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企业如何跨越国际化陷阱

中国企业如何跨越国际化陷阱

发布时间:2023-05-27 21:13:52

❶ 中国企业如何适应全球化下的新的市场环境

1、不忘初心。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员工想从工作中获得更多。在工作中找到意义,并成为这个包容性社会的一部分,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于千禧一代。因此寻找并坚持初心,并将初心清晰地传递给社会,能帮助企业吸引并保留最顶尖的人才。

2、要建设全面的社会影响力。过去企业更多关注股东回报的最大化,认为政府应该去应对更广泛的社会挑战。然而要解决全球化目前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建立一个更公平的全球化模式,缩小收入差距,没有私营部门的参与是不可能完成的。

3、投资人力资本。很多企业和地区并没有从国际化中获益,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劳动人口没有获得相应的技能和教育。尤其未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快速渗透,很多人需要培训并获得新的技能才能保持竞争力。而企业也需要对自己的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

4、拥抱多样性和包容性。在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时代,如何拥抱多样性并从中受益是企业需要考虑的战略。



(1)中国企业如何跨越国际化陷阱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过去全球化模式是围绕着低成本建立,一些地区通过低廉的制造业成本获得竞争优势,带动了全球制造业的重新布局,这是我们熟知的全球化模式。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全球贸易与价值链的格局也在变迁。

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使人力成本的差距不断缩小,让制造可以在距离市场和消费者更近的地理位置进行。这也导致了制造业的“回迁”现象,例如阿迪达斯将工厂迁回德国,以及最近一些美国企业等等。

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也为小型企业敞开大门,让它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广的市场,这是过去无法做到的。



中国如何摆脱国际分工陷阱

中国摆脱国际分工的陷阱的方法有多种多样,首先要弄清楚现今社会需要哪些,这个专业需要哪些的比较前沿的技术,然后把那些大公司联合起来,各个分工,每一个企业往一个方向进攻,然后总结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那个我们国内的那个产基础产业。

虽然在全球并购高潮中,发达国家实际上是在强化其在原有贸易格局中的既得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则被更加牢固地锁定在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进而掉入“国际分工陷阱”。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并不存在于国际分工的陷阱,因为对于中国来说现在的国际分工,中国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而且随着中国产业升级正一步步的毁灭现在国际分工的码握雀格局。

影响

首先,国际分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分工不仅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世界范围内的商品数量,而且增加了国际交换的必要性,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

其次,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不仅决定国际贸易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而且还决定国际贸易的结构和内容。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皮迅在这个时期,由于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出现了许多新产品。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国际迟早分工

❸ 国际化更需要一种理念 中国企业如何走向国际

我国的企业国际化主要有四个途径:
一、吸收和利用外资:
吸引和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收入水平极低,国民收入少于400美元,这样的穷国或穷地区对跨国公司没有吸收力。因此当前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实行经济倾斜政策、扶贫政策和东部沿海地区支持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逐步缩小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是我国经济全面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首要条件。
二、对外商品贸易: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体之间进行的跨边界商品交换活动,是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最初级,也是最重要的市场进入方式。一个国家通过生产率方面具有较大比较利益的商品或服务的进出口,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
三、许可证贸易:
许可证贸易方式是技术贸易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其贸易的标的内容包括专利技术、商标和专有技术三方面。从我国情况看,一些具有高新技术的大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掌握了一定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具备了出口技术的条件,技术出口即可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较多的企业产品生产技术落后,产品开发能力较差,与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品升级换代步伐不相适应,急需引进消化一些必要的和关键性的生产技术,节省较大的产品技术开发投资,用较短的时间达到世界一流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竞争实力。
四、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有国际间企业购并、合资经营和独资新建企业几种形式。企业购并当前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通常是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来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和经营领域。根据以下有利条件,可选择企业购并方式:为竞争和占领国际市场,在国外组织生产和销售,绕过国际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能够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企业组织专业化生产,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科研开发能力等资源也可以得到充分共享;可以使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进入新的行业;可以使企业获得某些竞争优势并有利于实现经营“当地化”;被购并企业有发展前途和获利能力;能获取技术信息,管理知识,经营决窍等公开市场不易获得的稀缺资源。

❹ 中国企业如何面对全球化

中国企业如何面对“全球化”

中国总理朱镕基在谈到全球化与中国企业的关系时明确指出:中国将“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中国企业到境外投资和经营,增进与各国人民的经贸往来。”
这是中国第三代领导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主动出击,将改革开放全面推向深入的重大战略决策。
中国即将加入WTO,这是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决定性步骤。它意味着,中国的企业,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不管有利还是不利,都将很快加入“全球化”的时代进程。
抓住“全球化”机遇,迎接“全球化”挑战,将成为中国企业在新的世纪求得生存发展的主旋律。那么,我们应如何奏响这个主旋律呢?
首先,中国的企业家们应该及时、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遏止、无法逃避的世界潮流。恰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所说:“全球化的综和逻辑是不可动摇的,其势头是无法抗拒的。”“全球化”不是渺茫飘忽的一片云,不是偶而刮过的一阵风,不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它已是雷声大作,暴雨倾盆,冲刷激荡着世界每一个角落;它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从纽约华尔街的银行老板到北京胡同里的普通百姓,没有一个人能躲得过去。我们都是“全球化”惊涛骇浪中的船。因此,只有面对现实,认识到时间和形势的紧迫性,再一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投入,敢于拼搏,才能争取主动,成为“全球化”浪潮中的赢家。在有关企业如何面对全球化和新经济的讨论中,李嘉诚先生的见解特别富于启发意义。他认为:“对于新经济对传统企业的冲击,企业必须有创造力。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全球化不是一蹴可就,新经济不会只是短暂的现象,而是一个持久的方向。全球化是国与国的资金、科技及资讯互相结合,会与当地文化、地域、传统与民生产生拉力。全球化要面对的是在不同层次的全球化竞争。例如,面对开发中国家,必须与其低廉的劳工竞争;对已开发国家,又必须与其教育水平、贸易、税制与市场竞争。在急速变化的年代中,更要有效率地与时间竞争,不会容许有太多反复的尝试。”
在这方面,已被着名的瑞士国际管理学院列入教案的“海尔经验”格外值得注意。张瑞敏先生在谈到“海尔经验”时披露说: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海尔集团已经积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在全球主要经济区搭建了有竞争力的贸易网络、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
第二,中国的企业家们应尽快认清“全球化”的经济态势,深入把握“全球化”的经济规律,在“全球化”的大视野中,从企业概念、企业结构、企业关系到企业运做都自觉主动地重新定位。这样,才能把握“全球化”提供的机遇,规避“全球化”带来的的风险,收获“全球化”的丰硕果实。马来西亚副总理阿卜杜拉.艾哈迈德.巴达维说得好:“公司要在新世纪兴旺发展,必须抛弃工业时代久经考验的理念,建立一套全新的指导原则。”有关这个问题,美国《商业周刊》上一篇文章的论点特别发人深省:“不久以前,领导们还认为长期积累资产能保证竞争优势。在这个新世纪,成功的将是那些以合伙方式创造新未来的公司,而不是把大量的资产注入资产负载表的公司。领导人曾认为在竞争者中激烈争夺能激励他们的员工,保证成功。但是在今后的日子里,公司最激烈的竞争者可能也是他最重要的合作者。从开始出现贸易以来,每一位企业领导人都希望建立永恒的企业。然而,在新世纪,人们会有意让公司朝生暮死,成立是为了创造新技术或产品,一旦使命完成,就会被赞助的公司所吸收。”
第三,中国的企业家们应充分地认识到,“全球化”意味着从上海到悉尼,从巴黎到墨西哥城的整个世界都必须遵循同一种新的商业规则,都必须掌握同一种新的市场运做,都必须适应同一种新的时空观念,而这种新的商业规则、运做方式和时空观念,都是由高科技的最新发展、最普遍的形式、最有效率的工具--因特网的特点所决定的。可以说:互联网是“全球化”的科技支柱。它对经济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生活的革命性影响,丝毫也不亚于、甚至要超过蒸汽机或者装配线带来的工业革命。对因特网造成的革命性变革,我们才刚刚有所感觉。如《商业周刊》所指出的那样:“因特网使组织中的每一个人,从底层的职员到董事长,能从任何地方即可得到大量信息。思想点子能在瞬间传遍全球,而不是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慢慢渗透下去。这意味着21世纪的公司必须适应通过网络管理的方式。它必须以持续的变化而不是以稳定为基础,围绕网络而不是森严的等级组织,在不断变化的合作和联盟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利用技术优势。”
因此,能否从观念到举措都尽快地发动、完成中国企业的网络革命,将是中国企业能否成功融入“全球化”的决定性因素。
面临“全球化”考验的中国企业家们,读一读全球化理论的创立者、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教授的论述,一定会大有益处:“当今的全球化有着它自身的特点。也就是说,它比以往更远、更快、更深、更便宜。更远是指世界上各个洲、各个国家、各个地方都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更快不仅是在技术方面,而且它还改变了许多类似股票市场这样的机构的运做。现在若把全球股票市场看成一个整体,它是24小时开放的;更深是指在技术上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先进的技术,使人们能更多地参与到市场中来;更便宜是指由于Internet通讯费用的降低,任何一个小的组织甚至个人,只要拥有计算机和调制解调器,就能轻易地把信息传递到世界各地,而它的费用也许仅仅是几美分。”
如何能更快、更远、更深、更便宜,是每一个面临全球化的中国企业都必须解决的生死攸关的课题。
下面随手得来的资料是触目惊心的:
在美国,买一台电脑需要一个月的收入,在孟加拉国,则要花掉八年的收入。
十多家大公司不久将控制全球整个食品行业。
世界最富有的三个家族的财富总和比最不发达国家6亿人口的年收入还要多。
面对“全球化”的世界潮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肯定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就国际正义来说,发达国家有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各种形式的优惠,但这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而非法律上的义务。也就是说,发达国家愿意不愿意在“全球化”潮流中提携发展中国家,增强其竞争实力,全凭发达国家的良心。而良心在经济利益面前往往是靠不住的。发展中国家自己要争气,应勇敢地改革自己的不适应“全球化”潮流的种种制度性的弊端,跟上时代步伐。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使中国的企业在面临“全球化”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基础。只要中国的企业家们能够坚定信心,不失时机,开拓进取,敢于创新,就一定能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凯歌行进。

❺ 中国企业应如何海外经营

中国进入WTO后,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必然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与此同时,随着全球范围贸易壁垒和关税的逐步取消,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获得资源和分销渠道的机会也将会前所未有的增加。尽管在许多商品和服务领域,中国仍然是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市场,但是中国企业不应该拘泥国内市场,而应该将视野放得更远,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和新经济的发展也要求我们不仅要“请进来”,而且要“走出去”。“走出去”与“请进来”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随着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各国企业开发跨国经营已形成趋势和潮流,中国只有顺应这一潮流,突破国界的局限,把视野和目标从国内扩展到全球,建立一个在全球化环境中同样能够取得成功的经济体系,才能确保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和长期持续发展。 现阶段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特点 中国已经拥有了一批世界上也排得上名的大公司,如中国银行、中石油、中石化、中远集团等。而目前富有活力的许多中国企业如海尔、TCL等在国际市场上大显身手,仅其产品2002年向国际市场出口就达数十亿美元,占其总营业额的份额越来越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将会出现更多的大型跨国经营公司。然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以后大力发展起来的,具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例如,投资规模小,外国市场进入方式以合资企业为主,海外经营集中在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和贸易领域,海外投资技术水平低,跨国经营的地理选择以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现阶段我国企业海外经营主要存在这样几个特点和问题: 1、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竞争层次低,以争市场和争资源为主。海外竞争方式经历了资源竞争、产销竞争、资本实力竞争、技术创新竞争、人力资源竞争等阶段。其中资源竞争和产销竞争属于初级层次的国际竞争,资本实力属于中级层次的国际竞争,而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竞争属于高级层次竞争。资源竞争和产销竞争过程中,竞争对象主要是资源、物质商品和市场,而在资本竞争和技术创新竞争过程中,竞争对象除了物质商品和市场外,人力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比较发达国家对我国直接投资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前者主要处于资本竞争和技术创新竞争过程中,而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资源竞争和产销竞争的初级层次竞争水平上。据调查我国企业实施海外经营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1)开拓市场;(2)获取先进技术和品牌资产;(3)确保资源供应;(4)其他。其中,开拓市场的企业占56%,确保资源的企业占20%,获取先进技术和品牌资产的企业只占8%。 2、区位选择和行业选择过度集中,对海外商机的捕获能力不高。海外经营的区位和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区位优势与产业优势相适应或优势互补,以强化主体比较优势,使东道国区位比较优势和投资者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比较优势或国际竞争力。具体表现在市场容量、经济增长、贸易关系与产业内贸易量、要素禀赋、金融环境、优惠政策、产业关联、区域距离等方面。 2004年中国的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其中,欧洲地区投资覆盖率最高,达到了91%以上。从聚集程度来看,中国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业的43%;其中中国香港为17%。 就投资领域而言,虽然中国企业在一、二、三产业中都有分布,但服务贸易型有4476家,占对外投资全部企业数的69.5%,协议中方资金额44.5亿美元,所占比例为57%;生产加工型企业1580家,占对外投资企业数的24.5%,协议中方资金额16.7亿美元,所占比例为21.5%。从事商品流通的贸易企业偏多,生产、金融、服务性企业偏少;过分偏重于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缺乏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偏重对国内连锁效应弱的产业投资,而忽视对国内连锁效应强的产业投资。 我们知道,一个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获利,而捕捉海外商机是企业对外投资获利的保障,海外商机可以分为政治商机和市场商机,如我国直接出口到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服装,需要配额。但联合国有规定,对一些极度贫困的国家,对一些战争刚刚过后恢复重建的国家,都是免税和免配额,这就是政治商机。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国家进行投资,进而比较便利的开拓国际市场,这也是一种技巧。市场商机的定义比较难下,可以以这样一个例子说明:如海信电视机厂在南非投资办厂,该国的电视机较少,取得了成功。然而南非周围有许多贫穷的国家,黑白电视机尚未普及。海信集团将国内淘汰下来的黑白电视机生产线运到南非组装。结果,免了关税和配额,节约了运输成本,这就是市场商机。然而现阶段我国企业对市场的考察和细分不够,或者说商务信息的披露不够,或者说企业家的信心不高,没有将自己的企业定位为中国企业、世界企业,从而不愿主动从世界市场捕获商机。 3、对国际化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引进不够重视。培养和引进业务技能强,通晓外语以及国外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关键。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对经营海外业务人员的培养不够重视。而实践证明,经营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以及对国外语言文化的通晓都是影响企业海外经营的关键因素。在这方面,中国企业有以下几个问题:(1)内部僵化的薪资体系和人员选聘惯例使企业难以获得或者不愿在当地选任高级管理人员;(2)人员调动过于频繁,即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又影响企业的发展;(3)具有丰富国际经验的高级人员的比例较小,外国专家担任顾问的比例较小。 中国企业海外经营发展的思考 1、注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明确企业的竞争战略。为了在充满风险的国际舞台上竞争,中国企业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企业应分析自身的资源,知识能力状况,然后选择并充分发挥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优势。不一定局限于市场或者资源,至于竞争什么,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中国企业还应该努力提高市场分析能力,准确定位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中国市场行得通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可能在海外市场遭遇大败。在考虑到哪里,何时以及如何进行海外经营的问题,决策者必须具有敏锐的前瞻能力,及早预见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及早投入资源,培养新的竞争能力,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所以,中国企业应根据对人的需求变化、技术发展、国内外市场发展大趋势等前瞻性的预测,合理构想未来的产业割据,培养新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竞争战略的明确也是非常重要的。从国际市场看,中国企业将在陌生的环境中面临与国外同业全新的竞争。无论从规模上、技术上、还是管理上,中国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差距还是相当大的。因此,在跨出国门之前,对自己的竞争地位应当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在实施海外经营时,大多数的企业应该选择目标更为明确的多国市场战略。以后随着企业竞争能力的不断提高和海外经营参与程度的不断深入,逐步过渡到全球市场战略。即海外经营的扩张应该以渐进式的方式进行。 2、产业选择和区域选择应以理论为指导,但更要以市场商机为导向。海外经营的产业和区域选择的理论很多,我们可以借以指导。市场经济中,一个企业的选择,更应该以市场商机为导向。所以商机的捕捉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捕捉海外商机?应有两个方面:(1)企业家要具备海外经营的心态。企业家一定要有将自己的企业定位于中国企业、世界企业的雄心。一个企业的产品,产品出口占不到30%,就不能说融入了世界大市场。(2)政府机构、新闻机构、研究机构都应该为发现海外商机进行信息的传输与放大,疏通我国驻外使馆的商务信息通道,让国内的人不出国门就能基本做出向外投资与发展的初步判断。这其中,政府的商务外交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应该加强商务外交。再者,建立中国各类企业和中国驻外使领馆和商务处的直接联系,及时获取所在国的商务信息也是必须的。 3、要重视国内海外经营人员的培养,更要重视利用新华商资源。据统计,20多年来,中国吸引外资的70%以上都是来自国际上的华商或通过华商牵线搭桥。20多年过去了,新一代华商开始在国际上大显身手。中国企业要更好地跨国经营,则需要更加重视并且利用好新华商资源。全世界的华人目前有5000万人,是一个庞大的网络。他们中的新一代,受过很好的教育,具有国际化的观念,熟悉市场经济和新经济,懂经营管理和外语,在国外有很好的基础,可以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此外,据统计中国目前在国外的留学生有60万人,加上最近这些年移民国外的中国人,目前在海外有几百万熟悉中国大陆的华人,这些人都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宝贵财富。如果中国企业都重视和发挥大批新华商国际人才的作用,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价值链上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当然,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❻ 中国企业如何走向全球化

第一是鼓励制造业推进多元化,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远非制造业强过,我们正在迈向制造业中高端,这个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全产业链的全球布局,实现品牌、技术、标准、资源、管理和人才等多方面的全球整合,实现成本、质量和效益的优化。实际上近几年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经历了一个从以资源能源为主向制造业为主多元化发展的过程。去年对外投资的制造业比例占到了将近一半48%,这应该是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一种规律性的要求,不是一个孤立或者偶然的现象。相对于全球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更集中于服务于全球的投资服务业占比是67%,制造业占比是27%,相对这个来说我国的对外投资48%是我们的一个特点,我觉得也应该是我们一个优势。

第二,鼓励到亚洲推进向全球,中国是大市场,亚洲市场更大,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亚洲是最大的发展中市场,亚洲许多国家与我国在发展的曾经阶段和路径上有很多可以复制和发挥之处,这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所以,在亚洲投资应该成为我们实施“一带一路”规划的着重点,实际上去年亚洲投资吸收的外来投资最租祥多的,占全球的32%,高于欧洲,欧洲是30%也高于北美,我国去年企业对于亚洲的投资案例有180件占比是30%,涉及的金额3865.75亿美元,高于对欧洲的投资,也高于对其他地方的投资。

第三,鼓励民企推动整体。民营企业在体制机制上面更市场化,在海外投资中姿态更灵活效率比较高,应该鼓励大型的民企制造业的民企率先走出去,推动中小企业跟进,大型民企现在正处碰悉于全球配置资源和资产,全球布局发展的新阶段,这个也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去年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案有397件,并购的金额总数3963亿美元,同比增长的280%,今年上半年并购案达到290件,并购的金额是1094亿元,我觉得应该把鼓励大型民业弊吵搏企业锻造成根植中国的全球公司作为一个目标,发展起一批新的中国全球化企业。

第四,鼓励在海外利用外资推进全球的合作,我国的企业特别是民企在海外投资包括并购往往是非常善用跟重用外资,我们原来国内引用外资利用外资,我们国内企业走出去还要继续海外利用外资,应该鼓励这种以诚信为基础的长远的投资。以上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最后祝第三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❼ 中国跨国公司如何走向国际化道路

1.制定国际化战略。
2.引入国际化人才。
3.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阅读全文

与中国企业如何跨越国际化陷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贴吧为什么没有印尼吧 浏览:456
越南纺织前景如何 浏览:559
越南买什么礼物回来好 浏览:602
中国神话传说有哪些 浏览:950
越南的1000纸币能换多少钱 浏览:398
越南榴莲和泰国金枕哪个好 浏览:160
印尼10元换人民币多少 浏览:318
中国男单身怎么办 浏览:776
美国打中国座机怎么打 浏览:338
中国民航大学和东北电力哪个好 浏览:663
意大利华人区有哪些 浏览:490
伊朗禁运石油现在怎么样 浏览:395
意大利的牛肉哪里的好吃 浏览:621
越南山区哪个村最好 浏览:452
伊朗怎么自救视频 浏览:121
书画里的中国哪个软件能看 浏览:465
印度旱雨什么原因引起的 浏览:430
意大利和巴黎哪里lv划算 浏览:512
印尼胖小孩的表情包叫什么 浏览:555
印尼神曲来自哪里 浏览: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