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抗日时期中国的武器
7.99mm马克沁重机枪:民国23年金陵兵工厂由德国获得1909式马克沁重机枪图纸,进行仿造。射程3500米,射速600发/分,性能优于日军九二式。
7.9mm毛瑟步枪:我军部分使用是由德国、捷克进口的7.9毛瑟98式步枪,更多是仿造的各型7.9步枪,又叫中正式。该枪射程2000米,性能优于三八大盖。
2、7.9mm捷克ZB-26式轻机枪:该枪是一种性能优异、在世界枪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轻机枪。射程1500米,射速550发/分,大量仿制生产该机枪,性能优于“歪把子”。
汉阳造等
⑵ 抗日时期的共产党用什么枪,有哪些部队
抗战时期共产党的部队主要是八路军,新四军和一些地方土着。这些部队的武器装备都比较落后,制式装备主要是
步枪
1.汉阳造(仿德国卡尔比勒98k)。
2.三八式步枪(俗称三八大盖,是日本仿制于德国毛瑟步枪,在1905年生产定型的)。
手枪
1.德国毛瑟驳壳枪,弹夹装20发子弹,即能单发,也能连发,性能不亚与机关枪,这种枪使用量最大,从班长到师长都佩带这种枪,我国一直用到60年代。
2.左轮手枪,装弹6发,弹夹在枪的中间,单打,每打1发子弹,弹夹转一弹孔。
轻机枪
1.ZB-26轻机枪:也称捷克式。是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国营兵工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研制的一种轻机枪。弹夹装弹20发。
2.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俗称歪把子。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一种6.5毫米口径轻机枪。
重机枪
1.马克沁重机枪
2. 92式重机枪(日本)
新四军的装备更加拙劣,很多还是作坊里生产的土枪。战士们亲切地称这种枪为“脚蹬式”步枪,因为这种枪每激发一次,枪拴就拉不开了,要放在地上用脚踩。
⑶ 中国抗战时用什么枪
三八式步枪(三八大盖)
(Japanese 38th Year Rifle) 【三八式步枪】
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日本有坂兵工厂开始生产的一种机柄式步枪。口径6.5毫米,枪重4.2千克,枪长(不带刺刀)1275毫米,弹头初速 732米/秒,有效射程460米,弹仓容弹量5发,配有单刃刺刀,刀长500毫米,可装在枪上用于拼刺,也可握持刀柄进行劈杀。三八式步枪弹头飞行稳定,后坐冲量小,射击精度好,缺点是杀伤威力不足。三八式步枪曾经是侵华日军的主要装备,也是中国抗日军民从战场上大量缴获,用来武装自己反抗侵略的主要武器。
抗战时期沿留下来上对日本有阪 (Arisaka)明治 38 年式步枪的称呼。该枪模仿德国毛瑟式步枪,在日俄战争同年(1905年,明治38年)被采用为制式步枪,一直沿用到二次大战,最主要的特征是在枪机上的防尘盖。此枪配合日本人体型使用 6.5x50SRmm 子弹,虽然威力稍嫌不足,但其几乎不会产生枪口炽焰,在太平洋岛屿战斗时使用这步枪的日军狙击手对美军造成很大困扰,非常难以从枪口火光发现狙击手潜伏位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枪机闭锁时极为牢固,发生膛炸时几乎都是枪管爆裂,少有枪栓突耳断裂的情形。
中正式
作业原理: 旋转枪栓, 毛瑟式前栓榫锁定, 手动 (Rotating bolt, front lug, bolt action)
弹匣容量: 内藏式弹仓,4发
瞄准具: 表尺照门, 刀片形准星
口径: 7.92x57mm
枪管长度: 23”
相容性: Mauser Standard Modell
制造厂: 河南巩县兵工厂
制造年代: 1935年9月
中正式步枪是近代中国, 不断尝试将步枪制度化, 第一次得到了一些成就. 当然,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军队国家化, 中央军的建立, 慢慢的有了些成果.
巩县兵工厂从1935年初, 就开始小量试产中正式步枪, 大约从七月起, 开始量产. 本枪序号3157. 属于最早的一批. 同时, 也可以推测, 当时月产最多不过是八九百枝.
令人很惊讶的是, 本枪采用了二段式的枪托. 但没有接榫, 只是用胶黏住, 然后在枪托底板再用螺丝锁住. 这种作法是日本人所发明的, 据说原因是节省木料, 而且增加枪托底部的强度. 但是时日一久, 接着处必定裂开
驳壳枪
驳壳枪,中国又称盒子炮,其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次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枪的。有一种全自动型的,称做快慢机,毛瑟厂则称之为M712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产。在我国很多小说里经常能看到“快慢机”这个词,笔者幼时最喜欢的铁道游击队中的王强就是一人拎着两支“快慢机”打得鬼子屁滚尿流。而驳壳枪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
最早的驳壳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and Josef Feederle),利用工作闲暇聊设计出来的。但是该枪最后申请专利者是毛瑟兵工厂的老板,所以驳壳枪也叫毛瑟手枪。
1896年,毛瑟兵工厂希望能为德国军队生产驳壳枪。但是一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产驳壳枪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采用驳壳枪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在这几十年里毛瑟厂估计大约生产了一百万把的各式各样的驳壳枪。而其他国家仿造生产的数量则几倍于此。各国军队不采用驳壳枪并不是因为该枪的质量不好,而是因为它价格太高,而且该枪装备欧洲军队当手枪则尺寸太大,而做为步枪又威力太小了,实在是不上不下,左右为难。
所谓瑕不掩瑜,驳壳枪真正被使用者所喜爱的是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各派军阀相互征战,急需要武器进行作战,而当时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国出口军火,但做为手枪的驳壳枪不在此列,因此驳壳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
在中国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斗争中人民武装也大量的夺取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因此人民军队里也大量装备这种驳壳枪,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起义部队总指挥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驳壳枪。
德国驳壳枪在其大量生产的四十年历史中,内部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因此可以说原始设计几尽完美,没什么可改进了。分解一支驳壳枪基本不需要工具,只要有一颗驳壳枪的子弹就可以将枪分解,盒子炮是丑得可爱的标准典型,几乎是罗曼蒂克的。
⑷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和日军分别使用的是什么武器
一、中国军队使用的武器:
1、7.9毫米“毛瑟”二四式步枪:中国军队使用的步枪有部分是由德国、捷克等国进口的7.1米“毛瑟”98式步枪,更多的是中国仿造的各型7.9毫米“毛瑟“步枪。其中以第11厂、41厂、巩县兵工厂、汉阳兵工厂等制造的为多。该枪初速810米/秒,标尺射程2000米。
2、7.9毫米捷克ZB-26式轻机枪。
3、7.9毫米”马克沁“二四式重机枪。
4、7.63毫米”柏克门“冲锋枪。
5、11.43毫米“汤姆森”M1921式冲锋枪。
6、7.63毫米“毛瑟自来得”1898式半自动手枪。
7、汉阳兵工厂于1921年仿造过十发驳壳枪。
8、山西兵工厂造的口径为 11毫米毛瑟自来得手枪。
9、中央修械所仿造出德国毛瑟M1932式自动手枪。
二、日本军队武器:
1、6.5毫米三八式步枪。
2、6.5毫米十一年式及九一式轻机枪。
3、6.5毫米三年式及7.7毫米九二式重机枪。
(4)抗日战争中国用的枪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日两国军队武器装备总体上的差异总结:
日本依靠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2亿3千万两白银(含高额利息,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3倍多)及大量经济利益。
日本将赔款85%充作军费,到1937年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完备的军火工业、武器装备全部自给、可为其侵略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各种军备保障的帝国主义强国。
中国由于饱受包括日本在内的帝国主义列强的宰割及支付巨额赔款,经济基础薄弱,只能生产部分轻武器及子弹,而且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军队装备及作战需求。
在重武器方面则完全依赖向外国采购,一旦在战争中对外军事补给线被切断,武器装备只能随着作战消耗而减少,从而导致了抗日战争中武器装备敌优我劣、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也给中国人民留下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
两国军队武器装备彼强我弱的巨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日本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发达的军火工业,使得日本军队的各种武器装备在20世纪30年代就全部实现了自给,并可源源不断地补充战场的损耗。
抗战全面爆发时,日本的钢铁产量是中国数十倍;轻重武器生产量也是中国的数十倍,而中国只有部分步兵轻武器包括迫击炮可以仿造自产,还远远满足不了战场的需求,至于重型火炮、坦克、飞机、军舰等武器装备只能仰赖向外国购买。
以抗战全面爆发的1937年为例,日本当年生产了大口径火炮744门,中国连一门也造不了;日本当年制造坦克330辆,中国1辆也造不了;日本当年造了汽车9500辆,中国仍是一辆造不了;日本当年生产军舰52400吨,中国连一吨也造不了。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军网—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武器装备之比较
⑸ 中国在抗战时用过的枪有哪些
老套筒、汉阳造、三八大盖、盒子炮、仿捷克、歪把子、马克沁、老黄牛、中正式步枪、卡宾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