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的全称是什么
“中国”的全称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
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Ⅱ 中国古代时在国际上叫什么名称
中国的古称和别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国家以对中国某一事物的具体印象,或以对中国的关系与态度为基础,给中
国以各式各样的称谓,虽然不乏褒义的美称,其中也有一孔之见,有历史偏见,甚至有少数国家对中国
的歧视和敌意。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强大,这些称谓现在已大多弃之不用了,但这些称谓中所包含的历史
,在我们共和国华诞之际,却是值得我们回忆和记住的。
1、Sinian(震旦):古印度称华夏大地为“震旦”,震旦是古印度语中对中国的称谓。曾经认为这是
一种鸦雀,是中国特有的鸟。其实,震旦纪是5亿7千万年前到18亿年前的地质年代,这段时间在生命演
化历程中具有呈前启后的意义。在震旦纪的漫漫等待之后,寒武纪的生物大爆发就创造了地球上美丽绚
烂的生命世界。
2、Seres(丝国):也称塞里斯,古希腊和罗马对中国西北地区及其居民的称呼,意思是“丝的”或者“
丝来的地方”。长久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织造轻柔美丽丝绸的国家。汉代通过陆上和海上
丝绸之路,向世界各国大量输出丝绸。西方史书记载,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凯撒大帝穿着中国丝绸袍子
去看戏,引起了剧场的轰动,被认为是空前豪华的衣裳。
3、China:中国的英文名是 China,陶瓷在英文中也是china。有一种说法是,十八世纪以前,中国昌
南镇(今景德镇,中文读音与英文读音十分接近)的精美瓷器在欧洲很受欢迎。人们以能获得一件昌南
镇瓷器为荣。就这样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
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了,只记得它是“瓷器”,即“中国”。
4、Chink(清国人):源于清朝的“Ching ”,在英文的俚语中也是中国人的意思,但带有贬义的味道。
因为,中国在清末时是最受人欺负的国家,而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也成了清国奴。
5、Chinoiserie(中国风):法语中的一个词,指18世纪中期非常流行的一种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很
多设计师和工匠大量采用中国题材,如中国服饰、龙、宝塔,结合艺术家想象创造出新形象。后来演化
的意思较多,有古怪的,吹毛求疵的,繁琐;中国风格,中国工艺品;也有中国的,中国人的意思。
6、Chinees(西内逊):“西内逊”是荷兰语中专指华人的词,也含着对中国的贬义,这是由于那时中国
的老弱、保守、落后。现在“西内逊”这个词的意义已仅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到中国餐馆里去吃饭”
,二指“中国人”。
7、(掌柜):韩国有种说法,19世纪初华侨到朝鲜之后,当地人曾用“掌柜”一词来代表中国,意思
是中国人精于做生意,精于算计,也称中国人是“守财奴”,认为中国人挣钱不花。这个词在韩语中有
些贬义,现已几乎不用。
8、Nuoc Tau(船国):越南民间有种说法,将中国说成是“船国”,将在越南居住的华人称为“三船
”,大概意思是指中国人是坐船来越南的,而且中国的船舶制造业让越南人羡慕。
9、Blue-Ant(蓝蚂蚁):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广大解放区流行“列宁装”、解放装。文革时期的服装
,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这种抹杀个性的政治化服装时尚被推向了极至。一时间,
中国人的着装被外国人讥称为千篇一律的“蓝蚂蚁”、“灰蚂蚁”。
10、Cathe(契丹):俄语称中国为Cathe或 Kitay。有一种说。China一词的来源应该是“契丹”。中
国古代在西方不叫China,因为生产丝绸而叫做“塞里斯国”,就是今天Silk一词的词根。到了契丹建
立的辽,和西方的贸易繁荣,国体开放,因此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当时北方民族,比如女真、蒙古等
都把中原地带叫做“契丹”。随着这些民族和北方或西方的交流融合,“契丹”的名字逐渐表示中国的
土地。“中国”在俄语中还有另外一个称呼,直译过来叫做“天下”。如果说前一个称呼只是一个约定
俗成的中性词,那么俄罗斯人今天在使用“天下”一词称呼中国时,包含着的尊重与称赞之情不言而喻
。
11、Cina(支那):这是近现代中国人民最为屈辱最为敏感的一个别称。Cina在日本译为“支那”,从
江户时代中期到19世纪中期,日本人用“支那”称中国,这与 “唐国”,“清国”一样,没有特别的
政治含义,尚未直接与对中国的歧视联系在一起.。日本社会开始用“支那”蔑称中国始于中日甲午战
争中清政府的失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当时,日本人先是震惊,继而因胜利而陶醉,上街游行,狂
呼“日本胜利!支那败北!” 从此,“支那”一词在日本开始带上了战胜者对失败者的轻蔑的情感和
心理,“支那”逐渐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当时荷兰字典中,对“支那”的解释是:即愚蠢的中国人,
精神有问题的中国人等。
还有一种说法:支那一词出自China, China本身没有褒义贬义,怎么从它演变的“支那”一词反而有
了含义呢?这要从日语的古怪规则谈起了。日语,大概是世界上最繁琐的一种语言了,与其他语言作为
交流工具的不同,日语还承担有很重要的等级文化载体功能。同样的意思,也有多种表示方法,用以同
时表达双方的地位关系。比如“我”这个词吧,“わたくし”,那表示“小子我”,很谦卑的,“わた
し”呢?少了一个字母,成了普通的“我”,平等了,“わし” 再少一个字母,那就成“老子我”了
。“支那”的意思就是蔑视,含有“支那那块地方”的意思,表示你的地位比我低。而日本人对这种通
过称呼取得的地位优势非常看重,也真的就会把你低一等看。对方如果不经意接受了,不管你懂不懂日
本文化,日本人就会很自然的认为你自认低人一等,这在中日关系史中经常生出一些是非,引发近现代
中华民族的极大义愤。
日语里类似微妙的称谓或用语还有很多,比如前两年日本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把韩国人称为“三国人”
(日本人认为它既不是日本,又不是外国,属于第三种特殊的地方----殖民地,就把韩国人蔑称为“三
国人”),引发了韩国人的强烈抗议。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参考资料: http://qzone.qq.com/blog/4891152-1208236783
Ⅲ “中国”在古代叫什么
中国在古代别称有:“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
1、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
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夏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2、中华: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水、洛阳)。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 (古代“中国”与“中原”同义)。后随着历史演化,与各民族不断融合,因此凡属于中华文化范畴的皆属中国。
华者,初源于华胥氏(位于华山之西,今西安市蓝田华胥镇)。《列子·黄帝》有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伏羲、女娲生子少典。《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故而,华胥正是炎黄之祖也。
3、九州
大禹划天下为九州,夏朝初年,夏启(大禹的儿子,夏朝第一位王)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先派人把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着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
从此,九鼎象征着九州,夏王亦顺应“天命”,成为天下之共主。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传国宝器,唯有天子才能代代相传。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世界遗产数量全球领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6年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实行改革开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到了汉代通过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国主体民族的基础。
后又通过与周边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断攀升,宋代中国人口突破一亿,清朝时期人口突破四亿,到2005年中国人口已突破十三亿。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
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Ⅳ 中国是什么国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与文明史。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和世界第一大农业国,世界第一大粮食总产量国以及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歌,国徽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首都北京,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Ⅳ 中国是什么
“中国”二字,最早来自于对夏朝描述的文献记载,而目前出土的西周何尊青铜器,其铭文中有“宅兹中国”,是最早出现“中国”二字的考古实物及文字记录。 “中国”一词,最初并不是国家或者地理的概念。“中国”,最早是国家治理的概念。天子之国自居于天地之中,是以我为主,以我为尊,天大地大,天子最大,以天子为中,以天子国为中央之国。天子中央之国,群领其他华夏族后裔诸夏之国,威镇番外夷国。古代夏商周开始,就始称“中国”,是泱泱中央之国,王权国家,天子之国自居于天地之中,诸夏等诸侯藩国围守在外,四夷等外族国居于中国外围四边偏僻荒野之地,迁凶族于诸夏国与夷国之间,“以华变夷”,用文明同化野蛮,用先进统领落后。“裔不谋夏,夷不犯华”,这,就是最初的“中国”。而后,“中国”又特指天子所居之国,“首都”,“宅兹中国”,“天下之中”,世界的中心。又特指中原国家,国家概念。又特指中原,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地理概念。又特指中华彊域。又特指中华民国。又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有意思的是,历史上少数民族国家也自称“中国”,接受了天子中央之国的国家治理概念,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北魏、前秦、辽国、金国、大理国等。现在来看“中国”,原来远不是当年的“华夷之辩”!“中国”,是最早的多民族国家治理概念!原来,我们的祖先,当年也曾遇到多民族问题,我们的祖先,是如此的聪明!“中国”,就是中央大一统的思想原型,代表以文明为核心的广域认同。先有思想,统一了思想,后才有夏朝的大一统,秦朝的大一统,甚至是少数民族匈奴的大一统。“中国”,对于我们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就是繁荣稳定,就是国家自信,不管是曾经,还是现在,都有着巨大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