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
原因:
1.儒学形成于孔子时期,战国时孟子、荀子将孔子的学说加以继承,荀子做到了集大成者。
2.汉代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创立了“新儒学”,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要求。
3.五代时期,儒学遭到佛学和道家的冲击。
4.宋代时发展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儒学从此成为科举的必修课和统治者的理论基础。
影响:
儒学作为传统的生命力强大的先秦学说有其在哲学、社会学、政治上的先进理论,又长期被统治者所推崇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应该本着批判继承的辩证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Ⅱ 儒学对中国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地位平等,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 在汉武帝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方面:
(1)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可以说教学经验很丰富.
(2)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 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
(4)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1)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
(2)不重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不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以至产生理论和学说.
(3)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这也和历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
(4)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5)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
Ⅲ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儒家学说作为一种意识文化形态,虽流行于封建时代,但其关于自然和人生的理解、理论思维的阐发以及治学的方法和经验等,却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并对人类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国际上评出的文化名人中,孔子位于前列。世界许多国家都展开对中国儒学的研究。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Ⅳ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透视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周国平在他的散文集《守望的距离》中有一篇文章,写的是关于他的读者给他回信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生命本没有名字。”这句话说的很是有道理,能够引起我们一定的思考,其中蕴涵了一定的人生哲理,是的,生命怎么能够有名字呢。因为这是作者与读者在用心来交流,用心来对话,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而通过交流的载体就是书中的文字,双方虽然从未谋面,但是,还是能够达到那种心灵的撞击。
我为什么要用这样看似很无关的话语来做一个简单的破题呢?因为文学中的人生,这个题目感觉真的是很大,觉得很难把握,无从下笔,只是最近读了他的作品,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从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启示,看到了文学文本中蕴涵的人生哲理。我的人生经历很是有限,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很有限的,也不过是短短的人生几十春秋罢了。但是,在这样短暂而有限的生命之中,我们如何的去面对我们的生活呢,如何的去适应社会,有许多我们不能够懂得的问题,也有许多令我们思考的问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于是便会有很多的问题将会困扰着我们。于是我们会更多的向别人学习一些人生的经验,向那些前辈们学习他们所悟出的人生道理,学习前人的人生经验,使我们的阅历更加的丰富,使我们的头脑更加的聪明,更有内涵。但是,那些往哲先贤们早已经离我们远去,早已经深埋千年的尘土之中,但是,那岁月的长河并没有把他们的灵魂冲散,而是使他们的思想得到了积淀,成为思想文化的结晶,给后来人更多的精神智慧的营养,从中透视出许多的人生哲理,生命的道理。
一、 千年的儒家思想形成的忧患意识
孔子、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形成了儒家思想的早期源头。《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之一,内容相当的广泛,涉及到哲学、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等,但都始终贯穿着孔子仁的思想学说。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追求的一种最高理想,追求仁爱、主张实施仁政、反对暴力,通过努力的学习,加强修养,来提高人们的涵养德行。这种儒家思想刚开始并没有被统治者所接受,到了汉代,汉武帝时期,采取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这一点也让我们明白了,经历多年的战争,广大劳动人民及其统治者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无论说从哪个方面都需要修养生息,稳定社会,保证统治者政权稳定的延续下去,这样就需要一种思想来影响人们,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这种思想中透露出一种忧患的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也就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意识结构。这种忧患意识的关注对象是现实人生。目的是想超越忧患,达到“不忧”、“不惑”、“不惧”的“尽善尽美”和“至乐”的人生境界。儒家的忧患意识深深地包含关于人类前途命运的发展命题,要求人在忧患当中真正地认识到自己,尤其是认识到人的尊严,人生的意义,由此形成强大的生命意志力,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并不断地提升主体人格,完善道德审美的人生标准,实现人生所确立的一个又一个要实现的目标,以实现人文关怀,启迪人生的智慧,照亮生命的旅途,完成人生的神圣使命。像这样的思想在儒家的经典着作中都是有所体现的,“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小不忍,则论大谋。”(《卫灵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等等。这些传世之久的名言警句,从很多方面体现出了对人生的思考,对人自身的修养,智慧的发掘,思想道德的修养的提高,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是很有意义的思想结晶。
二、 千年儒家思想忧患意识形成的基础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可以说主要是以华夏文明为主体,华夏文明形成与内陆的农业文明,远离沿海。早期的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的低下,人类与大自然的抗挣显得很是力不从心,面对大自然对人类的种种袭击,感到了恐惧和敬畏。再加上战乱的时有发生,分而和,和而分,分而乱,乱而战,战而又和的循环之中,不断的战争发生,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形成了中华文明,民族的思想中难免不会有一种忧患的意识。这种忧患的意识在内陆性农业的华夏民族精神生活与情感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在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就有部落首领以夜夙忧勤的形象出现的传说。到了春秋和战国时代,诸侯兼并,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的思想、理论、主张、学说都表现出了忧患的特点。
三、 儒家忧患意识的建构
儒家思想将人生忧患意识建构在人的血缘情感层面上,凸现忧患意识的历史使命感和生命的严肃性。这种建构对后代的文人都有很深刻的影响,在后代文人的作品中也多有体现。三国时期的三曹,建安七子,那一时期的文学巨匠,都在自己的诗文之中表现出了那种政治上和人生上的宏图大志。到唐宋时期的文人也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体现,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抒发出诗人对岁月流逝,怀才不遇的深沉忧思。发出了对人生的感叹和思考。《将进酒》诗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抒发出诗人对人生的那种自信,表现出了那种热烈的豪情壮志。杜甫的“三吏”、“三别”,真实生动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一方面表现出人们为战争付出的巨大牺牲与坚强意志,一方面又真实地写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无穷灾难。充分地表现一代知识分子对社会、人民生活疾苦的冷静思考和关怀。《蜀相》中诗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借助诸葛亮对刘世天下的一片忠心,来说明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北宋时期的一代文豪苏轼在政治的党争中屡屡遭到排挤,屡屡遭到贬谪。在文学上对后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一代文学之大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由中秋赏月,抒写人生感慨,表现了词人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引起的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在矛盾之中又透射出他对人生的执着热爱。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出了诗人对天下贫苦百姓的关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出了诗人乐观豁达的精神境界。直到后世的封建社会结束,儒家的这种忧患的意识建构都有所体现。以至于说到当今社会,这种思想还能都影响文人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
这种忧患的意识的建构,还表现在人与世界存在的真实性极其人生的信仰上,凸现人的自主性和自觉性的特征,这种忧患意识的建构,某种程度上说,造成了一定的消极的影响,儒家所奠定的这种深沉而浩大的忧患意识,作为在相对稳定的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意识,已经积淀成华夏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渗透到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决定了中国文学“以忧为美”的审美基调。
Ⅳ 儒家文化的影响
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Ⅵ 中国儒家文化对中国有哪些影响
希望采纳
儒家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儒家文化,又称儒家学说,创始人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汉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其在历史上也影响了诸多东南亚国家。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在现当代社会,儒家文化在东南亚国家日益传播发展的同时,其现代价值越来越来被世界诸多国家所重新发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随着中国的崛起而日渐扩大。
一.儒家文化的形成
儒家文化亦称儒家学说初步形成于中国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00年前后。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孔子第一次打破了以往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改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以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更趋成熟。汉武帝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成为国家信仰,中国进入儒家社会。以后,儒家学说又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发展,并成为官方学说。以至于后来逐步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的影响尤为深远,所以也称“儒家文化圈”。
二.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
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很深,其精神内核主要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即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对“德治”进行了继承和改造。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即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其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三.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形成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应从两方面来看:
积极方面:(1)重视教育,创造了“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孔子门下弟子三千,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
(2)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 儒家文化强调的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礼数的东西不能废等,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
(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
(4)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这一思想表现在政治上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
(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的作用。
消极方面:(1)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
(2)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不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无法产生理论和学说。
(3)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
(4)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5)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
总之,儒家文化对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是当下,我们也无法走出它的圈子多远。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如实客观的正视这个问题。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在多极化背景下,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也在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因而,作为儒家文化起源地的中国,更应该发掘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做到“古为今用”,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国际文化影响力。
【巩固练习】
1.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下列对儒家文化认识正确的是( )
①儒家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儒家文化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 ④儒家文化是含有诸多价值观在内的思想体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中新网8月5日消息,近日,由国务院侨办组织的2010年“中国寻根之旅•孔子故里行”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一行120余人,在山东省侨办文宣处副处长王余良的陪同下到访曲阜。夏令营的营员们分别来自加拿大、德国、韩国、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回答2—4题。
2. 夏令营营员参观了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了杏坛讲学,感受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人们之所以会选择参观有关儒家文化的历史文物,是因为( )
①儒家文化作为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这些历史文物就是物质载体 ②参观这些历史文物可以从中透视孔子等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③参观历史文物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儒家文化,认识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④参观历史文物必然使自己更有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夏令营实则旅游经济的一种形式,人们到儒家文化故地展开夏令营活动及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参观“三孔”,从一个侧面也表明,儒家文化作为一种具体文化形式( )
①对旅游经济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②与经济同步发展 ③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④是旅游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 此次“寻根之旅•孔子故里行”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活动,提升了该市在海外的知名度,加深了与海外华人华侨及其社团组织的联系,也有利于激发海外华人的儒家文化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因为作为此次活动重要载体的儒家文化( )
①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②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是中华民族生存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近年来中国在世界各地大量建造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表明( )
A.儒家文化是当代中华文化的代表
B.孔子学院的建立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体现
C.儒家文化的对外传播是政治斗争的需要
D.儒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从2006年起设立首次以中国人命名的国际奖项“孔子教育奖”,用于奖励在全民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有突出贡献的个人;电影《孔子》于2010年2月在中国上映的同时,也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洲等地上映,世界各地再次掀起了一股“孔子热”......“孔子”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跟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密不可分。下列对儒家文化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有
A.儒家文化是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B.儒家文化是落后、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C.儒家文化中的进步、健康成分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D.儒家文化中逐步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7.材料一、 新华网济南7月31日消息:诵读《论语》、参加成人礼仪式、孔庙大成殿祭孔、观赏大型广场乐舞《杏坛圣梦》、游览三孔,虽然时值盛夏,但山东曲阜推出的“孔子修学旅游节”仍然吸引着不少全国各地的游客。据统计,今年1—7月,“三孔”景区接待中外游客207.7万人次,同比增长13.48%,实现门票收入8043.8万元,同比增长11.66%。旅游的火爆又促进了“孔子热”的进一步升温。
材料二、儒家提倡“德治”,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主张的“人治”主义,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我们现在在政治上强调“以德治国”、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沿革了儒家的政治思想或者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文化的影响的?
【参考答案】
1.D.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故③错。
2.A.④表述中必然错误,不选。
3.D.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但不一定同步发展,故②不选;经济是文化的基础,④说反了,不选。
4.B.儒家文化中的健康、进步成分才会促进社会的发展,①错;物质(经济)是基础,④不选。
5.B.A、C的表述有误,D与题意不相符合。
6.C.A、B观点较片面;D观点错误。
7.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材料一中,山东旅游文化的开发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孔子热”(文化)的升温。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影响政治。材料二中,儒家文化的“德治”“人治”思想与我们当前在政治上提倡的“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是有历史沿革的,这种文化在某种程度影响了我们的政治思想。
Ⅶ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积极方面:(1)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可以说教学经验很丰富.
(2)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 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
(4)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
(2)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不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以至产生理论和学说.
(3)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这也和历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
(4)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5)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
总之,儒家思想的两部分-----圣人的主观思想和客观政治论,即"内圣"和"外王",(王的意思是治理,统治的意思),都对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即使是当下,我们也无法走出它的圈子多远.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如实客观的正视这个问题.
比如,在我们现代的教育中,儒家的教育方法还是很有用的."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等等.
再有在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上,道德,仁义,儒家的思想会是对贪官们的谴责依据吧?再者,我们所讲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勤奋精神,那个不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是儒家文化传统的精华呢?
Ⅷ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积极方面:(1)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可以说教学经验很丰富.
(2)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 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
(4)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
(2)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不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以至产生理论和学说.
(3)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这也和历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
(4)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5)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
总之,儒家思想的两部分-----圣人的主观思想和客观政治论,即"内圣"和"外王",(王的意思是治理,统治的意思),都对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即使是当下,我们也无法走出它的圈子多远.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如实客观的正视这个问题.
Ⅸ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这种影响在短期内不会消除。不过由于中国大陆官方意识形态等种种原因,许多人仍无法纠正对儒家的偏见,以至儒教无法在中国大陆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
不少人仍然认为“儒家思想”是“四旧思想”而需要破除,这和韩国对儒教致力保存过去文化的态度截然相反。形成儒教发源于中国却昌盛于韩国的尴尬局面。不过由于道德败坏等各种社会问题的日趋严重,少部分良知者已重拾起这份民族的宝贵遗产,中国大陆学者目前正努力编纂《儒藏》(藏,音zang4)以弥补历史遗憾(三教中,道教有《道藏》,佛教有《大藏经》,惟儒教无自己的经藏),传承和弘扬儒学。儒教对中国人的正面影响要多于其负面影响。
Ⅹ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本身是有利有弊,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利的一面要吸取其积极部分,而有弊的一面,我们要从中借鉴经验教训。首先,儒家温文尔雅的中和态度,奠定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格局,后代文化基本在遵循着这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创作选择进行。第二,对于中国人的为人处世形成的形象,讲求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第三,对于国家治理方面,有利于国家的繁荣稳定,社会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有弊端,被统治者加以利用,成为禁锢人思想的工具,成为死板的教条。所以我们也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把儒家文化和当今社会联系在一起,与时俱进,把它的优势发挥到最大,避免它的沉闷教条,方可传承华夏之美,显示文化源远流长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