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最细的白瓷是什么

中国最细的白瓷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5-21 09:47:06

‘壹’ 【鉴赏】似银如雪的邢窑白瓷

导语

邢窑 ,是我国白瓷的发源地,

陆羽在《茶经》中曾对邢窑白瓷有过这样的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

在盛唐时期,邢窑以生产精细白瓷而赢得世人赞誉。

李肇的《国史补》中就有“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记载。

后来,邢窑白瓷又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给世界各国留下了对于中国白瓷的最初印象。

白瓷鼻祖出邢窑

邢窑的历史起源及发掘历程

邢窑是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

白瓷的发明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不仅结束了自商朝以来青瓷独尊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后世的花瓷生产尤其是彩瓷生产创造了条件。

邢窑的白瓷产品精美、产量巨大,不论对中国还是对外国的物质生活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因此,从20世纪起,中外学者开始注意了对邢窑的研究。

明清时代,中国出现了一些博古着作和陶瓷着作。

如明曹昭着有《格古要论》、谷应泰着有《博物要览》,在这些着作中都提到唐代邢窑白瓷。

中国学者对邢窑的真正研究,是从20世纪20年代之后开始的,

作为中国第一代古陶瓷专家的吴仁敬、陈万里、傅振伦等都对邢窑关注有加,

但所知的仍是一些“内丘白瓷瓯”、“邢瓯”一类的词汇,至

于它的真正产地、范围、产品以及发展进程等很少被人提及。

名家纵论邢白瓷

邢窑的贡献

清华美术学院教授叶喆民——邢窑的贡献在中国陶瓷史上是划时代的

“邢窑是中国白瓷弯镇最有名、最早的窑口。

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上,从商周以降,一直是青瓷一瞎闹清统天下的局面,

正是邢窑的成功兴起,宣告了这种单一格局的结束,并由此开创陶瓷青白两大体系。

在中国陶瓷史上,青瓷变白瓷是一个飞跃。

因此,邢窑的贡献在中国陶瓷史上是划时代的。谈中国白瓷,必须谈邢窑。”

邢白瓷引领风骚

中国邢窑博物馆馆长张志忠——邢窑白瓷是当时质量最好的瓷器

“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可以算是当时质量最好的瓷器。

其烧制温度最高能够达到1400度以上,这是历史上其他窑口所难以超越的。

邢窑白瓷的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

从口沿到底足都修得非常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邢窑白瓷在造型和工艺上其实一点儿也不必定窑白瓷差,甚至还要强于定窑白瓷。”

八百年薪火相传

邢窑白瓷:陶瓷史上的白色经典

玩瓷器的人想必都听过有一种说法叫“南青北白”。

说得是在唐代,南方烧制青瓷的越窑和北方烧制白瓷的邢窑是最受人推崇的两大窑口。

唐代茶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就曾对这两大窑口出产的瓷器有过“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的评价。

其中,中国北方的邢窑,在盛唐时期以生产精细白瓷而赢得世人赞誉。

李肇的《国史补》中就有“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记载。

后来邢窑白瓷又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给世界各国留下了对于中国白瓷的最初印象。

邢窑透光白瓷的身世之谜

邢窑瓷器作为中国白瓷的鼻祖,是屹立在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座辉煌的里程碑。

而要说起邢窑白瓷的品种,不仅有粗白瓷、细白瓷,而且还有一种叫做“透光白瓷”的品种最为世人所称道。

那么,这个所谓的“透光白瓷”究竟是种什么样的瓷器呢?

出自九世纪中叶古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之手的游记中,

曾写到“中国人用瓷土烧制成白瓷,从外面能够看到里面的液体。

”从苏莱曼所处的时代和其描述来看,他在游记中提到的白瓷,极有可能就是出产自邢窑的透光白瓷。

邢窑复烧:传统技法烧出创新瓷

总结自己这么多年来的邢瓷复烧经验,张志忠指出,其中有两大难关是最难攻克的。

一个是原料,“过去烧造邢瓷用的原料质量都很好,

我们在之前的考古勘磨前探中也采集过,但是现在能找到的量很小,而且开采起来也非常困难。

”张志忠说,“另一个就是过去都是用柴窑烧的邢瓷,

而现在一般都采用煤窑或者气窑烧了,相比之下跟柴窑烧出来的感觉还是有所差别。”

为了攻克这两大难关,

他一方面不惜工本和精力地寻找高质量的原料,

另一方面也在尝试恢复古代的柴烧技术。

类银类雪色莹润

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

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

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

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

粗白瓷产量大,生产过程中,不管是捏练还是陈腐都不够充分,

白中常泛黄,到五代时部分产品的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胎体中少有气孔夹砂现象,烧不熟的现象已基本克服,渐趋细腻。

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

白釉又有粗细之分,以粗者居多,细者占少数。

细白瓷在加工工艺上,每个步骤都很讲究,烧成后白度很高。

邢窑的精细白瓷,选用优质瓷土烧成,胎质坚实细腻,胎色洁白如雪,

釉质莹润,有的薄如蛋壳,透明性能极好。

一般器物纯白光亮,有些则白中微微泛青。

真伪邢瓷鉴明白

看工艺

目前在市场见到赝品邢窑白瓷,工艺粗糙,

不具备邢窑工匠高超的技艺,技术低劣,修坯不精,造型也没有真品的十分之一;

真品邢窑做得端庄规矩、精美,棱角分明,刀切斧断,干净利索。

看烧制

现在一些小作坊用现代手段加工制作,烧制瓷器燃料是煤、煤气,或是用电烧制,也有用柴烧制的,

但白瓷白度过高,胎质极为精细,总有一种新的感觉,缺乏真品所具备的韵味。

看坯体

仿制邢窑白瓷由于加工时间短,密度不够,手感不好,有发飘之感、也有的极为沉重,有坠手之感。

坯体和釉的结合掌握不好,造成坯体和釉收缩不一致,产生裂釉现象;

而真品邢窑白瓷轻盈精致,手感适中。

看釉色

赝品釉层稀薄,白度高,洁白光亮。

白中不泛青,而是白中泛灰。

唐代邢窑白瓷釉质细,釉光莹润,色调偏冷。

正如唐人陆羽所说的那样:“邢瓷类银”。

的确如此,邢窑白瓷是如银似雪。

看款识

唐代邢窑白瓷翰林、盈字款,均是在器物成型后、烧成前刻划于器物外底部,字体清晰,笔画遒劲。

“翰林”二字一般刻在器物外底中部,竖着刻写;

而“盈”款一般刻在器物外底中部。

谁说邢瓷皆白色

1

技术稚拙的青釉

北朝时期,邢窑窑火初燃,烧造出了青釉瓷器。

此时的邢窑青釉瓷器多为灰胎,胎体厚重。

其釉面青绿肥厚,带有开片。

为打破造型的单调,也有个别器物带有简单的装饰。

2

跨越多代的黒釉

邢窑的黑釉瓷器出现于隋,发展于唐,延烧于五代,盛烧于宋、金、元时期。但产量较低。

隋代邢窑已能生产黑釉板瓦、筒瓦等建筑用瓷。

这些建筑用瓷是名门望族的专用瓷。

3

并不华丽的酱釉

酱釉瓷器在隋代就已出现,唐代产量明显增加,质量显着提高。

这些酱釉瓷器色泽不一致。

它们以纯正、光润、典雅的釉色成为了邢瓷新宠。

4

色泽娇艳的黄釉

邢窑黄釉有两种:一种高温釉瓷。

出现于隋代,唐代开始普及生产。

第二种是在氧化焰中烧制而成的一种低温釉陶,较具时代特色与地域风格。

5

异域风情的绿釉

隋唐时邢窑生产的绿釉器物除杯、三足炉等日常用品外,墓葬中还出土了带流勺、熨斗、铲、三足釜等明器。

大多数为素面,

但也有少量器物带有刻花、印花或堆塑等装饰。

6

造型取胜的棕红釉

邢窑的棕红釉器造型有钵、三足炉、凤首壶等。

它们的胎上均施有白色化妆土,因此釉色深沉、古朴、匀润。

此类器物多为素面,很少有花纹装饰,仅以造型取胜。

馆藏珍瓷成大观

‘贰’ 白瓷是什么窑

定窑。
邢窑白瓷历史悠久,扮好又称“中国白”,是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唐代七大名窑橡缺滚之一,有中华白瓷鼻祖美誉的邢窑。邢窑创烧于北朝晚期,经过隋朝的飞速发展,到唐朝已达到鼎盛阶段,衰落于唐末五代时期,成为我国早期生产白瓷的中心。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其精美的细白瓷作为贡品入主宫廷,还梁余远销海内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叁’ 门道文化|汉民族传统瓷器——白瓷

门道提示:农历六月十三

白瓷是汉民族传统瓷器。由于它受人们的喜爱,白瓷显现高贵,其用途广泛。它最早创烧于东汉之前,唐代有名的过渡性灰白瓷邢窑,到北宋早期的白瓷定窑,汝窑。元代白瓷是白中含青,白瓷出现倒退现像。明代又恢复白瓷的本像。

白瓷的巅峰瓷为北宋的汝窑。汝窑色卵白,莹润,它的皇宫御用瓷单的白净度是一般白瓷的100倍,十分珍贵。人们曾经这样赞誉过它工艺失传的珍贵度;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有汝窑一片。对它的白净度,国外认为它是【中国白】的唯一代表。就是现代最白的白瓷也没有超过它;图片资料实在无法显示它的白净度。

白瓷也是画作及烧制色瓷的基础瓷,是五彩瓷,青花瓷,斗彩瓷最好的底背基础瓷。白瓷代表未来,它至今在各色瓷中烧制量最大,市场占有率最大。

东汉墓

湖南长沙东汉墓已出现早期白瓷。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白瓷粹墓曾出土比较进步的白瓷,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

隋代白瓷巳丛让较普遍,河北内邱、临城县祁村一带曾发现邢窑遗址。

唐代达到极盛时期,巳查实北方地区生产白瓷的窑址有河北内邱、临城邢窑、曲阳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耀州窑,安徽萧窑等。其中以邢窑白瓷为代表,与南方地区越窑青瓷相匹敌,世称“南青北白”,为唐杜甫赞诵的四川大邑窑,至今未查明其产地。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未发观唐代白瓷窑址。唐代广州亦曾产白瓷。唐代对白瓷的白度要求很高,因此在部分较租的瓷眙上,先施化妆土,以增加烧成后的白度。

白瓷

到中、晚唐,已多数采用高质量的坯料,因而减少或不用化妆土加工瓷胎,其精品已达体薄釉润,光洁纯净地步。五代时期,白瓷生产仍以北方为主,唐代窑场大多继续烧造,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曲阳窑、鹤壁窑、耀州窑的黄堡镇和玉华宫窑等。晚唐、五代墓中多次发现带有“官”字款的白瓷,其中多数应属河北曲阳窑及辽白瓷。

白瓷五代窑址

景德镇五代窑址是南方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白瓷产地。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阳的定窑为代表。除景德镇外,福建德化的白瓷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其特征,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色”、“象牙白”之称,享有“中国白”的美誉。

白瓷唐代白瓷

晚唐五代直到宋初,定窑还有一种带有"官"或"新官"款字的精白瓷,其基本特征是:胎薄轻巧,质地细洁,呈纯白色;釉面滋润,釉为乳白色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满釉。

一般讲,"官"、"新官"款宇刻在胎薄细腻、制作精巧,釉色纯败侍白或白中闪青器物上的,属于唐、五代时期;刻在釉色白或白中泛黄或部分微微闪青,有时带有刻划花装饰器物上的,属于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烧法烧成,口沿无釉并带有刻划花装饰的器物上的,则属于渗枯局北宋后期。

‘肆’ 唐代白瓷有哪些分类

其实唐代白瓷窑大多集中于北方,比方说河北的邢窑、定窑,以及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或者是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和陕西的黄堡镇窑。总体上来说唐朝初期的刑窑白瓷,则是素面的比较多,也就是说没有什么装饰,但是到了唐朝中期以及晚唐五代之后,刑窑白瓷才可以渐渐有了装饰,装饰的方式就是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等。
第一种便是唐代刑窑白瓷,白瓷还可以分为粗细两类,粗白瓷釉质比较细釉色通常是灰白色的或者是乳白色的也有黄白色的,有时候则会有细碎纹片而细白瓷的胎色是纯白色的,极少数的釉色是白色中泛着黄色,釉质非常细在釉层中,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可以发现极其微小的棕眼。细白瓷器物大多是施满釉的,釉色纯白色或是白色之中稍稍泛着一点青色。
第二种或稿运便是唐代定窑白瓷,唐代定窑白瓷和衫梁刑窑白瓷相比之下,胎质就会显得比较粗了,胎色也都是以青灰色为主,在白釉的器物之内都会施满釉,但是在器物外面就施半釉定窑白瓷,而定窑白瓷的釉面非常光滑圆润,可以在积釉的地方呈现出灰色。而到了唐朝中期的时候,陶土仔细淘洗并因为胎质坚硬,胎色也是比较纯白无暇的,釉是施在瓷胎之上的没有化敬升妆土。后到了晚唐五代的时期,胎土就变得更加细致,胎壁也开始变得更加轻薄。
同时小编提醒晚唐五代到宋代初期,定窑就出现了一种带有"官"或者是"新官"款字的精白瓷,这个白瓷胎质轻巧、薄,釉面十分滋润,油色是乳白色或是白色中泛着青色的,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伍’ 白瓷有哪几种

福建德化窑的白瓷。始于宋代、成名于明代。釉色白净温润,致密如玉,细腻似乳。有郑搏“猪油白”呈色凝脂隐红;“象牙白”细润白嫩,法国人称“鹅绒白”、“中国白”。品种有“梅花杯裤丛神”、“八仙杯”,胎胡亏薄透脂轻巧玲珑,彩绘以红色为主,日本人称“赤绘”。风格豪爽、明快。

‘陆’ 邢窑白瓷特征

邢白瓷的出现是我国制瓷工艺一大飞跃,其技术难度相当之高,即必须在原料加工和烧成时,将胎和釉中含铁量有效地控制在1%以下,方能烧成上成白瓷。邢窑窑工们率先掌握了这种绝技。邢窑是中国白瓷的发祥地。中国古代最早的官窑之一。邢白瓷的发明与制作,打破了自商代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引自网络
在瓷器史上流传着南青北白的称号和谈漏,南青指的是越窑青瓷,北白指的是邢窑白瓷。唐代时为制瓷侍物业七大名窑之一,是我国古代北方瓷窑的发源地,彻底打破了南方地区垄断瓷器业的局面,从此以后北方也拥有了自己瓷器基地,而且其瓷器造诣水平相当之高,迅速得到人们的喜爱,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和邢窑白瓷有很大关系。
邢窑是镁釉,需要更高温度才能在瓷器表面附着,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釉面易光滑平整,光泽度好,看上去很有古朴气质,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这种瓷器表面基本上不进行任何加工,没有丰富多彩的图唤烂案,唐代中期以后出现了大量的艺人开始对白瓷进行深层次加工。
邢窑瓷器属于细白瓷,古代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等级性。这种瓷器一般都是皇家贵族使用,平民百姓只能作为收藏用品,外人不能随意使用,赏赐除外。现在白瓷流传后世的并不多,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

‘柒’ 邢瓷的介绍

邢窑是中国白瓷的发祥地。中国古代最早的官窑之一。唐代邢窑白瓷远销海外。邢窑古代窑址位于今邢台市临城县与内丘县一带。邢瓷从瓷质上分成三个品种:粗白瓷、细白瓷和透影细白瓷。其中透影细白瓷工艺最为精良,弥足珍贵。唐后期,由于制瓷原料匮乏等原因,邢窑逐渐衰落,直至被定窑所取代。然邢窑白瓷对后谨洞代彩绘瓷器影响深远,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1邢白瓷的发明与制作,打破了自商代以来青瓷为主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我国陶瓷史上有名的“南青北白”(南指越州,北指邢州即邢台)的新格局。邢州瓷窑是唐代七大名窑之一,因产在邢州而得名,是华夏白瓷的鼻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称为陶瓷史上一座辉煌的里程碑,邢窑祥颂枯的所在内邱被当称为瓷都。1白瓷简介唐代,邢窑白瓷与越州窑青瓷都作为贡品向宫廷进贡,内丘也发现有盈字款,翰林字款白瓷(盈字款瓷,应为唐宫中大盈库的定烧器,专供皇帝宴饮赏赐之用)。邢白瓷的出现是我国制瓷工艺一大飞跃,其技术难度相当之高,即必须在原料加工和烧成时,将胎和釉中含铁量有效地控制在1%以下,方能烧成上成白瓷。邢窑窑工们率先掌握了这种绝技。不仅如此,还在目前已出土的邢瓷樱仿残器标本中发现了那种品质精良的“透影瓷”和“类银”、“类雪”的细白瓷,其精湛的工艺和优良的品质令人叹为观止。

‘捌’ 德化白瓷的特点:颜白如玉,剔透无暇

说道瓷器那么大家肯定第一想到的应该是青花瓷,景泰蓝等比较出名的了。大家都知道德化作为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与江西的景德,和广州潮州齐名。德化经过千年的风霜洗礼造就了了独具特色肢芦的瓷,“中国白”也叫“象牙白”就是 德化陶瓷 的特色,下面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透明釉烧制而成。明代德化白瓷胎骨洁白,坚实致密,其胎釉的技术工艺极力追求玉器质感的完美性,在琳琅满目的瓷坛上独树一帜。中华民族对玉器的推崇,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对玉的崇尚,促成生活使用的瓷器极力追求玉器的质感效果,如“似玉之瓯”的越窑青瓷,“精比琢玉”的耀州窑青瓷,定窑“花瓷琢红玉”,号称“假玉器”、“莹缜如玉”的景德镇青白瓷等等。

综观这些类玉之瓷,虽然工艺精湛颇具玉器的温润风采,但是多嫌轻薄,缺乏玉器的凝重感。直至明代,德化窑采用优质高岭土等原料经过反复研制实验,生产出一种特殊的“白瓷”:瓷质致密,胎釉纯白,浑然一体,洁润滑腻,如脂似玉,整体晶莹剔透,进一步将追求玉器质感的完美性发展到历史的巅峰,代表了当时中国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称之为“中国白”。

产品一销往国际市场,就被视为珍品而争相购藏。着名教育家、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蔡元培先生曾赞,“中国几乎可以说是以出瓷器而闻名的一个国家,以瓷器的白色程度而论,自当首推德化瓷……”

德化白瓷的胎骨细柔坚致,俗称“糯米胎”,带有晶莹的光泽,釉水洁净匀厚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呈色温润如玉,剔透光滑,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叩之声音清悦悠扬,犹如敲击金属,铿然作响。其美妙的胎釉质感直逼玉器之“五德”,它的问世,引起瓷坛的巨大反响,国内鉴赏家称赞“似定器无开片,若乳白之滑腻,宛如象牙光色,如绢细水莹厚”。

(赵汝珍编述《古玩指南》)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则称之曰“后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颇莹亮,亦名福窑……白者颇似定窑,惟无开片,佳者瓷质颇厚,而青里能映见指影,以白中闪红者为贵。”日本学者认为它是“瓷器中的白眉”,如果以客观而公平的态度给予评论的话,町以说是比白玉更为华丽。

以陶工的技巧来说,更可号称中国古今独一无双的优秀作品,就是对陶瓷毫无欣赏水平的人,只要一见便可发出赞赏之声,“虽然胎壁较厚,却比灯罩更为透明……显出光亮美观的肌面,以光滑度来说可称为天下第一”。(上田恭辅《支那古陶磁研究的手引》),欧洲美术家把它命名为“中国白”伍扰(Blancdechine),“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与其他东方名瓷迥不相同,质滑腻如乳白,宛似象牙。”(法国波西尔着《中国美术》)

明清的许多陶艺着述往往将德化白瓷与定窑白瓷、永乐宣德时期的甜白瓷媲美,或称“建之粉定”,或谓“类永、宣之甜白”。腔饥旦其实,德化白瓷较之定窑白瓷、景德镇甜白瓷,不仅胎釉中的化学元素构成含量不同,而且外观上釉层更为纯净,胎与釉结合紧密坚致,色泽滋润明亮,工艺技术更臻成熟,摘取了中国白瓷的桂冠。

‘玖’ 隋瓷透影杯

“薄如蛋壳,白似霜雪”,隋代透影白瓷杯

2019.11.27

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发现了邢窑遗址,并且发现了一些“薄如纸,白如雪,质如玉,光如镜,迎光透视,手影清晰可辩”的白瓷碎片。

直到2009年,西安郊区一座隋代墓葬的意外发现,使这种神奇的透光瓷器重现。

墓葬主人叫苏统师,下葬的时间是隋大业四年(609年),但史籍没老闹郑有发现有关苏统师的任何记载,考古专家根据墓葬的形制规格,判断他应该是隋代三品以下七品以上的中高级官员。

据介绍,沿着长达10余米的斜长墓道下去,打开青砖封堵的墓门,一具朽烂的棺木陈放在青砖铺就的棺床之上。除去上面沉积千年的泥土,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件如玉一般的白瓷杯,透光侍颂见影,玲珑剔透的精致绝伦的瓷杯。白瓷杯最薄处仅厚1毫米左右,几乎达到了脱胎的状态。其釉色均匀,能达到光照见影的奇特效果。《透影白瓷的“前身”与“后世”》

(高6.9、口径8.3、壁厚0.1、口沿最弯坦薄处仅为0.08,足径3厘米出土于棺内墓主人头部西北侧。敞口,斜直腹,假圈足,口沿处有一小缺口,下有一段裂纹。内外均为满釉,釉面细腻且有光泽,为透影白瓷器。)

按“精细透影白瓷”,是邢窑白瓷中的一种珍奇产品。由于它胎料和釉料中含有较高的K2O,因此胎质和釉质不仅细腻洁白,而且还具有玲珑透彻的特点。关于这一点,在我国历史文献中是可以找到记载的。比如唐朝诗人元稹在《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诗文中,就有这样的描述:“七月调神曲,三春酿绿醽。雕镌荆玉盏,烘透内丘瓶。”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Alan barlow旧藏

《中国陶瓷史》中写到:“薄胎瓷开始于明永乐时期,但永乐只是半脱胎状态。到成化时期,其薄的程度达到了几乎脱胎的状态”

但邢窑透影白瓷的厚度不足1毫米,已达到了半脱胎的状态,这个发现将我国薄胎细白瓷的烧造时间提前了近十个世纪。

邢窑细白瓷的产生应受当时的政治环境的影响。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魏晋以来战乱和割据的局面,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各种手工业和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客观上为邢窑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隋朝后期,隋炀帝奢侈腐化,不惜代价动用大量民力开凿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建造大型豪华船只,还到处派人从各地征集奇材异石运往洛阳,同时一些地方官吏更是搜刮民财,趋炎附势。

而邢窑透影细白瓷的产生应与这种社会氛围有着某种联系。而这种耗时耗力的高级白瓷,成本必然也很高。

且到唐代早期,当权者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惨痛教训,故而采取了较为开明和宽松的政策,这时这种奢侈,花费较大代价的细白瓷便不再烧造,也可能在这时这种工艺已失传。

从此判断这种邢窑透影白瓷应该不是民用之物,很可能是专为皇帝烧制的贡品。

阅读全文

与中国最细的白瓷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阿联酋和越南哪个强 浏览:739
印尼莫罗瓦利什么手机信号最好 浏览:396
意大利有哪些着名的文学作品 浏览:829
印度的有钱人是怎么富起来的 浏览:673
台湾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 浏览:34
在意大利有什么经典的电视剧 浏览:663
英国大学家长参加毕业典礼要什么 浏览:587
在英国找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浏览:420
去越南旅行适合戴什么帽子 浏览:229
中国石鼓阁在哪里 浏览:537
越南迁移户口到中国云南怎么办理 浏览:23
伊斯兰怎么去的印尼 浏览:613
印度被哪些国家侵占过 浏览:653
1港币是多少印尼盾 浏览:610
印度婆罗门为什么不被推翻 浏览:564
中国的国际储备有哪些 浏览:661
印尼语是哪里的语言 浏览:978
行进中国是什么 浏览:474
跟团游去印度旅游需要多少钱 浏览:357
印尼煤为什么结焦严重 浏览: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