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秦为何称为大秦!
1.经济繁荣,军力强大。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袜宏为当时先进的富强国家。由于新法鼓励农耕,使秦国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生产水平显着提高,出现了“家给人足”的局面。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成为第一大强国”。同时,由于推崇战功,使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统一度量衡,使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推动了商品交换。县制、爵制以及什伍连坐制等的推行,虽有压制人民的一面,但给民众带来某种安定,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富国强梁好团兵。
2.天下人才汇集于秦。
由于商鞅变法,秦国强大,经济繁荣,天下济世之才广集到秦。秦出现了吸收和使用外国人才的高潮,高级官员多由外国人才充任。比如武王、昭王两代先后为相者13人,其中12人非秦人。秦国还形成了一套吸收、使用外国人才的橡橘制度即客卿制度,造就了清明吏治。着名思想家荀况对此描写说,“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 ”,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怡然如无治者”。
3.军事胜利,领土扩张,国力增强。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对外战争也取得了重大胜利,领土扩张,国力进一步增加,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落后被动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长期“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的局面,提高了秦国在诸侯国之间的地位。
⑵ 《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第18集 秦始皇统一中国 音频(解说词)
第18集:秦始皇统一中国
在西安临潼区东面五公里的骊山北麓,高隆着一座土山丘,这是一座闻名中外的帝王陵,陵园占地56.25平方公里,陵墓封土现在周长仍有1700余米,雄伟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在这里,沉睡着一位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巨人,他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是他,结束了中华大地列国纷争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他因完成统一大业而名垂青史,又因实施暴政,遭千古骂名,秦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而他所主持设计的皇帝制度,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家喻户晓的秦始皇,不仅他的身世。生平功过引人注目。如今,就连座落在骊山脚下的始皇陵,也因重多未解谜团而倍受关注,神秘莫测的秦始皇陵,空前绝后的兵马俑,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烟云,感受这位伟大帝王的丰功伟绩。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的邯郸,赵国的首都,秦国公子异人正在这里充当人质,公元前259年,异人的长子出生,他就是后来彪炳史册的秦始皇,公元前250年,异人继承秦国王位,称秦庄襄王,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薨,13岁的嬴政继位,因为年幼,朝政大事控制在相国吕不韦手中。公元前238年,22岁的嬴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仪式,戴冠、配剑,这不仅意味着他已经正式成人,而且将亲理朝政。此前秦国内,形势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朝政大权已经从相国吕不韦转移到了长信侯嫪毐手中。嫪毐被吕不韦送入宫,与赵太后私通,嫪毐仗着太后的势力日益嚣张,自称秦王继父,嬴政亲政,让嫪毐感觉莫名恐惧,他盗用秦王玉玺及太后玺发动指汪叛乱,率兵进攻蕲年宫。面对这一突发事件,这位年轻的国王向世人展示了超凡的魄力和领袖才能,他迅速组织兵力,平定叛乱,将嫪毐车裂,随后罢免举荐嫪毐的相国吕不韦,将其放逐到巴蜀,吕不韦畏罪自杀,嬴政顺利铲除了两大权力集团,将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相互攻伐,战争不断,经济破坏,民不聊生,天下百姓都渴望和平,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战国七雄的激烈角逐中,经过商鞅变法洗礼的秦国,实力逐渐超迈关东六国。这是收藏与咸阳博物馆的秦国青铜剑,长度均在81至94.8厘米,远远超出战国坦皮时期其他诸侯国的宝剑,剑的表面多呈青白色,有八个的棱面,结构致密,剑身近锋部束腰,锋利无比,可以洞穿铠甲,秦剑是青铜铸造致工艺的顶峰。秦国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兵工厂,与军事装备的先进相呼应,在军队建设方面,秦国继续大力推行军功爵制,士兵们为了立功封爵,授田而奋勇作战,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在内政方面,秦国坚定不移地发展经济,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外政策方面,则采取各种军事和外交活动,不断兼并周围弱小国家,扩张领土,秦军在长平大败强敌赵国,活埋赵国四十万士卒,此时,秦国统一天下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朗。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流经今天陕让逗差西省的泾阳、三原、高陵、富平等地,绵延300余里。两千多年前新建的这项大型水利工程,却源起于一桩着名的间谍案,秦国所在的关中平原,原本土地贫瘠,降雨量稀少,粮食产量不高,这极大地影响了秦国国力。公元前246年,一个名叫郑国的韩国人来到秦国,游说秦王在关中平原上开凿水渠,引泾水东注洛水,灌溉泾水沿岸的干旱土地。秦王闻之大喜,采纳了他的意见,开始征调大量人力修建水渠。今天,在泾河中有许多巨大的石头,考古人员推测,这些石头就是当年郑国拦河筑坝时留下来的,如果这个推测属实,那么这些巨大的石头,就是当年郑国企图用来阻碍秦国进攻脚步的历史证据。
徐卫民:韩国当是应该是比较弱势的一个,在七雄里面比较弱势的一个国家,它又和秦是一个相邻的国家,秦可能灭的第一个就是韩国。这样的情况下,韩国就想出了一个疲秦的一个办法,就派他的水利工程师郑国游说秦国,然后在秦国渭河以北,修建一个引泾水到洛水的一个人工的水渠,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要修建这么一个人工的河流,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在,修到半中间的时候,秦王政就发现了,韩国这个阴谋。
郑国事件在大臣中引起激烈反应,他们认为外国客到秦国来大多是为了本国利益,企图削弱秦国,因此要求驱逐所有外国来客,嬴政接受大臣进言,下《逐客令》,驱逐六国客。李斯是楚国上蔡人,时任客卿,也在被逐之列,他愤然上《谏逐客书》,力陈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秦王欲成大业,必须不拘国别,唯才是用。嬴政看后深为所动,废逐客令,允许各国人才继续留在秦国,为秦国效力。
徐卫民:秦王政这个时候他还是,对人才还是非常重视的,所以他就没有让郑国回去(杀郑国),也没有让其他的政治家离开秦国,郑国渠的修建完成了,修建完成以后对秦国后来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这个史书里面的记载,郑国渠的修建是秦国统一的一个很好物质基础,也是关中后来成为,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此后,秦王嬴政开始重用尉缭、李斯等六国客卿,不久,提拔李斯为廷尉,成为自己的重要谋臣,受到器重的李斯竭诚效忠,他建议,对六国采取离间、暗杀与战争相结合的策略,派遣雄辩之士暗中出使六国,以黄金、珠宝拉拢诸侯名士、大臣,离间君臣关系,如遭拒绝,就派刺客进行暗杀,秦军紧随其后进行武装占领。这一计策果然奏效,日益削弱的六国更加混乱不堪,公元前230年,秦军发动强大攻势,一举灭韩国;揭开统一六国的序幕,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率兵攻破赵国国都邯郸,俘虏赵王,赵国灭亡;秦军势如破竹,前225年秦灭魏国,公元前223年灭楚国,公元前222年灭燕国,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最后一个堡垒—齐国,将六国的疆土全部纳入秦的版图。这一年,嬴政三十八岁,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秦先后消灭东方六国,结束了数百年来诸侯分立、割据混战、生民涂炭的局面,统一了中国。相传周文王时,国有万邦,春秋时期见有记载的还有一百七十余国,至战国中期孟子生活的时代,只剩下十二个了,大国只有七雄而已。从历史的长河来看,这块神州大地由万邦到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然而,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由秦始皇来完成,却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偶然。
杨振红:其实秦从孝公开始,然后一直在发展,然后不断地向东扩张,然后一直不断地在向统一迈进,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内,他就完成了这样一个统一的大业,这和他的能力、个性以及他的雄心都是密不可分的。
周时周天子称为王,战国后期,各诸侯国君纷纷僭越称王,秦王嬴政在横扫六国一统中原后,认为自己建立的功业亘古未有,五帝所不及,继续沿用王的称号,无法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于是从泰皇(即人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创皇帝称号,以往君王死后,后世根据他生前的品行功过论定谥号,嬴政认为,这是子议父、臣议君的大不敬行为,于是废除谥号制度,改以数字为序,自称始皇帝,希望秦的统治可以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水土养人,秦人世居关中沃野,身材魁梧彪悍,他们的声音敞阔洪亮,直接影响到当地最着名的地方戏曲,秦腔的品质与特色,每到天色渐晚,陕西礼泉县的文庙里都会上演弦板皮影戏,老艺人们唱着秦腔,十指熟练地挑动着皮影,台下观众凝神聚目,台上战马嘶鸣、鼓声雷动。秦腔起源于周,形成于秦,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秦腔那粗犷雄浑的特色,充分凸显了秦人骠悍雄劲的个性,由秦人组成的秦国军队,正如这荡气回肠的秦腔,激扬高昂壮烈,成为当时华夏大地上最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在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之后,秦人并未止步,嬴政继续开疆拓土,他心里的目标是统一他目光所及的天下。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将屠睢率50万大军发动了征服岭南越族的战争,平定南方之后,嬴政的目光转向了帝国的北方,公元前215年,嬴政命将军蒙恬率30万秦军北击匈奴,蒙恬大军取得大捷,一举收复河套地区。次年秋,蒙恬率军北渡黄河,将匈奴赶出阴山,汉朝贾谊称其,去匈奴7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上不敢弯弓而抱怨。嬴政对东南、岭南、西南以及北方等边远地区的持续开拓,建立起一个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至东海朝鲜、北起阴山及辽东、南至今越南北部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国,这不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具有极其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李开元:秦统一中国,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不只是统一了中原,统一了六国,他更重要,他在秦始皇和当时人的眼里,他是统一了世界,统一了天下。
秦统一中国之后,疆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为了加强对广阔领土的有效管理,对边疆地区的守护,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在今天内蒙古固原境内有一段长度为一百多公里的秦长城遗址,依山就险,就地取材,由褐色的板岩石片堆砌而成,将北方草原和戈壁沙漠隔绝在外,每隔一段都设有烽火和障城。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抵御匈奴入侵,北方的秦、赵、燕三国都曾在边界上修筑长城个。深切体会到长城战略价值的秦始皇,从内地征发上百万民工,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绵延5000余公里,号称万里长城,对巩固秦国北方边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千多年来,长城有效地防范了北方游牧民族对内地居民的侵扰,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到了明代,进一步对长城进行了全面的整修重建,万里长城仅仅是秦国庞大军事工程的一部分,还有一项伟大的工程,至今鲜为人知。在陕西省富县的崇山峻岭中隐藏着的一些泥石夯就的道路,每天都有车辆驶过,仔细观察这些道路,当年修筑的遗迹依然清晰可见,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速公路—秦直道,直道从都城咸阳开始,向北直达内蒙古九原,长约700余公里,路面平均宽20米,最宽处达60米,直道是秦始皇为攻防匈奴,令大将蒙率数十万士兵、百姓修筑而成,是一条重要的军事道路。
陈兰:我们现在所在这个位置,就是秦直道的富县车路两端,秦直道往南起咸阳淳化,北到内蒙古的包头,就是史书上对秦直道的建造的方式,只有这么四个字,就是堑山堙谷,遇到山,他就把山劈开,遇到沟的话他就把沟填上,所以呢,在这个秦直道上我们能看到他开山的地方,也能看到他夯土的地方。
秦直道纵穿陕北黄土高原,沿海拔1600米的子午岭一路北上,所经之处,地势险恶,人迹罕至,遇到大山也不绕开,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大部分路面依旧保存完好,有些道路至今仍可使用。秦直道是用黄土夯筑的,由于夯筑的十分结实,至今在直道上种树也无法成活。为了证实史书上对秦直道的描写,考古学家对道理遗迹进行了勘测。
陈兰:车路两端,挖过四条文物考古的探沟,这个探沟挖出来以后,它路面的结构是中间高两边低,靠沟的这边有夯土,最高的夯土层有8米高,有4米多宽,。所以,就是说它夯土,当时的这种技术跟排水,还有这个路面中间两边低的这个结构,跟现代的高速公路的建设结构是一模一样的。
然而,直道只是秦帝国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中的一环,为了有效控制广阔的疆域,秦始皇下令修建从首都咸阳通往各地的道路,称为驰道,着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四方道等,秦始皇以都城咸阳为中心,建立起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交通网络。据统计,秦修建道路的总长度约6800公里,大约四个世纪后罗马道路的总长度才达到5984公里。四通八达的交通,即促进了各地物资的交流和商业的发展,更为军队及人员的快速运输提供了便利,提高了秦朝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能力。
卜宪群:秦统一以后,他为了实行文书管理,他要建立庞大的道路、交通,还有邮驿系统,还是为了加强统治,因为秦统一以后,他面临的形势是非常复杂的。比如说东方的这些国家,对秦并不服从,而时刻准备着东山再起。所以秦,包括汉初很长的历史时期,对这些六国的势力都是非常防范,他只有建立这些道路,才能够快速的对这些可能出现的反抗势力进行镇压。
作为皇帝,秦始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秦始皇以执政勤勉着称,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文书章奏上呈到中央,秦始皇都要逐一审阅,亲自批示。当时的文书,是在竹简木牍上书写的,秦始皇为了给自己定每天阅览的数量,以衡石量书,即用120斤的衡器石称量,不完成定额绝不休息。为了建立一人天下的集权体制,秦始皇一方面不断强化个人专制,一方面大力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在中央,秦始皇着手建立了一套以公卿为首的庞大的百官体制,通称公卿制,在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下设掌管具体政务的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诸卿,分掌司法、财政、京师戍卫等政务。国家军政大事,通常由公卿大臣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做出裁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杨振红: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的这样一个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官僚制,确实使皇帝的统治,可以直接贯彻到每一个人,废除了贵族的世袭制,选择、选拔官吏来管理这些百姓。
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龙山县的古城的一口古井里,发现了36000余枚秦代竹简。
谭富:整个一号古井,就是(发现)36000余枚简牍的一号古井,它的井口四周全部都是大小均等的楠木,以榫卯的结构镶嵌而成,出土的简牍文字总计在20万字左右,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秦代历史发现文字总数的十倍有余。
考古人员在对秦简进行整理时,发现了大量写有洞庭地名的简,《史记》明确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但是其中并没有洞庭郡,洞庭郡名的新发现,反映出秦始皇时设置郡县的实际情况远比文献记载的要复杂得多。
杨振红:秦始皇二十五年,或者应该叫秦王政二十五年的时候,在湘西建立了洞庭郡,它(里耶秦简)主要反映的,还是秦的地方行政是如何运作的,郡县制是如何展开、发展的,中央与郡县之间的是如何进行统治,如何进行联系的。
里耶古城地处武陵山脉腹临酉水河而建,城墙、城壕、水井、道路、官署等结构和布局完整,里耶秦简表明,两千多年前,里耶是洞庭郡下辖迁陵县的县治,秦在全国推行的郡县制分为两级行政体制,分社主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的长官,郡行政长官称郡守,军事长官称郡尉,监察官称郡监,郡下设县,万户以上为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为行政长官,同时设县尉主管军事,县丞为行政副长官,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不能世袭。县下设乡、亭,乡下设里,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皇帝和中央通过严格的文书制度,将中央的政策、法规推向全国,并及时掌握地方的治政情况和动向。
徐卫民:从中央到地方就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后来影响了中国历史2000年,我们知道一直到清代,仍然实行皇帝制度,而且这个郡县制度不但影响了我们中国,到现在在实行,而且很多的国家也在实行郡县制度。
然而,秦始皇废除西周实行800余年的分封制,在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公元前213年,一次朝宴上,博士淳于越抨击郡县制,主张重新分封,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认为,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祸乱百姓,建议除医药、卜筮、农书外,将民间所藏诸子百家书全部焚毁,有敢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这一建议正合秦始皇的心意,全国各地燃起焚书的熊熊火焰,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焚书事件,焚书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许多珍贵的先秦文献典籍因此失传。焚书次年,卢生等人因求不到长生不老药害怕秦始皇怪罪,偷偷商议:秦始皇刚愎自用,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不可能求到仙药,相约逃走。秦始皇闻知大怒,让人彻查诸生,是否有制造谣言迷惑百姓者,共查出460余人,下令将他们全部活埋,史称坑儒事件。
卜宪群:焚书坑儒,当然后来也被一些思想家,也把它放大了,过于放大,当然它本身是一个文化政策,体现了秦始皇这个人的极端的残暴的这一方面,这样一种政策应当说是对文化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当然,也从意识形态上进行一个控制的这样一种反应。所以,他这样的一种文化政策,是与他的这样一种集权体制是相伴相随的。
为了便于全国各地的交往和经济商贸往来,加强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巩固大一统的意识形态,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统一全国文字。战国时期,各国文字虽然基本机构大致相同,但繁简程度和偏旁位置却有差异。秦始皇命李斯以战国时秦人通用的小篆为基础,加以规范,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在全国推广,同时废除其他各异体字,在当时民间更为通用的是秦隶,隶书书写简易,相传为程邈所作。
但实际上,是战国以来不断演变而来,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统一和简化文字,即有助于文化普及国家政教的推行和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中华民族长期保持文化认同和凝聚力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统一全国经济方面,秦始皇只要采取了两项措施,第一,统一度量衡,将商鞅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器推广到全国,第二,改革币制,废止六国货币,全面推行秦的半两钱,实行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的复本位货币制。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严禁私铸,如果说,版图疆域的空前拓展与统一是秦始皇完成中华统一大业的第一步,那么,统一文化和经济则是他为统一大业迈出的第二步,只有迈出这一步,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统一,才能建立起一个有稳定根基的统一的中华帝国。
在当时人们所描绘的大一统的盛世景象中,圣明的君主要定期在疆域内进行视察,称作巡狩,还要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自认为功盖三皇五帝的秦始皇显然不能缺少这样的仪式,从统一中国的第二年开始,秦始皇便开始举行声势浩大的巡游活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巡游选择东方,他登上泰山,刻石立碑,举行封禅仪式,铭刻下自己的丰功伟业。秦始皇更追求现实的享乐,统一战争开始后,秦每灭一个国家,便在在咸阳仿制该国的宫殿,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开始在渭南上林苑营造规模更大的明宫,规恢三百余里,先建前殿阿房宫,占地八万多平方米,上可容纳万人,下可竖五丈旗,周围修建阁道,直抵终南山。自继任王位起,秦始皇便开始在骊山为自己修建陵墓,他希望自己死后,也能像生前一样享受荣华富贵。
1974年,陕西临潼几个农民的意外发现,震惊了世界,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到规模浩大,阵列整齐的秦始皇兵马俑身上,这些高大魁梧、气宇轩昂的兵马俑,显然是以秦军官兵为模特经过陶工精心烧制而成。临潼是兵马俑的故乡,至今,在秦始皇陵附近的村子里,当地人仍仿照古法制作兵马俑,兵马俑多用陶冶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然后先烧后结。在这个庞大的兵马俑坑中,矗立着几千个秦俑,每个秦俑栩栩如生、富有生气,几十辆战车,几百匹战马,几千名战士整齐的排成军阵,前三排是前锋弓弩手,随后是步兵和战车,排成三十三列纵队,这是军阵的主体,最后三列为后卫,军队两侧为侧翼,军士皆面向外,护卫中军,6000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组成了强大军阵,生动在现了当年秦军的魏武雄姿。而离兵马俑坑仅一公里左右的地方,秦军最高统帅秦始皇就安葬在这巨大的土堆下,继续指挥着他这支庞大的地下军队。
田静:秦始皇帝陵墓的修造工作,从秦始皇13岁继承王位开始,一直到他死的时候,经过了38年时间的修建,方圆56.25平方公里,非常庞大,就是从秦始皇的陵墓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扩展7.5公里,在这56.2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600多座陪葬的墓和渠。
秦始皇同时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耗费巨大,修建工匠,刑徒多达70万人,秦始皇在短短数十年间,一面对外大肆兴兵,一面对内改革制度,大兴土木,它使得刚刚建立的帝国很快便危机四伏。公元前211年,一块陨石落到东郡,有人在陨石上刻上:始皇帝死而地分,预言秦帝国在秦始皇死后,就会分崩离析,秦始皇大为光火,下令官吏迅速破案,但一无所获。秦始皇于是下令,将住在周围的人全部杀光。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等随行。行至今山东平原县南时,一向身体强健的秦始皇病倒了,病情来势凶猛,秦始皇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写信给在上郡监军的长子扶苏,让他速归咸阳送葬,继嗣帝位。一这封信被掌管玺印的赵高扣了下来,赵高曾任胡亥师傅,并深得其宠幸,野心勃勃的赵高想利用自己的职权,立胡亥为帝,以此改变自己的命运。七月,秦始皇捱到沙区时,终于一命呜呼,享年49岁。
卜宪群: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的时候,病死在沙丘,那么他病死以后,当时所知道的人是很少,他为了防止事情败露,就拉了一车鲍鱼与秦始皇的车同行,以此掩盖秦始皇的尸体所发出的腐臭,后来他们是严着河北到内蒙、到包头,从包头再南下到咸阳,就是走秦直道这条线回到咸阳。
叱咤风云的秦始皇生前恐怕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竟会以如此不堪的方式告别人世。秦始皇死后,赵高胁迫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赐死扶苏,将军蒙恬,胡亥回到咸阳后即皇位,为秦二世。公元前209年7月,大雨滂沱。陈胜吴广为首的九百名戍边壮丁,因为大雨耽误了行期,按照秦法,误期当斩,于是他们揭竿而起,各地民众纷纷响应,反秦起义迅速遍及全国。公元前207年,赵高逼迫秦二世自杀,去二世侄子子婴,去皇帝号,改称秦王,子婴杀死赵高。次年十月,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陷武关,秦王子婴投降。秦始皇一手缔造、盛极一时的大秦帝国,仅仅经历了15个春秋便轰然倾覆。
李开元:秦的统一它是结束了周以来的长期的战乱,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那么这个历史过程是历史的一个发展的趋势,但是我们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各当时秦的统一,它是用的是军事征服,就是暴力征服,那这样它并没有考虑到各国各地的具体的名意。
徐卫民:他把大量的人力不是用在发展经济上,而是用在了大兴土木。比如说说他修长城,修直道、修驰道,修大型宫殿,像阿房宫,这些工程实际上是把全国人口、有效劳动力的10%到15%,都用到这个上。
历史上很少有伟人像秦始皇这样在其身后备受争议,有人誉之为千古一帝,有人称之为暴君,对于这一点,西方人似乎难以理解,在他们看来,秦始皇时东方世界的凯撒大帝或拿破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他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秦始皇创立的丰功伟业,很少有人能够企及,他为实现中国统一所采取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不仅给中国、也给世界留下了难以估量的丰厚遗产。
李开元:对秦始皇,我自己觉得他是一个强君,强大的强,非常强势的一个君王,而不是一个暴君。他在历史功绩,我们讲统一了中国,秦统一以后建立一个整套的制度,我们2000年都动不了,这个统一国家、这个制度,包括中国需要一个统一国家这个观念,就因此以后就固定下来。
秦始皇花费半生精力完成统一大业,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然而,长年累月的战争也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秦始皇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举办各种盛大典礼,也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促成了秦的速亡,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仅从疆域上、更是从文化上、民族心理上铸就了中华民族这个东方大国的不可撼动的牢固根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⑶ 秦国是怎么从弱小国变为强大的
秦国在战国初期本是比较弱小落后的国家
直到秦孝公时期,秦国力图改变自身的落后,向列国或指招贤
卫国人卫鞅入秦,深得秦孝公赏识并加以重用
卫鞅就开始了历史着名的商鞅变法!
商鞅是卫鞅后来的官名,卫鞅在变法强秦后,秦孝公赐爵商君,后来就叫商鞅了
战国初期,秦国是弱小之国
旁边是魏国,南边是楚国,和两大国接壤
当时秦国实力较弱,随时有被灭国的危险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政治,商业,农业,军事制度等被商鞅改
秦国发展开始蒸蒸日上,步入正轨
而魏国有心灭秦国,但因为中原战事腾不出手
中原地区大概在今河南省一带,是当时古代战国必争之地
中原富庶,人丁兴旺,各国都想独占
而当时其他很多地区都尚未开发,像关中,江南等都还没有得到开发
中原成了当时的香饽饽
而魏国在战国前期是很强的,国力军力皆是战国第一
但那时的魏国君臣穷兵黩武,自认为不可一世,大肆派兵震慑列国,并想一统三晋(三晋指的是魏国,赵国,韩国,当时它们三国在以前是一个国家,后来分裂成三国,历史称三晋)
再逐步挑战周边的大国,比如齐国和楚国
齐国和楚国是当时的大国,实力也不用说,但不是魏国对手
后来齐国利用计策帮助赵国和韩国,当魏国派兵攻打它们时
齐国就派大军直接去攻打魏国都城,魏国不得不调回军队
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围魏救赵,救韩
齐国在魏军回师的时候,设伏兵,袭击魏军
魏军被齐军重创,魏国军力大损,也因此从战国第一的位置陨落
魏国再也没有崛起了
秦国也因此得到了时机发展,没有其他国家攻打,得以全力变法改革
战国中期,秦国崛起变强,列国开始将目光转移到秦国身上
此时秦国秦孝公去世,秦国贵族开始反对变法
因为商鞅变法损害了他们的利衫搭配益,秦孝公在世时它们不敢反对
后来秦国继位的新君王是秦孝公之子,赢驷,历史称秦惠文王
不过赢驷继位初,为了稳定各方势力,他把商鞅给牺牲出去了
商鞅被车裂,不过赢驷却坚持商鞅之法,不允许废除
在赢驷这一代,秦国以商鞅之法为根基,继续发展实力
吞并了很多土地,扩大了人口,秦国不断强大,成了战国强国之一
战国中期,则形成了秦齐楚魏韩赵燕七国并立的局面,称战国七雄
秦国虽然崛起变强,但还没有到后来一统六国时的强大实力
目睹秦国强大带来的威胁,六国计划联合攻秦,甚至是灭秦
以战国中期的六国来看,六国实力远高于秦国,秦国一国不是对手
六国当时虽然是联合,但彼此都有心机城府,并不是团结一致牢不可破
秦国利用了六国之间的不信任,采用贿赂,威胁的手段,离间六国的关系
六国中的一部分国家便中途撤军回国,给其他国家造成了影响
各国便不再攻秦,各国都撤军回国,六国联盟宣告失败
因此,也说明了秦国的发展是一路从危机中度过的
秦国长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并未被其他国家重创
基本保留了国力军力,得以继续发展强大
战国后期,秦国人才井喷,出现了白起,范雎等一批历史人物
秦国因长期的发展,国力达到巅峰,开始频繁的对外征战
秦国依靠其自身强大国力和人才
对外积极征战
范雎提出远交近攻,交好远处的齐,燕,攻近处的魏韩赵楚
军事上,由白起率军作战
秦国在此时期,重创了魏国,赵国,韩国,楚国
四国国力,军力大损
齐国和燕国,保持中立,对四国没有伸出援助之手
秦国在战国后期,严重削弱其他国家的力量
占领了它们的土地城池,扩充了财产人口等等
秦国在战国后期,一跃成为一霸,名副其实变成了战国第一
到了嬴政(即秦始皇)继位时,秦国国力空前强大,军队骁勇善战
而其他六国,无论是国力,军力,都远远比不上秦国
形成了秦国独强,一国打六国的格局
因此,秦始皇嬴政派出大军逐一攻伐六国
六国被逐一灭亡,秦国则一统六国,统一天下
因此,秦国变强的过程大致如此
简单说,秦国的强大离不枝凯开以下几点
秦国君臣团结,君强臣贤
秦国重视人才,无论是何出身,是哪国人,只要有才即可重用
秦国制度优越,秦国借助商鞅之法,改革彻底,国家人民凝聚力高,发展快
秦国以商鞅变法彻底改革制度,秦国变法开创了战国时超前的法治理念,对于战国时期的那个年代背景,秦国的制度对比六国来说优越明显,商鞅之法简单讲就是说要凝聚一切秦国力量,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一视同仁,赏罚一致,有功的就赏,有过的就罚,比如种田丰收多缴粮的地方或者个人,还有打仗杀敌取其头颅者,皆可封爵赏金,大大激发了国内人民的积极性,秦国人无不向往赏金爵位,人人都遵纪守法,秦国怎能不强
秦国从弱小到一统天下时,秦国代代君王皆是强盛,无一代昏君,并且重视人才,秦国发展史上,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相当于丞相,宰相),十有八九全是六国的人才,六国看出身,看家世,条件不合适的便不重视不待见他们,他们的才能被秦国赏识,秦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他们赐以高官重权为秦国效力,比如商鞅,张仪,范雎,李斯等等,哪一个是秦国人呢?
⑷ 王朝的引证解释王朝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王朝的引证解释是:⒈谓天子视朝。引《周礼·地官·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郑玄注:“王日视朝于路寝门外_师氏_察王之视朝,若有善道可行者,则当前以_王。”⒉犹朝廷。引《汉书·韦贤传》:“王朝肃清,唯俊之庭。”宋陆游《董逃行》:“危难继作如崩涛,王朝荒秽谁_薅。”田北湖《论文章源流》:“而此史者,记事与言之凭藉;异夫三代属于王朝公廷,一氏一人之典要。”⒊犹朝代。历史上指一个国家由某一家族统治的时代。引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扒让编第一章第一节:“此后历代统一王朝订立的制度,基本上是沿袭秦制。”。
王朝的引证解释是:⒈谓天子视朝。引《周礼·地官·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郑玄注:“王日视朝于路寝门外_师氏_察王之视朝,若有善道可行者,则当前以_王。”⒉犹朝廷。引《汉书·韦贤传》:“王朝肃清,唯俊之庭。”宋陆游《董逃行》:“危难继作如崩涛,王朝荒秽谁_薅。”田北湖《论文章源流》:“而此史者,记事与言之凭藉;异夫三代属于王朝公廷,一氏一人之典要。”⒊犹朝代。历史上指一个国家由某一家族统治的时代。引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此后历代统一王朝订立的制度,基本上是沿袭秦制。”。拼音是:wángcháo。结构是:王(独体结构)朝(左右结构)。注音是:ㄨㄤ_ㄔㄠ_。词性是:名词。
王朝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仔猜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王朝wángcháo。(1)朝代。(2)朝廷。
二、国语词典
朝廷、朝代。词语翻译英语dynasty德语Dynastie(S)_,Herrscherhaus(S)_,Kaiserhof(S)_,K_nigshof(S)_法语dynastie
三、网络解释
王朝(汉语词语)王朝(wángcháo):指朝代、朝廷。与皇朝有区别。(能统一区域文明的封建皇朝且最高统治者拥有皇帝称号的政权宜用皇朝;区域小国、分封诸侯国、藩属国或割据政权且无论统治者称帝称王宜用王朝。)两种用法:1、“王”名称为最高统治者的政权,例如先秦时代的周王朝,周天子亦称大王。2、“皇帝”名称为最高统治者,同时分封了一些诸侯王或有藩属国,皇朝就高于区域性的王朝。例如汉皇朝下面,诸侯淮南国就有淮南王朝。秦朝(皇朝)的前身秦国(王朝)只是周朝治下诸侯级的政权,秦朝统一中国则是统治全中国的朝代,秦王称始皇帝。英国女王与英国女皇的区别:后者在大英帝国时期有,现在英国国王也是英联邦元首,此联邦性质特殊,称王或称皇帝都有某种道理。错误说法——“朝鲜皇朝”。历史上,朝鲜只有王朝,没有皇朝且朝鲜的封建统治者只称王,不称帝。朝鲜王国对中央皇朝称臣,是中华的附属国(元朝)或藩属国(明朝和清朝)。东亚历史上,皇帝穿黄色冕服,诸侯王或藩属国王只能穿其它颜色的,例如朝鲜国王只能用红色,泰国国王在清亡后服色才用黄色;皇朝的龙旗是五爪龙,王朝的龙旗是四爪龙,至今不丹国旗还是四爪龙。区别:国名加“朝”与年号加“朝”,“唐宋元明清”指整个朝代历史;而“万历朝”或“干隆朝”只指使用该年号的皇帝当政的那一代。欧洲的“王国”概念和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概念有出入,翻译后所表达的语义需甄别。
关于王朝的近义词
朝代皇朝帝国霸业
关于王朝的诗词
《赠致政王朝奉》《落成王朝奉庙以薄恙不获预谢谢刘宰并诸乡丈》《题王朝英修念此型竹斋》
关于王朝的诗句
共助成王朝太室而况立王朝只合是端坐王朝
关于王朝的单词
关于王朝的成语
王孙贵戚盆朝天,碗朝地称王称伯南面王乐王祥卧冰暮暮朝朝王侯将相王尊叱驭霸王别姬富埒王侯
关于王朝的词语
霸王别姬天王下界王侯将相南面王乐王祥卧冰王孙贵戚王尊叱驭富埒王侯
关于王朝的造句
1、李白虽有八斗之才,在唐王朝也很难一展抱负。
2、晚清时期,西方列强乘人之危,逼迫清王朝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3、三大战役结束后,蒋家王朝的统治已是岌岌可危,不可终日。
4、农民起义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封建王朝席卷而来。
5、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兴衰史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王朝的详细信息
⑸ 《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第17集 秦国崛起 音频(解说词)
第17集:秦国崛起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战国是一个天崩地坼的时代,东周瓦解,群雄逐鹿,战事不断,诸侯兼并,弱肉强食,异常险恶的局势,使各诸侯国常常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强者并非总是强者,弱者也可以通过有效的变法来成为强者。而秦国的崛起尤其出人意料,这是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奇迹,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是结束了数百年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国得以建立。自此,中国以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于秦国的崛起充满了好奇。究竟是什么使它实现了由蛮荒小国到无敌强国的惊天逆转。
公元前九世纪末,嬴姓族长非子因擅长养马得到周孝王的重用,封为附庸。在今甘肃东南渭河上游秦地建造城邑,从此称作秦。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赐予今陕西岐山至丰水之间的土地,秦国从此正式跻身于东周诸侯之列。然而,周平王其实只给秦襄公一张空头支票,此时的秦国封地实际上处在游牧民族西戎的控制之下,秦经过几代人的浴血奋战,才夺回这块土地。以后,在西戎的包围下,秦国艰难地寻求着生存与发展,也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秦人崇武尚勇的个性。秦国独特的发展史和封闭落后的状态,使一向以文明开化自居的中原各国,长期以来一直不把秦视为同类,而看成蛮夷之国。
曾振宇:因为当时秦国的地处西陲、落后,立国时间比中原国家晚了大概有两个多世纪,和西戎杂居在一块,所以中原这个国家盟会的时候,往往是不会邀请秦国参加的,认为秦国这个是野蛮落后的国家。
在秦国的历史中,秦穆公是一位重要人物,他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以知人善任着称,在百里奚、骞叔等贤臣的辅佐下,秦国在对东部强大的邻国晋国的外交与军事上取得一系列胜利,第一次将疆域东扩至黄河以西,秦穆公还成功的将西戎的使臣由余招致麾下,大败西戎。然而,一个国家的真正强盛缓带不能仅靠一个强势的君主,要想彻底摆脱落后的局面,秦国更需要先进的制度和法律。秦穆公去世后的三百年里,秦国曾一度陷入了一系列混乱之中,经历了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代乱政,国力衰弱。而此时,而此时,中国社会正经历了一场剧烈的大变革,各诸侯国纷纷变法,从早期宗法分封制国家向中央集权官僚制国家转型。 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被分为三个国家,其中,魏国率先由李悝推行变法,发展农业生产,并在各国法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成文法法典《法经》,使魏国迅速跃迁为最强大的诸侯国。秦国内部却千疮百孔,长期内乱和落后的体制,导致农业凋敝,经济萧条,王权斗争使君臣失和,吏治混乱,拖沓成风,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威信。秦国民风虽然彪悍,但百姓热衷于私斗,而不愿为国作战。
公元前五世纪初,魏国从秦国手中夺回河西之地,这对于秦人来说,不仅是莫大的耻辱,更加剧了强烈的危机感,然而,危机也可能变成最大的动力,公元前362年,志向远大的年轻君主秦孝公登上君位,他立誓要复穆公之故地,夺回河西之地,改变诸侯卑秦的局面。要达到这些目的,秦孝公意识到,必须要改变秦国混乱落陪兄后的局面,否则将没有生存之路,他迫切需要一位目光远大、能够通盘考虑并执行有力的贤才,能够对秦国实施全面的改革。于是,秦孝公颁布了一道求贤令,开出了最优厚的待遇,宾客群臣能有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一位身在魏国的青年,闻听此令,怦然心动,他就是商鞅。
商鞅,原名公孙鞅,出身卫国公族,所以也被称为卫鞅,后来因秦孝公将商邑封给他,才被称为商鞅或商君,商鞅自幼喜好刑名之学,他来到最早实行变法的魏国,学习《法经》,希望能大展宏图,但是事与愿违,他并没有得到魏王的青睐。当商鞅听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依然携带《法经》来到秦国。史载,商鞅见到秦孝公后,先说以帝道、王道,即实行仁政,以德化民,这样的治国措施,需要很好的基础,需要数代人的努力。而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帝道、王道,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务实的孝公,迫切地希望自己在位时,就能够实现强国理想。所以,对帝道、王道并不敢兴趣,商鞅最后讲述以芦哪袭霸道为核心的强国之术,顿时深深吸引了孝公,不由自主地膝盖前移,离开了坐席,语数日不厌。商鞅所说的强国之术就是变法,即通过改革法令制度,迅速走上强国之路。对秦孝公而言,商鞅为他描绘了一幅令人振奋的变法蓝图,孝公为此深深折服。正是这种世间难得的君臣之间的相知和默契,成就了这项奠定秦统一大业的改革。
任何改革,都会遭到传统观念和保守势力的质疑与阻挠,早在商鞅之前,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推行变法,尽管取得了部分成效,但最终都因无法彻底贯彻而以失败告终,商鞅虽然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但在秦国推行全面变法,同样困难重重,变法还未开始,商鞅就面临着秦国各种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质疑。
杨振红:当时旧贵族两个最重要代表就是甘龙和杜挚,他们就是坚决的反对变法,他们的主张,就是说你如果进行变法的话,那一定会讲了引起天下大乱,商鞅进行了那个坚决的驳斥,他认为就是三代的圣王,都是不拘于过去的礼节,而达到了一个王的境界。所以他认为只有愚蠢的人,才会拘泥于过去的法制,而只有圣明的人,才是一个开启一个时代,创造一个制度的状态。
在现在的三秦大地,一出关于商鞅变法的戏剧即将登上舞台,作为经典保留剧目,《商鞅变法》曾多次获得秦腔戏曲界大奖,如今,这个剧目最后一次演出距今已经五年,似乎已经和商鞅变法一样,成为了历史。然而,编剧王军武和主演刘志政却想要改编剧本,把这出戏重新搬上舞台。
王军武:咱们提倡这个以史为鉴,历史上发生的这些有名的事件,或在这个现实生活中,有很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把这种精神呀,以秦代的那一种的历史故事反映出来,对咱们这个现实的来说,有一个启迪作用,有一个推动作用。
秦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源于西周,成熟于秦,如今这种以唱腔高昂激越、曲风刚劲急促着称的艺术,仍在陕西各地盛行。然而,重新把《商鞅变法》搬上舞台,仍所面临着不小的困难,最大的问题是,三秦大地没有多少人看好《商鞅变法》这出戏。现实历史中,商鞅所面临的困难更加巨大,在制定好变法之策后,商鞅并没有立即公布,他希望以一种巧妙的方式精彩亮相,以便将他的立法精神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
这是一件微小但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件,商鞅让官吏在市场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宣布谁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赐十斤黄金,对于这样的好事,百姓实在难以置信,商鞅将赏金加到50斤,一时间,全城轰动,百姓纷纷围观,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走了过去,将木头搬到为了北门,商鞅当即兑现承诺,以此向国民宣示变法的决心和信用。它向一根细小的杠杆一样撬动起强大的变法机器,一幕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戏就此拉开大幕。
商鞅变法历时十余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这是流传久远的《商君书》,它记载着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强调以法治国,将奖惩机制贯彻到法令的各个方面,为了使秦国迅速强大,商鞅将举国之力集中到农业和军事上,实行强有力的农战结合的战略。然而,由于《商君书》内容芜杂等原因,一般认为此书不是出自商鞅之手,而是商鞅信徒和法家的综合之作,更有学者将《商君书》视为伪书。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荡涤之后,除了这本《商君书》,商鞅时代的典籍完全消失。长期以来,后人对于商鞅变法的研究,因物证的缺失难以取得进展。这里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作为秦国故地,这里收藏着大量秦国时期的文物,然而,却无法找到直接记录商鞅变法的只言片语。不只这里,整个中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关于商鞅变法的原始文字记录都荡然无存。
这些古老的器皿,尽管形态、时代、材质各异,却都做工精巧,它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爵,爵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形状像雀,古代贵族祭祀宗庙时,要向先祖献上美酒。爵因此成为贵族专用之物,也成为身份的象征,用以排列贵族、士人地位的高下。商鞅将秦国原有的爵制加以改造,整齐为二十等级,重新制定爵位的获取、升降、继承等原则,其基本精神是:有功这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以军功作为赏爵的惟一根据,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者,不管其出身是贵族、士人还是农民,都可以根据斩首的数量赐予爵位。战败时,则要削夺爵级,男子成丁时只是降若干等级,继承父亲的爵位,若想得到父亲同样的爵位,他们必须凭借军功。
杨振红:变法的一个最核心的内容,实际上是一个爵制改革,它是以这个爵制改革为轴心,来铺开他的变法的,把这个爵,从贵族专有物变成了一个庶民也能获得这样的一个身份,这个就打破了原来非常严格的贵族社会。
爵,虽然给了我们直观印象,但他毕竟不是商鞅变法的直接证据,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无比盼望的能找到有关商鞅变法的原始文字记载,它们应该被记录在当时使用的简牍上,然而,在当年秦国的故土上,至今没有找到这些承载着秦国崛起的密档。但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远离秦国的土地,现在的两湖地区,却有着几项震惊世人的考古大发现,间接佐证了《商君书》的真实性。1983年在湖北省江陵市张家山荆州博物馆,在整理三个西汉初年的墓葬时,发现了大量竹简,张家山汉简中发现的西汉初年吕后时期的法律文书《二年律令》,其中有完整的名田宅律文,虽然它是汉初的法律,但由于汉承秦制,可以确定其基本精神承自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以前,秦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实行贵族土地等级占有制,采邑地主将土地按户分配给农民耕种,定期轮换,农民对土地没有任何权利,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商鞅以二十等爵制为基础,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名田制。名:意味把土地登记在自己的名下以示占有,新法规定。庶民以上者均可以根据身份占有数量不等的土地,土地可以继承,从而将土地占有权扩展至普通的农民。允许通过开荒、转让、买卖等方式,自行获得限额内的土地,以解决授田不足的问题。律文规定,没有爵位的公卒、士伍、庶人,可占有一顷田一宅,二十等爵位第一级爵公士,可占有1.5田1.5宅,爵位越高,田地的数量就越高,至十九级的关内侯,可占田95顷宅95宅,是普通庶人的95倍。商鞅的土地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的迅速发展,使秦国的富强不再是纸上谈兵,为了增加国家收入,商鞅开始征收户口税,强制实行小家庭制,规定一家除一子承嗣外,其余儿子结婚后必须分家,单独立户,否则加倍增收户税。至此,五口之家的小家庭成为中国家庭的基本模式。
杨振红:《汉书食货志》里头就记载了一段当时西汉中期,大儒董仲舒的一段记载,说:至秦则不然,商鞅改帝王之制,然后,废井田开阡陌民,民得卖买。确实反映了,说商鞅变法确实是一个具有非常划时代意义的这样的一个变化,因为商鞅的土地制度改革,允许土地买卖,这是在更古未有的。
如果说富国之本集中体现在农业上,那么,商鞅的强国之道,则体现在军事上,他采取了最严厉的奖罚机制,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如果没有军功,宗室也将被剥夺爵位属籍。为促使秦人勤于耕作,用于作战,商鞅制定了残酷的刑罚,民众逃避农战受到的处罚,比农战还要痛苦,而在奖励方面,商鞅抑制百业,使秦人只能在农业和战斗中获得进爵之路。变法措施,严重的削弱了秦国贵族的既有利益,顿时引来强烈的反弹,他们纷纷用各种方法,来阻挠变法,并鼓动百姓闹事。在秦孝公强有力的支持下,商鞅坚持依法治国的信念,通过严格的法律和违法必罚的铁腕手段向敢于挑战法制权威的各方势力宣战。秦人因长期与戎人杂处,个性好勇斗狠,私斗成风,私斗破坏了社会的稳定,造成严重的内耗,商鞅下令严禁私斗,违者根据情节予以处罚,然而秦人几百年来,野蛮粗鄙的陋习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商鞅面对的是整个秦国社会的强大阻力。
据载,商鞅一天之中在渭河边行刑的囚犯就多达700余人,渭水被染成红色,嚎哭之声震天动地,这样的法律令国民难以接受,新法推行一年间,前来国都上书反对者数以千年,一时间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变法风潮,商鞅对孝公说:这些人都是扰乱教化之民,将他们全部流放到边疆。接着,又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件,这个事件成为考验商鞅和秦孝公变法决心的试金石,秦孝公的儿子,太子驷触犯了新法,根据新法,太子应处以在面颊上刺字的珡黥刑,以往有刑不上大夫的规定,对贵族豁免肉刑。但商鞅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此,一定要依法处置,秦孝公再一次给予了支持,由于太子是君嗣,不能对他本人施刑,就将太子的两位师傅分别实行了黥刑和割鼻的劓刑,以惩戒他们教导不力,几次事件后,再也没有人敢轻易议论,触犯新法,新法在全国顺利推行开来。三年后,变法的成效初步显现,史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曾振宇:轻罪重罚,严刑峻法,以法治国只是商鞅思想的第一个层次的内涵,第二个层次的内涵,我称之为商鞅所说的道德理想主义,用商鞅自己的话来讲,就是以刑去刑,真正的社会高度文明化,是在这个社会长期的法制之后才能够实现,到这个境界,到了这个程度呢,甚至,老百姓都不需要官员的存在,不需要这个法制机构的存在,是非对错,大家都能够自裁于心。
咸阳位于丰水和谓水交汇之处,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是控制东西交通的重要通衢,孝公十二年,将国都从渭水上游的栎阳迁到咸阳,并以迁都为契机,启动了第二次变法。此时,商鞅已被封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良造,他将更加彻底地推行变法,进行全面的制度改革,传统的分封制正迅速向郡县制转变,商鞅将原本分散的小乡、邑、聚等自然部落,按照大致相当的规模编制在一起,设置地方行政组织:县,全国共设31个县,县设县令,掌管一县行政,县尉掌管军事,县制使分封制下分散的全力高度集中于秦国中央,有利于秦国将全部力量汇聚在一起,从而在战国争雄中脱颖而出,这种政治制度即使放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堪称一项创举。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高度评价商鞅,推广县制建立官僚制的政策,将其称为官僚化的革新政策。认为,这是秦国国力日强,最终打败群雄,建立中华统一帝国的根本原因。
臧知非:从历史影响这个角度来看,它奠定了,以后历朝历代地方行政的基本格局和历史基础,它不仅是行政区划上奠定了郡县,包括后来行省,包括我们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历史基础,同时在人口管理的模式上,在土地管理模式上,也奠定以后历朝历代的基础,所谓千百年之法皆商鞅之法,皆秦法。
此后两年中,商鞅进行了一系列的建立中央集权官僚制国家,所必备的标准化工作。第一,为田开阡陌,即扩大亩积,将原来长100步,宽1步的小亩制改为长240步的大亩制,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农业生产率。第二,初为赋开征人头税,另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统一度量衡。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正在被非常郑重地取出来,这是一件自两千多年前量器,这件量器左侧刻秦孝公十八年铭文,底部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诏书,一件看似普通的量器,竟刻有两位秦国重要君主的手迹,表明了它与秦国崛起有着巨大的关联。
周亚:这就是商鞅方升,他是秦孝王十八年时候,商鞅做的一个量器,主要是这个测量容积的一个器皿,特别重要的就是记载了,这个容积的一个计算方法,16寸又五分之一寸,这个立方寸的一个的容积,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他用的这个度量衡的制度,就是商鞅的时候确定下来的制度。
就在这里发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考古奇迹,这里是湖南省龙山县,一座偏僻的土家族小镇里耶,千百年来,这个大山深处的小镇居民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2002年,就在这里,发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考古奇迹,在古城江边的一口水井中,出土的秦始皇时期多达三万余枚的简牍,其内容主要是秦统一前后的行政管理文书。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小城的政府机关是如何依照秦国的标准化制度严密而有效运转的。如今,这些记载着秦代地方行政文书的简牍,静静的摆放在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内。彭成刚馆长每天都和这些展品打交道,在他看来,这些竹简并不只是枯燥乏味的官府文书,它是秦国基层政府和百姓,严格按照国家制度工作和生活的典范,它真实而生动的揭示了秦国从中央到地方,如何高效运行的秘密。
彭成刚:这一枚简,关于对官员进行一种考核,非常的详细,因为我们现在,也在实行绩效考核,在秦朝就已经对官员有一种考核制度了,对官员考核在行使过程之中,如果对你的工作业绩考核不合格的话,然后到了年底,对你的俸禄都会降级的,如果考核评优,所有的待遇,包括俸禄,包括饮食,包括家庭的待遇都会相应提高。这枚简也很有意思,我们现在坐飞机有时候要手持身份证,要对你的相貌进行核对。但是两千多年前,秦朝他也有这方面的记载,这枚简就是通关凭证,这个简上面关于你的肤色,你的身高,你的性别,还有你的爵位,它都有记载。
标准化的制度,使秦国的官僚机制高效地运转,一个高度集权的大国正在形成,依靠商鞅制定的制度法令,秦国从地方官员到普通百姓,如同一个个齿轮般严密而又精确运行在整个国家机器中,引领着这架战车隆隆启动。此时的秦国已经是全民皆兵,迅速成为战国中最有战斗力的虎狼之师,孝公八年,商鞅亲率秦军攻打魏国,大获全胜,斩首七千。孝公十年,商鞅再次率兵攻打魏国,获得胜利。孝公二十一年,齐国、魏国在马陵交战,魏十万大军覆灭,将军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这是商鞅等待了二十多年的最佳时机,更是秦国被魏国夺去河西之地四十余年后洗刷耻辱,争雄天下的最佳机会,商鞅马上向秦孝公建议,秦魏两国势不两立,非魏并秦,即秦并魏,此时攻打魏国,魏国必然无力抵抗,向东迁徙,秦国就可以占据黄河天险,东向以制诸侯。秦孝公立即听从建议,派商鞅率军出击,一举击溃魏军。魏国从此一蹶不振,魏惠王担心秦国再次来袭,被迫将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约一百年后,着名思想家荀子评价齐、魏、秦三国军队的战斗力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造就这样一支骁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军队的正是赏厚而信、刑重而必商鞅新法。
李开元:秦军是百战百胜,六国根本没有办法抵抗,因为秦军有非常先进的军事制度,征兵制度,包括它的武器系统。商鞅变革,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它实际上是一个以军事改革为中心的全面改革,基本上所有的改革措施都是围绕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但这个军事实力也需要经济实力的支撑,但它的注目点还是在于提高,在战国当中的竞争能力。
在经历了二十年的艰难历程之后,孝公终于如愿以偿的再现了秦穆公的辉煌,孝公十九年,周天子封秦孝公为伯(霸),第二年,诸侯国纷纷前来祝贺,秦国派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见周天子,大会诸侯。秦孝公也兑现了当初的诺言,将于,商十五邑封给商鞅,当年在魏国未能施展抱负的商鞅在秦国登上了人生辉煌的顶点。然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个充满杀机的巨大阴影,正在向商鞅不断靠近。
这里是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975年,几位农民在挖排水沟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墓葬坑,这个古墓重见天日,填补了中国考古的巨大空白,墓葬坑中发现了大量写有文字的竹简,内容以法律文书为主,它不仅证明了传世文献关于商鞅以《法经》为蓝本为秦国制定盗、贼、囚、捕、杂、具六篇的记载,表明商鞅在六篇之外,还制定了许多关于行政、民法方面的法律,商鞅通过立法的形式,为秦国建立了新型中央集权官僚制国家的基本框架。商鞅建立的法律制度中,最具特色,也最为人所诟病的是告诘连坐制,一人犯法,其亲属、邻里、上下级必须检举揭发,否则要被一同治罪。为此,他们编制了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什伍制。
尽管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但他的铁血统治也使得秦国充满了恐怖气息,被剥夺权利并被施以酷刑的旧贵族,更是对商鞅恨之入骨,时刻等待着复仇的机会。
公元前338年,孝公年老病逝,太子驷继位,号惠文王,惠文王一登基,身边迅速聚集了一批倒商势力,为首的就是被割去鼻子的太子师傅公子虔,他们誓与商鞅不共戴天,联名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拘捕商鞅。
杨振红:当时商鞅就开始逃,逃到关下的时候,他想要留宿,结果店主让他拿出他的符篆来,就是能表明他的身份的,这样的一个证件来,他没有,店主就不敢收留他,说商君有令,如果,你要留宿客人的话,一定要用符篆(证件),如果你没有我,我不敢留你,否则我一定会被判处刑罚,而且我的家人会连坐的,所以商君当时非常地感慨,说我没有想到我自己制定的法律,居然把我自己陷于这样的一个境地。
不久,商鞅在逃亡的路上被秦军杀死,惠文王命人将商鞅的尸体运至咸阳,施行了最残酷的刑罚—车裂,相当于后人所说的五马分尸。然而,尽管惠文王痛恨商鞅,置于死地而后快,但作为秦国的新国君,他清醒地认识到,商鞅可死,其法不可废,新法不仅使秦国摆脱了落后的面貌,走向富强,成为一个高效运转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且,新法已经成为秦国稳定发展、成就万世基业的基本保障。商鞅变法措施,大多不是商鞅首创,而是大量借鉴东方各国,特别是魏国变法的经验。例如,李悝在魏国率先推行在美国率先推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建立法制;吴起在楚国推行新政之时,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除世卿世禄制。韩、赵、魏早在春秋末年还是晋大夫时,就开始扩大亩积。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商业变法,在战国变法中脱颖而出,获得巨大成功呢。
李开元:秦本身比较落后,落后的时候,它没有一个完整的,制度非常的不健全,这个时候商鞅带来一个比较文明的新的制度,他也愿意接受。孝公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君主,而且有很强烈的改革愿望,他在位时间也很长,所以能够一直支持商鞅,把两次变革推行到底。
杨振红:商鞅很多人评价他,说他是刻薄人,但是如果这样一个人,他进行治理国家的话,实际上他是奋不顾身的。所以,即使商鞅本人受到诟病,受到一些不好的评价。但是,他对这套制度本身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所以,从国家制度建设来讲,从法律制度建设来讲,这应该说是两千年制度的一个根本,一个奠基。
公元前221年,在商鞅变法138年之后,凭借商鞅所创制的秦法,依靠商鞅培育的强大进军,秦始皇完成了荡平诸侯,统一中国的伟业,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t
⑹ 谁能介绍下商鞅变法后的秦国
【商鞅变法的目的及作用】
目的:富国强兵
作用: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废除了旧的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是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
1原因、背景:
(1)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地主阶级统治(主因);各国为实现富强的愿望。
(2)战国时期.
2开始时间:公元前356年
3在位国君:秦孝公
4变法内容:
(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鼓励发展农业,奖励生产(有利于秦国经济的发展)
(3)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制(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同时,触犯了旧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4)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确立地主阶级统治最为关键的一项)
(5)推行县制
(6)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
(7) 整顿秦国社会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度,并规定父子及成年兄弟不得同居一室,到成年还不分局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8)实行二十等爵制度
5影响:
(1)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哪隐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但是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商鞅变法 :正是由于它的作用,秦朝的历史才变得如此辉煌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着名政治家商鞅为维护秦国统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变革
措施。
秦国在战国初期,贵族们垄断政权,经济、政治和军事都比较落后,国君权力较小,
国力很李雀厅弱,国土常常受到别国的侵占。
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轻的国君决心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于是下了一道变法
图强的求贤诏令。商鞅就是在这个时候自魏国来到秦国的。
商鞅(约公元前390——338年)贵族出身,因是卫国君的后裔,曾以“卫”为姓,
称作卫鞅。按当时习惯,国君的公子后裔,以“公孙”为氏,所以他又称为公孙鞅。商
鞅这个名字,是他在秦国被封为商君而得的。
商鞅到秦国后,宣传“强国之术”,决心协助秦孝公进行社会改革,因此得到秦孝
公的信任,任命他为左庶长。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国两次公布
了新法,其主要内容有:
(1)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权,按军功的大小重新规定
官爵的等级和待遇。下级士兵在战争中勇敢杀敌的,也可以得到官爵,临阵脱逃和投降
敌人的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凡是进行私斗的,按照情节轻重判处刑罚。
(2)废除奴隶制的井田制度,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鼓励男耕女织,凡
是劳动好,生产粮食和织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赋税。
(3)实岁帆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其家属罚作官奴
婢。
(4)加强中央集权,普遍推行郡县制。全国设31个县,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同
时进行户口编制,实行连坐法,规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什伍中互相纠察告发
“奸人”,有坏人不告发的,什伍连坐。
(5)由中央制定和颁发统一的度量衡。比如以“商鞅方升”做为当时的标准量器,
有利于税收和经济交往。
商鞅新法直接打击了奴隶制旧势力,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它必然会遭到守旧
势力的仇视和顽抗。因此,变法从开始到最后,一直是在激烈的斗争中进行的。
开始,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旧势力公开反对变法。主张“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说什么“依照原来的旧习俗来教导人民,可以不劳而成;根据旧有的制度来治理,官吏
既熟悉,人民也安定”。商鞅反驳说:“制度和法令应该按照当时的客观环境来制定,
治世从来没有一个划一的办法,只要求其便利于国家,不一定要效法古代。商汤和周武,
是没有效法古代而称王的;夏桀和殷纣是没有更改旧制而灭亡的。从此可知,反古未必
错,循礼未必对。”最后,秦孝公表示完全同意商鞅的意见。
商鞅拟好新法,就要公布了。但是,怎样才能使人民相信呢?经过一番考虑,他让
手下的人把一根三丈长的木杆竖立在国都的南门,悬赏有能把它搬到北门的,赏给十金。
人们觉得奇怪,不敢搬动。他却接着又悬赏说:“有能搬去的,赏给五十金。”有一个
人把木杆搬到北门,商鞅立刻赏给五十金,以示信用。接着,公布了新法。
这时候,在朝廷内部新旧两种势力斗争更激烈了。当时有人议论新法不便执行的多
至千数。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在幕后唆使太子触犯新法。他们企图用这个办法破
坏变法。商鞅说:“太子犯法,是老师没有教育好,应该给老师处罚。”于是下令把他
俩一个割掉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从此再没有人敢议论新法了。为了保证新法顺利实
行,商鞅还杀了贵族祝欢,把捕获的700多个违法乱纪的坏分子押到渭水边上镇压。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面貌焕然一新。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废除以井田制为基础
的封建领主所有制,确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废除了
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秦国从落后国家,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
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惠文王继位。旧贵族马上对商鞅进行反攻倒算,公
子虔等强加商鞅以“谋反”的罪名,将他逮捕并用“车裂”的酷刑处死了他。
商鞅虽死,但秦惠王和他的后继者都继续实行了商鞅的新法,所以秦国的国势得以
进一步发展,为后来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经济措施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如下:
1)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3)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 “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
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三、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
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政治措施
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主要内容如下:
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就是说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不得铺张。
制定二十级爵的作法,意味着商鞅彻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今后将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二十级爵:一级曰公士,二级曰上造,第十九级曰关内侯,二十级曰彻侯。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也就说明了奖励的做法:将卒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
而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严惩私斗的作法是:为私斗者,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 诸侯 会盟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秦国的地位。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
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恨。《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秦国的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轻罪用重刑。将魏国李悝的《法经》颁布实行,还增加了连坐法。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这与后代的保甲制度相同。商鞅同时规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也要连坐。
4)推行县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 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度。
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商鞅的该措施是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然而,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商鞅变法的目的及作用】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封建经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商鞅变法的进行】
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商鞅与旧贵族势力的斗争】
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太子傅 公子虔和太子师 公孙贾还教唆太子驷公开出来反对。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加强思想统治,新法得到推行。可是,前338年,孝公死,太子驷继位,是为秦惠王。公子虔等乘机发动反攻,诬陷商鞅以“谋反”的罪名,将他逮捕并车裂。商鞅虽死,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一、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为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三、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
⑺ 谁有东周秦国的历史
秦
(公元前221---前206年,共15年)
秦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多年来分裂的局面,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共有三帝,其中病死的一帝,内乱中被逼杀的一帝,国亡投降后被杀的一帝。所附的秦庄襄王为病死。
秦庄襄王(异人)
秦庄襄王,名异人,改名子楚(公元前?~前247年)。秦孝文王子。孝文王死后继位。在位3年,病死。葬于葚。
嬴异人,曾在年轻时作为人质居住于赵国都城邯郸,因为秦国屡次攻赵,他的处境很困难。这时,有个卫国大商人吕不韦知道了他的情况,认为他是“奇货可居”,决定进行一次政治赌博,于是,设法结识了他,成为密友。吕不韦用重金买通了秦孝文王宠爱的华阳夫人,使她劝说秦孝文王立异人为太子。为了博得出生于楚国的华阳夫人的欢心,异人在吕不韦的授意下,改名为子楚。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继位三天后突然中毒而死,异人继位。
异人继位后,尊华阳夫人为太后;拜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洛阳10万户,执掌朝政大权。当时,东周王朝境内的小封国西周已经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军所灭,赧王病死,西周公被迁于但狐聚 (今河南省临汝县西北),小封国东周还存在。公元前249年,东周君联络诸侯,谋划伐秦。异人获悉,立即派吕不韦统领10万大军,一举攻灭了东周7邑,迁东周公于阳人聚(今河南省临汝县西)。东周王朝的最斗穗后残余被铲除。接着,秦军继续蚕食三晋,又攻占了大片土地。
公元前247年5月,异人病死。异人死后的庙号为庄襄王。
帆旅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名赢政(前259~前210),秦庄襄王之子空轿卜,庄襄王死后继秦王位,后灭六国,统一中国,称始皇帝,是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在王位25年,帝位12年,病死,终年49岁。葬于郦邑(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25里处)。
秦始皇,嬴姓,名政。因出生于赵国,又称赵政,秦庄襄王之子(另一说为吕不韦之子)。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继承秦王位由丞相吕不韦和宣太后的男宠毒专权。公元前238年亲政,毒乘他外出之机,举兵叛乱,他一举粉碎叛乱,诛杀毒,幽禁太后。第二年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后逼杀吕不韦,任用了尉缭、李斯等人。
此后,嬴政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接着,嬴政采取李斯等人的策略,以重金收买关东六国权臣,离间其君臣关系,远交近攻,从公元前230年起到公元前221年止的10年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赢政统一天下后,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幻想秦王朝的统治能延续千秋万代;国家的一切政务都由皇帝裁决,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悉由皇帝任免,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随后,秦始皇废除了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
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公元前213年,嬴政为了控制思想,采纳李斯的建议,将秦国的历史、医药、卜筮和植树以外的书下令焚毁。禁止私学。第二年,方士卢生和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贪权专断,滥施刑罚。赢政闻知后派人追缉,侯生、卢生逃亡,赢政大怒,将有牵连的460多个儒生全部坑杀于咸阳。这两件事. 史称“焚书坑儒”,它钳制了思想,严重地摧残了文化。
公元前214年,嬴政派兵南定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今广西崇左县)四郡。同年又派大将蒙恬率兵北击匈奴,收复了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地区,迁来内地人民,建筑城邑;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使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至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象郡。
赢政在位时期徭役繁重,刑罚苛严。人民除了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缴作赋税外,还得负担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他征发70多万人,在渭水南边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他又征发农民将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连接起来,向东向西延伸,筑成一道西起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东到辽东(今辽宁省辽阳市西北)的城防,这就是伟大的万里长城。它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当时,全国被征去服兵役、徭役的多达150多万人,男丁不够,连妇女也被抓去运粮饷。许多人被折磨而死。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他除了下令收缴、销毁民间兵器外,还规定一人犯死罪,亲族—起处死,叫作“族诛”;一家犯法,邻里同罪,叫作“连坐”。人民随时都会被指控犯法,被罚做苦役,或者斩脚、割鼻、处死,押送到官府去的罪犯满路都是。
赢政又好大喜功、浪费无度,他在即帝位的12年间,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沿途刻石颂德,以表示他的不朽之功。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嬴政实行的暴政,使得秦朝一建立,阶级矛盾就开始激化,出现了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前210年,赢政进行最后一次巡游,随行的有丞相李斯、中车府令(掌管皇帝文书的宦官)赵高和他最喜欢的小儿子胡亥。他渡过钱塘江,一直到达会稽郡的吴中。返回途中,在平原津(今山东省平原县东南)病倒。到了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病势转危。他自知不行了,急忙命令李斯和赵高起草诏书,并将诏书和国玺递送给长子扶苏,催扶苏立即赶回咸阳,主持丧礼。当李斯草拟好诏书呈交嬴政审阅时,嬴政已经死去了。
扶苏因为劝阻嬴政坑儒,曾被秦始皇贬出京城,派往上郡蒙恬军中任监军。赵高历来与蒙恬一家有仇,担心扶苏继位,蒙恬得到重用,对自己不利,就扣住遗诏不发,与胡亥密谋篡夺帝位。他又威逼利诱,迫使李斯和他们合谋,假造遗诏,指责扶苏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命令他和蒙恬自杀。蒙恬怀疑,不肯自杀。扶苏忠厚,相信诏书是真的,便自杀而死。
赵高秘不发丧,将嬴政尸体放在车中,关上车门,拉上车帘,让百官以为秦始皇仍然活着,每天在车外奏本;一面带领大队拥着尸车匆忙赶回咸阳。因为天气炎热,尸体腐烂发臭。赵高派人弄来夭批鲍鱼,命令每辆车上装鲍鱼一石,以混淆尸臭。接着发丧,并拥立胡亥为帝。秦始皇为历史上对始皇帝嬴政的通称。
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就褒贬不一。但纵观秦始皇的一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实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功绩不可泯灭。
秦二世(胡亥)
秦二世,名胡亥(公元前230至前207年)。秦始皇第26子。秦始皇死,靠赵高等伪造遗诏继位。在位3年,又被赵高逼迫自刎而死,终年24岁。葬于杜南宜春苑(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曲江池南岸)。
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夏巡游途中病死,尸体运回咸阳后,赵高、李斯才将死讯宣告天下,并假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于同年7月袭位,为秦“二世皇帝”,史称“秦二世”。
胡亥即位后,在赵高唆使下,杀死兄和姐妹22人及大将蒙恬、蒙毅兄弟和许多大臣。第二年,又以谋反的罪名腰斩李斯,灭其三族,以防止篡位的事泄露出去。
胡亥在位期间,由赵高专权,继续推行秦始皇时的暴政,征调二、三百万民夫,续修阿房宫,驰道,骊山陵和服兵役,其赋税的繁重,刑罚的苛暴,比秦始皇统治时有过之而无不及,致使阶级矛盾更加尖锐,终于在公元前209年7月激起了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项羽、刘邦领导起义军继续反秦。
公元前207年,秦主力军在钜鹿(今河北省巨鹿县) 之战中被项羽击败,投降,咸阳城内人心惶惶。时大权全部由赵高垄断,赵高对胡亥封锁消息,只让他在宫中花天洒地。
有一天,赵高为了考验朝中谁服他,谁不服他,牵了一只鹿上朝,对胡亥说:“我弄到一匹马,特来进献陛下。”胡亥说:“这明明是头鹿,怎么是马呢?丞相在开玩笑吧!”赵高板着脸,一本正经地说:“是马,请大家认吧。”许多大臣惧怕赵高,就附和着说是马,只有几个忠厚的大臣如实地指出这是鹿。几天后,这几个大臣就被赵高处死了。这就是历史上“指鹿为马”的故事。 自此,更没有人敢向胡亥奏告真实的情况。
不久,刘邦军攻破武关(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逼近 咸阳。胡亥终于知道了这消息,惊恐万状,慌忙派人催赵 高发兵抵御。赵高见形势危急,难以为继,决定杀死昏愦无能的胡亥,和刘邦谈判。
8月的一天夜间,赵高派女婿、咸阳令阎乐,率领党羽1千余人,假称皇宫内将有变乱,杀入胡亥所在的望夷 宫。赵高弟、郎中令赵盛则作为内应,将阎乐引进内殿。阎乐为了示威,向殿内射箭,箭矢射入了胡亥的坐帐,吓得胡亥大声呼叫侍卫。但侍卫见有兵变,都纷纷逃散了。胡亥只好转身逃入卧室。他回头见有一个太监跟随在身后,就厉声责问他说:“你为什么不将臣下要谋反的先兆早些奏告。”太监回答说:“如果我早奏告陛下的话,我就活不到今天了。”
这时,阎乐追进卧室,指着胡亥大声斥责说:“你骄恣 无道,滥杀无辜,天下人都背弃你了,你赶快自寻归宿吧!” 胡亥问道:“谁派你来的?”阎乐回答说:“丞相。”胡亥要求面见赵高,阎乐不许。胡亥叹了口气说:“看来,丞相是要我退位。我愿意退位作一郡之王,不再称皇帝。”阎乐也不准。 胡亥央求说:“那么,就让我做个万民侯吧!”阎乐还是不准。胡亥这才着了慌, 哭着哀求说:“愿丞相放我一条生路,我只要和妻子同做平民就行了。”阎乐不耐烦,瞪眼呵斥说:“我奉丞相之命,来杀你这昏君。你再求也没用,我不敢回报。”说完喝令兵士动手。胡亥只好拔剑门刎而死。
秦三世(子婴)
子婴(公元前?~前206年),秦始皇孙,胡亥侄。胡亥自刎后继位。在位46日。刘邦兵到灞上 (今陕西省西安市东),他出降。后为项羽杀死于咸阳,葬处不明
赵高逼迫胡亥于公元前207年8月自刎后,原想自己称帝,但见人心不服,只得于同月立秦始皇长子扶苏的 儿子子婴为王,取消帝号。同时,派人去刘邦军中谈判,策划再次大杀秦宗室。
子婴得知赵高要大杀宗室,决定先下手除去赵高。即位那天,一切礼仪都准备就绪,子婴却推说有病不去。赵高急了,亲自前去催促。子婴乘机捕住赵高,将他处死。然后派兵5万去驻守蛲关(今陕西省商县北),阻挡 刘邦大军。刘邦军用疑兵之汁绕过蛲关,从东南侧杀入,歼灭守军,进驻灞上。
子婴见大势已去,于公元前206年10月,率领群臣,手捧国玺、兵符、节仗.俯身站在咸阳城门外,投降刘邦。秦朝灭亡。刘邦将子婴监管在咸阳城内。
同年12月,子婴于项羽率大军进入咸阳后被杀。
http://35520.net/dwjj/q.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