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浅谈怎样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教育中
第 一,利用经典滋润孩子们的心。 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晨间、餐前的一些活动用诵读的方式开展学习经典诗词学习。适合幼儿的经典性文化读物,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还有一些简单的唐诗。不要以为孩子朗诵起来很枯燥,恰恰相反孩子们对这些朗朗上口的东西非常感兴趣。在朗诵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读音准确的语音,抑扬顿挫地去描述,童用、去想象在头脑中产生的形象。。中国传统文学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回吟’说明作品摸式的储存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对审美创作的重要性,早就被广泛认可„„今天我们仍然应该继承,让幼儿多一些祖国优美语言艺术的积淀,这对促进口语的发展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对促进左右脑功能的协调发展都极为有益 第 二,利用传统的节日让孩子们学会感恩。 我们都知道幼儿园、家庭、社区是幼儿发展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环境。而家庭、幼儿园对幼儿的成长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幼儿教育必须从幼儿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所经历的活动、承担的角色以及建立的人际关系出发,协调相关力量,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充分发挥家长幼儿园的宣传力度,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园地、宣传栏、调查问卷、育儿知识问卷、园刊等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主要教育内容,即民俗节日教育内容,如:我国的传统节日具体有哪些,在每个节日里我们希望让孩子了解一些什么内容,家长又可以在节日前后对幼儿做些什么、说些什么等等。 比如:在中秋节的时候我们请来了孩子的家长,在老师的带动下孩子和家长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中秋节。虽然孩子们的年龄小但是通过这样的亲子活动让孩子明白中秋节的意义,就是要家人团员。通过唱一唱、跳一跳、尝一尝的活动让孩子们明白整个中秋节的过程。同时,在家园栏里我们张贴出孩子在家里过节的情景。让孩子在生活中去感受节日的气氛。同时通过这些节日让孩子学会关爱亲人,学会感恩。 第 三,利用传统的游戏给孩子带来了快乐。 在过去,没有电脑、没有游戏机的时候,人们只能从身边寻找一些游戏的工具,泥巴、石子、绳子成了孩子们游戏的中心。于是,便有了跳楼梯、滚铁环、翻花绳等简单、实用的游戏。随着网络游戏等新奇玩意的出现,这些民间的传统游戏渐渐被冷落了,只有那些年长者,才对它们记忆深刻。为了激起孩子对传统游戏的兴趣,我们幼儿园每次举行亲子运动会的时候,都会设立几项传统的游戏。比如:斗鸡、拔河等。家长们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的回到了难忘的童年,孩子们在观看中看到了父母的孩童时代。这让孩子们更深的了解了父母们的成长经历,激发孩子想参加游戏的愿望。我们幼儿园在晨间活动的时候也会开展一些传统踢毽、跳格子、扔野鸭子等游戏,家长们在送孩子入园的时,家长们都忍不住来参加孩子的游戏,或者指导自己的孩子进行游戏。 传统游戏的回归,不但拉近了我们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还能增强他们的协作精神和进取心,更重要的是可以强身健体。比如:大班组织孩子玩跳绳的时候,通过规则孩子们知道要坚持跳才能让自己继续游戏,如果有人违反的规则,自己就可以再跳一次来“救”他。每次获得成功时孩子们都会欢呼拥抱。 传统的游戏不仅仅只限于在幼儿园开展,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家园栏或者网页指导什么样的年龄段可以开展什么传统游戏。比如:在中班的年龄段我们可以在家开展跳绳、踢毽、跳格子的活动。 总之,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的文化古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只有让我们的教育从学前教育开始抓起才会让孩子们了解我国的文化、了解历史、了解中国;才能让我们祖国的花朵更加茁壮成长,才能让中国始终屹立在世界的巅峰。
Ⅱ 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方法
通过艺术教育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编定校本教材;2、课堂教学积极渗透;3、课外活动拓展创新。
中学阶段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主要是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扩大视野,更好地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校特色建设的情况,我校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研发校本教材为依托,注重在《音乐》、《美术》课中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提升身体素质、愉悦身心、积极进取的教育。各教师在课题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挖掘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加强传统道德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用传统文化彰显本校的办学特色,使传统文化从行为模式、思想倾向、心理倾向、心理素质、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塑造学生的人格和行为。
Ⅲ 中华文化如何浸润校园
中华文化如何浸润校园如下:
学校是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如何更好地让中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传承弘扬好中华传统文化?
3、推进戏曲、书法、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
4、加强面闹雹或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5、在各学校建设传统文化展馆。
要努力让语文动起来、活起来,从历史故事中明液伍理,从历史笑话幽默中得智,从成语典故中积知,从对联猜谜中获趣,从多种渠道入手,积极激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肆培深,从而震撼他们的心灵,让学生人人成能手、成英雄。
Ⅳ 如何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
1、以活动为载体,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通过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一是要求学生对有关的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摸底,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现状,展望未来。这样的调查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友游腊识。
2、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加强基本人文知识训练。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学校的大课堂开设传统文学讲座,内容包括诗词曲赋鉴赏、儒家经典赏析,中国古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民好滑风民俗研究等。
3、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单的几个字不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还可以营造优美的意境。如国画,在磨段寥寥几笔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们可以创造出悠远的意境。
意义:
1、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新,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讲究崇尚伦理、注重人文理性、强调和谐观念、倡导忧患意识等等,学习和研究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进而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国民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Ⅳ 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教育
在职业教育领域中,贯穿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实施: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能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职业院校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特色校园建设。
2、加强优秀传统渗物文化教学内容与专业的联系丛旁液。从学生的专业领域出发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让学生感觉到优秀传统文化是真实存在于我们周围的。而且启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挑选教学案例,结合学生今后可能会从事的专业方向,面对工作岗位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引导学生用一种更为成熟的方式去解决。
3、成立各种学生社团。
Ⅵ 老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到现在为止,很多传统文化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常见,而且新生代的人们也没有办法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对于一个国家的传承来说,这是万万不好的,所以现在国家在各方面的提倡老师在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那么作为一个使用高科技教学的老师来说,如何教学才能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呢?
再者,现在的小学都比较注重课外实践,老师可以经常性地组织自己班里的学生去一些经典的地方做纪念,尤其是春游秋游的时候,可以组织同学们去博物馆,或者是有意识意义的传统文化宣传的地方,也可以组织学生写对联,练毛笔字,这些方式都能很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样这样也可以促进学生在语文上的进步,让学生对于语文产生了一个非常浓厚的兴趣。
Ⅶ 怎样将传统文化渗透于教育教学中
中国曾创造过独步世界的灿烂文化,然而当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及其精神却是陌生的,处在一个文化开放的、多元的大繁荣大融合的时代,他们无疑或多或少地汲取了西方的价值观念,他们普遍淡化、漠视传统文化,而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语文教学理应成为当今中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教师要掌握渗透方法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备课,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以及课标要求,从中找出相关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理出线索,制定计划,使渗透的内容序列化。在渗透过程中,要讲究因势利导,水乳交融,有机渗透;注意淡化渗透痕迹,力求贴切自然,给人以春风化雨的感受;不可牵强附会,生拉硬拽,不可破坏语文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更不能把语文德育渗透变成上政治课。例如,我们在教学先秦诸子散文《论语》、 《孟子》等着作内容时,就要十分注重使学生在弄懂文言词义旬式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自然和谐地给学生分析课文中隐含的传统道德观念。此外,还要讲究德育渗透的生动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渗透过程中,语言要生动形象,形式要灵活多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教育,尽可能地尘带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
古人陶渊明和王维的诗可以对照着读,两人都提倡归隐,前者身体力行,回归了田园;后者却是身居显位,心望田园。
他们笔下的田园固然都是美丽的,但美得不同。前者的田园是一个怀天下济苍生而不得的儒者无奈的退避,后者则颇得佛家真味,笔下的田园常常流露佛家静穆之美。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高层次的审美品格,引导他们感受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另外像陶渊明派余芦的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和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气节,时刻张扬着自主的人格、尊严、气度,把人格的独立视为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他们的这种不朽的精神对学生人文品格的养成也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三、引导学生与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
教育不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长远发展,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人文基础。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引导学生与传统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腹有诗书气自华”, “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中国近、现代无数名人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的人生奠定了坚实、长足的发展基础和动力。他们正是长期阅读传统文本,才深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以及天下为公的理念,忧国忧民的情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情操......近代着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 “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笔者在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时,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再放录音范读,使学生置身于词境中,毁亏通过体验词中忠勇将军的雄心壮志,进而树立宏大抱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专注阅读文本并与文本产生感情共鸣,才能使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才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有志报国的人。
四、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新课程标准》都强调: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还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反对把课文解析“从外部强加给学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时必须构建全新的教学理念,不能处处依赖“教参”,要敢于对课文做出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解读,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侧面引导学生琢磨、体会、领悟课文意图、匠心。比如在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引导学生读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胸怀,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自然、生命发展的同时渐渐能有新的领悟,使学生在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与作者对话,在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干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而这些体验来源于学生沉浸于文本后的独特感受,教师要尊重并加以引导。
五、引导学生诵读中华古今名着
中国古今名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小说,虽然繁荣昌盛较晚,但也经过了长期的孕育,其源头可追溯至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唐宋传奇的出现标志着古代小说已达到成熟的阶段,至元、明、清,小说终于绽放出奇花异葩,占据了中国文坛的主流。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也不可不读中国名着。引导学生诵读中华古今名着也是继承传统文化的良方之一。并且教师要在班上有意识地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语文课本附录里的“名着导读”,也为学生提供了阅读和陶冶情操的空间,一部部富有哲理而又不失生活情趣的妙文,不断锻炼着学生的心智,启迪着学生的心灵。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需要每一个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中华传统文化这颗璀璨的瑰宝才会永远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