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式家长焦虑怎么取消

中国式家长焦虑怎么取消

发布时间:2023-05-14 20:11:04

① 怎样缓解父母的焦虑

焦虑症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和应用药物进行缓解,症状较轻的焦虑症可以先进行心理疏导,比如通过调整呼吸、冲卜孝纠正认知、转移注意力、向他人倾诉等方式排解焦虑情绪,症状较严重,影响工作、生活的患者可以配合药物缓解焦虑症状。

一、心理疏导:
1、调整呼吸:尝试进行呼吸训练,在焦虑发作时尽量延长呼吸深度,深呼吸可以改善大脑供氧,缓解焦虑情绪;

2、纠正认知:焦虑症患者容易对日常常见的事物产生恐惧心理,从而感到焦虑,可以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纠正错误的认知,改善恐惧心理,从而缓解焦虑症状;

3、转移注意力:避免去一直回想引起焦虑的事情,可以适当转移注意力,比如制作手工品、绘画、听音乐等;

4、向他人倾诉:对心理医生或其他信任的人倾诉焦虑情绪,能一定程度缓解自我焦虑弊辩,还可以听取他人建议,对缓散稿解抑郁症有很大好处。

二、药物治疗:
焦虑症引起呼吸、心跳改变,无法正常生活的患者可以使用抗焦虑的药物进行缓解,常见于帕罗西汀、度洛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但这些药物服用时要遵循医嘱,避免盲目服用导致副作用或使病情加重。

② 现在很多家长出现教育焦虑的情况,该怎么应对呢

孩子们以自己年纪小为挡枪的借口,与此同时专家们站出来推崇蒙氏爱的教育,事实上专家们的孩子都在刷题备战托福雅思,这种道貌岸然的教育价值观让身为家长的我们感到恶心,于是抛弃人世间一切反动权威开启自我探索的模式,突然发现棍棒底下不仅可以出孝子,还可以出精英,当然威慑力永远比发动暴力要有效。都是孩子们太“厉害”才让家长们焦虑起来,省吃俭用也去效仿那些“厉害”的孩子,使自己去承受超高的费用给孩子本该享受童年的快乐的孩子报各种孩子不喜欢的各种培训班。家长也知道孩子不愿意学,就因为别人的孩子都在学,所以不愿意也要学。

③ 家长焦虑的解决方案

借用从隔壁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学到的经验,谈谈这种家长焦虑的解决方案。

1、育人育己。

教育孩子的过程要时刻反思自己,家长是孩子学习、模裤帆仿的第一对象,家庭永远是教育的第一战场。

我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经常在被他把耐心磨没了的情况下,再次告诉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总能找出自己的问题。

因此,我会告诉他,爸爸歼纯败也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让我们一起变好吧。

我们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2、控制情绪是处理孩子问题的第一要义。

家长跟孩子沟通时,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强势主导地位,"我说怎样怎样,你必须要听我的。

"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陷入自己的懊恼、焦虑情绪中,很难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只想着孩子的错误,搞不清楚问题出现的真正原因。

3、保持耐心。

孩子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阶段性问题。

伴随成长,问题会逐步消失。

不要有太多的掌控欲,把控好大的做人原则、价值观教育,其他的很多小事要学会放手放轻松。

{{{{{{{{

今年10月的科学界大事,201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格雷格·塞门扎,被发现有40篇论文造假,时间跨度长达18年。

1.论文如何造假?

大都是实验结果的图片上PS。

2.审稿制度生物实验和化学实验有比较大的差异,就是不可控的因素很多,为了让自己的工作显得更有意义,都要做美化工作,美化结果,美化数据。

用正规数学手段把模糊的实验结果""处理成""显着的结果""。"

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在要求结论要有足够的支撑时,科学家的大部分精力都是在想方设法满足编辑的要求。

甚至极端情况可能是,哪怕编辑说的方向是错的,科学家为了能在大期刊上发论文,也要想方设法按编辑的要求修改。

3.作者署名欧美科研圈的一个怪现象,一些研究者会到处挂靠论文作者,来增加大家的论文数量。

现在在一些造假严重的情况下,篇篇文章都会出现46个共同第一作者。

你可能还是不能理解,低阶科研人员这样搞是动力十足的,为什么一个诺奖得主还要去搞这些。

其实,这不是塞门扎个人能左右的事情,他就算内心不乐意,也会被裹氏颤挟着参与。

否则,他将成为圈内众人皆知的过河拆桥之人。

今天说的这些个科研圈的现象,估计中国人还都挺熟悉的,大家一起下水这种事情,从政府到国企,无处不在,唯一的区别是,欧美科研圈为的是学术名望,政府国企追逐的是低位金钱。

科研本来需要的是创造力动手能力学术能力,按这种审稿制度和造假模式,需要的就变成了想象力。

先有结论再找证据,都已经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的思维方式,却成了这些科学家的思维和谋生方式,真让人情何以堪。

④ 为什么现代家长有普遍的教育焦虑,这点该如何缓解

关于这个问题,我说下最近放假遇到的事情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焦虑情况。

放假了,我带孩子去楼下的游乐场玩。在小区里面碰到了几位同龄的妈妈,看到孩子在玩的时候,其中小A妈妈问:“你们家孩子没去补习班吗?”我摇了摇头说:“没有。”

“我们一放假就送去补习班了,呆在家里就只会玩 游戏 ,还整天将家里搞得乱七八糟的。”小C妈妈说。最近和孩子一起下来散步,都看不到几个孩子,原来都去补习班了。

小A妈妈跟我说:“你们家孩子成绩还可以,但是你不要掉以轻心啊,这个补习班啊,还是要上的。现在的课外补习班不是成绩差的孩子才需要,成绩好的也需要啊。基础不好的补基础,基础好的可以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孩子可以掌握更难一点的知识。孩子的学业成绩就可以遥遥领先了。我们是苦于基础不好,现在不补的话,怕下个学期跟不上。”

小C妈妈说:“我看你们家孩子好像经常在下面玩啊。他作业都完成啦?”

“作业本来也不多,每天2页,今天的作业已经完成了。”我回答道。

“这样可不行啊,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你也应该给孩子布置一些额外的作业。你可以去买一些练习册给孩子做,多做题才能巩固知识。我们家从上一年级的时候,每一科我都给买了三套习题,天天练,这样基础才会牢。”小C妈妈说。

“我感觉这样的话,孩子的作业可能太多了。现在每天完成学校的作业都要将近1个小时了。”我委婉地说。

“不会不会,我们家都是这样过来的。而且你们家这样子是不够的,做作业的时间太短了,还要加强。你们家孩子刚上一年级,你没有经验,也没有跟过来的人交流,你对孩子的学习也太不上心了,一点都不了解。”小C妈妈说。

“既然你没给孩子布置作业,他的时间就比较多了。你可以给他报几门兴趣班啊。现在的孩子没有特长是不行的,你看我是这样安排的,我们周一练琴,周二学书法,周四练跆拳道,周五学轮滑。”小A妈妈说。

听到这里的时候,我都觉得那个孩子挺可怜的。我说:“那剩下的几天就去补习班了,平时要上课,还脊凯渣要完成作业,孩子每一天、每周的时间不是都排满了吗?这样孩子忙得过来吗?他还有自己的时间吗?”

小A妈妈说:“孩子现在的任务不就是学习和玩吗?兴趣班就是让他玩啊,不是寓教于乐嘛,就是让他在玩的过程中,学好特长啊,而且还能缓解学习的压力,劳逸结合刚刚好。”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好多年了,但是家长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却是不一样的。有些家长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多学几门兴趣班,多让他们懂点艺术就是素质教育了。甚至也有的家长认为,艺多不压身,多点特长总是比较好的,起码什么都会,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了。

我也曾给孩子报过兴趣班,但是孩子不感兴趣,后面就给停掉了。他们说孩子不懂事,你作为大人也跟孩子不懂事,由着孩子的性子来,这会害了他一辈子。

其实,从和同龄的妈妈们的聊天中,我看到了中国家长的焦虑。孩子幼小衔接的时候,要不要报班学习,家长焦虑;孩子成绩不好,家长焦虑;孩子作业少,家长焦虑;孩子上特长班,家长也焦虑……

很多家长会给孩子额外布置作业,会给孩子报补习班,会给孩子报兴趣班,但有多少是孩子想要的。从根本上说,他们做这些,是以“为了孩子好”为名义,其实是在缓解自己的焦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想做个引导者和陪伴者。孩子在他每一个年纪应该做什么事情,我会支持并鼓励他去做。

比如说,尽可能让孩子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樱悄活。在课后,他可以去接触大自然,即使是在花丛旁边观察蚯蚓,我也觉得那是学习和成长;即使是在游乐场和小朋友一起玩,他能够融入群体,玩得开心,那也是在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

我不想在他应该充满多彩的童年里,整天埋头在习题当中,也不是每天奔波于培训机构和学校,过三点一线的生活。这会让他失去生活的乐趣,将来回忆起来,也觉得自己的童年是无趣的。

我更多的是希望,培养出一个独立自主、热爱学习,也热爱生活的孩子。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只希望孩子能够身心 健康 ,未来可以过好自己的人生。

自己不能学有所成,就把希望放到孩子身上!

这是大部分教育焦虑者的真实写照,导致那些学习好的人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孙斗,自己孩子怎么努力都觉得不够,其实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努力的人就是优秀的

因为如果你停下来回头看看,会发现没有你孩子优秀的人大有所在,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努力了,那么他就是最优秀的。

不要一直看着前面的人,那会把你累坏的!

适当的回头看看,休息一下,合理安排学习和 娱乐 的时间,未必就比天天学习的效果差。

比起生命,其余都是小事

前段时间,看到两则新闻,一则是小孩因为学习太累,在家晕倒后就再也没有醒过来;另一个因为补习班太多太累,也晕倒在公交车上。

替家人们悲痛的同时,不禁对其教育方式也有所不满。请家长们不要随波逐流,不要刻意攀比,要放下自己心里的那份虚荣心,因为你想要的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这样狠心的去剥夺一个孩子天真的童年,将会对其成长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不要舍本求末

学习是为了未来更好的生活,但不一定要建立在牺牲现在的童趣上面。当你有了足够的知识时,内心却因为小时的环境而不够健全,只是看起来表面很风光,但那真的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合理安排

我大女儿目前只报了三个班,而且只有一个是关乎学习的数学思维课程,其余两个分别是游泳和吉他,都是她的兴趣所在。一个人的成长,不完全在于为了考试而学习,也不要人云亦云,一定要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个人兴趣做出合理的引导。

学习不是目的,好好生活才是!

因为家长混不好,总想让孩子赶上。

真实原因是:

孩子各不同:7份基因(天生已定),2份环境(家庭),1份教育(学校)。

关于现代家长为什么普遍焦虑的原因,我看别的答主说得都很多了,在此不再赘述。我来说点不一样的吧。

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脑科学家洪兰曾经说过:“

经济是个供求关系,当老人越来越多时,防止失智的药就变成生意的卖点;当孩子越来越少时,让孩子变聪明的书也变成生意的卖点“。

就这一句话,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的家长,焦虑得多,淡定的少。 这是 历史 的必然,也是 社会 的选择,是不可逆的潮流。

2018年有一则关于教育资源的新闻,曾经刷爆网络朋友圈。

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民办立新小学校舍房屋租约到期,800多名学生被临时安排到附近的苏州勤惜实验小学就读。不料此举却引发勤惜小学众多家长的反对。校方表示,将用铁栅栏设置隔离带,让两个学校的孩子分开管理和教学。(源自2018年8月26日《扬子晚报》)

隔离门的一端,是花了大价钱买了学区房的家长,他们不满意学校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上学,所以频频“围攻”学校。隔离门的另一端,是800多名外来打工人员的子女,也是怀揣着赤子之心来求学的孩子。

家长们有错吗?学校有错吗?其实都没错,这只是在现有教育资源不对等的情况下,权衡利弊得出的结果。随着教育资源倾斜的越发严重,类似的情况也只会更多,而不会消失。

在这种情况下,想让中国的家长放弃焦虑,是不可能的。

对教育的定义,各国学者认识不同。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教育的本质,其实是将孩子培养成更好的人。但是在现有的情况下,教育是 社会 中层留住自己地位的唯一手段了。

我们总是说国外孩子上学轻松,其实这完全是误解。我之前在美国访学时,曾经对做过调查,国外中产阶级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绝对不亚于中国的家长。

就美国而言,随着 社会 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私立学校和好的公立学校绝大多数扎堆在富人区。教育资源正在日益走向 “世代遗传” ,父母的 社会 地位基本上决定了后代的发展。美国大学有很多校友会,在选拔学生入学时,也会倾斜给校友的孩子,这简直就是公开的秘密。

所以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算是很平民化的了。虽然大家总说“寒门难出贵子”,但是这条鲤鱼跃龙门之路,还是给了很多普通家庭翻身的机会。和美国的教育壁垒相比,中国的教育资源尚没有出现遗传世代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缓解家长焦虑?我的建议只有一个: 家长放平心态,与其重视学校教育,不如多关注家庭教育。

我在学校接触过太多优秀但是不快乐的学生了。好多孩子考上名校之后,反而得了抑郁症,连生活和学习都没办法继续,更有甚者直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应该…”这是我听过最多的从这类家长中说的话了。

好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长大之后仍然保持对世界的敬畏和好奇。好的家庭教育,会滋养孩子的理智脑,促进他们大脑发育和构建,也有助于他们将来能够与他人建立深厚、持久的 情感 。

被爱滋养长大的孩子,不仅学习能力强,而且懂得如何爱人、如何自爱。这才是我们家长,可以给与他们的最好礼物。

最后,我也建议各位, 为了让孩子得到好的发展,你们也要好好照顾自己。 自勉!

现代家长有普遍的教育焦虑,算是现代家长的一个重要特点。对这个教育焦虑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教育的梳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家长给孩子报名了很多的课外文化补习。如学语文、学奥数、学英语……

2、家长还给孩子们报名了各种才艺兴趣类课程。如音乐、美术、书法、跆拳道……

3、家长平常还收集各种学校资料。家长要先看看哪所学校好,到孩子升学的时候好送孩子进这所学校,有许多家长甚至高价购买学习名额。

4、很多农村里的家长,甚至为了孩子的学习,在城里贷款买房,为孩子争取到一个城里学习的名额。

……

要说孩子在哪些方面为孩子的教育焦虑,那真的是太多了。为了孩子能进个好学校,不停地补课,不停地找关系,不停地买买买……

⑤ 中国式父母焦虑,会毁掉孩子吗家长该如何理智地面对孩子的学习

1.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前锋家长产生“中国式焦虑”的最大原因是家长将型并孩子当作“机器”,不断地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越来越透不过来气,家长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叛逆,家长也会越来越焦虑,所以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放下心中的顾虑。
2.寓教于乐,让孩子卜悔迹变得更快乐高强度、高密度的辅导班和补习班的重担会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来气,孩子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孩子会活得很压抑,活得很累。

⑥ 一年级新生家长陷焦虑症候群,该如何缓解家长的焦虑

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⑦ 中国式家长压力很大,需要怎样去减少压力

中国式的家长压力很大,整个心里眼里都是孩子,这样不仅让孩子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而且让自己也承受很大的压力,今天就来说一说需要怎样去减少压力。

一、正确面对孩子的成绩

对于家长而言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优秀,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就导致他们从孩子出生承受的压力很大。其实每一个人孩子都会有成绩好坏,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成绩好的,即使都是成绩好也会有区分,作为家长不要过于的着急。

中国式家长压力大是因为自己想得太多,顾虑太多,把孩子当作了自己的唯一。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应该只看到孩子一方面的成长,应该全方面的去比较,这样才会让孩子更好的成长,自己也会快乐。

⑧ 父母可以用哪几招恢复好心态,在教育孩子时不再“焦虑”

从前以来,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家长心头的“大病”,许多家长因此焦躁不已,甚至略有焦虑症的倾向。这段时间有关教育的话题尤为热烈,俨然掀起了一阵阵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对于子女教育的忧虑潮。这种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尤其是教育背后的文化资本和社会炼金术的体系,不断地在形成一个个“场域”和“区隔”,一步步加剧社会的棚蔽分化和不平衡。

家长一遍遍担心自家孩子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一边责怪自己为孩子做的太少,也希望孩子能够用自己的努力填补上自己比别人家长落后的地方。当这三者不能平衡时,许多家长都会陷入焦虑中。前日,杭州一小学家长自爆“高级学历”竞选家委会的事情火遍网络。孩子同学家爸爸妈妈都是“硕士”、“博士”……而自己只是个本科生,一时间激起了不少家长的敏感情绪。

在教育当头的局面下,家长们无疑是一个顶梁柱,如果家长都倒了,那孩子肯定也没有了动力。如何让家长保持良好心态,成了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

对于孩子们来说,也许数学考试得了满分的骄傲和自己动手拼完拼图的喜悦差不多。所以何必把应试教育看成牢笼,把孩子和自己关进去厮打呢?我们明明可以选择更好的方式去面对这些,一种让孩子和自己都乐于接受的方式。当生活不太美好时,要学会自己制造美好。调整自己的心态,去接受孩子的不足和长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接受教育、长大成人,是来享受这个美好的世界的,而不是作为家长与家长的战斗机器,谨记。

⑨ 父母一直为孩子焦虑怎么办

中国家长的“焦虑病”,是时候该治一治了。心理学认为,焦虑来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育儿焦虑,则是父母对孩子成长不确定性的担忧。

为了消除这种担忧,父母总是忍不住要为孩子设计人生,报名各种补习班,禁止孩子玩游戏,还要求孩子不能有丝毫偏离。

别把“野猫”当“老虎”

有些父母,先是焦虑孩子说话晚,

孩子会说话了,又焦虑孩子没礼貌;

孩子有礼貌了,又焦虑孩子不会拼写;

孩子会拼写了,又焦虑孩子在班上不主动发言

总之,前面的焦虑刚消失,后面的焦虑便接踵而至。

焦虑有益还是有害,关键在于度——焦虑程度要与事情的危险程度相匹配。

老虎会吃了你,非常危险;狐狸会吃你家的鸡,使你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野猫会偷你家的鱼,当然也是一种财产损失,但你辛苦一点儿,多打点儿鱼就弥补了。

面对这三种危险,你的焦虑水平应该和它们对你造成的威胁相匹配:对老虎产生的焦虑最多,狐狸次之,野猫最少。

我曾看到一个故事,有位女生给在国内的父母写信说:

爸爸妈妈,我在美国一切都好,最近还交了男朋友。

他虽然只是初中毕业,没有工作,但是没关系,我向同学借钱给他用,因为真爱是无价的。

他比我大19岁,对我就像对女儿一样疼爱,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他有时候不开心了会打我,但我不会怪他的,因为总是我先惹他生气的。他有很多爱好,比如滑雪。

我们上周一起去滑雪,他把我拉上了黑道,我把两条腿都摔断了。所以,我现在是躺在医院里给你们写这封信……

好了,其实前面说的都没有发生,我在美国一切都好,没有交男朋友,身体也很好,只是这学期有一门功课没有及格。

显然,这位女生是怕父母对她有门功课不及格大发雷霆或者过于担心,虚构了前面那些更糟糕的场景。

先吓一下父母,等父母担心到了极点,才说出她真正遇到的问题。

这时,她的父母肯定已经发现,功课不及格这个以前他们非常担心的问题(野猫级别),与女儿生命有危险、摔断了两条腿、被老男人骗相比(老虎级别),其实算不上什么。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大多数问题,只属于野猫级别。

从长远看并不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

比如一次考试没考好,对你安排的兴趣班没有兴趣,和其他孩子在操场上打了一架……

如果你对一些影响不大、可以逆转或者大幅减轻后果的问题,焦虑得好像生死攸关、前途命运在此一举。

这些返春过度焦虑,就是自找的。

为孩子做选择时,别忽视“机会成本”

我儿子今年6岁,家长们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给孩子报什么辅导班。

“现在小学都有要求,入学时必须认识100个字,会做10以内的加减法。幼小衔接必须要做啊,一起拼个班吧。”

这时,我一般都是使大家扫兴的那个,这个也不报,那个也不学。

于是,就有家长来劝我:“艺多不压身,又不损失什么,对不对?”

还真不对。

孩子损失了其他选择的机会,付出了机会成本。

机会成或没本是一个衫世纳经济学概念,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要放弃的其他东西的最大价值。

一般来说,成年人哪怕不知道机会成本这个概念,在做选择时也会本能地考虑机会成本。

比如,有人向你求爱、你会比较下其他潜在的追求者;你去找工作,收到公司offer,还会再看看有没有其他公司想聘用你......

可一到育儿这件事上,父母就没那么理性了。

英语、识字、数学,哪个不重要?还有手工、钢琴、少儿编程,不都应该学吗?但孩子的时间有限,你得确认在有限的时间里,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从长远看,决定孩子一生成就的到底是什么?

自主性、社交能力、创造力的作用,至少不比书本知识和考试能力的作用小,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时间和机会。

孩子本可以用上辅导班的时间自由玩耍,家长眼中的“瞎玩”,其实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除了可以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能锻炼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做决定。

如果一个孩子整天被家长安排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又要听老师指挥,怎么可能发展出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呢?

如果孩子用这些时间在操场上、公园里和小伙伴一起瞎玩,那就更好了。

既可以锻炼社交能力,又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哪怕就是发呆,也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静修创造力。

因为人发呆时大脑并不是就关机休息了,而是启动了“默认模式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创造力的来源。

为什么家长在投资、求职的时候都能考虑机会成本,一到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就对各种“能力提升机会”丧失了抵抗力,忽略了机会成本呢?

根本原因就在于对孩子未来的过度焦虑,使他们对各种机会的实际成本和真实收益无法做出理性判断。

可以互相比较,不能以偏概全

我儿子上幼儿园时,一位同班小朋友的家长对我说:“我家孩子太差了,没有一点儿竞争力。”

这个小朋友非常活泼可爱,我很奇怪家长为何会说她太差:“她怎么太差了?我觉得她不比别人差啊。”

这位家长掏出手机:

“你看看,这是她们班一个孩子画的画,多生动!我家孩子现在只会画圈圈!

这是她们班一个孩子写的日记,都会写这么多字了,可我家孩子现在只会写自己名字!

还有这个视频,和她一起学钢琴的孩子弹的,才5岁巳经弹得这么好了。我家孩子呢?一叫她上钢琴课就像要杀了她似的!”

“你说的好像不是同一个孩子吧?你让自己孩子和画画最好的孩子比画画,和写字最好的孩子比写字,和弹钢琴最好的孩子比弹钢琴,当然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行啦。”

“不这么比还怎么比?难道和不会画画的比画画、和不会写字的比写字、和不会弹钢琴的比弹钢琴吗?那不成了阿Q了吗?”

“当然不能那么比,你得和大部分人比啊。”

这位家长就是犯了取样偏差的错误,也就是以偏概全。

她在找老公时,不会拿自己的老公和马云比财富、和金城武比相貌、和爱因斯坦比智商、和C罗比身材,因为理智的人都知道,那不代表平均水平。

却特别容易把不同孩子的优点集合到一起,成为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是一个和梦中情人一样虚幻的人物。

要知道,这世界上除了“我的孩子”,就全是“别人家的孩子”,这相当于要让孩子一个人打赢全世界。

这公平吗?孩子受得了吗?

这样不客观的比较,只会给孩子带来无法承受的压力,对孩子的成长毫无裨益。

这些错误,你在找老公或者买车的时候不会犯,为什么在孩子身上就会犯呢?

因为你太焦虑了。

当你对孩子的未来过度焦虑时,会反复检查孩子的各项指标,宁可往上比过了头,也不能往下比松了劲。

孩子的大部分缺点,

都符合心理发展的规律

有些家长的心态比较开放,不和别人比较,没有一定要让孩子出人头地或者达到父母的预设目标的想法,可他们仍然焦虑。

为什么呢?

让我们来听听这些家长的心里话——

1. 抱怨不听话

“我就没见过这么不听话的孩子!

不许他吃零食,他偷偷吃;不许他看电视,他偷偷看。现在还学会了说谎,明明偷吃了薯片,还在口里嚼呢,竟面不改色地说‘我没吃啊’。

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啊!”

2.抱怨性格内向

“他明明认识这个小朋友,都走到人家旁边了,就是不和人家打招呼。

都拿起人家的乐高一起玩了,就是不敢和人家说句话。

这可怎么办哪?内向的孩子多吃亏啊!”

3.抱怨不爱学习

“我家孩子一点儿毅力都没有,无论什么特长班学了一两次就不愿意去了。

唯一最感兴趣的就是玩游戏,手机夺也夺不下来。

这将来上学了,难道也要把他送去电击治网瘾吗?”

其实,这些家长不仅不用焦虑,反而应该恭喜自己:孩子是我亲生的,不是机器人生的!

请你想象一下:

如果孩子3岁就能捧着《唐诗三百首》反复吟诵,4岁就坐在桌前做数学题;

你给他报兴趣班,他就欢天喜地地练到钢琴五级、围棋九段;

你让他不吃薯片,他就不吃薯片

那你生的还是人类宝宝吗?

其实,这些貌似很严重的“缺点”,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不了解孩子社会性发展的规律。

比如,对于1-3岁的孩子来说,在一起不交流、各玩各的并不是因为性格内向,发展心理学称其为“平行游戏阶段”,是从单独游戏到社交类游戏的过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再比如说谎。

2-4岁的孩子,语言能力快速发展,但还分不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想象。

所以,当看见孩子吃薯片而孩子说“我没吃”时,并不是孩子在说谎,而更可能是在想:“糟了,我希望妈妈没看见我在吃薯片。”于是就脱口而出:“我没吃薯片。”

孩子并不是要故意骗你,而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愿望。

再过一段时间,孩子或许会说更能自圆其说的“谎”了——

你也应该暗自庆幸,因为这说明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提升了,能猜到别人的想法,开始和你进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智力竞赛了。

我当然不是鼓励、纵容孩子说谎,只是想劝慰各位父母,天底下没有从来不说谎的孩子。

尤其在孩子心理发展的早期,说谎是正常的,因为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谎。

孩子就应该不理性、很贪玩

儿童的大脑发育有个特点。

主管情绪的那部分发展得很快,所以孩子喜怒哀乐各种情绪一点儿不少,但主管理智(理性分析、决策、抑制冲动)的那部分发展很慢,要到20岁以后才发育成熟。

所以,孩子做事蛮不讲理、撒泼耍赖,不是因为他本性顽劣,更不是要故意和你对着干,而是因为他的理智脑尚未发育成熟,没有能力对各种冲动进行衡量与抑制。

要求几岁的孩子严谨自律、懂事讲理,和孩子刚学会走路就要求他完成5公里越野一样,都属于拔苗助长,危害极大。

其次,孩子其实是最爱学习的,因为人类是最依赖学习的一种动物。

人类不像小马,生下来就会跑,也不像小老鼠,出生一周就能自己找吃的。

人类宝宝生下来只会吃奶、哭和睡觉。

而人类最主要的生存优势——强大的大脑,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发育成熟,学习则是促进大脑发育的必要手段。

所以,人类大脑天生就进化得非常鼓励学习。

既然进化鼓励学习,就应该让我们非常喜欢学习才对,为什么今天一说起学习,孩子的第一反应是“学习是苦差事”呢?

因为学习的方式改变了。

大脑的学习方式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几万年前老祖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打猎、采集、求偶,而非现在的写字、编程、弹钢琴、学英语。

所以,凡是与远古时期相关的生活方式,大脑就比较喜欢,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们大多热衷于爬树、游泳、玩泥巴、过家家,还有傻乎乎地到处疯跑——

这些其实都是在学习如何解决远古时期作为一个成年人要面对的问题。

就在这瞎玩、乱玩的过程中,孩子的大脑在迅速发育,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体系在快速搭建。

我们不必改正孩子所有的缺点

我的孩子做作业拖延时,我就想起我自己,在写这本书时也是各种拖延;

孩子在弹钢琴遇到一个挫折就要放弃时,我就想起我自己,在研究中遇到一个阻碍就轻易放弃了;

孩子在我们不给他买玩具而哭闹时,我就想起我自己,为了多年前未达成的一个心愿,至今耿耿于怀·····

区别只是在于,我比孩子的能力更强,所以他遇到的那些困难,在我看来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

“不就这么点儿作业吗?这一段钢琴是有点儿难,但一小时的功夫你都下不了吗?一个玩具就哭闹成这样,你还有没有出息?”

当我遇到写书、研究这些问题时,我不会这么责怪自己,却未曾想到作业、钢琴、玩具对于孩子的挫折,一点儿不比写书、研究、旧日遗憾对我的挑战小。

如果我可以轻易地原凉自己,为什么不能原谅孩子呢?

你不会有完美的人生,也就不该奢望有完美的孩子。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一方面,这是大自然的奇妙设计。

更重要的是,他是你亲生的。

07

把孩子视为“薛定谔的狗”

邪恶的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想象出一只充满暗黑能量的盒子,里面关了一只无辜的猫。

这只盒子里有放射性元素,有一半的可能会触发一个机关,把猫杀死。这只猫现在到底是死的、还是活的呢?

不知道。

如果一定要问,答案是“既不活也不死”,或者说“既活又死”。

但如果你打开黑盒子,你会看到这只猫要么是活的,要么是死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不去碰(观察)这只猫,它有两种可能性同时存在,但如果你去碰(观察)它,它的状态就坍缩为一个了。

当孩子呱呱落地时,一无所知,一无所能,怎么就慢慢长成了那个淘气鬼?怎么就变成了一个稳重、负责、努力、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薛定谔的狗,就是育儿中最神奇的一点——

你的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性,未来可以成为各种狗(销售狗、程序狗、护士狗、科研狗、创业狗......),但最终,他只会成为一种狗。

当然,他也可能成为一条“斜杠狗”(斜杠青年,拥有多种职业或多元身份的人)。

以上翻译成人话就是:

你的孩子有无限多种可能的人生,但最后在现实中,他只会走一条人生之路。

你要面对的只是一个薛定谔的狗,而不是薛定谔的猫。

薛定谔的猫面对的是生死问题。

薛定谔的狗要面对的,不过是方向问题。

学文科还是学理科?不喜欢金融、计算机,却喜欢画画?这些问题都不影响其人生的本质。

哪一种更好?真的很难讲。

也许在你眼中,猎犬就是比哈巴狗好,黑狗就是比白狗好,可是你的狗宝宝也许不这么想。

无论哪一种人生,都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欢乐。而这些选择,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沉重。

更何况,不管你怎样焦虑,你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长的不确定性。

那么,为什么不拥抱这个不确定性呢?

所以,请放下你的焦虑,让孩子去做一只薛定谔的狗。

让TA去体验探索未知世界的惊奇,让TA去感受在不断地试错与校正中完善自我。

⑩ 如今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的焦虑,家长怎么做才能不焦虑呢

有时候,我们做父母的,自己心里有些心理告尘需求扮行没有得到满足,就转而从孩子身上来寻求满足,或者自己本身也不是自主的人,也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只能随着社会的大流来定义孩子的成功。

乐观的孩子,没有多虑的家长。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家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造就的潜移默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会带着怎样的观感与取向,去分析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元素。

养育孩子一定要和善而坚定,而不是暴躁而固执。

阅读全文

与中国式家长焦虑怎么取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想去英国打工怎么办护照 浏览:880
英国公开大学什么时候成立的 浏览:389
印尼内阁统筹部长有多少个 浏览:937
印尼电厂运行费多少 浏览:222
我们为什么叫中国 浏览:517
印尼最吓人的洞在哪里 浏览:714
英国的统一服饰叫什么 浏览:481
中国中铁股票是哪个公司 浏览:825
什么蒜是印尼货 浏览:957
伊拉克和伊朗哪个更先进 浏览:411
伊朗什么时候解禁 浏览:21
意大利咖啡汲精敛露是什么意思 浏览:218
2021年意大利工资水平怎么样 浏览:153
越南的什么菜最出名 浏览:994
英国皇室喝什么葡萄酒 浏览:204
英国的武装力量由什么组成 浏览:530
偷渡越南回国能带多少现金 浏览:503
中国的法是什么法 浏览:718
中国哪个地方踢球最厉害 浏览:112
美国无人机被伊朗什么发下来了 浏览: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