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当前中国外交政策 的特点
国家公布的外交政策 :
中国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一如既往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
维护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国将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区域合作。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外交活动,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在国际和地区组织中作出建设性的努力。中国将全面加强经济外交和对外文化交流,积极维护中国公民在海外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为维护和促进人类的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而不懈努力。
② 中国外交的特色
一、主张合作共赢,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
在外交实践上,中国积极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通过广泛开展经贸技术互利合作,形成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中国在务实合作上拿出大手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始起步,丝路基金已经设立,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 “一带一路”建设已获得沿线50多个国家响应参与。
二、为践行合作共赢理念,打造合作关系升级版
其中包括,以“2+7”新框架打造中国—东盟合作升级版,以“461”框架打造中非合作升级版,以“1+2+3”合作格局深化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天然合作伙伴关系,以“1+3+6”合作新框架构建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并搭建中国同南亚未来合作总体框架。
三、主张结伴而不结盟
中国积极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已同世界上67个国家、5个地区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其中包括:通过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构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推动金砖国家形成更紧密、更全面、更牢固的伙伴关系;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四、主张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中国积极参与解决伊朗核、朝鲜半岛、乌克兰、巴以冲突、南苏丹国内冲突、反恐、埃博拉疫情等一系列重大热点问题,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为维护国际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大国作用。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联合国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迄今累计派出军队2万多人次。
③ 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有什么特点
总结来说就是,努力与每一个国家建设良好的外交关系。重点放在与超级大国的外交上和非洲国家的身上,以此为立足点,再进行各方面外交。
④ 中国外交特点
两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建国到1978年;第二阶段:11届三中全会至今
第一阶段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一边倒”时期的中国外交,完全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新中国建立至20世纪50年代末期)
(2)“两个拳头打人”时期的中国外交,既反苏又反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未)
(3)“一大片、一条线”时期的中国外交(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
第二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4)改革开放与中国外交的转型,韬光养晦,不带头,不扛旗(1978年到冷战结束)
(5)冷战后的中国外交,独立自主,务实的外交,以国家利益至上,现在胡主席外交风格是要有所为,保护中国的海外利益。
⑤ 当前中国的外交有那些特点
当前中国的外交特点:
我国一向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
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目标。
中国外交政策内容介绍:
中国外交政策指的是我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各方面关系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边界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他政策措施处理办法,在我国外交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已经同许多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
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新特点是什么
通过网络查找可得;http://cai.jnu.e.cn/wjx/xuexi-zy/zgwj/zgwj8.htm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使中国外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80年代以前,意识形态曾在国际政治演变中起过重要作用。由于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外交存在比较分明的敌友观,往往将交往对象划分为敌友两种。苏联和美国都作过中国的朋友,也都作过中国的敌人。这种敌我界线分明的立场,始终贯穿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外交之中,使中国外交的交往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客观现实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单凭意识形态已无法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在国家关系中,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意识形态利益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实行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成为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中国外交的突出特色是建立超越意识形态的国家关系,外交为国家现代化的大战略服务。超越意识形态,就是在对外交往中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远近,不以意识形态划分敌、我、友。超越意识形态有利于中国同各国发展正常的关系,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的敌友观念逐渐淡化,交往对象不断拓展,中国外交不再有固定的对手或敌人,而是广交朋友,由以前侧重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转变为与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普遍发展友好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多元化外交”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日益重视多边外交,不断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关系。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进入了政府间的一切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条约和会议,形成了多边外交极为活跃的时期。在多边外交活动中,中国坚持发联合国的作用,坚持大小国家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同时,既承担义务,也享受权利。
中国外交交往范围的扩大和加深,表明中国不再脱离国际社会,而是融人到国际社会之中,为实现一个繁荣、稳定、安全和均衡的世界而努力。
(二)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外交的目标一度曾是支持世界革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就一直被确定为争取世界和平,中国更加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升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并称其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最好的方式”。
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对第三世界国家不称霸,不当头,不输出革命,同这些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大国不树敌,不对抗。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在国际上讲公道话、办公道事,积极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在对外关系的实践中,中国尽力避免战事发生。80年代以来,中国只是在中越边界上被迫进行自卫还击和在1988年年初同越南发生过小规模的炮击和海战,此后再也没有发生双边战争。80年代以来,中国在更加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中国同俄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和越南等达成了新的谅解协议;把南沙群岛、钓鱼岛等问题控制在不引发军事冲突的程度上。中国采取的这些政策和做法,使那些曾将中国当成‘好战”国家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和平友好的国家。
(三)重视经济外交
建国初期,中国外交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为主要内容。50年代后朗,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特别是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后,中国外交则突出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强调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明确外交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外交始终强调发展问题,而在冷战结束后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国进入了经济外交时期,这突出表现在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的变化上。
(四)外交风格灵活务实
改革开放以前,特别是在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里,中国外交重视强调意识形态而忽视国家利益,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有些外交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实际,具体表现在: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过于偏激。第二,对自身的实力估计过高,定位与实力不相符,外交定位偏高。第三、在外交政策上,对世界事务投入和参与过多,尤其是强调斗争过多,在国际上一度以世界革命中心自居,四面出击,超出了自身国力的范围。第四,以世界革命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目标。第五,在外交方法上意识形态色彩浓,对抗性强,缺乏灵活性,经济手段不受重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切合实际的判断,明确外交目标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中国的外交风格有了切实的变化,更具务实性。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实事求是。第二,对中国自身的定位比较客观。客观估价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坐标和国际格局中的位置,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第三,国家利益成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第四,经过对外交实践的深刻总结.并在对中国国情和现实条件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在国际事务中中国采取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在80年代,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外交采取了不结盟、不称霸、不当头的策赂。90年代,中国外交采取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更加系统化。“韬光养晦”并不是为了将来一击,而是为了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有所作为。灵活务实的外交风格,使中国外交收到了良好的、现实的效果。
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无敌国外交、独立自主外交、和平外交、经济外交和务实外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这一系列特点既表明了它的一贯性,也表明了中国外交日益成熟和发展。随着中国的崛起,这些特点将会体现得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杭图
⑦ 新时期中国外交特点是什么
1、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王毅部长说:“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服务国内发展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分内的事。”5年来,外交部推出了一系列服务国内的创新举措。如2016年初启动的外交部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由外交部长亲自站台,各省省委书记、省长亲自推介,向10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外交官、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工商界代表和中外媒体讲述各省区的故事,晒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2、为各国人民聚情义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才能心相近,国与国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众往来越频繁,两国友好的基础就越坚实,务实合作就越红火。新时代中国外交不仅注重“国与国”的交往,更注重“人与人”的交往。
3、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要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我们党从建党的初心开始,就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紧紧连接在一起。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目标。
(7)中国外交的特点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是一条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价值底色。
在为自身发展营造更好外部环境的同时,中国外交将进一步拓展广阔的格局,放眼全球、胸怀世界,与各国人民携手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⑧ 中国特色大外交的主要特征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要特征:
一、主张合作共赢,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
在外交实践上,中国积极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通过广泛开展经贸技术互利合作,形成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中国在务实合作上拿出大手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始起步,丝路基金已经设立,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 “一带一路”建设已获得沿线50多个国家响应参与。
二、为践行合作共赢理念,打造合作关系升级版
其中包括,以“2+7”新框架打造中国—东盟合作升级版,以“461”框架打造中非合作升级版,以“1+2+3”合作格局深化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天然合作伙伴关系,以“1+3+6”合作新框架构建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并搭建中国同南亚未来合作总体框架。
三、主张结伴而不结盟
中国积极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已同世界上67个国家、5个地区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其中包括:通过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构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推动金砖国家形成更紧密、更全面、更牢固的伙伴关系;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四、主张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中国积极参与解决伊朗核、朝鲜半岛、乌克兰、巴以冲突、南苏丹国内冲突、反恐、埃博拉疫情等一系列重大热点问题,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为维护国际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大国作用。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联合国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迄今累计派出军队2万多人次。
(8)中国外交的特点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理念包含:
一、人类在21世纪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是实力均势的世界,是强权政治、集团对抗的世界,还是划分势力范围的世界?中国的答案,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态体系五个方面,前后相辅相成,形成完整思路。这一理念不仅代表了时代发展趋势,也是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
二、在新形势之下国家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我们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要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
三、人类应如何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全球治理体系,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全球治理体系也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在参与全球治理中提升话语权的呼声。
四、国际社会应如何缩小南北差距,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中国提出国际社会必须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各国共同发展,这是对国际社会多年来成功实践的高度概括,是为世界实现共同永续发展提出方向性的主张,也是对人类发展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理念
⑨ 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是
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是:不平等、不独立、屈辱、无自主权。
近代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历史形态,即在封建社会崩溃中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中国的外交也就变成了屈辱的,不平等的、不独立的、无自主权的。
在对外态度上,既蔑视西方列强又深深恐惧之;在对外交涉的过程中,大多未能摆脱始争终让的结局:在对外交涉时,很难摆脱内外双重困境——外部强敌入侵与内部不同政治派别相互倾轧;在外交活动情感上,在饱含屈辱的同时,也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在外交进程的演进上,既被动因应,又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西方先进的外交策略等而渐次成熟。
(9)中国外交的特点是什么扩展阅读:
张之洞担任晚清总督23年,极力维护国家民族主权、利益,演绎出了与《官场现形记》中截然相反的情景,今日回首仍令人感慨万千。
着名小说《官场现形记》中的“制台见洋人”一段,生动描述了晚清官员对洋人的畏惧场景。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晚清官员多数既不敢拒绝,又应对无策,从而惧怕不已。例外的是,张之洞担任晚清总督23年,极力维护国家民族主权、利益,演绎出了与《官场现形记》中截然相反的情景,今日回首仍令人感慨万千。
广总督之后,张之洞历任湖广、两江总督和军机大臣。连战连败,国势衰落之下,外交更不堪言。然张之洞在殚精竭虑之中,仍坚持“有理者力任办妥,无理者直言拒驳”的原则,在外交压力下推动清廷完善中国财政、货币、税收、法制等方面建设,又极力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并成为令洋人又敬又怕的清朝高官。
1909年,张之洞逝世,“各国驻京公使皆奉其国命致哀悼之意。受吊之日,各使均于几筵致敬”。被称为“最后一个儒臣”的张之洞,在晚清衰落的局势下书写了中国近代外交上的异样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