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国外旅行,我是这样分辨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和韩国人的
在国外旅行时,中日韩朝这四个国家的游客,如果不开口的话,是不是不好分辨呢?
其实,我觉得分辨起来并不算难。
首先要说的是——朝鲜游客很好认。
很显然,他们出国旅行的人次与机会,无法与同为东亚国家的中日韩三国相提并论,所以大部分情况的遇见,他们都是一个团。
一个讲究纪律,相对整齐划一的团。
很好认——他们非常守规矩,甚至规矩到不像是在 旅游 ,而更像是“有组织地参观”。
比如在古巴的格瓦拉墓,其它游客即便是安静的,也起码是放松的。
只有他们这一队人,男男女女每个人的表情都是“肃穆”的。
按照我个人分辨的难易程度,咱们接着往下说。
首先,中国大妈国外旅行时的3个特点,让我可以轻松识别。
1, 眼神中有一目了然的各种好奇。
这毫无贬义——原因是咱们的大妈们在成为大妈之前,真的是没多少机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她们风华正茂的时候,咱们国家还没有今天的繁荣,所以过日子是第一要务,大部分人都没什么机会出去瞅瞅。
现在日子好了,手头富裕了,有时间了,但眼界大多还需要充实。
我一直觉得这种好奇,透着一股子不加掩饰的真诚与天真,仔细看甚至是可爱的。
2, 照相姿势很认真。
不管是刻意地、跟风地飘纱巾,还是站正了拍照,大妈们一般都不会显得随意或马虎;甚至是有些拘谨。
怎么说呢?就是不少时候,虽然姿势不是那种姿势,但你都能感觉到那有一点拍老式全家福的余味儿。
3, 嗓门有点大。
嗓门大、说中文,实在是太好识别了。
但是,游客嗓门大的排行榜上,中国人只是很靠前,却无法独占鳌头。
美国游客不分男女,嗓门都很大,也都很闹。
英国男人、韩国男人喝点猫尿,嗓门都能震天。
其次,跟团游的中国人,一望可知。
就算没有统一的帽子,那手里的保温杯,也是绝对差不了的身份证书。
即便没有保温杯,到了景区一拍照就明显了——“排队拍照”真的是名不虚传。
即便这些都没有,但凡你接近这群人的话,总能听见某个人会扔出这个句式,并且保证嗓门大到让你能听见:
“这都啥呀,我去过XX国的XX地方,比这个好多了”。
或者:
“这也没啥啊,比我们家的那个XX差远了”。
对我来说,排在第三好识别的,是韩国女孩。
反正在国外我遇见的韩国女孩,即便是自助游的,也都比较注意化妆,并且她们的装扮通常都并不“背包客”,反而像是约会式的休闲装。
然后就是标配的自拍杆,一个地方能反复做很多个姿势和表情,嘟各种嘴型,拍很多张。
另外,很多时候她们的自拍杆都是卡哇伊款的;或者会在上面挂一些小玩偶或小饰物。
日本女孩其实也不算很难识别。
她们中的大部分,还会有明显的礼貌感,可能是国内生活积累的习惯吧——就是总会有重复的、相对高频的微鞠躬或点头习惯。
至于日本男孩,或许跟我个人曾经固定的印象有偏差——他们并不拘谨,反而是比较外向的;不像有不少中国的某二代,从肢体语言到表情和说话,都带着明显的优越感,以及显摆式的压迫感。
当然,他们吃西瓜的时候可能会露馅,知道是为什么吗?哈哈!
顺便补充不属于东亚,但同样是属于亚洲的三款人。
越南人——我在国外旅行的时候,遇见的越南人并不多。
或者遇见过,但我也没注意。
印度人——我在国外旅行的时候,遇见的印度游客不多,但会遇见印度的移民。
他们散落在街头,用你司空见惯而又独具特色的那种街头艺术,换取过往人们扔进来的一点收益。
如果不是这款安静的表演,而是主动式地接近你,那么大部分情况下,可能都不会给你带来愉快的经历。
如果不买他们手中的小东西,遭遇一个白眼还算是轻的。
巴基斯坦人——很少遇见游客,也是遇见移民多一些。
我在亚美尼亚旅行时遇见过一个巴基斯坦游客,他先认出了我是中国人,主动走过来跟我握手,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我用英语说了三个单词:中国,巴基斯坦,兄弟。
#旅行##带你走遍全世界##出国游##旅行见闻#
关注@老非2020,分享旅行见闻。
⑵ 咋区分中国和日本人
我觉得从外表当中就能看得出来,普遍的中国人在外形和身高当中都相对来说比较高一些,而日本人普遍偏低同时,中国人在衣着上和日本人的衣服装扮上有很大的区别。
⑶ 如何辨别中国人和日本人
1、看长相。日本人和中国人的人种还是有很大程度上不同。日本人男子胡须多一些面部特征立体感强。日本人眼睛比较有神,中国人相对混浊。日本人长期吃软食,所以牙齿会比较参差不齐,龅牙着居多,中国这种现象比较少。
2、看头发。历史上中国五胡乱华,所以中国人基因带有卷发的比日本多,日本很多都是直发。现在很多日本女性不怎么扎马尾,很多都是丸子头,烫头发,黄色头发的特别多。
3、语言上的不同。中国人说汉语,而日本人说的是日语。
(3)如何区分中国日本游客扩展阅读:
中国人:中国人指的是具有国籍属性称呼,也有广泛概念上的称谓,甚至在各种场合或立场上也都有不同的认定。除了客观的界定外,通常其本人与周围社会的认同(价值观因素)也占着相当重要的一环。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说法一切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和国籍的人。
日本人,一般指拥有日本国籍的人或有和族血统的人。其主要由和族组成,在日本北海道亦有阿伊努族人居住。日本人通用日语,假名和汉字是日本的通行文字。日本人在古代隋唐时期深受我国汉唐文化的熏陶,不管在朝廷制度、礼仪,还是服饰、茶道等各方面都有着浓厚的华夏元素。
⑷ 怎么分辨出中国人韩国人和日本人
据说,西洋人只用眼睛很难区别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我在街上就能一眼认出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因为我有秘诀。
在国际机场的大厅里,看到各国的旅行团,我们来从中分辨出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吧。
比如,十个人的团队。一个人在说,其他人都在听着,不时笑而作答的,肯定是日本人;十个人中,八九个人都在大呼小叫的,是韩国人;五六个人在说,其他人一边听,一边四下里张望的,不用说,是中国人。
日本文化是集团主义的文化,日本人尤其重视集体优先的性格。他们服从集体,向集体妥协,希望把自己融入集体。为此,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个性。所以,代表集体的一个人在说话,九个人洗耳恭听,即使有不同意见,也要先听,然后配合集体行动。即使说话的人不是代表,不喜欢强调自我主张的日本人,也会把话听完的。
韩国人,即使代表在说话,他们也要各抒己见。并且,即使在一个人说话也就行了的情况下,他们也要分别大声强调自己的主张,于是就变得吵吵闹闹的。与日本人集团主义文化类型恰恰相反的个人主义文化类型,使韩国人更具有个人主张优先的倾向。
中国人也属于“个人”型的文化,在强调自我主张上,比韩国人并不逊色。但是,比起韩国人,中国人有能够控制自己感情的“成熟”。中国人能够故意装糊涂,不断确认自己的位置,从而控制自己的个性,这就是“明哲保身”哲学。中国人不像韩国人那样耿直强烈地主张自我,而有不时装装傻的智慧。所以,五六个人说,其他人一边参加谈话(或装出参加的样子),一边环顾四周。
问题是环顾四周的行为。中国人无论到哪儿,都有环顾四周的习惯远在异国他乡,也是积习不改。
在日本的地铁里,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光景:日本人总是面无表情地打磕睡,默不作声;要是有人一上电车就四下张望,视线不在一个地方停留的话,他肯定是中国人。四下张望的动作,既不是好奇心使然,也不是在寻找什么。我分辨中国人的秘诀,就靠这个动作。同一次车上要是有韩国人的话,他们不会像日本人那么毫无表情,而会表情丰富。可是,韩国人不像中国人那样左顾右盼的。
在日本着述颇丰的中国作家孔健认为,中国人的左顾右盼的行为是出于骑马民族的习惯,即经常面临危险的环境、警惕四周的习惯的延续。可是,韩国人也是骑马民族的后裔,日本人从体质上看也是蒙古民族的后裔。如此理论的话,我觉得,其结论似乎有些牵强。我们必须从其他特征中寻找原因。
在水土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维持贫困生活的中国人,很早以前就身受盗贼之苦,强盗横行时,并不以窃人财物为耻。窃者,须警惕四周,以防被捉拿归案;被窃者,亦须百倍警觉,以防祸从天降。“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于是,年年岁岁世世代代,就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习惯。
三种不同的德行
在日本生活,就可以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日本是狭小的岛国……”或“因为是有岛国德行的日本人……”在与外国人接触的时候,只有日本人才时时意识到本国的国土。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国民性和民族气质的形成是与这个国家的地理环境以及与此相关的历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如果我们说日本人有“岛国德行”的话,那么也可以说韩国是“半岛德行”,中国是“大陆德行”。而这三种德行则象征性地表现了这三个国家的国民性和民族气质。
我到日本留学后总是感觉到日本是那么狭小。日本人自己也经常挂在嘴边的“狭小”,不仅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封闭性,在历史中长期处于与外界隔绝没有交流的环境。由于都是同一民族同一气质的人们共同拥有同一性质的文化,所以对异文化时刻抱有一种警惕,心胸无法坦然相见,这种排他心理就是“岛国德行”的典型特征。
狭小的心理,其正面的表现,我们可以举出细致认真、精密准确等,日本人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优良的产品??质量,还有新干线准确的停发车时刻,在世界上都首屈一指。无论做什么事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是日本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大国的根本保证。
但是,日本人总是生活在紧张的环境里,心里的那根弦始终绷得很紧,所以不信任他人是与生俱来的性格特征。“脸在笑,心在哭”,不愿让他人看透白己的内心,这也是“岛国德行”的一大特征。外国留学生批判“很难和日本人交朋友”,其根本原因也还是“岛国德行”。
日本人另一个显着的特征,就是孤岛生活培养出来的对外国文化的极其强烈的好奇心。正如很多专家所指出的,日本一次也没有受过外来的侵略与征服的经验,才能够心无芥蒂地引进外国文明。在地缘条件上,日本与绝对强大的文明国家中国相距不远不近,更便于吸收中国文明,并进而创造出独特的日本文明。
日本人在旺盛的好奇心的驱动下,贪婪地吸取外国文化“好的东西”,巧妙地使其改良成本国的文化。从古代到近代通过朝鲜半岛引进中国文化,明治维新后引进西欧文化,现代引进美国文化,日本的文化发展史就是成功引进吸收外国文化的历史。
所以,可以说日本文化是在历史上不断接受外国文明恩惠的“接受文化”,然而遗憾的是日本对世界的贡献,比他们接受的要少得多。
中国的“大陆德行”和日本的“岛国德行”形成鲜明对比。大地无限宽广,长江黄河浩浩荡荡,高山矗立仿佛天然屏障,长城万里犹如巨龙纵横……
与中国的广阔的疆域相符的是中国人大多具有大度、悠然自适、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性格特征。从古代起不断反复地与异族战斗、融合,至今已经使56个民族生活在同一国度。这种历史体验带来的是心灵的开放和无与伦比的耐久力。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被称为中华文明,在东亚亦建立了无与伦比的华夏文明世界,所以一直有作为中央文化根据地的自豪感,大国优越意识极强。这种“大国意识”可以说是“大陆德行”的重要内容。绝对强大的中华文明,其影响不仅局限于朝鲜半岛和岛国日本,这种作为文化输出国的优越感,今天也还存在于中国人的心中。如果我们把日本文化界定为专门接受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影响的“接受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是“给予文化”。中国人今天也还经常称日本为“小日本”,这就是大陆优越感使然。
韩国既不是大陆也不是岛国,她位于二者之间,担负着桥梁的作用,所以总是受到强大文明的侵入,这是宿命。
在这种宿命的关系里,半岛人总是按强大国家的脸色行事,在顺从和反抗的不断往复中培养了既不是“大陆德行”,也不同于“岛国德行”的“半岛德行”。总的说来,这种半岛德行,有心灵上的封闭性,也有在主张自我的同时控制自己的心理,可以说是“泪水与笑脸”同在。还有对大陆文化的自卑与对岛国文化的优越感。
大陆文明是“给予文化”,岛国文明是“接受文化”,半岛韩国则可以说是“接受、被索取文化”。
⑸ 巴铁如何区分中国和日本游客如何看穿他们
谈到巴基斯坦这个国家,相信多数人对它都并不陌生。它是位于中国西部的一个邻国,和我们隔着天险相接。事实上,这个国家的知名度也并不算高,放在国际的旅游市场上,巴基斯坦的旅游竞争力不高,最主要的就是因为经济发展一般,环境一般,和安全问题的缘故。但是近年来,有着不少的中国游客都会选择到巴基斯坦旅游,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因为我们和巴基斯坦关系相对友好,并且一直互帮互助,所以我们对他们有唯神着“巴铁”的称号,让很多国家都十分羡慕。
所以这些情况下,基本上就能分辨出是中国游客还有日本游客,其实还有一个比较悬的东西,那就是气质,毕竟中国儿女一身正气,其实还是很好辨别的。不知道你觉得如何区分中日游客呢?
⑹ 塞尔维亚人如何分辨中国和日本游客
塞尔维亚人 ,应该是通过中日不同的社交礼仪,行为习惯,日常饮食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判断是国人还是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