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朝核问题是如何变成中国之患的

朝核问题是如何变成中国之患的

发布时间:2022-03-03 20:53:00

‘壹’ 朝核问题中中国的立场

在朝核问题上中国始终坚持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适用于平壤,那就是朝鲜半岛应当实现无核化。第二个是针对华盛顿提出的,即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朝核问题。中国向华盛顿发出这一警告,希望它能够三思而后行。

‘贰’ 朝核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发展历程论文1000字

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认同感一脉相承,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越是增强。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而造就中国历史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说是“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致。它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系、团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并日见巩固。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就不能不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追求“大一统”的价值观是奠定和强化国家统一的牢固基石 中华文化对于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大一统”价值观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从而使统一成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统”观念。《诗经·小雅·北山》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和价值取舍。而战国时代“九州说”与“五服说”的盛行,则反映出人们的大一统观念进一步走向成熟。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众口言九州的情景,反映了九州观念普遍流行于先秦社会。……九州就是中国,九州的完整代表着中国的完整”(唐晓峰:《“体国经野”:试论中国古代的王朝地理学》,《二十一世纪》2000年8月号)。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这种追求统一的思想趋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当时,西周社会创立的礼乐文明遭遇到根本性的冲击,早期初始形态的“一统”格局趋于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结果导致诸侯争霸,混战绵延,因而人们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这一点在当时大多数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虽然他们在追求统一的方式上存有歧见,但天下必须“定于一”则是普遍的共识。譬如,法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扬权》);墨家提倡“尚同”,“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墨子·尚同上》);儒家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梁惠王上》),并憧憬着“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的局面。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大一统”观念已成为人们普遍的精神寄托和政治信仰,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是具备着这样的思想基础,当统一条件基本具备之时,才会由秦国通过战争的手段,横扫六合,鲸吞六国,使这种政治理想变成了现实,“车同轨,书同文”,建立起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才会有继秦而起的两汉大统一,出现汉武帝在“泰山刻石文”中所描绘的那幅国家“大一统”的理想图画:“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后汉书·祭礼志》注引《风俗通》) 作为思想观念的“大一统”,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并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展变化。在地理概念上,它是指国土统一,“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礼记·坊记》);在政治概念上,它是指全国上下高度一致,听命于最高统治者,“天下若一”,“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尊天子,一法度”;在时间概念上,它是指长久统一,千秋万代江山永固,“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汉书·董仲舒传》);在民族概念上,它是指“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公羊传解诂·隐公元年》)。这种以“统一”为理想政治秩序观念的形成,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亲身体验到分裂割据给国家、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所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所谓“白骨蔽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等等,都是关于分裂战乱对社会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的形象写照。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统一的政治秩序下,社会生产的发展相对迅速,民众的生活相对安定,国家的安全相对能得到保证。这无疑是比较理想的局面,可以实现人们向往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盛况。由此可见,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中央集权的追求,使得统一既是统治者的政治雄心,客观上也符合广大普通民众的意愿。 正因为“大一统”的理念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内心深处,成为人们衡量政治有序、天下有道的主要标志,所以自秦汉以降,历史上虽然统一与分裂交相更替,但总的来说,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割据分裂的局面虽然不时出现,但它始终无法为人们所认可,始终不能被承认为正常、合理的政治状态,也始终被中华文化所排拒。即便是在分裂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也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广大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分崩,群雄并立,但各个政权的统治者大都以统一为己任,并以炎黄之后自居:诸葛亮倡导“还定旧都,汉室可兴”,前赵刘渊以黄帝之后自居,后赵石勒赞赏刘邦不封六国之后,前秦苻坚渴求“平一六合”等均为明证。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民族宁合不分的愿望是多么顽强而普遍。这种强烈的“统一”意识还反映在人们对“正统”观的理解上。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古代“正统”说的主导倾向就是为“大一统”观念作历史哲学层面的论证。所谓“正统”就是指“王者大一统”。正如欧阳修所说:“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尧、舜、夏、商、周、秦、汉、唐是也。虽始不得正统,卒能合天下于一”(《居士集》卷十六,《正统论下》)。 千百年来,这种以“统一”为“正统”理念的思想普遍流行,进一步强化了人们认同国家统一的自觉性,成为中华文化培育统一意识、指导统一实践、完善统一秩序的又一个显着标志。 中华文化为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资源 在中国统一大势不断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不但起到了团结各族人民、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而且为合理化解统一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资源。这种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文化讲求“用中适时”、“随时以行”,要求人们把国家统一视为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用中适时、随时以行是人们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思想方法论,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正是这种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文化理念决定了人们在对待国家统一的问题上,能够秉持现实客观的态度,既充分肯定大一统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又冷静看待实现大一统的艰巨性与曲折性。作为统一大略的制定者,尤其要注重统一基本条件的创造与统一有利时机的把握。而其基本原则就是“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国语·越语下》)所以,在一些特定的形势下,要敢于面对暂时分裂的现实,先完成局部的统一,并肯定局部的统一对于最终实现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努力为将来的大统一局面的形成创造条件。譬如,在历史上,战国七雄争战之于秦汉统一、魏蜀吴三国鼎立之于西晋统一、南北朝分治之于隋唐统一、宋辽金对峙之于元明清统一等等,在当时不少政治家、思想家看来,都是走向国家大一统的必要环节,是“分久必合”的重要前提。在这个时候,对于当时的战略决策者而言,关键是如何作好充分的准备,繁荣经济,改良政治,增强军力,从而在统一时机成熟之时,运用军事、政治、经济等多种手段,顺应民心以结束分裂的局面,“宜当时定,以一四海”(《晋书·羊祜传》)。与此相反,如果昧于时势,企冀在条件不成熟之时“毕其功于一役”,则必然事与愿违,不但无法实现大统一,而且还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分裂局面。应当指出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云云,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而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分”是为更高层次意义上的“合”作必要的铺垫和准备,“合”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中国国家统一的历史大势看,秦汉统一的规模胜过宗周的天下一统,隋唐统一的规模超迈秦汉,有清一代的统一规模又远逾隋唐,这正是国家统一大势日趋增强的历史印证。因此,可以这么说,“用中适时、随时以行”的思想方法论,几千年来始终维系着人们对大一统的坚定信心,帮助人们克服分裂与统一交替出现所带来的困惑,推动着国家统一大业在曲折中不断向前迈进。 第二,中华文化讲求“守经用权”、“和而不同”,强调国家的统一是一个富有层次的文化现象,要求人们在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稳步推进。“守经用权”指的是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指的是要正确看待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的关系,更好地实现“一”与“多”的辩证统一。按照“经权”原则,“大一统”是人们必须严格遵循和不懈追求的“大经大法”。因此,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秩序,既是历代王朝一以贯之的最高政治目标,又对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这种文化思想指导下,人们在坚守“统一”至上原则的同时,要“守经用权”,通权达变,从而为更好地实现“大一统”这一基本目标铺平道路。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文化观念则为人们追求与完成国家的大一统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它提醒人们,在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上,既要看到统一的必然性,又要承认统一的差异性。因此,中华文化始终强调,“天下”乃是有中心与边缘之别的天下,有层次的天下。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五服制”的提出就是证明。而事实上,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拥有广大的农业区,而且还有广大的农牧业结合地带和牧业区,地区差异很大,彼此的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在全国雷同地推行“大一统”行政管理,显然不切实际。因此,传统的“经权”、“和同”思想正好为历代的统一政治实践提供了可事操作的方法。这就是要坚持“大一统”之“经”,以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秩序为目标,全面推行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积极经营边疆,同分裂割据等违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同时,也承认统一的地区差异性、内外层次性,重视区域差别与文化多元。在统一实践上体现出“通权达变”的理性宽容精神,对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采取不同的政策和制度。如形形色色的“羁縻”体制及政策,就既赋予了“四夷”边疆在“一体”中的角色,体现了大一统的原则,维护了中央的权威;又“适天地之情”,“各适其性”,“地移而事移”,照顾到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生活方式和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做到了因时因地因人而治。这种“经权”、“和同”理论,无疑是国家统一的强大粘合剂。 第三,中华文化强调“王者无外”、“夷夏一体”,要求人们把国家统一视作一个民族融合的和谐形态,在实践中追求各民族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共同进步。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所谓“统一”就不单纯是华夏汉族方面的问题,而是汉族与众多少数民族共同关注与参与的历史主题。换言之,统一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消除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畛域,实现民族大融合。中华文化有关民族问题的立场有两大支柱:一是所谓“夷夏之辨”,鼓吹“用夏变夷”;一是所谓“夷夏一体”、“王者无外”。就前者而言,它承认诸夏与夷狄之间有差别,但这种差别不以种族归属为标准,也不以地域远近为界限,而是以文明进化程度为标准。由于所处位置以及观察角度的不同,占主体地位的华夏民族自然认为诸夏代表着文明与先进,夷狄代表着野蛮与落后,历史的进程当以诸夏为中心,由诸夏的文明改造所谓的夷狄,“以夏变夷”,使夷狄逐渐向先进文明过渡,最终实现大同的理想。当然,对这种诸夏本位观,国内少数民族不一定完全赞同,汉代时中行说与汉使辩论时亟论匈奴风俗文化之优长,就是证明。就后者言,“王者无外”、“夷夏一体”意味着天下乃是“统一”的天下,“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的普天之下、“六合之内”均为“皇帝之土”(《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以,华夏的天子是全“天下”的天子。按照这个逻辑,国内不同的民族自然可以各处其所,进而走向融合,统一于天子的号令之下。这两种民族文化观念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整体,互为弥补,共同作用于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应该指出的是,“用夏变夷”的深层文化含义,是视夷夏关系为可变的实体,而非不变的顽石,两者的区分仅仅在于道德、政治方面,而与血缘种族、地域环境无涉,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昌黎文集》卷一,《原道》)。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中国也可以退为夷狄。这样便为历史上少数民族推行汉化,入主中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民族大融合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至于“王者无外”,则是致力于化解国内不同民族的对立与矛盾,使其认同于“天下”统一的理想。强调华夏与各少数民族的和谐相处,并在时机、条件成熟之后一步步走向融合。这样,便为历史上开明的统治者推行“胡汉一家”的进步民族政策,维护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唐太宗倡言“天之生人,本无蕃汉之别”(《李卫公问对》卷中);强调“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一年)。雍正一再主张不得“有华夷中外之分”(《大义觉迷录》卷一)。中华文化这种增进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的价值观,毫无疑问在促进民族融合、进而巩固和发展国家统一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继承中华文化宝贵遗产再创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从中国历史发展大势看,追求统一、维护统一始终是中华文化的本质属性与价值取向。千百年来,中华文化既为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也为人们参与这一历史活动提供了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手段与方法。即使在今天看来,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首先,它使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保持了大统一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现代政治版图,并为中华民族在向近代民族国家发展中培植了政治、民族和文化资源。自夏商周以来,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建立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创造了条件;而自秦汉以降,儒家的“大一统”文化价值观更是一以贯之,支配和规范着历代传统政治实践,成为传统政治运作的至上原则和行为方式。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地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这一成果,各少数民族也都以融入到中华一体的民族大家庭为其发展的归宿,从而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不断地得到巩固和拓展。换言之,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深入人心,汉族与各兄弟民族在碰撞、融合、和谐的基础上互动互补,共同发展,不断增强政治与文化的认同感,这对于坚持国家统一大势的健康发展、增进各民族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功不可没。到了近代,中国虽然遭受到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但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国土的基本统一,表现出坚不可摧的民族力量,这不能不归功于以统一为宗旨的中华文化的整合凝聚作用。 其次,它使中国社会的发展保持了长期的历史连续性,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体系与文化体系在其形成和发展中,也有一个不断充实、扩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一统”的政治体系不断成熟,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不断汇聚沟通,由点及面,由内向外,不断辐射,不断扩散,如此循环往复,逐渐将旧的边缘消融为新的中心,中华民族实体就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巩固。因此,历史上的匈奴文化、突厥文化、蒙古文化、满族文化乃至域外的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基督教文化等,虽曾作为与“华夏文化”对立的一极受到排斥,但最终还是在不断扩大的交流中,在“大一统”的格局中,得到有机的融合,使中华文明不但一直没有出现断裂,而且不断进行更新,不断增加新的活力。可见,正是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创造力与文化主体的自觉意识,使得国家统一大势浩浩荡荡,不可逆转,文明承续始终如一。

‘叁’ 分析朝核问题的发展与走向及对中国安全有什么样的影响

2006年10月9号朝鲜成功进行核试验震惊了整个世界。经过几天的沉默之后,朝鲜宣布愿于近期重返六方会谈的谈判桌同样让世界瞠目:中国的沉默外交效率惊人!中国为六方会谈所进行的成功努力赢得了全世界的赞同。同时这一会谈又涉及到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几个国家的关系。涉及到当今时代最敏感的核武器问题。所以应当关注。

相关材料1:朝鲜核危机
(1) 2006年10月9日,据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朝鲜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朝中社报道说,这次核试验是“百分之百”依靠自己的技术进行的。报道称,这次核试验是“安全、成功的”,核试验过程中没有发生像核辐射泄漏这样的危险。报道没有透露核试验的时间、地点和爆炸当量。

(2)2006年10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表声明:10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实施核试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实现半岛无核化,反对核扩散,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一贯立场。中方强烈要求朝方信守无核化承诺,停止一切可能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的行动,重新回到六方会谈的轨道上来。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中国政府呼吁有关各方冷静应对,坚持通过协商和对话和平解决问题。中方将为此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3)2006年10月1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对于朝鲜核问题,刘建超指出:实现半岛无核化、防止核扩散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一贯立场。这一立场没有改变。昨天的外交部声明已经明确阐述了中国政府对朝鲜进行核试验的严正立场,朝鲜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进行核试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中方强烈要求朝方信守无核化的承诺,停止一切可能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的行动,重新回到六方会谈的轨道上来。维护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在当前形势下,中国政府呼吁有关各方冷静应对,坚持通过对话和协商和平解决有关问题。中方将继续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中方也正在进行积极的外交努力,做各方的工作,以使朝鲜半岛核问题尽快回到六方会谈轨道上来。我们希望有关各方能够积极行动,推动形势向缓和的方向发展。在朝鲜半岛无核化这个问题上,中朝之间出现了重大分歧,我们对朝方所采取的政策表示坚决反对。我们也呼吁朝鲜方面能够切实履行关于无核化的承诺,停止采取使局势进一步恶化的任何行动,尽快回到六方会谈的轨道上来。朝鲜方面进行核试验给中朝关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中国政府一贯致力于发展同朝鲜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这一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没有变化。我们在处理同朝鲜的关系的时候,遵循两个原则:第一,符合中朝双方的共同利益;第二,有利于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我们将继续本着这样的原则处理中朝关系。现在国际社会和有关各方在就如何应对目前的局势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中方一直并且将继续关注形势的发展。中方将继续同有关各方,包括安理会的成员国就如何采取下一步行动交换意见。我们采取的所有努力,第一要有利于实现半岛无核化,第二要有利于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的和平和稳定,第三要有利于六方会谈能够尽早恢复,通过协商和对话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

(4)2006年10月9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对朝鲜进行核试验问题发表声明。安南说,对朝鲜不顾全世界反复要求不要进行核试验的要求,朝鲜仍进行核试验表示极为关切,这个行动违反了国际裁军和核不扩散的准则,也违反了目前国际禁止核试验公约,加剧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危害了朝鲜半岛及附近地区的安全。安南呼吁有关各方对朝鲜的这一严重挑战,给予建设性的反应。安南还呼吁有关方面在六方会谈的框架内立即恢复严肃的对话和谈判。安南认为,朝鲜这次不顾世界劝阻仍进行核试验说明,国际社会有必要共同努力,重新加强并使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得到实施,使国际社会在裁军和禁止核试验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5)2006年10月14日, 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关于朝鲜核试验问题的第1718号决议。安理会第1718号决议对朝鲜核试验表示谴责,要求朝方放弃核武器和核计划,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并决定针对朝方核、导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关领域采取制裁措施。同时,决议强调《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应严格履行义务,有关各方应保持克制,不要采取任何可能加剧紧张局势的行动,继续通过政治和外交努力寻求解决问题,争取尽早恢复六方会谈。决议排除了授权使用武力的可能,未对朝鲜实施全面制裁,并表示将视朝鲜遵守决议情况调整、暂停或取消对朝制裁措施。

材料2:中国政府对第五轮六方会谈的推动
(1)中国外交部31日宣布,中朝美六方会谈团长在北京举行非正式会晤,就继续推进六方会谈进程坦率和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三方一致同意在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和日本方便的近期举行六方会谈。这一消息即刻受到包括与会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外电认为,一旦这项共识得以实现,那将是六方会谈的一次重大突破。美国总统布什则对中国为重启六方会谈所作的努力表示感谢。

(2)朝鲜宣布将重返六方会谈 朝鲜外务省发言人11月1日在平壤宣布,朝鲜将重返六方会谈,但前提条件是朝鲜和美国在六方会谈框架内讨论解除金融制裁问题。据英国媒体报道,朝鲜官方11月1日表示,朝鲜将重返六方会谈。以下是朝鲜官方通讯社朝中社对此的报道全文:“对于朝中社11月1日提出的有关在北京举行的双边和多边接触,尤其是朝美之间接触的问题,朝鲜外务省一名发言人做出如下回答:针对美国日益增长的核威胁及金融制裁压力,朝鲜近日采取了自卫的防范性措施。10月31日,朝鲜在北京与有关国家进行了双边和多边接触,尤其是与美国之间进行了接触。朝鲜与有关国家讨论了重开六方会谈的方法。朝鲜与美国将在六方会谈的框架内对取消金融制裁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予以解决,在这一前提下,朝鲜决定重返六方会谈。”

(3)布什感谢中国为重启六方会谈所作的努力 美国总统布什对中朝美三方同意于近期恢复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表示欢迎。美国总统布什对媒体发表讲话说,他对中国、朝鲜和美国三方同意于近期恢复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表示欢迎,对朝核问题取得进展感到非常高兴。布什还为此感谢中方,他认为,很明显这是因为朝鲜听取了中国和其他方面发出的信息。

(4)联合国秘书长安南31日通过发言人发表声明,对中国、朝鲜和美国三方同意于近期恢复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表示欢迎。正在华盛顿访问的安南在声明中说,希望六方会谈能够尽早恢复,并希望会谈能够产生积极成果以缓解该地区的紧张局势。

(5)韩国外交通商部发言人31日发表评论说,韩国政府希望尽快重开六方会谈,并通过会谈就如何履行《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达成协议,以早日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评论还说,韩国今后将同六方会谈参加国进行紧密协商,为解决朝核问题以及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作出外交努力。

(6)俄罗斯副外长阿列克谢耶夫31日也对此表示欢迎。他说,俄方认为,中朝美同意尽快恢复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是“极为积极”的现象。阿列克谢耶夫感谢中方为促成中朝美三方代表团团长的会晤所做的大量工作,并表示他将率俄方代表团赴北京参加六方会谈。

(7)日本官房长官盐崎恭久当日晚间就中、朝、美三国同意重开六方会谈一事表示“六方会谈是解决朝鲜核问题的最好框架,对重开六方会谈表示欢迎”。

(8)中新网巴黎11月1日电 法国外长杜斯特布拉奇10月31日发表声明,积极评价了中国在美朝间的斡旋作用。该声明认为,中、朝、美就重开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达成一致“是一个积极的征兆”,声明对“对中国所起的作用表示敬意”。

相关材料3:朝核问题谈判的演变及中国政府的基本立场
1. 六方会谈缘起

(1)美国和朝鲜的军力不平衡及美对朝的军事威胁。美国从1958年开始,在朝鲜半岛及其临近地区部署了大约2600件核武器。部署在韩国的核武器主要是短程核导弹、核炮弹等,其针对朝鲜的目的很明确。美国还对韩国提供了核保护伞。尽管前苏联和中国都曾经对朝鲜的安全做出过承诺,但是,这种承诺似乎都不包括提供核保护伞;而且,在朝鲜战争结束后,苏联和中国都没有在朝鲜长期驻军,因此,在核领域的安全问题上,朝鲜与中国或者苏联的关系并不密切。

这种态势导致以下后果。第一,朝鲜在安全上更倾向于发展战略武器能力,而不是依赖与苏联或中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其次,由于当时苏联和中国在安全上给朝鲜的承诺不包括核领域,因此,两国对朝鲜核武器发展政策的影响力也极其有限。

(2)美国政策的转化。1991年9月27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撤除美国部署在世界各地的主要战术核武器。这是当时东西方全球战略互动的一部分,它在事实上大体满足了朝鲜要求美国撤出驻韩国核武器的呼吁,客观上推动了朝鲜核问题的积极转变。

1991年底,朝鲜北南双方签署了互不侵犯协定;韩国政府宣布韩国不存在任何核武器,表明美国已经完全撤除其部署的核武器。朝韩双方签署了朝鲜半岛无核化宣言。

1992年1月底,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署了接受安全保障协议。6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朝鲜进行了第一次视察。但是,1992年下半年,国际原子能机构与朝鲜就视察问题出现摩擦。

1993年3月12日,朝鲜第一次宣布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在朝鲜的宣布生效之前,美国和朝鲜进行了副部长级的谈判,并于1993年6月11日达成一个联合声明。原则上,这次核危机得以解决,实际上,双方仍有很多争执。到1994年上半年,问题再次严重起来。美国前总统卡特于当年6月中旬对朝鲜的访问改变了问题发展的方向。朝鲜同意冻结其核计划,美国同意恢复双边高级会谈。

1994年10月21日,美国和朝鲜就朝鲜核问题达成一个《框架协议》,同意就彻底解决朝鲜核问题采取逐步的互利措施。但是,在协议达成之后一段时间之后,协议的履行变得越来越艰难。

布什政府上台后,表现出强硬的对朝鲜姿态,并于2002年初将朝鲜与伊朗、伊拉克一起称为“邪恶轴心”,媒体披露的美国《核态势审议报告》也将朝鲜列为使用核武器的对象之一。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态势和军事行动可能加重了朝鲜对美国军事打击的担心。朝鲜也对美国表现了非常强硬的姿态。在2002年10月美国助理国务卿凯利访问朝鲜期间,朝鲜承认其拥有浓缩铀计划。美国方面以朝鲜破坏《框架协议》为理由停止重油供应。朝鲜随后中断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朝鲜核设施的安全保障。2003年1月10日,朝鲜再次宣布退出《核不扩散条约》。

2.六方会谈的基本历程

(1)为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危机,2003年4月23日至25日,中国、朝鲜、美国三国在北京举行了朝核问题三方会谈。

(2)2003年8月27日至29日,第一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形成六点共识是:第一、各方都致力于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维护半岛和平与稳定,开创半岛的持久和平;第二、各方都主张半岛应无核化,同时认识到,也应考虑解决朝方在安全等方面提出的关切;第三、各方原则上赞同按照分阶段同步或并行实施的方式,探讨并确定公正合理的解决方案;第四、各方同意在会谈、和谈进程中,不采取可能使局势升级或激化的措施;第五、各方都主张保持对话,建立信任,减少分歧,扩大共识;第六、各方同意继续六方会谈的进程,并尽快通过外交渠道确定下一轮会谈的时间和地点。

(3)2004年2月25日至28日,第二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的“三个议题”和“五个进展”。“三个议题”是:一是解决核问题的目标是弃核。二是解决核问题第一阶段的措施问题。三是持续和谈进程的问题,各方一致同意把和谈进程继续下去,不晚于2004年6月底举行第三轮六方会谈,并成立工作组。 “五个进展”是:一、成功推进了实质问题的讨论;二、明确了采取协调一致步骤解决问题的方式;三、发表了启动和谈进程以来首份文件;四、确定了第三轮会谈地点和时间;五、同意建立工作组推进会谈机制化。

(4)2004年6月23日至26日,第三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的“五个成果”:首先,各方都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朝方表示愿意以透明的方式放弃核武器计划,强调核冻结是弃核的第一阶段,愿意为此接受核查。第二,各方就弃核的第一阶段达成共识,各方均认同实施核冻结并采取相应措施是弃核的第一阶段。第三,各方同意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按照口头对口头,行动对行动的原则寻求核问题的和平解决。第四,各方审议通过了工作组的概念文件,确定了工作组的职责和运作方式,有利于工作组今后更为有效、规范和务实地开展工作。第五,各方原则确定了第四轮六方会谈的会期,并发表了第二份《主席声明》。这标志着会谈进程将继续下去。

3.中国政府在解决朝鲜核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政策主张

(1)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

(2)通过外交和政治手段解决分歧;

(3)保持朝鲜半岛无核化。

【命题视角点拨】

本题的考核角度可能有:大国关系的调整;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基本原则;中国的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睦邻、安邻外交政策。国家利益是一国外交的基本出发点,等等。

‘肆’ 朝鲜核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朝鲜习惯性地把核问题当作一张牌,漫天要价,朝鲜的目的是进一步要求国际社会承认它核拥有国的地位。

‘伍’ 结合朝核问题的历史来源及演进历程,谈谈对中国朝鲜局势紧张的具体看法

小国背后大多是大国争端。今年早些时候的吉尔吉斯斯坦混乱是俄国和美国的较量,现在的朝韩背后是中俄与美国的利益较量。当然大国的较量也是抓住了小国内部的争端。在朝韩之间,韩国视自己北方的同胞在经受着专治统治,所以想光复朝鲜,实现半岛统一;而朝鲜这个本来就是专治的国家,其统治者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反击韩国。朝找中俄帮忙,中俄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当然同意了。中国帮朝鲜是怕韩国一旦统一朝鲜半岛后美国的势力直接伸到中国的东北大门,也相应威胁到了俄国在远东的利益。因为俄国在远东与日本有所谓北方四岛之争,而日本与美国是军事同盟,所以必须防止美国的势力范围继续北进。 这算是冲突的背景吧。从背景里可以看出局势紧张的原因了。首先是朝鲜以中俄为依靠,不想在世界面前,尤其是朝鲜人民面前显的无能,所以韩有举动,朝必还击。而韩国也确实在朝的反击中受到了损失。比如“天安舰事件”。韩统治者为了选票,当然要给大韩国民一个交代。其次是美国一直在找机会,通过其亚洲联盟(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遏制中国正在亚洲逐渐上升的影响力,于是乎,各有所图,局势就紧张了。

‘陆’ 谁能谈谈朝核问题的由来及中国在朝核六方会谈中起的作用

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今天中午在北京落下帷幕。资深国际问题专家、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刘建飞博士在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在这次复杂的会谈过程中,从三方面突显出不可替代的建设性作用:
——朝美之间的“调停者”

刘建飞分析, 朝鲜寻求的是国家安全,而战争与有核化都不会给它带来真正的安全;美国虽拥有超强军事实力,且正加紧推行霸权战略,但目前的战略重心在中东,它虽然不愿看到朝鲜拥有核武器,但也不想陷入同朝鲜的战争。

但是,朝美之间芥蒂之深使得双方很难直接沟通和协商。特别是美国国内有一些政治势力从本集团利益出发,试图使美国政府采用强硬政策来解决危机,从而使朝美双方更加缺少互信。此时非常需要一个“调停者”,劝说双方先将挥舞着的拳头放下。

而中国最适合扮演这个角色。朝鲜是中国的友好邻邦,美国是中国的“建设性合作”者,中国有资格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来调停朝美冲突。

——抑制朝美冲突升级的“缓冲器”

刘建飞说,如果将朝美核危机和伊拉克危机相比,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虽然美国将伊拉克和朝鲜都定为“邪恶轴心”,但对两者却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政策;伊拉克和朝鲜面对美国的压力,也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即,自称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接受联合国武器核查的伊拉克遭到了美国的军事打击,公开宣称自己已拥有核武器的朝鲜却受到美国的“特殊关照”。

这其中自然有美国全球战略考量的因素,也有美国顾及盟友特别是韩国态度的原因,但是,中国的作用显然是有目共睹。作为亚太地区大国,中国的立场和利益绝对不容忽视。中国坚持和平解决危机的立场,无疑有助于软化冲突双方的强硬态度,对冲突之车滑向战争的边缘起到了抑制作用。

刘建飞分析,中国这种特殊作用的发挥,既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家实力的增长,更体现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是一个维护地区安全与和平的重要力量。

——形成各方共识的推动者

刘建飞说,中国推动六方会谈实现,大大有利于六方在共同利益上形成共识,而此次会谈在这方面也取得了成果。

正如王毅副外长在会谈结束后所说,各方都主张半岛无核化,主张分阶段、同步或并行实施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各方在会谈中同意不采取任何使局势恶化的行动,保持对话、建立信任、减少分歧、扩大共识。

特别是美国和朝鲜两个当事国的态度经过会谈有所变化。美国强调,和平解决核问题应该是可能的,美国无意威胁、入侵并攻击朝鲜,无意更迭朝鲜政权。朝鲜方面表示渴望和平,无核化是朝鲜的总目标,拥有核武器不是朝鲜的目的。

无论是六方之间的共识,还是朝美之间态度的转变,如果没有六方会谈这样一个机制,是不会轻易形成和实现的。

刘建飞指出,总之,经过六方会谈,因朝美核危机而引发的东北亚紧张局势已大为缓解,而且和平解决危机的前景明显增大。 作者:

‘柒’ 面对朝核问题的日益严重,我们应怎么做

中国肯定是最不希望朝鲜有核武的!这个问题牵扯的太远拉!并不是因为对自己有威胁!而是政治问题!
印度有了核武后 巴基斯坦也有了?为什么 平衡才能稳定!而朝鲜有核武后不是韩国就是日本 肯定会平衡的? 如果日本有核武后?(如果朝鲜获得核武,那么就是亚洲核武扩散的开始)以日本的技术和实力 后果是怎么样?美国因该也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 因为日本必须控制的牢 日本位与中俄美中间。。呵呵!这个立场上中美因该是站在一线的~但中国道义上不能制裁朝鲜!那样政治上也牵扯的太大!朝鲜是明白这些的 狼子野心啊!
目前中国因该很头疼!
居然有人支持朝鲜!
后果自负

‘捌’ 简述朝核问题背后有着怎样的大国博弈

朝核问题是当前国际热点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朝鲜是中国最重要的邻邦之一,作为一个崛起中的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高度关注并积极介入朝核问题。朝核问题关涉到中国的大国外交与周边外交,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关键问题。 朝核危机由来已久,其再度爆发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一定的客观必然性。首先,美国,尤其是小布什政府的对朝强硬遏制政策是导致危机升级的根源;其次,朝鲜的核边缘政策是危机爆发的直接导火索;最后,美朝之间类似于博弈论中谈及的“胆小鬼游戏”式的互动,对朝核危机的爆发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工具,以国家利益为判断标准,这是一种比较简约地分析国家对外政策行为的模式。朝核问题的主要当事方是朝鲜和美国,但它实际上牵涉到相关六方的利益。所以朝核问题实际上包含六方的互动和利益博弈,搞清楚相关任何一方的利益与互动策略,都是我们分析朝核问题的必须。从美国的角度看,朝核问题实际上是美国谋求霸权与朝鲜维护主权之间的一场博弈,这是朝核问题的实质。从日本的角度看,主要是利用朝核危机,为自己实现世界政治军事大国的目标添一臂之力。从韩国的角度看,朝核问题使韩国外交陷入到“南北统一民族”和“美韩同盟”之间进行痛苦抉择的困境。从俄罗斯的角度看,积极介入到朝核危机中,是在当前非均衡态势下的有利选择。从中国的角度看,朝核问题关涉到切身的政治、经济、安全等重大战略利益,中国应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在朝核问题上起到积极有力的建设性作用。 解决朝核问题的主要障碍是“三个失衡”,即:冷战结构的失衡、外交架构的失衡和《停战协定》的失衡。要克服这三个障碍,最终化解朝核危机,就必须通过六方会谈的方式结束朝鲜半岛的冷战状态,要求相关各方彻底摒弃冷战思维,树立合作安全的新观念,建立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

‘玖’ 中国应怎样对待朝鲜核问题

中国如何应对朝鲜核问题

中国地缘安全环境复杂,地区周边有美、俄、日等大国力量的存在,大国在中国周边安全问题上博弈色彩浓重,尤其以朝鲜核问题一直是中国维护周边安全环境无法回避的热点之一。朝鲜核问题能否得到很好地解决直接关系到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中国作为朝鲜的邻国同时也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与朝鲜核问题利益攸关,对待朝鲜核计划有自己的态度、立场和主张、政策与做法,对朝鲜核问题的解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战以来,东北亚渐成为国际政治关注的重心地带,成为各种政治力量和中心角逐的焦点,布热津斯基的一句话充分概括了朝鲜的地位:“地缘政治支轴国家的重要性不是来自于他们自己的力量和动机,而是来自他们所处的敏感地理位置以及他们潜在的脆弱状态对地缘战略棋手行为造成的影响。”朝鲜核问题渐成热点,究其原因一是朝鲜战争结束半个世纪以来《停战协定》一直未生成为《和平协定》成其结构性根源,二是朝鲜自身与国际发展的脱节、承受众多的国际指责加重了自身的不安全感,三是国际关系和国际环境的无政府主义。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形势,中国自2003年8月以来组织朝核问题六方开展六方会谈,成为了协调各方的关键力量并充分表明了中方的原则立场: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坚持各方保持克制,反对鼓励、敌视、封锁和武力,反对强行加入无关内容以及在朝鲜同意弃核的原则下对朝鲜提供合理的安全和经济保障。这是基于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利益、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利益的多重考量。中方充分认识到美国依旧推行其全球战略并以此牢固的约束美日韩同盟,日本、韩国则希望借机提高国土防卫能力、获得更加独立的国防地位,俄罗斯关注美国在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的军事部署以保护国家安全的战略并超脱地缘之外。
从理论上看,朝核问题的发展前景无非三种可能即成功弃核、拖延和谈判失败。基于国家行为逻辑的分析框架,发展前景取决于朝鲜的战略选择,而朝鲜的战略选择取决于国际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利益的满足程度。在当前状态下,考虑到其深刻的历史性、复杂性、措辞模糊性、执行过程的细节性技术性难题、美国的战略决断和日本利用其他问题进行干扰因素的存在,保持拖延的状态最为可能。朝核问题的实质是中、美、朝三国的战略博弈,中国的位置最为难受,所以既然是三方演义,中国应继续坚持原则的会谈精神,不要置身博弈之外,但是也不能与任意一方接触过近,要积极坚持本方原则并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中国要做好应对朝鲜核问题的多手应对措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首先,坚持作为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出于人类共同利益和中国国家利益的考虑,只要还存在1%的和平解决希望也要付出100%的努力去争取推动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其次,积极争取战略主动,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并积极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各方的作用,开展环球外交推动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推动解决国际关系问题的民主化,为美国增添外交负担和压力。再次,极力劝阻朝鲜避免过激行为、缓和美日韩的先发制人、激励有关各方对朝鲜的安全要求给予足够的重视而非激化矛盾,营造建设性对话的融洽气氛、避免危机升级,推动有关各方积极开展与朝鲜的经济合作,密切经贸关系。最为重要一点,中国要全面统筹国内外发展,积极提高自身力量,推进国内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提高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提高应对各种国际危机与挑战的能力。

中国的应对措施
1、 朝鲜无核化是中国的坚定立场。
核武器的扩散和使用一方面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的安全产生重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又鼓励和刺激其它无核国家竞相发展核武器,这将给世界带来毁灭性的危机。 作为五个核大国之一的中国,有义务表明和担当自己的大国责任,积极协调各国处理朝核问题,维护世界安全。
2、 积极协调和缓和朝核危机,促成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有效机制,将各国置于谈判框架之下,尽量避免武力冲突和过激行为。 朝鲜对中国的地里位置特殊,朝鲜半岛任何过激化的武力行为,都会对中国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和影响,中国绝不可能安然旁视,因此和平解决朝核问题既是对国际社会的安全负责,也是中国的自我防卫战略。
3、 强化中俄朝联盟,积极开展同盟间对话
在朝核问题上,相对于美日韩,中国与俄国、朝鲜的利益更加一致。我们要积极促进同盟间力量稳固,保持与美日韩的均衡对峙。一旦中、日、俄有一国立场改变,这一均衡的和平状态将会打破,适时,无论何种过激行为,都会损害中国的利益。因此中国应于俄罗斯一起给朝鲜提供一定的战略供给和经济援助,保持同盟关系的稳固。
4、 谨防在朝核问题上激怒对方同盟。
对于朝鲜的过分行为和强硬态度,我们要积极声讨和谴责,支持联合国的决议与国际社会的呼声。在与朝鲜寻求同盟对话的同时,不能以小失大,使国际社会将朝鲜问题迁怒于中国,这对中国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大为不利。
5、 变被动为主动,利用朝核为题牵制各方利益。
鉴于朝核问题对各方利益不同,我们可借此为我所用,在大的方针政策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当中国与非同盟国关系缓和时,可适当的放松自己态度,通过朝核问题向对方示好,当与其关系紧张时,应坚决强调自己在朝核问题的立场,以此向对方示威。
望采纳

阅读全文

与朝核问题是如何变成中国之患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尼巴士怎么买小轿车 浏览:824
如何拨打中国驻西班牙求助电话 浏览:621
意大利面怎么做用哪些材料 浏览:872
2021伊朗核协议对原油有什么影响 浏览:325
住在意大利需要什么条件 浏览:171
印尼女孩收到多少封信 浏览:580
中国纪念币在哪里买 浏览:880
萨摩亚有哪些中国公司 浏览:35
中国对印尼男篮怎么样 浏览:815
向伊朗禁运什么 浏览:655
中石油在越南92号汽油卖多少 浏览:34
越南比柬埔寨人多多少 浏览:833
中国什么摩托好 浏览:444
3000元兑换印尼盾多少 浏览:633
伊朗人怎么过开斋节 浏览:200
印度鸡肉饺子馅怎么调 浏览:813
印度皇家理工学院在哪里 浏览:677
美国打越南战争死多少士兵 浏览:173
印尼什么水果最贵 浏览:182
斜切式意大利面怎么做 浏览: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