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传奇故事让人泪目!在中国天眼项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动人的故事
我国“天眼”的建造,是攻克了多个世纪技术难题才建成的,建设过程中除了技术难,要求高,建造的环境也不好。“天眼”的建设,是我国航天发展的一个重大成就,为了建设“天眼”,背后有无数的科学家、技术工作人员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辛劳付出。
因为要利用喀斯特洼地的背景,将“天眼”建设在一个地形地貌凹凸不平的可溶性岩溶洼地,所以对建设的要求很高。建设环境很差,地形不平,建设地的高度不一,这些难题都是要一一解决的,这也是“天眼”建设的一大难题。但是为了“天眼”精确度的保证,这一大难题也一定要克服,因此南仁东教授带领项目团队做了很多的方案,想要最大程度地保证“天眼”的建设。所以,仅仅在测量计算的环节,团队就用了将近5个月的时间。
❷ 中国天眼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大观测系统,建设时经历过哪些磨难
这个五一除了在家憋久了的我们要出门探索未知的风景,被誉为“中国天眼”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也在近日开启了自己探索地外文明的征程。宇宙是否存在其他的智慧生命,这是世界各国天文工作者穷尽一生都在探索的奥秘。而如今,“中国天眼”的探索消息传来,这意味着中国对于外星智慧生命的探索又迈出了一大步。
一、中国天眼经历的磨难
“中国天眼”是一个口径长达500米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与美国Arecibo 300米望远镜相比,其灵敏度高2.25倍,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其灵敏度提高约10倍,是我国一个重大的科技基础设施。该设备位于贵州省的一个喀斯特洼坑中,因为体型巨大,有形似眼睛,所以有着“中国天眼”的别名。“中国天眼”的投建是中国天文学家、前FAST工程项目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老先生在1994年提出了最初的想法。在众多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历经22年,才终于在2016年9月25日正式落成启用,并于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