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

发布时间:2022-02-28 18:19:29

⑴ 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经济发展

拉动经济的有三大马车:消费,出口和投资。目前中国的消费正在不断扩大,但我觉得引导力还不够。很多消费者都是追寻品牌杠杆的影响力,很多国外的奢侈品中国工艺都不差,但人们都是为国外买单。我认为国家应该提高品牌竞争力。针对华为事件足够知道我们国家在芯片技术的严重不足,因此国家可以大力发展经济。

⑵ 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经济形势

近10年来,中国M2增长率平均为17%,但GDP平均增速不及10%,两者之差高达7%;美国M2增长率为6.24%,GDP增速约为 3.55%,两者之差不及2.7%。7%与2.7%两个数字表明,将人民币与美元发行量对比,剔除了经济增长因素的影响后,人民币相对美元而言,超发了4.3%。这4.3%就是人民币自2005年以来应当对美元贬值的幅度。(其中,4.3%=7%-2.7%。计算依据:费雪货币方程式PY=MV; 购买力平价理论et=(pt/p0)*e0. )
从货币超发的角度,运用购买力平价理论来计算,最后得出,从2005至2014年底,人民币兑美元应当贬值4.3%至8.64,这里保守假定自2005年至2015年底人民币兑美元的理论贬值幅度也为4.3%。但事实上,人民币2005年前兑美元汇率约为8.28,2015年底汇率收至6.5左右,这十年中人民币汇率不仅没有贬值4.3%至8.64,反而升值了逾20%至6.69。
自2015年下半年始,外汇占款持续下跌,尤以7、8两月下跌幅度最为显着。也就是说,央行用于收购外汇资产而投放的人民币大大减少,预示了人民币需求低迷,有着明显的贬值压力。“811汇改”国家首次放开人民币中间价,就是对贬值压力的首次妥协。
2016年开市的人民币暴跌,人民币中间价随之大幅下调。面对此轮人民币暴跌,显然,资本管制这只手的运用空间有限,汇率干预那只手使起来又有点力不从心。外汇储备在过去的一年半内缩水近7000亿美元,去年12月更是在一个月内缩水1079亿美元。我们一向引以为豪的充足的外汇储备,真的还够用吗?

汇率干预可以有,但干预的空间已经遇到很大瓶颈了。贬值势不可挡,干预只能调控速度与节奏——如果市场形成一致预期,速度与节奏甚至也无法调控。

以前说我国外汇储备充足,说的是外储绝对额高,与进口额、短期外债总额相比外储规模仍然远远超过充足额度。然而,若以外汇储备与因超发货币而飞速增长的M2相比,外汇储备未必够用。使用外汇储备与M2比率衡量外汇储备充足度时,固定汇率国家的比率需达到10%-20%,浮动汇率国家需达到5%-10%。中国目前的该比例约为16%,目前是较为充足的。但是,一旦为了稳定汇率而大量使用外汇储备,消耗储备超过1.2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就不充足了。对比过去1年半缩水6000亿的速度,消耗掉1.27万亿美元的外储不过也就是两年的时间。更何况,为解决过剩产能与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预计我国在一带一路的国家上还会花掉更多的外储。

⑶ 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正确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需要把握几个方面:
一、经济正在经历艰难时刻
一个时期以来,除了大环境国际经济不景气,国内经济结束了两位数高速增长之后,开始阶段性转换,增长速度持续下行,增长速度呈阶梯式回落之势。经济增长速度阶梯式回落,使各方面压力加大,相当多的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部分地区经济下滑严重,一些省份财政收入急降、失业问题突出,股市大幅动荡,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升高。从统计数据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三大需求同时收缩;二是工业生产继续回落;三是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四是部分地区困难凸显。
二、在经济下行中有亮点
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表明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确实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压力当前,但也不乏亮点。一是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第三产业增长增速较快;二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目前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达到60%,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在加速调整,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强化;三是新市场主体继续快速增加。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尽管有些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但又不断有企业新生,实际上企业生生死死是市场经济竞争规律发挥作用的体现;四是能源消耗进一步下降。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内容,是经济运行效益提高的重要体现;五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增长经济增速,说明城乡居民的平均收入增幅相对稳定。
三、“三期叠加”下寻找和把握经济发展机会
我国正在经历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困难。所谓换挡,就是从高挡换到中高挡,减速成为必然;结构调整,意味着产能过剩行业收缩;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意味着刺激政策的累积效应和溢出效应还在发生作用,使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当期宏观政策的选择运用受到掣肘。“三期叠加”矛盾交织,对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形成制约。还有,当前议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官不为”。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相关制度不配套不完善,在守规矩守纪律要求越来越严的大背景下,的确出现一些官员怕犯错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缩手缩脚,积极性主动性下降的情况。近年来对GDP增长指标考核力度减弱,部分区域和县域取消GDP考核,也对地方经济增长形成一定的客观影响。同时,还要看到,经济下行往往会惯性发生作用。
但分析经济形势不能只看一面,看不到困难就找不到政策着力点,只看困难看不到亮点则容易丧失信心。对经济形势有利条件是,近年来陆续出台的稳增长政策的效应会逐步显现;国家批准的重大工程项目会陆续展开投资并产生相应的经济带动作用;经济运行中的新趋势新亮点会得到强化;基期年度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意味着新的经济年度增长基数相对低。只要决策者能审时度势,仍然把中心放在经济建设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措施得当,同时加快推进体制改革,扩大“改革红利”,把有利条件变成实际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

⑷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

股市现在相当低迷,房地产跟以前相比也大有下降,通货膨胀主要是结构性的,比较严重

⑸ 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按预定计划,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1953年到2010年,中国已陆续完成十一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显着增强,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⑹ 你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有几个比较好的表现,一是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已经成为持续发展的后盾,二是掌握核心力量,成为经济发展关键,不再被人卡脖子才能更好的发展,三是发展以内循环为主 ,内外双循环联动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已经形成。

⑺ 怎样看待中国经济

次政府工作报告,我会一个字不落的,而且是从头看到尾,反过来再看,所以每个方面我都会关注的。对温总理的报告,每一部分我都会认真的去阅读,当然最关心的还是经济问题,因为经济问题决定了社会、外交以及军事等各种其它问题的一个基础。比如中国的外交问题,外交提出了外交为发展服务,也就是说外交政策还是以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作为依据的。当然对报告中有关社会的其它方面的内容,我也会非常关注的,因为它关系到中国的发展是不是更加全面,更加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例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特点之一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今年的报告也不例外,仍然是已以很大的篇幅宣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相关的方针政策。中国经济之所以在过去的30年能够连续高速增长,能够使几亿人口摆脱贫困-率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前实现联合国制订的千年发展目标中的第一目标,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政府始终把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的重心,政府工作报告就是例证。 当然,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主题不同。今年报告在经济发展问题方面的主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同时强调改善民生。 实际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除了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外,其目的也正是为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政府工作报告阐述的许多可行的方针政策既能改善民生又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例如,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加政府在社会保障,医药卫生,教育等方面的支出,并推进相关的体制改革,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等等。这些政策,既能直接改善民生,又能扩大消费需求,优化宏观经济结构。 当然,政府工作报告中还阐述其它很多直接调整经济结构的措施,例如,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等等。 我们可以相信,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在中国人民的勤奋努力下,中国经济可以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保证今后30年和更长期的可持续增长,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2、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花了大量篇幅谈及民生问题。您如何看待中国政府在就业、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所作的努力?能否提出一些建议? 答:强调民生问题实际上是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优化经济结构制订了目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优化经济结构都是为了改善民生。 中国政府在就业、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所作的努力是非常必要的,也反应了政府职能的改变:从直接介入经济生产活动,逐步转变到为社会提供保障和服务。 中国政府在就业、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所作的努力还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优化经济结构重要政策措施。 中国政府在公共医疗保健、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在逐年增加,但是,在2007年之前的数年间这些公共支出的增长低于同期政府的财政总收入增长。 我们在两年前的一项研究表明,这些公共支出增长的相对不足是造成中国储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的原因之一。我们的研究还表明,中国可以通过增加政府的社会服务开支,例如教育、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来激励国内的消费需求,从而,即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能减缓国内经济中存在的结构问题。 中国政府的财政有充分的政策空间来支持这些支出的增长。中国还可以将过多的外汇储备剥离一部分出来,补充公共医疗保健、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基金。 3、在过去的一年,中国政府做出了大量努力,使中国经济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您对此有何评价?您认为中国经济今年将面临什么样的困难与挑战? 答: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在2009年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冲击。但是,在中国政府一系列刺激措施推动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经济成功抵御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保证了8%以上的增长。 2009年中,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和不下40个有一定经济规模的发展中国家都陷入了经济衰退,人均收入明显下降。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而且对外经济开放程度很高的大国,不但没有陷入经济衰退,而且保证了人均收入持续增长,的确值得称赞。 中国的努力和成功同时还增强了世界各国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带动全球经济的复苏。 2010年,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首先,国际经济环境仍将无法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比较宽松的水平。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步法仍然缓慢,在2010年对全球经济增长能提供的动力有限,对中国出口的需求乏力。此外,主要发达国家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大幅度上升,失业率高企,所带来的政治和经济包袱日益加大。这些国家将会想方设法将这些包袱转嫁到其它国家。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出口国和最大贸易顺差国,将首当其冲。中国将面临不断加大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和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发达国家公共债务风险的上升,还可能给中国现有的外汇储备带来损失(因为外汇储备的大部分是持有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券)。 从中国经济自身来看,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显然有效地促进了国内需求的增长,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副作用。例如,投资的增长大大超过了消费的增长,使得不少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也使得原来宏观经济结构存在的一些问题更为突出:居民消费占GDP比重过低。此外,刺激政策使得贷款规模的增长过快,增加了资产泡沫的风险。因此,中国在维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需要加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力度,重点要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
麻烦采纳,谢谢!

⑻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形势

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严峻形势,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金融、证券投资、国际贸易、房地产、汽车等行业。此时正值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时期,金融危机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多大的影响,还难以预测,但目前可以初步判断,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首先是跨国公司和外包公司业务萎缩,会减少用人数量及其冻结招聘;其次国内为国外产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会受到影响;当然会影响到下游的原材料和能源工业影响较大。政府救市政策出台,会刺激建筑业的需求,从而带动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恢复,但是见效果有一个滞后时间,所以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还不一定能感受到政策的效果。2009届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的高达600多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受影响较大的是财经类专业,因为企业业务萎缩,首先减少的是财经类管理人员的需求,其次是 技术人员的需求。其次是建筑、能源、机械、 IT类专业会受影响。

⑼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我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什么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日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单位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2013)”,来自高等院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这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的见解和思路。

我国经济短期“弱回升”,长期潜在增长率下移

与会者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呈现“弱回升”态势。2012年9月起,我国经济运行的多项重要指标结束了两年多的探底下滑,开始出现企稳回升态势。但2013年头几个月,各项经济指标回升态势出现分化:一些指标在回升中出现轻微下滑;一些指标继续呈回升态势,但回升幅度不大。这说明,经济上行动力和下行压力相互交织,经济上行动力并不强劲,经济回升基础并不稳固。

导致我国经济“弱回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1、首先,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大背景的深刻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已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经济走势错综复杂,充满不确定性,危机的影响还在不断发酵,国际市场需求仍然低迷不振。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期进入潜在增长率下移的增长阶段转换期。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很难进入强回升状态。其次,宏观调控政策放松力度不大。本轮宏观调控没有采取大力度的刺激政策,而是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考虑稳增长、控物价、防风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另外,受居民消费价格和住房价格上涨压力的影响以及产能过剩的制约,目前宏观调控政策放松的空间较为有限。
3、各级领导班子处于换届期。各地、各部门要形成新的决策和规划,需要有一个调研、酝酿、决策及实施的过程,难以一下子形成助推经济迅速回升的力量。
4、经济周期波动处于低谷。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困难,生产经营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预期前景都不被看好,企业扩大生产以及银行放贷都非常谨慎,使得经济回升的启动比较困难。尤其是在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的情况下,经济回升就更加乏力。

从长期经济增长态势看,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越来越大,经济潜在增长率将逐步下降。2013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7%,低于市场预期,也是自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连续4个季度低于8%,表明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时期。这与发达国家和拉美国家工业化阶段向城镇化阶段转变期间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变化一致。
从目前出现的一些明显迹象诸如资本弹性下降和劳动弹性上升、人口转型加速、生产率提高放缓、碳排放限制更严、节能减排标准提高、资本效率递减来看,我国经济出现减速趋势是必然的,现有的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与会者认为,我国中长期经济潜在增长率降为7%—8%符合经济规律。

工业化和城镇化潜力巨大,将推动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经济增速下降引起了我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担忧。与会者认为,按照中央提出的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年均增长7.5%的预期目标,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将超过1万美元,就会胜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7.5%的经济增速是有保障的,主要根据如下。

工业化深入发展。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区域差异较大,东部发达地区工业化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仍然偏低;从地区工业结构来看,各地区在技术水平、产品层次上存在同构性,这种雷同的工业结构有待优化。由此可见,我国工业化仍然有很大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将极大提高我国工业化的水平和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城镇化加速推进。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2.57%,与发达国家70%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仅如此,在这52.57%的城镇化水平中还包括2亿多没有真正成为城市居民的农民工。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水平在30%—70%之间是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时期。因此,未来20年,我国城镇化将持续较快发展,从而拉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从投资需求看,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继续扩大,房地产投资以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资也会相应扩大。从消费需求看,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入城镇,连同其家属,将有三四亿人由农民变为市民,这必将显着扩大消费需求,有力拉动经济增长。

面临诸多经济难题,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与会者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既有巨大潜力,也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面临以下突出难题。破解这些难题,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 政府干预替代市场机制的负效应显现。我国经济作为赶超型经济,在一些领域政府干预替代市场机制,在动员储蓄和投资、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中发挥了作用。但长期下来,市场择优机制被人为阻隔,导致低效率边缘企业不断增加,进而拉低了整体投资报酬率;还导致垄断现象广泛存在,尤其是服务业中的垄断问题比较突出,使得产业升级的高关联度、高劳动生产率准则难以发挥作用,因而市场对于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城镇化的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在过去30年中,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但占用的土地资源增长过快。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了大量投资,但并未产出相应的GDP,城镇化质量和经济发展效益不高。

消费体制有待完善。我国投资率不断提高,消费率不断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消费体制不完善。消费体制是消费领域中各种消费关系包括消费权益、消费组织、消费教育、消费信用、消费信息、消费安全以及消费运行机制和调控手段等的总称,其核心问题是消费权益。消费体制不完善,制约了居民消费,扭曲了收入、储蓄、消费三者的关系,导致内需难以扩大,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转型的微观基础还不健全。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具有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要素禀赋优势,企业通过增加要素投入进行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仍然有利可图,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有一定发展空间;二是由于市场制度不完善,地方政府代替企业承担了相当多的经济职能,而地方政府受政绩目标的激励,具有推动经济粗放扩张的动力和条件,投资冲动比企业更为强烈。

后发优势空间缩小。发达国家为了实施再工业化,更加严格地控制高技术出口,我国靠引进高端技术发挥后发优势的空间趋于缩小,我国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难度加大。特别是一些中高端制造企业回流发达国家,使我国产业升级的道路更加艰难。

另外,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不仅对我国现有制造业发展构成巨大挑战,而且制约发达国家高端制造环节向我国转移。一些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近几年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就反映了这种变化,也反映了我国经济急需转型升级,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阅读全文

与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5年越南探亲签证申请怎么办 浏览:732
胡志明执政越南为什么不用汉字 浏览:876
意大利是什么鞋码 浏览:864
45万印尼盾多少人民币 浏览:892
印尼的木雕有什么说法 浏览:697
印尼人怎么过春节 浏览:868
越南工作证在哪里办 浏览:771
印度为什么会腹泻 浏览:460
意大利语窗户怎么说 浏览:903
意大利必去的景点有哪些 浏览:29
英国和德国药品和保健品怎么样 浏览:300
浙江英国留学怎么申请 浏览:20
英国消费水平多少钱 浏览:76
什么是印度棉牛仔面料 浏览:298
怎么鉴赏中国画 浏览:479
印尼vivo在哪里制造 浏览:452
孟晚舟卖什么给伊朗 浏览:312
战后越南如何 浏览:253
中国为什么那么多贪官 浏览:520
中国古代哪些封王可以继承储君 浏览: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