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为什么要城镇化

中国为什么要城镇化

发布时间:2022-02-27 19:52:36

Ⅰ 中国为何要坚持走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本质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体现
  
自2000年之后,邓小平提出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被“西部大开发”、“中部崛
起”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所替代,即由过去的“雁行模式”转为各区域均衡发
展。而政府在对中国城市布局的规划方面,很早就提出“两横三纵”的发展战略,而前
不久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则再次强调“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
干到底。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
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
议公告》通篇没有提及东部城镇化,却提及要限制特大城市人口流入,而特大城市几乎
都在东部,可见当前的城镇化政策是偏重于发展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均衡发展战略。
  
然而,从2001年至今,中国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并没有取得明显效果,首先是人口
继续外流,从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看,在2001至2012年的11年中,河南、四川、安
徽、贵州、广西等五个中西部省份出现了人口净减少,而湖南、湖北、吉林、黑龙江、
陕西和甘肃六个省份的人口也只是微增,如果剔除出生和死亡因素,也属于人口净外流
省份。其次是中西部地区投入产出比持续下降、投资效率低下。目前,中西部地区各省
份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几乎都要占到GDP的8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GDP总额,这意味着
投入产出比普遍低于1.3,而东部地区则普遍超过2,尤其是人口净流入大省广东,2012
年的投入产出比达到3。而北京、上海在2001-2012年间常住人口分别净增加50%和42%,
2012年的投入产出比分别为2.9和3.9。如果再从国家历年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和中
西部地区的税收贡献两个方面看,则更加不匹配,即转移支付逐年增加,但税收占比却
不能随GDP占比的上升而提高。
  
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从建国至今,有过几次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重工业基地的举措,但
均以失败而告终。如上世纪50年代初的工业化高潮和文革期间的三线建设,其结果是既
没有发展起中西部的重工业,又没有留住人才。而目前中国虽然可以通过大量的资本投
入来增加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却难以实现相应人力资本的匹配,最终还是无法解决
规模不经济的难题。如果一个经济区域持续的固定资产高投入却难以带来相应的税收增
长和就业增长,那么,其后果必然是高负债和人口的流失,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难以
持续下去的。
  
发达经济体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都无一例外地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如法国的大巴黎
区、日本的大东京、韩国的首尔、英国的伦敦等首都所创造的GDP均要占其本国GDP的
12-28%左右,而中国最大城市上海的GDP只占中国的4%。美国50个州中五个州的人口要
占到美国总人口的50%以上,而中国31个省市中五个人口最多省份合计人口不到全国人
口的1/3,而美国适宜居住的国土面积要远远超过中国,但美国人口集聚的趋势却仍在
延续。根据世界银行的大样本分析,经济密度增加一倍,生产率会提高6%,而与中心城
市的距离增加一倍,利润就降低6%。
  
发达国家尽管各地区间经济发展很不均衡,但区域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却比较小,因为各
地区间的产业发展水平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必然存在差异,而地区间的公共服务和福
利均等化则可以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等调控手段来实现,这就是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普
遍较低的原因。如汉堡的人均GDP和每平方公里GDP分别超出德国东北部落后地区的2倍
和100倍,但两个地区的福利和人均收入水平却相差无几。由此可见,中国的城镇化战
略更偏重于地区间GDP水平的均衡而非居民收入和福利差距的缩小。
  
从行政与财政双角度来诠释城镇化
  
中国的行政体制是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区(县)和镇(乡)五级政府,
而这种行政体制即便到了县以下,其下设的部门也与上级行政机构非常类似,所谓麻雀
虽小五脏俱全,都承担了相应的事权,同样也拥有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规划权。这就造成
了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发展权而向上谋求政策和资金支持,向外招商引资的普遍现
象。故地方政府之间为获得发展权而竞争成为常态,发展战略的趋同及产业结构的同构
化,也是屡屡出现。例如,在上海的自贸区获批之后,已有多个地方政府向国务院提出
建立自贸区的申请。
  
回顾中国过去30多年建立的各类经济发展区,最先设立的是经济特区,从1980年建立的
首个深圳经济特区,到2010年的喀什经济特区,共六个;此外,至2012年年末,中国共
有253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最初,这些发展区域的设立是能够
体现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的,但随着区域分布面越来越广,实际上已经很难看出不同区
域间的各自产业发展差异和优势,也越来越难解释这些地区的要素禀赋与重点扶持产业
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是成为各省市向中央要政策的手段之一。如果把省及市县级经济技
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都累加起来,估计要达到几千家,可谓红旗插遍全国,但其
盲目发展不仅增加了财政负担和政府债务,而且还造成资源的错配和浪费。
  
因此,在现有的行政体制下,对中央政府而言,区域均衡发展举措也是平衡各地方之间
关系的无奈之举。如国家发改委专设西部司和东北司,却没有东部司。而目前的户籍管
理制度、就业、医疗、教育及养老体制等,也对外来人口设置种种障碍,从而使得外来
人口在当地安家立业成本很高,这不仅是现有的行政制度决定的,而且也与财政支出体
制相关。
  
例如,地方财政支出在用于民生方面,主要是解决本地户籍人口的失业救济、低保补
贴、养老、保障房供给等,这些方面外来人口都无法享受。而中小学义务教育法颁布
后,外来人口子女同样需要获得义务教育,这又给人口流入地省市增加了财政压力。如
广东省有338万外来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国内10个省份接受义务教育人数的累加
总量还多,但广东省获得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额却比中西部省份要少得多,这就导致其
人均财政支出额在全国排末位。因此,在地方之间横向转移支付的相关制度没有建立之
前,现有的财政体制实际上是不支持人口自由流动的。
  
更进一步分析,会发现现有的财政体制不仅不支持外来人口流入,而且也不支持本地农
村户籍人口的市民化。近日国务院会议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
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分为五
级: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保,目前打算合并的是缴费最
低、偿付最少的后两种,这也是最容易实现的,其福利意义不大。而城市化应该给百姓
带来的福利,则是要缩小后两者与前三者之间的差距,而这对地方财政而言简直就是天
文数字,会对本来就存在资金缺口的当地社保基金造成更大的亏欠。此外,假如农民获
得城市户籍,对于这些新增城市户籍人口的保障房、失业救济、城镇低保、医疗卫生、
教育补贴等也理应给予同等待遇,又将使得政府的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社保基金三
个账户的支出大幅增加,令地方政府不堪忍受。
  
因此,无论是当今的行政体制还是财政体制,都不支持户籍开放、人口自由流动、就业
机会均等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市化人口政策。唯有不影响各地区自身发展规划和投
资、不需要各地区增加额外财政支出的城镇化人口政策,才容易被现有行政和财税体制
所接受。
  
城镇化:短期红利与长期忧患
  
过去30年,中国城镇化率几乎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这一方面是工业化过程的
自然推动,另一方面则是地方政府在政绩观下的投资驱动。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
上的大量投入,对于改善投资环境和居民生活便利方面功不可没,可以说,高铁与高速
公路的超前建设,体现了中国的体制优势。但同时地方建设中也存在重复建设、奢华建
设等浪费现象,资金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不匹配,后患无穷。
  
但正如人口红利不可持续一样,中西部地区在城镇化方面的巨大投入,究竟有多少地方
能够集聚人口,形成增长极?长期以来,建筑业一直是农民工就业比重最大的行业,当
中国的投资重心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之后,自然也给中西部的农民工就业带来了很大机
会,这也是造成东部地区民工荒的原因之一。但问题在于,在过去13年中,中西部地区
的大量投资并没有带来人口的集聚,而东部地区在过去13年中投资比重下降却仍然带来
人口的集聚,原因在于东部的三大增长极已经形成,而中西部地区的增长极仍未凸显出
来,成渝、湘鄂等省市充其量还只能算是形成了城市集群。而令人担忧的是,2013年中
国建筑业的增速出现11年来的首次下滑,这又将给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压力。假如投资
没有带来一定量的现金流回报,那么,这样的投资拉动模式注定是持续不下去的。
  
如今,人们已经普遍开始担忧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过剩问题,事实上,在过去10余年
中,城市人口增长0.5倍,而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接近1倍,很多三四城市都存在建设
用地过度开发问题,城市建设空有架子却没有产业支撑,最终只能是人去楼空、当地政
府负债率大幅上升。从全球看,大城市化才是新兴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迈进过程中的人
口流向,这既是规模经济的要求,又是公共服务短缺情况下社会低端群体追求公共设施
和服务共享的唯一途径。而中国的大城市化率依然偏低,在过去五年中,中国大约每天
有80个以上的村庄在消失,同时每年有10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在新增。
  
过去10年中国的城镇化的另一条主线就是农村城镇化,即新农村建设,事实证明,城乡
劳动者薪酬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农村留不住青壮年,甚至还留不住中老年劳动力,故农
村城镇化看来是不成功的,要缩小城乡差距,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农业人口,从而提
高农业人均增加值。按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中国农业劳动力人均增加值为545美
元,只有日本的1/70,而全球的平均水平为1061美元。但这并不表明中国农业生产率低
下,而是因为农民的人均耕地面积太少,中国每公顷耕地的谷物产量为6988公斤,远超
美国和日本,几乎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中国农民为了提高其收入,耕地长期不休
耕,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每公顷化肥使用量也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倍。
  
无论是城镇化还是城市化,都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手段,如果不遵循经济规律,
过多规划区域布局,最终的结果是人口与投资的逆向流动,资源的错配和房地产泡沫的
破裂,即短期发展红利造成长期萧条。同样,要评价城镇化政策的绩效如何,也应该看
其有没有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有没有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社会贫富差距;
有没有集聚人口和带来持续增长的就业。而从过去10多年的情况看,从事农业的青壮年
劳动力几乎没有了,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都没有显着缩小,人口继续流向东部投资增速
较低的地区,而不少投资增速高的中西部反而出现人口的净减少。那么,今后10年这一
现状一定能得到改观吗?
  
中央提出“人的城镇化”观念,应该是对过去10年城镇化政策的反思和进步,城镇化会
议也提出了好的举措,即“要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相挂钩的机
制”,不过,说易行难,真正要落实到位,恐怕还有许多障碍,要对现有的区域行政管
理体制和财政支出体制进行实质性改革,而不是只停留在文件上。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
化改革的启动之年,希望看到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
好发挥政府作用”和“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能够体现在中国的城市化进
程中。
--
行情在希望中破灭,
在绝望中诞生。

Ⅱ 为什么要城镇化和什么是城镇化

城镇化原因:根本的原因是使用集约的方式提供消费品,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城镇化是一种集中的居住方式,因为集中居住,很多公共产品的空间成本下降,可以通过外销量的消费者消费而获得分摊,因此,使用公共性消费变得经济。人们选择城镇生活,是因为这里会提供很多农村无法提供的公共品,这种无法提供的含义是向农村分散居住下居民提供并不经济,而不是技术上无法实现。

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有更高的福利的原因在于,他们可以用相对经济的方法获得比农村多得多的公共产品、共用品。城镇里的公共产品用税收来保证的,农村不用交那么多的税,也买不到这么多的公共产品。城市里居民不仅用税收购买公共产品,还通过居住的集中带来共用品的便利,比较便宜地获得如商业、旅游、教育、卫生等服务。

现实中讲的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将农村户口转变为城镇户口,是制度性的城镇化;也是将农民土地集体所有转变为国家所有,集中到政府手中再重新分配,是财产再分配下的城市化,是一次新的利益分配;还是建设一些新城镇,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城市化,其中包括利用城镇化工程让一些人获益的城镇化。

拓展资料:

中国应该推进真正的城镇化,一方面,中国城镇人口比例不足,过多的农村人口,意味着较低的生产效率和较低的生活水平,推进城镇化,就是降低农村人口比例,另一方面,逐步放开户籍制度,让人们对不同生活方式做出选择。

中国,特别是广东有着特殊的城镇化问题,人口密度大、乡镇企业在农村得到的非常集中的发展,大量的工业镇实际上已经是城镇却不能得到政府承认,而人们关注的只是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从增加选择的机会看,各种不同的城镇都应该存在,它们应该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也为公众居住提供多种选择机会。中国没有办法向其他国家学习,没有一个国家如此快速工业化和如此高的人口密度,需要以大量的分散城镇化来代替城市化。

Ⅲ 请大家说说中国城镇化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要把数亿农民赶上楼

维持需要的房价需要购买人,城市居民不买了那就让农民来买,降低农民收入让农民不得不进入城市

Ⅳ 中国为什么能做到城镇化率提升至58.2%

中国能够做到整体的城镇化率,现在已经达到了58.2%的这个成绩,这充分说明,中国的优势和中国道路是伟大,光明,正确。


中国1.7亿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面临着很多制度性的改革(关键点是户籍制度改革)。应通过中央和地方分担改革的成本,推动这样的结构调整,解决在城镇化中所面临的巨大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压力。

总之,中国的城镇化率能够提升到58.2%,这是中国人会聚焦的体现。

Ⅳ 怎么理解城镇化对于当今中国的意义

推进城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城镇化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必然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要求,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基础上继续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矛盾,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关键就在于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建设,让更多的农民实现身份、职业和观念的全新转换,能够缩小社会成员在财富分配、发展机会、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增强社会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城镇化建设,把大量的农村人口变为城市居民,既可以转变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收入水平,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也可以使留在农村的人口提高资源占有水平,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共同富裕。

Ⅵ 中国城镇化的趋势及原因

国家计委有关负责人近日说,综合分析我国城镇化现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
平及发展趋势,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
据分析,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
工业化进程加快,服务业增长迅速,城镇经济实力增强,城镇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推进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基本具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城镇住宅、投
融资及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推进城镇化的体制环境已渐形成。推进城镇
化的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
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十五”计划纲要编制了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专项规划。根据
规划,国家将从完善城镇体系、发展城镇经济、健全城镇功能、改善城镇环境等方
面加快城镇化进程。
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的70%、国家税收的80%、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9
0%以上集中在城市。从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
63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市镇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36
.1%。不过,我国城镇化进程仍然较慢,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城镇
体系的宏观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城镇产业基础薄弱,功能不完整,基础设施落后,
环境污染严重,要素集聚、辐射和带动力不强。
明天我国城镇化发展将走多样化道路
今后5年内,我国将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
心城市功能,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
根据“十五”计划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在小城镇建设方面,重点发展县
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城镇密集区和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小
城镇,要纳入所属区域城镇体系的总体规划,发展一批卫星城镇,形成为中心城市
服务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小城镇。距中心城市较远的小城镇,要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
和加工基地,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和文化教育中心,带动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中小城市的发展要挖掘潜力、夯实基础、提高质量、合理扩大规模、适当增加
数量。东部地区要适当控制中小城市的数量增加,重点提高现有城市的质量,壮大
规模,增强辐射力。中西部地区可在壮大现有城市规模和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适当
增加城市数量。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
中心城市要着眼于完善功能,更好地发挥经济、金融、信息、贸易、科教和文
化中心的作用,发挥在区域和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优先
完善北京、天津、沈阳、上海、南京、武汉、广州、重庆、成都、西安等具有跨省
区影响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结合西部大开发,在中西部地区现有省域中心城市基础
上,发展壮大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使之成为带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增长点。
适应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国家将适时调整行政区划。修订现行设市、设镇标准
,实行“县改市”与“镇改市”并存的设市模式。适度增加设市数量,严格限制新
建制镇的审批,提高设市、设镇的综合效益和质量。对市县同驻一地的要调整行政
区划,积极推进规模较小的市县(市市、镇镇、乡镇)合并。
5年后城市人生活变化大
5年后城市人生活变化有多大?有关部门最近编制完成的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
规划回答了这个问题。它描述了城市人在住房、交通、居住环境等方面的美好前景

住房是城市人特别关心的问题。根据规划,国家将增加投入,扩大住宅供给,
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到2005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到22
平方米。
能源供应体系的逐步完善,将使城市人用气用电更为方便。国家将在中心城市
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支持采用太阳能等新的洁净能源,有条件的城市还要建设无
燃煤区。大中城市电网改造工程也将完成。2005年城市燃气普及率提高到92
%。
交通拥挤让不少城市人头疼,今后5年这一状况将有较大的改善。国家将坚持
公交优先的原则,健全快捷、方便、畅通、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有条件的特大城
市还要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城市道路、立交桥、停车场及行人过街桥涵,
也是建设的重点。2005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提高到10平方米。
城市人的通信将更加便利。中心城市要发展高速宽带信息网络,有条件的中心
城市要以率先实现信息化为目标,发展公用信息平台。2005年城镇千人计算机
拥有量增加到110台,电话普及率提高到65%。
城市人的生活环境也将大为改善。到2005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
3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8平方米。同时,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45%,空气质量满足二级标准的大中城市增加到70个。
国家计委有关负责人说,前景是美好的,但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各部门要在
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城镇用地制度改革、城镇建设投
融资、行政区划调整等方面,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Ⅶ 中国为何要坚持走城镇化道路

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从根本上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要求。党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原动力,是中国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改革开放之初,在城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离土不离乡”就业方式。改革开放后,这些富余劳动力走向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和上海、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逐渐这些地区的县城甚至城镇也开始大量地吸纳外来劳动力,形成了一批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中小城市和城镇。实践告诉我们,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科学发展观把这一客观过程及其经验上升为理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指南,可以避免农村富余劳动力盲目流向大城市等问题的出现。
其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中国是一个具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许多地方十分贫穷,如果产业和人口也集中在一些大城市,不仅不利于一些落后地区的发展,而且会进一步扩大区域性差距,给整个国家的发展带来许多经济上的和政治上的矛盾。因此,党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一手抓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手抓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产业和人口结构合理布局。
再次,是扩大内需的客观要求。“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向在哪里呢?许多学者提出,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在农村,在成亿成亿的农民。从理论上讲,这是有道理的。但问题是,第一,消费不仅要靠人,还要靠人的消费能力。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尽管数量庞大,但农民可支配的收入比较少,还不足以形成巨大的消费能力。第二,消费能力不仅取决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还取决于人的消费方式。广大农民长期以来生活在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社会环境中,同城市居民主要依靠市场并追求时尚的消费方式大不一样,因此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虽然数量大但难以形成与此相应的消费能力。有专家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农村人口的购买力仅相当于城市人口的42%,如果城镇化率每提高1%,就可以转移50万农村人口,并形成12亿多元的购买力,创造50多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所以,要真正落实或实现“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必须一方面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形成一批中小城镇,让广大农民进入城镇生活或在新农村建设中进入社区生活,形成新的消费方式。
最后,是提升城乡居民整体素质的要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主要的社会群体。因此,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不仅肩负着艰巨的经济变革任务,还有一个艰巨的人的改造的任务。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意味着我们将更加自觉地推进农民转化成市民的进程。因为,城镇化的过程,不但使农民在生产方式上由原来的分散耕作方式转变为集中生产,知识程度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而且使农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直接接受到现代社会意识的辐射和熏陶,成为现代市民。在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两个现象:一是,一些外出经商的农民,直接受到现代化工业和城市文明的熏陶,开阔了视野,学到了本领,既挣到了票子,又换了脑子,许多人成为着名企业家;二是,大批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直接受到现代化工业和城市文明的熏陶,在改变自己生存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逐渐适应城市市民的生活。城镇化的过程,必定是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过程。因此,城镇化的发展不是“提高”而是“改变”了传统农民的意识和素质,包括技术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基础。

Ⅷ 中国为什么要搞城镇化

3、所以,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把大城市所拥有的各种公共资源都扩散、分流、转移到乡村、城镇,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同步发展,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当下扩大内需、解决农村人口空心化、农业人口老年化、大型城市膨胀化、房地产经济泡沫化的必由之路、强国之路;

农村城镇化搞起来了,大量中小型的集体农庄、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项目,包括农药、肥料、种子、农机、农膜、电商、实体店都设置在离农业生产最近的城镇上面,配套的医院、学校、住房、机关都设在城镇上,公共设施都丝毫不输于大城市; 那么,全国几万个新兴的、大有可为的、比城市就业渠道更广、事业天地更大、环境空气更优的小城市、小城镇都建立起来了,大城市的拥堵、繁杂、污染、爆棚房价居高不下、就业过度紧张、乃至交通瘫痪的状况也就都可以迎刃而解、有效疏通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生机勃勃的、发展均衡的理想的社会状态也就真正实现了,全民富裕的小康社会也就真正达成了。

Ⅸ 新型城镇化道路为什么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只有新型城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内涵理应极其丰富。尽管目前很难清晰地界定新型城镇化,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实践,其内涵也将不辨自明。从现有认识来看,我国在当前提出新型城镇化主要是针对我国快速城镇化实践中所出现的重大问题而提出来的,无疑地,它负有新的历史使命,是区别于我国以往的城镇化,更是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一般的城市化。
结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实际,综合考虑到我国城镇化成效与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应是城镇化与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能够更好地相协调,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能够更好地实现强国富民梦。
新型城镇化必须对过去快速城镇化的一些理念和做法进行纠偏。作为区别于以往的城镇化,我国新型城镇化应是由过去的制约外来人口融入城镇向积极稳妥地将转移人口市民化转变的过程,城镇建设和发展由过去的粗放方式向集约化转变的过程,城镇由过去的过分注重经营城市向服务市民转变,城镇政府公共服务由过去的只面向户籍人口向覆盖到全部常住人口转变的过程,最终使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并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城市群的科学合理体系。
作为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一般的城市化,我国新型城镇化理应最大限制地避免城市病和农村病的蔓延和恶化,绝不让贫民窟成为我国城市的社会问题,也绝不让农村凋敝,便不会出现全社会只重视工业而忽视农业。我国新型城镇化,必须有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未来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让更多的人生活在城镇,不但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城镇文明,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而且也有助于减轻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压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只转移劳动力,而不能减少人口,有限的农业农村资源,不足以支撑城乡居民实现均等化的收入,全面小康无从谈起。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了,全面小康建设的难度也就降低了。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不但会让城镇更好地吸引合格劳动力,更好地提升劳动力素质,而且更加有助于促进城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可以让劳动者更加稳定,彻底解决民工荒和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通过转移劳动力培训和工作积累,形成稀缺的人力资本,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不仅给城镇提供产业工人,而且也会拉动消费,扩大需求,促进城镇第三产业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让城镇更好地聚集各类资源并优化配置,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长期以来,城镇建设往往都是低价征收土地,以土地财政搞城镇建设。推行新型城镇化,能够更好地维护拆迁户和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减少利益冲突。推行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让城镇更加宜居,让市民生活更有质量,这更加符合广大市民的期待。
不断纠偏才能闯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
怎样才能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目前没有明确的答案,需要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纠偏。
城乡二元体制是妨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最大制约,我国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形成的块块分割的行政体制,城镇建设与发展,往往以追求部分群体利益最大化,忽视城镇长远发展,忽视非当地户籍常住人口权益,甚至将有户籍居民与转移人口常住居民权益对立起来,严重妨碍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要改革户籍制度,完善人口管理,更好地建设城镇,让城镇对人口吸引力更强。要重新设计税制和社会保障分担机制,调动就业地城镇政府吸纳人口的积极性。
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要转变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理念,彻底摒弃城镇化就是圈地造城的习惯思维,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城镇建设,不仅修路盖楼办工厂,而且要更多地吸纳外来人口,更好地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更好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在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同时要建设好城镇先进文化。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发展。
推进城镇化,主要应从城镇布局和城镇管理等多方面来解决部分城市人口过分集中而部分城镇无法让外来人口融入的问题。要通过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镇合理布局,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于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小城镇,常住人口达到城市规模的,要通过行政区划调整,让已经城镇化的农村转变为城市,以便更好地发挥城市功能。
大城市也需要农民工市民化。长期以来,像北京这样人满为患的城市,控制人口增长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为此,城市往往只对高学历、海归学子开放,而将外地农民工拒之门外。北京市季节性缺工问题,反映出北京人口迁移政策存在着很大问题。每当春节来临,北京市由农民工从事的一些服务行业,如餐饮业、家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以及快递业,就会出现严重的缺工问题。城市服务业出现严重的缺工问题,与现有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直接相关。如果转移农民工不能市民化,每到春节,农民工总是需要回到农村到家的。
未来缓解大城市季节性缺工难题,可能需要对人口迁移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也需要将一定的转移农民工市民化,改善大城市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大城市如果只有高端人才,没有了从事一般服务的劳动力,大城市的产业体系就会不健全,社会问题就难以解决。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城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我国大量农民工在城镇就业,但是不能与城镇居民在社会保障和子女上学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这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应从法律和管理多方面入手,加强监管,让城镇政府拿出放弃常住居民歧视性政策的时间表,让农民工也可以购买保障房,让进城务工农民的所有孩子都能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就近上学和参加高考。改革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管理体制。对于异地参加高考的,录取地招生名额可考虑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追加非户籍学生计划。
总之,新型城镇化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走出一条能够让人民幸福、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

Ⅹ 中国为什么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未来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让更多的人生活在城镇,不但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城镇文明,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而且也有助于减轻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压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只转移劳动力,而不能减少人口,有限的农业农村资源,不足以支撑城乡居民实现均等化的收入,全面小康无从谈起。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了,全面小康建设的难度也就降低了。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不但会让城镇更好地吸引合格劳动力,更好地提升劳动力素质,而且更加有助于促进城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可以让劳动者更加稳定,彻底解决民工荒和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通过转移劳动力培训和工作积累,形成稀缺的人力资本,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不仅给城镇提供产业工人,而且也会拉动消费,扩大需求,促进城镇第三产业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让城镇更好地聚集各类资源并优化配置,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长期以来,城镇建设往往都是低价征收土地,以土地财政搞城镇建设。推行新型城镇化,能够更好地维护拆迁户和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减少利益冲突。推行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让城镇更加宜居,让市民生活更有质量,这更加符合广大市民的期待。

阅读全文

与中国为什么要城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越南人穿什么棉袄 浏览:447
500印尼价格多少钱 浏览:197
去印尼旅游换多少钱 浏览:361
讨价还价的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691
伊朗西班牙哪个厉害 浏览:537
意大利贝雷塔是什么枪 浏览:81
服务业占据了英国多少的财富 浏览:652
意大利sr音响怎么样 浏览:148
伊朗电话卡怎么打电话 浏览:21
三文鱼水光铂金和意大利哪个好 浏览:247
如何复习印度留学生 浏览:286
伊朗用什么APP聊天 浏览:813
中国宫古海峡在哪里 浏览:258
意大利火腿配什么吃好 浏览:609
印尼小k岛打工带什么东西 浏览:25
2021年印尼二季度gdp多少 浏览:733
云南河口越南人有哪些产品 浏览:819
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怎么样 浏览:769
杭州到英国航班有多少 浏览:41
从香港到英国多少钱 浏览: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