蒙古包顶饰。陵宫主体由三座相互连接的蒙古包式大殿组成。中央正殿高24。81米,顶面用蓝黄两色琉璃瓦砌成云纹图案,上为金色宝顶,边缘是蓝色八角形双重檐,内置的八根通天巨柱上装饰着飞龙戏珠。东西两殿均高18米,顶部式样与主殿相同,殿相同,殿檐为单层。

用汉白玉雕刻的高大的成吉思汗坐像安放在主殿中央,两侧陈列着传说是成吉思汗的宝剑、头盔和弓箭等到物。后殿供奉着三顶黄缎覆盖的蒙古包式陵包,里面方桌上停放着成吉思汗及其家人的灵柩。陵宫各殿及两廊的内墙上绘有壁画,分别绘有成吉思汗一生的戎马生涯、丰功伟绩及蒙古族的社会情况、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内容。陵园内还陈列着当年征战用过的器物。

3、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的骊山脚下。在历代单葬制的帝王陵墓中,秦始皇的陵墓是最大的。秦始皇陵被命名为世界远古第八大奇观,并于1977年作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遗产,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务必记住)

其陵园外垣为长方形,周长6。3公里;内垣近似方形,周长2。5公里。现在测量的方上式墓冢底边长度,东西345米,南北350米。在陵园内,其地上祭祀建筑已荡然无存,现已发现地下有兵马坑3座,马厩坑一座,跽坐俑坑31座,珍禽异兽坑31座,造墓工人坑103座,被处死的宫廷近臣的陪葬墓 18座。据记载,其地宫为石椁,椁内,上有用珠宝玉石做的日月星辰,下有用水银灌制的江河,金银做的凫雁,琉璃做的龟鱼与玉雕的鲸鲵等,并设弓弩毒箭机关以防盗墓。近年测量墓冢上方空气,发现汞蒸气含量异常高。1974年发现的一号兵马俑坑,与真人真马等大的6000多人俑与马俑,再现2000多年前的战阵军容。这一轰动世界的发现使秦始皇陵被命名为世界远古第八大奇观,并于1977年作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遗产,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80年,在陵西侧又挖掘 铜车马坑,有彩绘铜车马两乘,大小为实物的1/2,每乘由四匹马、一个御官俑和车组成,结构完整逼真,3000多个由金、银、铜制作的部件,不仅工艺精湛,而且至今能转动自如。铜车马的出土,使世界各国对中国2000多年前的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着名的陵墓群

着名的陵墓群有:明十三陵 清东、西陵 乾陵。(记住)

(以下内容多阅读)明十三陵: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北昌平县天寿山下的小盆地上,陵区仙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明清两代着名的三大皇家陵墓群之一。这里埋葬着明朝定都北京后的十三位皇和众多的后妃。十三座帝王陵如扇面状分布在盆地内的山前丘陵上。整个陵区由一条主神道和十二条分支延伸的辅神道构成通向各陵墓的神道网。明永乐皇帝朱棣的长陵坐落在主神道的顶端。各代皇帝陵墓依照辈数关系对称分布在主陵两侧。地宫封土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宝顶,地宫前是安放帝王谥号碑牌的方城明楼。明楼前是三进院的祭祀建筑群。神道上的石象生等饰物均布置在主神道两侧。每一座陵墓旁都设有“护陵监”,看护、祭扫陵墓。明代陵墓地下墓室都用巨石发卷,构成若干墓室相连的“地下宫殿”。

十三陵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唯一打开地宫的定陵闻名于世。

2、清东、西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马兰峪西,昌瑞山下,占地约2500平方公里。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永宁山下,占地225平方公里。清东西陵墓群:为清朝定都北京后的帝王与后妃的两大陵墓群。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建筑体系完整的皇家陵墓群。其建筑体系结构与明十三陵基本一样。

清东陵:埋葬着顺治、康熙、干隆、咸丰、同治等五帝,以及十五后和一百四十一个嫔妃。干隆的裕陵和慈禧陵的地宫已被发掘,对外开放(务必记住)。

裕陵地宫的四壁、卷顶及石门上都浮雕着佛像、图案和经文,门楼上雕出檐、瓦垄、鸱吻和斗拱等,如同木结构。在明清已发掘的陵墓地宫中,最为富丽豪华,独具风格。东陵各陵墓的地面建筑中,慈禧陵最为华丽。其祾恩殿前的龙凤陛石,采用透雕手法,凤在上龙在下,龙翔凤舞,神态生动。东西配殿的内壁都嵌以砖雕图案,斗拱梁枋以及天花板上的彩绘全部贴金。大殿内的明柱上饰金龙盘绕,殿内金碧辉煌。

清西陵: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等四帝及其后妃等。(务必记住)

3、乾陵

乾陵:是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陕西乾县梁山。(记住)

乾陵:以其北部主峰为陵,南部两峰为阙,陵区仿唐长安城格局,外垣八十余里。神道两侧大型石雕达120多件,王公贵戚、功臣爱将的陪葬墓有17座。是唐朝帝王诸陵之冠。从资料记载和考古发掘得知,乾陵可能是唯一没有被盗掘的唐朝帝王陵墓。至今地宫未开掘。大型石雕中,有两种因与众不同而着名:其一是无字碑,通体高达7。53米,为一完整巨石,初立时无字。关于无字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武则天“功高业大”难以用文字表达;一种说武则天认为自己功过是非应让后人评价,所以无字。现在碑上的文字是后来人游历上绺时的题词,内容多是对李唐与武周那段历史的评价。其二是神道上的异国人物的石像生。

五、中国着名的现代陵墓

(一)中山陵 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南京东郊钟山中部第二峰茅山南麓。1926年1月兴建,1929年春落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遗体由北京香山碧云寺移此安葬。陵墓呈木铎式,傍山而筑,由南往北逐级升高,依次为牌坊、墓道、陵门、碑厅、平台,最后是祭堂和墓室。墓室海拔158米,从墓道入口到墓室距离700多米,共有石阶392级。祭堂中为孙中山石雕坐像。四周有孙中山革命事迹浮雕,四壁墙上刻有他的遗着《建国大纲》。祭堂后面是球状结构的墓室。正中是圆形大理石圹,中间是长方形墓穴,棺上镌有孙中山长眠卧像。

(二)毛主席纪念堂 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1976年11月动工,翌年8月建成。为一座南朝北的建筑,与天安门南北相望,。纪念堂是一座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正方形宏伟建筑。在枣红色花岗岩廊柱,高高擎起金色琉璃瓦覆盖的屋顶,大门正上方镶嵌着书有“毛主席纪念堂”金字的汉白玉巨匾。纪念堂两侧各有两组大型群雕,四周栽种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花草树木。整座建筑气势宏伟,庄严肃穆。

纪念堂由北大厅、瞻仰厅和南大厅三部分组成。北大厅中央是3米多高用汉白玉雕刻的毛主席坐像,背后墙上悬挂着一幅描绘祖国山河大地的巨型绒绣,这里是举行悼念活动的场所。瞻仰厅是纪念堂的核心部分,大厅正面白色大理石墙壁上镶嵌着金色大字“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大厅中央的灿烂花从中安放着水晶棺,毛主席的遗体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面大厅的汉白玉墙上,镌刻着毛主席词〈满江约。郭未若同志〉的金字手迹,东西两侧是休息厅,1983年12月,纪念堂内设立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纪念室。

⑻ 在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仪式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编辑本段其他注意原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还有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何谓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如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情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要上坟为亡人淋七。以山西为例,其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三个,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虔诚地念种种提醒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迹,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院经四审,每十日为一旬,调审一次: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四审,(四旬,八十九天)杨氏判官;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⑼ 中国十大葬法

1、土葬 。
土葬在我国来说,它的产生可以说是历史最早的,流传最为古老的、覆盖的地域最广泛的、涉及民族最多的、也是我们最为普遍的一种丧葬方式。
2、火葬。
产生时间约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流行于我国的西北地区。但是在汉族,火葬被我们认为异端,火葬焚尸被认为是有悖孝道伦理的恶俗。宋辽金元时期推崇。
3、海葬。
将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种葬法。继墓葬以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人类思想的一大飞跃,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标志。这种方式利于节约土地、发展经济,利于移风易俗,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风葬 。
又称“露天葬”。是一种风化的丧葬方式。它包括树葬、崖葬、洞葬等。在东亚各国,泰国等东南亚各国的很早时期,都有这种习俗存在。国内的话,中国东北和西南部流行过。一般将死者遗体裸露于树木或旷野之中,或置于岩石下、山崖间、洞窟或树洞内;有的将尸体放入棺柩,再搁置在用茅草和木板制成的停棺棚或小茅屋中。
5、天葬。
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认为可以带到天堂。从其起源、轿坦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业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6、塔葬。
塔葬是中国藏族的葬仪风俗之一,是藏族中最为高贵、最高待遇与最高规格的一种葬式,其又称灵塔葬。当高僧/活佛圆寂后,把遗体内脏经口或肛门取出,再以香料处理,然后根据地位供奉于金、银、铜、木或泥制的灵塔内。佛教活佛和僧侣处理遗体的一种方法,只有极少数大活佛死后才能实行这种葬礼。
7、树葬。
古代树葬在中国东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颇为常见。而现代树葬是殡葬的一种新形式,就是人蔽桐们以认养绿地的办法,植一些树木,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现代树葬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地面是没有任何殡葬设施的,而是以纪念树或自然石为标记。
8、悬棺葬。
我国古代流行于南方地区的一种将棺;名称:崖葬、岩葬、仙人葬、箱子岩、挂岩子;起源时间:商代后期(福建武夷山“船悬棺”距今34;分布区域:南方山区(西南云、贵、川及长江以南的省),最为神秘的一种丧葬方式。
9、洞葬。
夜幕降临后,几十个后生抬起棺木,全村人打着火把将亡灵送出村寨。按照古规,他们不许走有人过的路,也不准许用砍刀开路,必须走一条陌生的路。几十个人抬着棺木前拉后推,将沉重的棺木送进半山上的亡灵洞中,然后一齐转身离开,任何人都不能闭并桐回头再看一眼亡灵,而且从此任何人也不再走进这个亡灵安息地,流行于南方地区的一种丧葬方式。
10、二次葬。
在采取埋葬、火葬、风葬等等方式后,对尸体作二次或以上的处理。我国南方地区台湾、福建、广东和广西的汉族和壮藏,自古以来比较流行二次葬。人死后即棺殓土埋葬。待三五年后尸体腐烂后再择吉日,发开棺,检取骨殖,将骨头擦洗干净、晾干。再按照次序分头、颈、胸腰、下肢装入特制的陶瓮。

阅读全文

与中国丧葬形式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疫情中中国承担了什么 浏览:973
什么事印尼红灯期 浏览:895
中国当年为什么支持越南 浏览:869
中国有多少人愿意购买文创产品 浏览:645
到越南飞机什么时候飞 浏览:286
英国穿卫裤有什么感觉 浏览:869
越南有多少密切接触者被隔离 浏览:564
和代购买的东西怎么在中国海关查 浏览:700
泰国蜘蛛胶和越南哪个好 浏览:569
印度宗教为什么比较多 浏览:472
长方形用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596
快递到伊朗怎么收费的 浏览:410
中国为什么不打朝鲜 浏览:523
中国功夫这首歌里提到了哪些功夫 浏览:194
给伊朗捐了多少钱了 浏览:250
在印度唐僧是什么人 浏览:962
印度药的英文怎么读 浏览:193
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浏览:702
越南什么蕉最好吃 浏览:963
美国怎么制裁中国官 浏览: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