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通史纪录片100集与英国BBC的《中国故事》相比怎么样
和英国BBC的《中国故事》相比,那么该片在学术水平和相关史实的准确性方面有很大优势,毕竟受众不一样,《中国通史》是给中国人介绍自己国家的历史。但感觉像是一个历史老师在给学生上课,灌输各种历史知识,特邀嘉宾说话的时候说教气也比较重。对非历史专业人士来说,可能比较枯燥,不像《中国故事》以记者来中国采访的形式展开,受访者的参与度很高,很有活力。
Ⅱ 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怎么样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IEl籍读得最多的_位学者l’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学界同人传为美谈。吕思勉国学基础深厚,治史的意趣却不保守。、本书渗透蓿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谭其骧称吕恩勉以史学名而兼通经、子、集三部严耕望称吕思:勉的治史是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
Ⅲ 中国通史怎么样
中国二十世纪,有两部半的通史,最为值得称道,它们都成于1937年至1949年之间。受西风渐入影响,此辈学人视野更为开阔;在见解上,既继承了传统史书的春秋笔法,又借五四新风跳出了传统史书的固见,更为重要的是,尚未受到此后马氏史观的干扰,显得尤为璀璨!特别是1935年后,与邻为恶者乱我华夏,遂呈现空前未有的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之高潮。民族忧患最深重的时期,又正是民族学术生命力特强,放出异样光彩的时期。逆境行进,彰显出特别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吕思勉,字诚之,长于经学﹑文字学﹑文学,与钱穆曾有师生之谊,宾四先生对其爱戴备至,印象至深。《吕着中国通史》分为上下两册,两册内容不均,前者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上册于1940年出版,按章节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个专题,内容之广泛,完全与今“大文化”涵义相合;下册则晚至1944年出版,以时间顺序起自黄帝而至民国止。 宾四先生的《国史大纲》以治诸子入手,全书贯穿于思想文化的脉络,读来一气呵成,胸有成形;但是,于思想文化之外的其它文化内涵,则颇显不足。与此相比,诚之先生的《吕着中国通史》则恰好可补其不足,全书含盖之广、立论之准,却非《国史大纲》所能比拟。宾四先生的弟子严耕望强称,“目前所有各种中国通史中,仍以宾四先生的《国史大纲》为最佳”,但又建议“导读可以钱先生书为主,以吕思勉先生的几部断代史为辅。因为钱书才气磅礴,笔力劲悍,有其一贯体系,一贯精神,可谓是一部近乎‘圆而神’之作,所以讲者可以拿他作为一条贯串的线索……吕书周赡绵密,可谓是一部近乎‘方以智’之作,所以讲者可以拿他作为钱书之辅,以济钱书之疏阔。”此评论诚为是也! 这两部通史,在风格上可谓窘异,小子不学,姑妄论之。读《国史大纲》,如观龙游于云,气势雄浑旖旎,大迹可循而不识其形,连呼过瘾之际,却不免叹神龙见首不见尾。而读《吕着中国通史》,则如拨云见日,爪鳞晰晰可查矣。以下评论引自《中国通史编纂百年回顾》(王家范): 吕思勉早年受康有为“大同希望及张三世之说”影响至深,乎昔就十分关注民间社会的生计,大至水利、赋役、吏治,小至百姓饮食起居,历史考察深入至社会日常生活,尤精心发掘史籍中社会各项制度的变迁情节,这在同辈史家中应屑罕见。自述一生思想经历“三次变化”:由钦佩康梁向往大同,进至信服法家,1930年前后转而服膺马克思学说。他对马克思的“大同”理想与重视社会经济的作用两点最为服膺(于阶级斗争一说则颇有保留),而这恰恰是与先生内在的精神气质相契合,并非随风跟进。因此《吕氏中国通史》的“一贯精神”,却在指示社会进化以制度的缓渐变迁最为紧要。政治、文化均随经济而进,势异则事异,各种制度也就显示出可以分辨的历史演化轨迹.因此,在先生看来,把握制度的细微变化,理清社会生活各方面来有因、去留迹的变迁路向,是史家阐释和理解人类历史不断渐进的重要依据,中国自不例外。 《吕着中国通史》在述论“理乱兴亡”与“典章制度”两大方面均有出色成就,后者尤胜于前者。顾氏在《当代中国史学》中即称此书“纯从社会科学的立场,批评中国的文化和制度,极多石破天惊之新理论”。制度研究,特别是贯通古今、涉及全方位的制度沿革,要从琐细繁复的史料中梳理出明晰的头绪,没有特别大的阅读量不能办,没有比较鉴别的功力更不易跳出“深井”。由于先生此前已有长期研究积累,不仅厚积薄发,且提炼更趋精粹,这是当时许多人想做而难以做到的。先生以期望中国进入新时代、走向世界“合流”的特殊史学关怀,考辨中透出的议论,确多有不同凡响之处。如论婚姻以男女平等为旨归。预言家庭制度必当改革,论财产谓均贫富宗旨虽善而方法未善,是不谙现实变化之故,论阶级称“铲除阶级自是美事,但盲动则不免危险;且亦非专用激烈手段所能有济”;论政体推崇民主原理,但感慨中国无代议政体的历史条件,急转直下,“而成为现在的党治”等等,都是由丰富的本土历史感生发出来的思想火花,思虑特别的深邃。
Ⅳ 中国通史选读怎么样
读《(中国通史选读)纲要》的一点体会 稠林东 自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1902年发表(新史学),提出编纂“中国通史”的问题后,在二十世纪的一百年中,中国史学家纷纷致力于中国通史的研究和编纂,先后出版了一批“中国通史”着作。它们的历史观点、内容详略、编纂形式各有不同,但确有一些中国通史着作具有鲜明的特色,至今仍有参考价值。霄海宗先生编纂的(中国通史选读),即是其中之一。 《中国通史选读》是雷海宗先生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通史课时编写的讲义,共7册43章769节930页,是为清华大学铅印稿,极少数的大学图书馆尚有收藏。正如王敦书教授在《伯伦史学集·前言》中所概括的:“每节皆为史料,在每一章(无子目之章)和每个子目后都有说明,从史前时代直到溥仪退位,体系完整,系统反映了雷海宗对中国通史方方面面的观点和研究心得。”王敦书教授在编辑《伯伦史学集》时略去史料方面的内容,而将每册目录和每章的说明编次成卷,定名为《{中国通史选读)纲要》收入文集,使读者大致可以窥见这部中国通史讲义的风貌。 我讲一点阅读后的粗浅认识,重点是他在中国通史的研究和编撰方面的成就。 一、一部有鲜明特点的中国通史讲义 这部《中国通史选读》的特点是:以目录显示纲领,以解说阐明要旨,以史料为主要内容。 雷海宗先生在32岁时编纂起来的这部讲义,充分表明了他的勤奋、博学和才华。今天看来,他的历史观点和对中国历史的一些评说,我们可以表示不同的见解和认识,但是这部讲义在二十世纪中国通史编纂史上,无疑具有重要的位置和参考价值。尤其在今天,在史料受到忽略的情况下,这种以选编史料为主要阅读内容而辅以简要说明的形式,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二、贯穿历史进程和思想发展的两条线索 这部讲义,在历史进程方面,主要讲了史前时期、封建时期和专制时期(其间交叉着萌芽状态、过渡状态、分化状态),脉络十分清晰。其历史分期问题,自成一说,反映了历史之连续性的演进过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在讲述历史运动过程时,十分关注思想运动的面貌和特点,如讲义对殷周时期“天下一家”观念的分析时指出: 成汤以后三百年间的情形仍甚混沌。盘庚迁殷(公元前1300年)以后,王朝的地位才渐渐稳固。殷对一部分的部落,多少有点支配的能力。西方最强的周在名义上也承认殷王为天子。此时似乎没有成周式的封建制度;但部落间已有一种与封建制相近的比较精密的组织。天下一家的观念,此时大概已很普遍;名义上的共主就是这个观念的象征b(《伯伦史学集》页404,以下只注页码) 上述看法,反映了他对中国历史上“天下一家”思想之古老传统的理解。此外,他对周人的宇宙观和神祗神话的分析,对春秋时代思想的分析,对战国诸子的总的评价,对秦汉宗教和秦汉思想的分析,对东汉末世和魏晋时期的人生观的分析,对唐诗中的哲学的见解,对宋代理学和书院的重视,对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的评价等等,都显示出作者对思想领域的重视。这种重视显示出两个特点,一是内容上有分量,二是作整体上把握,而后者显得更为重要。 三、贵在通识与自得 学术贵在通识,贵在自得,治史亦如此。雷海宗先生的这部讲义,具有这方面的品格。对这部讲义,不论后人如何评价,它是自成一家的。如作者在评价《天下篇》、《非子十二子篇》、《显学篇》时指出: 战国时代政治社会的酝酿,与文化发展的成熟,使思想界放出空前绝后的异彩。下引三段是当时传下的三篇哲学史,代表三种不同的态度。《天下篇》是对当代各派思想的一个扼要的叙述与同情的批评。《非子十二子篇》是一种叙述不清的武断批评。《显学篇》站在国家的立场,专事批评势力最大的儒、墨二家,附带的也表示出地位重要的法家思想的轮廓。(418~419页) 又如,他在概括门阀特点时指出: 自三国时代立了九品中正的制度(见前第392节),富贵贫贱的分别渐渐形成望族寒门的阶级。乱世的流浪人多投身到富贵之家以求保护(见前第455节),阶级的分别因而愈发显着。到南北朝时代门阀的制度可说完全成立。门阀的一种表现就是士庶不通婚姻;并且不只南朝如此,北朝也有同样的制度(第479节)。第二种表现就是望族的谱学发达(第480第481节),。第三种表现就是风水的信仰大盛(第482节),这可说是保障士族永为士族的方法。第四种表现就是士族阶级中“谀墓文”的时髦(笫483第484节)。(页454) 上述评价鲜明地显示了作者的独立见解。又如他对孔子的评价、对理学和书院关系的认识、对明朝晚期内外矛盾的分析、对鸦片战争的论断等等,莫不如此,有些见解 至今仍有学术上的参考价值。 四、史料的魅力及启示 这部讲义以史料为主,这是它的基本 特点。但它并不是史料长编,也不是史料汇 编,全书有目录作统率,有说明阐述要义, 从而使所有的史料都有明确的定位和具体 的文献价值,同时,这也使目录有所依凭, 说明有所根据,全书浑然一体,而尤其是诸 多史料都显示出自身的生命力和作为反映 中国历史基本面貌的魅力。从王敦书教授 所选录的第3册第22章子目(二)“儒教之 成立——素王”之第331节“辑《纬书》及其 他传说”,列举有关孔子史料和第6册第 36章“宋元理学”之第626-633节所选的 有关史料来看,足以表明这部讲义以史料 为基础的特点和优点。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释通》篇中, 称杜佑《通典》是“以典故为纪纲”。称裴瀵 《大和通选》是“以词章存文献”。我们是否 可以认为,雷海宗先生的《中国通史选读》 是“以文献明通史”。二十世纪的百年之中, 有许多中国通史着作面世,各有其优长。我 以为,雷海宗先生的《中国通史选读》这部 讲义,在编纂形式上,今天仍然是可以参考和借鉴的。
Ⅳ 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怎么样
最近在网上看到对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评价很高,个人也比较主观的认为民国时期的学者治学比较严谨,而且研究方向没有太多限制,学术上还是比较自由的。所以买了一本回来想研究一下,扉页上看到对吕思勉的介绍,说他是中国唯一一个在通史、断代史、专史全领域都有成就的史学家,觉得自己的买书钱没白花,可是一开始看,觉得有问题了,书中对历史事件的概述基本上极为简略,一句话概括,却花了大段的精力和页面去对书中的一些小细节进行详细的考证。我想说的是这作为一本通史合适吗,听说这个是吕为当时的中国生写的入门教程。觉得他就是在卖弄自己的学识,根本没有实际去叙述初级读者想知道的历史事实。
Ⅵ 范文澜的《中国通史》怎么样,值得买吗
哈哈,还不错,毕竟是我国近百年来最完整、最系统的一套中国通史。它通过记叙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事实与历史人物,阐明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个人觉得很值得一看。而且范文澜本身也是史学界的巨擘,不过可惜的是,书还没完,他就去世了。无论是了解历史还是祭奠一代大家,这书都值得去买一套放家里珍藏。
Ⅶ 如何评价《中国通史》
年来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中国古代各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记载了各种军事谋略,赞颂了古代各国的英雄好汉,咏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诗人用自己的灵魂所书写的诗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 这本书,无愧称为“人类历史比读经典”。它把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的淋漓尽致。 当然,读完这本书后,我不止是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还发现了,了解中国的历史,对于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的。
Ⅷ 大家觉得《中国通史》怎么样
历史这个东西,因为很多都是事后写的,很多也会掺杂着作者本人的情感,所以客观性和真实性不太好说,不能只看一本,要多看几本,然后总结出自己的看法,别被作者左右,这本书还不错,而且都说了是通史,肯定不详细,也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写的,如果不需要细究个别事件,看这个就行了。
Ⅸ 如何评价《中国通史》纪录片
我基本上看了一遍,总体上感觉还是不错的,就是和外国纪录片相比显得死板了一点。
Ⅹ 中国通史对了解中国历史怎么样
很实用
因为通史比较简单
而且时间线比较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