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是什么
的最本质特征。[1]
社会主义改革既是社会主义的对称发展、自我完善,也是市场经济的对称发展、自我完善。对称经济学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资本主义工业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信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知识市场经济。效率与公平对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不是全盘照搬只讲效率不讲公平的西方市场经济的模式,又不是回到只讲公平不讲效率的计划经济的老路,而是西方市场经济和传统社会主义的“扬弃”和综合。制度高于技术,中国只有在经济体制方面后来居上,率先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式建设比现有西方更完善、更彻底的市场经济,才有可能促进生产力更快发展并后来居上。[1]
本质区别
理论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是对称经济学与价值经济学,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是价格经济学与一般均衡理论。经济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基础是共有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基础是私有制。经济主体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主体是劳动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主体是投机者。核心机制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机制是价值机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动力机制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动力机制是合作机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动力机制是竞争机制。核心价值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价值是平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核心价值是效率。发展条件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是充分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是完全自由。发展途径不同:
Ⅱ 中国模式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扬弃。在经济社会化、社会经济化的今天,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已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微观经济学全息体现了宏观经济学。企业经营模式就是社会发展模式, 对称经济学也就是对称管理学。只有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知识经济学与物质经济学相统一的范式中,才能理解对称,才能扬弃新自由宴芦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对立、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对立。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生产力发展对GDP增长的超越。生产力发展之所以不同于GDP增长,是由于生产力作为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资源再生的结果,而GDP增长,则可以在不要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仅靠资源买卖、产业折腾、财富转移、统计参数转变就可产生。因此,如果说,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泡沫经济,那么,泡沫经济的根源是折腾经济,折腾经济的根源是GDP增长方式。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宣告了全球性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破产,宣告了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价格经济学的破产。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规范与实证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有三层含义:一是正确的认识,二是合理的解释,三是积极的引导。正确的认识:是什么;合理的解释:为什么;积极的引导:怎么样。所谓规范与实证的统一,就是在是什么的基础上为什么,在为什么的基础上怎么样,在怎么样的指导下,去进一步认识是什么、指昌解释为什么,从而指导实践的发展,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是发展尺度与道德尺度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是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效率与公平的一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本质特征,就是通过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对称,实现效率与公平的一致;通过民主与法制晌逗带建设,实现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对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除了生产资科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以外,就是比资本主义有更强的宏观调控能力,建立健全民主法制,从而能保证效率与公平的一致,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生产资科公有制是手段,更强的宏观调控能力、保证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是目的,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并非在量的比重上占主导,而是国家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从而能反对各种民间垄断、保护和促进充分自由、完全公平的竞争,使效率与公平相互促进。只有社会主义才有真正的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传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融合。左派经济学家反对改革,主张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右派经济学家即所谓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主流经济学家认为改革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陈世清主义是对左右派经济学的扬弃。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是两张皮,市场化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真正的社会主义就是完善的市场经济。所谓传统社会主义,就是微观经济宏观化;所谓社会主义有市场,就是承认宏观经济中有微观活力;所谓资本主义(包括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宏观经济微观化;所谓资本主义有计划,就是微观经济要借宏观经济来引导。实际上,用对称经济系统工程为分析框架和操作模式,民主与法制是对称的,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对称的,公平与效率是对称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扬弃、互补和融合。
宏观调控本身有微观机制,改革就是建立健全宏观调控的微观机制,使宏观与微观相互促进、对称发展、可持续发展。改革本质是为宏观调控提供制度、机制、行为方式和国民素质保证。改革是手段,宏观调控是目的;正好象宏观调控是手段,公平与效率的一致、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一样。社会的革命、政权的更替、体制的改革,目的都是更好的宏观调控。只有提高宏观调控的力度,使民主与法制健全、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对称、公平与效率一致,改革开放发展才有正确的路径,才会提高改革本身的效益。(以上内容摘自陈世清着《对称经济学丛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2第2版)
Ⅲ 比较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模式”(或曰“中国道路”、“北京共识”等),特指中国经济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10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不足3千万,取得的成就引起全球的关注。“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说法在国际上流行。
中国模式是指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市场经济制度主要不是依靠从外部(西方)“引进的”政策和规则,而是根岁昌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政策、规码铅则、路径和方式,逐步实现国家的新制度安排。也可以指走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道路。如果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审读“中国模式”的意义,它意味着中国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的制度创新道路,这就是:“ 中国模式”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制度内生性,即中国转型的“内生性制度安排”。中国模式丰富和发展了世界发展模式,也必将为人类文明不断地走向繁荣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渊源与发展
“中国模式”一词开始越来越多地跃入人们的眼乎模扒帘。最先提出这一用语的,仿佛是西方人,后来俄罗斯学者也使用了这个用语。西方人提出“中国模式”,给人的感觉,好像他们是印象式的。他们主要认为中国不同于世界近现代史上其他东西方大国,突然崛起,而且是和平崛起,并像发动机一样带动了亚洲
乃至世界的经济,视其有不同于其他大国的突出特点,因而称为“中国模式”。俄罗斯学者使用“中国模式”一语,就不同了;他们采用这种提法是从自己的体验、认识中来的,是从他们与苏联模式的区别、对比中得出来的,因此,他们使用这个字眼和术语,尤其使人注目。对他们这种“内行人”、“过来人”使用“中国模式”这一提法,应当引起我们中国学界的重视。相比之下,倒是我们中国人、中国学者,使用“中国模式”十分谨慎,到目前为止,认可和使用“中国模式”者,还为数寥寥;倒是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属于苏联模式者,大有人在,直到不久前还有同志发表文章认为,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内涵”、“内容”,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这实际上是把“四项基本原则”混同于苏联模式,随而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即“中国模式”,与斯大林体制和苏联模式混同了。
Ⅳ 如何理解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相比,更具有历史的纵深性和包容性。首先,它是对历史的动态性和纵向性发展态势的描述,有着十分突出的客观性特点。如果对于已经经历过来的一段历程,进行总结并且上升到一定规律性高度来概括,这种道路式的话语具有客观的已然性,例如我们所讲的引导中国革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道路;如果对于即将开始或者还刚刚起步的新的发展历程,进行引导式的前瞻性目标概括,这种道路式的话语对于未来具有客观的不可更改性,例如1956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要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其次,它又是在对历史发展进程进行规律性总结中可以包容其他属性和问题的概念。它可以作为对社会宏观层面的历史发展进程的概括,例如中国道路,也可以作为宏观层面内一些具体层面的发展进程的概括,例如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城市化道路等。同时它还可以包容像社会发展模式、发展经验等这些不同属的问题,各种各样的发展道路也可以进行相关的经验总结,例如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十条经验概括。
Ⅳ 中国道路指的是什么
中国道路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们必须历史地看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明确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直气壮地反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或“左”或“右”两种错误思潮,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5)如何用中国模式理解中国道路扩展阅读: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关乎世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 90 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走向未来,我们必须坚持这条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的优越性,是确保我们实现未来发展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
Ⅵ 什么是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
中国道路,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包括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所经历的全过程。对过去来说,是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对现实而言,它就是中国当代的社会主义实践;对未来而言,它就是中国为之奋斗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整体,它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道路,内蕴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其深层本质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
中国推行改革开放,表明中国共产党愿意学习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但是中国不会照搬西方发展的模式。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形态发展论,而不是社会发展模式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来的。从整个中国历史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和文化的传承中得出来的;从近代史说,它是从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奋斗、而牺牲、而不断遭受挫折的苦难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道路是纵向的,它与自己国家过去的历史特点和文化特点不可分割。没有中国历史的发展,没有中国文化的积累,就没有中国特有的发展道路。道路的特点是实践,而不是仿效制作,照葫芦画瓢。中国道路就是中国人的实践,不实践就不是道路,也没有道路。当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可以有规划、有顶层设计、有“两个一百年”要达到的目标、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目标不等于道路。目标只是道路的重要部分,是道路的指向和要达到的站点。至于如何到达这个站点,怎么走,就是道路问题。可以大胆地说,按照历史辩证法,我们不可能详细地绘制一个不需要修改、不需要完善、不需要调整的中国道路规划图,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这就是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两者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定型的,而是未完成式,现在仍在继续走。一句话,中国道路是实践过程,它为人类对更好的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的是中国方案,而不是一个现成的模式。40多年来的经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
简单说,中国模式的核心就是一个“中”字。
中,上下旗帜强调的是“动态”,中间的点⭕强调的是“最匹配的那一点”,故,“中”字的造字本义是“动态匹配”。
说白了,当前客观实际情况下,当前的发展趋势下,怎么做最匹配,最能产生恰到好处的结果,就怎么做,这就是中国模式,也是中华智慧的核心思想。
比如说,没钱就得省着花;有点钱,生活质量就该高一点;钱太多了,自己花不完,就得做点公益,让社会普遍好一点。你混到了什么程度,有了什么发展趋势,就该做与之匹配的事情,超前不行,滞后也不行,凡事力争做到恰到好处才是最佳。
再比如,近两百年的大背景是人类生存方式的重大转折期,从普遍的农业社会向普遍的工作社会转移。
中国是当时最大最发达的农业社会,转变起来自然很慢,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转移的客观规律,所以,近代中国一直被欺负,先要瓢到底,然后才会一步步反弹,这是必然的。
所以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任人宰割(清末民初亥如猪),独立自主了(军阀混战抗战建国子如鼠),站稳脚跟了(自力更生丑如牛),百废待兴,蓄势待发(改革之后寅如虎),目前正处于伺机跳出的卯如兔阶段,并没到达真正复兴各方面都好的辰如龙的阶段。
这就是近现代每个阶段的不同环境需求和发展趋势,谁在按这个规律走,谁才有真正的天命,谁才是真正的民心所向,超前的肯定都失败了,滞后的也肯定都倒霉了,这就是中国模式的核心智慧,动态匹配。
所以,现阶段,你幻想是什么都好的辰如龙阶段,你是超前,必然要倒霉;该你露头在周边跳出来,你不跳,是滞后,你也要倒霉。跳的幅度必须与自己的客观身份和环境需求动态匹配恰到好处,这才是真正的中华智慧、中国模式。世界上如此考虑问题的,还真只此一家别无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