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人崇尚哪些道德

中国人崇尚哪些道德

发布时间:2023-08-01 12:15:19

‘壹’ 简答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有哪些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 就是强调为社会、 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许多爱国爱民、 为民族社会舍小家顾大家的杰出人物,他们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业绩,至今为人们所传颂。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是实行这一准则的普遍的方法原则。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也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的道德主张。“仁”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在人我关系中,惟有从爱人出发,才能达到“人恒爱之 ”的彼此相爱的和谐关系。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 ”的美誉,谦敬礼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 谦敬既是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 也是对人处事的道德要求。 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 “恭敬之心,礼也 ”。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 “事思敬 ”、“不居功 ”,“择善而从 ”。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 表里如一的品格。 诚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故 “养心莫善于诚 ”。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 诚信之德在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任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有道德。因而,人除了物质需要之外,还有精神需要,而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孔子认为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人应当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并把这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看作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贰’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体现在哪些方面

1、整体至上。

整体至上,“克己奉公 ”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国传统伦理结构中,为国利民,“兴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经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现,是最大的“义”。坚持这个原则,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一切服从这一准则,乃是“仁人志士”的体现。从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们一直倡导这种人生的境界。

孔子曰:“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论语·雍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范仲淹主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杜甫咏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的秋风所破歌》) 。

2、仁爱兼利。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特别重视和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心,提倡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爱护和帮助,力图构建和谐亲善的温和气氛。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将“仁”同“爱人”相联系,把“爱人”作为“仁”的根本要求。

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仁”,“博施济众者,可谓仁矣”(《论语·述而》)。

主张人与人相和,就从自己的欲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增强理解,彼此相互体贴,照顾,给对方以便利,特别是对有困难者以帮助和救济。

3、自强不息。

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的流变,化育而成中国人的人格精神,表现为相互联系而又相对而生的两方面:一曰“自强不息”,二曰“厚德载物”。在《易经·易大传》中,最早提出“刚健”学说,“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象传》)“刚健”表现为人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刚强不屈的性格,奋发图强的斗争精神,“刚健自强”的思想,历来被历代思想家所崇尚,成为人们激励斗志、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载物”则是中华传统伦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怀,也是实现刚健自强的现实途径。

《易经·象传》中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主张君子应象大地那样以博大的胸怀、孕育、承载与容纳万物,从而使自己成为博大精深的圣人。

4、修身自律。

注重加强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是中华传统道德中独具特色的伦理文化,在这个方面可资借鉴继承的精神遗产也最为丰富。

在中国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而儒家一派在这方面的思想资料最为系统,儒家学派为人们构画着“三纲八目”的修养系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三纲”,明确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根本目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各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中国人崇尚哪些道德扩展阅读

中国的传统节日。

1、春节

春节即夏历(农历)新年。

时间:汉代前春节为干支历的立春,后来演变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现今春节时间为: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18]

别称:岁首、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等。

春节简介: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

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2、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简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叁’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爱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自古崇尚“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即使自身富贵, 但也不做过份的事, 不穷奢极侈, 不为声色所迷;

即使自身贫困, 但身虽贫而志不贫,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做不仁不义之事;即使自身勇武, 但也只以德服人, 而不以武屈人, 滥用武力)的民族节气。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

2、利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 道德义务。

3、提倡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

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 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3)中国人崇尚哪些道德扩展阅读:

在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中,善的崇尚、追求、实践是一以贯之的主线。首先,善是人性之本。“人之初,性本善”成为中国人启蒙教育及做人的信条。其次,善是立身之基。

修身的核心在养善。最后,善是宇宙之理。“黄天无亲,唯德是辅”。人秉善而行,即秉天道的规律而行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的天道观即是良心观,天人合一是在这一价值层面得到普遍的认同与实践的。

中国传统道德要求必须将善在个体及群体的现实生活中全面推进,以实现人道之本。在个体层面,善是爱人和利人的修为和行动。首先要学会自律。其次要利人。

善与爱相连,要“泛爱众”;再进一步便是“民胞物与”。善与爱的情怀在人类社会的实践推进就是追求大同社会的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个体社会价值观的最高追求,也是鼓励无数志士仁人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群体层面,善的追求是将个体与他人、家庭、群体联系起来,并在其中有所奉献的价值实践过程,其导向归之于以群体(集体)为本。在群体中,善的实现是以仁爱为根本的。所以,仁爱主义是群体主义的基础。

同时,善利群体的价值追求在于以邻为善,互利共生,这构成了群体与群体交往的和平主义的价值理念。群体主义、仁爱主义及和平主义的实现,是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所谋求的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理想。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培育与实践的重要场所之一在家庭,其核心价值理念为孝。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维系家的核心在孝。孝首先是热爱自己的生命并能发展延续生命。其次,孝是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

孝的基础在爱,即“父子有亲”;孝的实践在赡养父母;孝的升华在敬畏;孝的终极关怀在慎终追远;孝的最高价值追求在有所成就。

中国孝道的特殊性在于:孝与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就作为相联系,与忠君爱国相联系。这是孝的家庭价值观与忠的社会价值观内在合一性的体现,是个人、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维系。

孝的价值观的本质在和谐。首先,孝是德之本。孝道的实践与人性、人情、人道的培育其本质合一。其次,孝是教之源。立教在孝,现实地实现着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教育贯穿着感恩、为他、奉献、责任、有所成就等基本理念。最后,孝是天之道。中国传统道德将孝同天理、天道相联系,使中国人孝道德观同天人合一宇宙观、价值观相合一。

这既体现了中国人宗教性的终极追求,又将和谐的价值理念贯穿于宇宙人生,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外在维系核心在“礼”。对个体而言,“礼”是立身达人之本。对群体而言,“礼”是交往之道、秩序之源、道义之枢、天地之理。

礼仪对个人的实践重在冠、昏、丧、祭、朝、聘等人生的重要环节和重大场合。应该说,中国古人的一生都在学习礼仪、践行礼仪、维护礼仪。人的文明化、社会化的标志就是礼仪化。

在群体社会生活层面,礼在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贺庆之礼、饮食之礼、养老礼、丧礼、祭礼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规范,

使群体生活的每一位成员均了解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礼业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文化符号,成为乡规民俗的基本准则和理念。

中国传统礼仪同社会制度的结合,使“礼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价值追求。“禁于将然之前”的道德教化与“禁于已然之后”的法制规范在“礼制”的具体推进实践之中紧密结合起来。

“礼”上升到社会普遍价值观层面,则是别、让、敬、同、和。“礼”的核心是实现人与动物的区别。在礼的实践中,中国人首先要培养敬畏的心理与意识,即敬畏天地、敬畏规律、规则。其次,礼培育了中国人的“诚”。

“心诚则灵”是中国人的普遍行礼准则。最后,礼使中国人走向和平。“礼之用,和为贵”。礼使中国道德价值观的和平、友好进入到人际交往之中,进入到与群体、自然的友善相处之中,使中华民族走向“礼仪之邦”。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在中国人生产、生活和发展方面的核心理念是勤。

中华民族在道德价值上第一是生存。而生存的第一要务是勤劳。首先,在榜样的树立、舆论的导引上进行推动。其次,在天道的理念性上进行导引。

最后,在价值观念的确立上坚持不懈。“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在教育中,生存观也是首要的。

中国人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所以,勤在家庭的实践一是开源,即劳作、奋斗;二是节流,即节俭戒奢。

在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中,“新”与中国人的理想、梦想与超越境界的追求与实现相联系。

《周易》是对上古文化价值的总结和对后世中华文明价值奠基的巨着,“新”是其中的核心理念之一。首先,《周易》强调“日新”。其次,强调要“与时偕行”。最后,要谋求变化和发展。

《周易》奠基的“新”的理念及儒家、道教、法家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共同弘扬及实践,使创新成为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新”的价值观在社会实践层面的运用也处处体现。人的德和行的要求均在“日新”。在处事安身上,强调“敬其在己”;在立业上,追求“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

这种求“新”的精神,在中国古代儒商的开拓实践中,在科技的进步上,在文学的创作上,甚至在中医理论及实践中等诸多方面均能够实现不断发展与突破。中国文化中的求新求变与不断创新使中华文明不断进步。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新”的本质在于追求超越。其核心理念认为:人是理想的存在者,人是在追求超越中才能真正实现对生命尊严和生命价值的肯定的。

这种超越的特点在于:其一,在肯定主体的存在,在肯定现实、现世的存在中实现人的超越。其二,在每一件事情之中追求超越,“在事上磨炼”。其三,在群体之中追求超越。

中国文化强调“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有所“立”是中国传统价值理念在人的终极追求上的价值导引,强调在群体中实现理想、梦想。这种倡导现实超越性及在群体中追求实现理想的价值理念使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具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的价值与意义。

阅读全文

与中国人崇尚哪些道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稀缺电影去哪里看 浏览:434
印度为什么喜欢吃稀饭 浏览:884
法语俄语意大利语哪个简单 浏览:377
英国曾经统治过多少个国家 浏览:664
中国36是欧码多少 浏览:599
中国哪里可以申请意大利签证 浏览:931
去印尼雅加达参展要注意什么 浏览:65
越南人学习中文为什么这么容易 浏览:111
去印尼大概要多少钱 浏览:507
苹果手机怎么更新和平精英国际服 浏览:765
高寒荒漠在中国哪个省 浏览:28
英国伦敦火车站是什么样的 浏览:17
印尼什么时候去旅游最好 浏览:957
越南肠粉哪里有 浏览:748
越南紫薯多少钱一箱 浏览:58
印度出兵阿富汗要从哪个国家进入 浏览:488
伊朗国旗标志什么意思 浏览:206
多少年中国的地方发生非典疫情 浏览:439
意大利球踢的怎么样 浏览:382
意大利语中的ti是什么 浏览: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