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灞变笢钃銮辩忓嘲閲戠熆
涓烘偍浠嬬粛灞变笢钃銮辩忓嘲閲戠熆
鍦ㄥ北涓滃崐宀涗笢鍖楅儴锛岄潬杩戞棩镦у竞镄勮摤銮卞竞锛屾湁涓搴ч噾鐭胯瑾変负涓锲介粍閲戜骇涓氱殑涓涓缂╁奖——钃銮辩忓嘲閲戠熆銆傝繖搴ч噾鐭挎槸涓锲藉浗鍐呴栧堕噰鐢ㄥ湴闱㈠㖞钘忔妧链镄勯噾鐭匡纴涔熸槸鍏ㄧ悆灏戞湁镄勭熆浜ц祫婧愬啀鐢熷埄鐢ㄩ”鐩銆
绂忓嘲閲戠熆铡嗗彶涓庢部闱
钃銮辩忓嘲閲戠熆镄勫巻鍙插彲浠ヨ拷婧鍒20涓栫邯50骞翠唬镄勬帰鐭垮勾浠c傛暟鍗佸勾镄勯噰鎺桦拰缁忚惀锛屼娇寰楄ラ噾鐭挎垚涓轰腑锲介粍閲戣屼笟镄勯嗗啗浼佷笟涔嬩竴銆备絾鏄锛屽湪1998骞达纴锲犱负澶ч噺镄勯噰鎺桦拰钖庣画澶勭悊镓浠ュ紩璧风殑鐜澧冮梾棰桦拰璧勬簮镄勫尞涔忥纴绂忓嘲閲戠熆琚杩鍏冲仠銆
铹惰岋纴鍦ㄥ浗瀹剁戞妧閮ㄥ拰鐜淇濋儴镄勫ぇ锷涙帹锷ㄤ笅锛岀忓嘲閲戠熆鍦2005骞撮吨钖浜嗭纴缁忚繃5骞寸殑鍐岖敓鍒╃敤锛屾垚锷熷疄鐜颁简鐭夸骇璧勬簮镄勫啀鐢熷埄鐢ㄥ拰缁胯壊鍖栵纴鐪熸e仛鍒颁简缁胯壊寮閲囷纴绉戞妧寮閲囷纴璧勬簮鍐嶅埄鐢ㄣ
绂忓嘲閲戠熆镄勬妧链鐗圭偣
绂忓嘲閲戠熆涓昏侀噰鐢ㄥ湴闱㈠㖞钘忔妧链鍜岀敓鐗╁爢娴告妧链杩涜岄噾镄勬彁鍙栵纴鍙浠ユ渶澶ч檺搴﹀湴鍑忓皯澶勭悊宸ヨ压瀵圭幆澧幂殑姹℃煋锛屽悓镞朵篃鍙浠ラ檷浣庤兘钥楀拰鐢熶骇鎴愭湰銆傜浉杈冧簬浼犵粺镄勯噾鐭垮紑閲囨柟寮忥纴绂忓嘲閲戠熆镄勫紑閲囩巼鍜屽洖鏀剁巼涔熸湁浜嗘樉镢楁彁鍗囥傚悓镞讹纴绂忓嘲閲戠熆瀹炵幇浜嗘櫤鑳藉寲绠$悊锛岄氲繃浼犳劅鍣ㄥ拰缃戞牸鍖栧竷缃镄勭洃鎺х郴缁燂纴瀹炵幇浜嗛噾镄勬崟鎹夊拰鍑嗙‘璁¢噺锛屾彁楂树简閲戠熆镄勭簿缁嗙$悊姘村钩銆
绂忓嘲閲戠熆镄勭ぞ浼氲础鐚
绂忓嘲閲戠熆镄勫啀鐢熷埄鐢ㄤ笉浠呬粎鏄涓椤圭幆澧冧缭鎶ょ殑浠诲姟锛屾洿鍏锋湁娣辫繙镄勭ぞ浼氩奖鍝嶅拰缁忔祹镒忎箟銆傞噰鐢ㄧ豢镩插寲寮閲囧伐镩猴纴涓崭粎鍙浠ユ湁鏁堣ˉ鍏呬腑锲界殑榛勯噾鍌ㄥ囷纴钥屼笖杩桦彲浠ュ甫锷ㄥ湴鏂圭粡娴庡彂灞曘傜忓嘲閲戠熆涔熷甫𨱒ヤ简澶ч噺镄勫氨涓氭満浼氾纴涓哄綋鍦颁汉姘戞彁渚涗简镟村氱殑锷冲姩鏀跺叆銆傜洰鍓嶏纴绂忓嘲閲戠熆涓崭粎鎴愪负浜嗕腑锲介粍閲戜骇涓氱殑鍏歌寖锛屾洿琚瑾変负涓锲借祫婧愬啀鐢熷埄鐢ㄧ殑鍏稿瀷瀹炶返銆
镐荤粨
浣滀负涓锲介粍閲戜骇涓氱殑閲嶈佺粍鎴愰儴鍒嗭纴鎴戜滑搴旇ュ叧娉ㄧ忓嘲閲戠熆杩欎竴鍏锋湁鍏稿瀷镒忎箟镄勭豢镩插紑鍙戦”鐩銆傞氲繃鎶链闱╂柊鍜屽彲鎸佺画鍙戝𪾢锛岀忓嘲閲戠熆鎴愪负浜呜耽寰楃ぞ浼氢俊浠荤殑鍏歌寖锛屽甫锷ㄤ简鍦版柟缁忔祹鍙戝𪾢锛屼缭鎶や简鐢熸佺幆澧冿纴涓轰腑锲界殑缁胯壊宕涜捣锅氩嚭浜嗙Н鏋佺殑璐$尞銆
2. 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明山金矿床
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明山金矿区位于凌云县逻楼镇陇棍屯,是广西最早发现的微细粒型金矿之一,目前是广西最大的金矿详查基地。该矿床是广西第二地质队于1987年根据化探异常发现并进行勘查评价,1993年提交普查报告,矿床地表至浅部工程控制已达详查程度,提交C+D级金资源量21.7 t,预测金资源量55 t。1994年普查报告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评审,金矿床规模达大型。1998年12月,该项目获国土资源部授予“找矿成果”三等奖。
明山金矿已查明的金矿石主要是原生矿石,氧化矿石开采已停止。随着科学技术进步,黄金选冶技术提高,黄金价格上扬,2007年中国黄金总公司对明山金矿进行详查,勘查开发广西明山金矿床原生矿石,对改变革命老区的贫困面貌,增强当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
1 区域成矿地质环境
1.1 大地构造单元
矿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右江再生地槽桂西坳陷西林-百色断褶带东部的巴合背斜南西翼。
1.2 区域地层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泥盆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组成一套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灰岩夹煤层、砂岩、泥岩层。三叠系砂岩、泥岩与下伏二叠系灰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1.3 区域构造格架
矿区位于巴合背斜南西端与塘油向斜北西端的交接地带。区内褶皱、断裂构造比较发育,以NW—NE向断裂构造为主,次一级构造极为发育,与矿化关系密切,还有少量近EW和SN向的断裂构造。
1.4 区域岩浆活动
据卫星解译:从逻楼至蔡家坪到金牙发现一条NNE向的隐伏深断裂带,走向约25°,长27km,与金、铜、锑矿化关系十分密切。
1.5 成矿单元
区域内成矿单元有Ⅰ-5华南成矿域、Ⅱ-14上扬子成矿省和Ⅲ-48滇黔桂成矿带。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赋矿地层
矿区地层为三叠系泥岩夹砂岩、粉砂岩。矿区东部地层呈单斜构造,走向近EW,倾向170°~230°,倾角15°~30°;矿区西部地层呈一轴向近EW的向斜,两翼地层倾角较缓,一般为15°~30°,后期与二叠系灰岩为断层接触(图1)。
百逢组二段一、二分层(
图1 明山金矿区地质简图
T2b3(2)—中三叠统百逢组三段二分层;T2b3(1)—中三叠统百逢组三组一分层;T2b2(3)—中三叠统百逢组二段三分层;T2b2(2)—中三叠统百逢组二分层;T2b2(1)—中三叠统百逢组二段一分层;P1m—下二叠统茅口组;1—金矿体及编号;2—燕山期石英斑岩;3—断层及编号;4—地质界线;5—岩层产状;6—勘探线及编号
表1 岩石化学分析结果 w(B)/%
明山金矿赋矿岩层的中三叠统百蓬组的含金丰度为2.9×10-9左右,接近地壳平均值,比石英斑岩略高,但一般都不会超过5×10-9,说明由某一地层改造而富集成矿不可能,因为地层中的金富集500倍以上其品位才能达到1×10-6,因此,成矿作用过程中的金具有多源性。
2.2 矿区岩浆岩
矿区北部及东部有石英斑岩(局部为花岗岩)侵入,侵入年龄为80.9~84.9 Ma,属燕山晚期产物。经探槽揭露,发现岩体与围岩呈断层接触关系,形状为脉状、透镜状。矿物成分主要有石英(36%~42%)、钾长石(25%~34%)、白云母(<1%)、绢云母(25%~30%)和褐铁矿(3%~4%)。石英斑岩的化学成分见表2。
表2 明山金矿区石英斑岩化学成分对比 w(B)/%
续表
注:测试单位为广西第二地质队区调分队。
从表2可以看出,本区岩浆岩Na2O偏低,K2O,SiO2和Al2O3偏高;Fe,Ti,Ca,Mg和P远远低于国内同类岩体的化学成分。同时,岩体中富含正、负离子水,有利于岩浆演化及晚期富钾含金溶液的形成和交代蚀变成矿。因此,矿区的石英斑岩脉与金矿化有一定的成生联系。
2.3 控矿构造
矿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矿体主要受近EW向F1断裂控制,据钻孔资料,断裂倾斜延深>500m。次一级构造有F2,F8等,其倾角>F1,平面上与F1大致平行,剖面上呈倒“入”字型排列,为矿区的容矿构造(图2)。容矿构造主要有两期,前期断裂为金迁移提供了空间。早期含矿带形成之后,由于构造应力的作用,又使早期构造复活,在早期形成的断裂带中岩石被挤压形成压碎岩,而压碎岩是良好的容矿构造,是矿液沉淀富集的良好场所。断裂构造控制了矿体的形态产状及其分布。
图2 明山金矿19 勘探线剖面图
T2b3(2)—中三叠统百逢组三段二分层;T2b3(1)—中三叠统百逢组三组一分层;T2b2(3)—中三叠统百逢组二段三分层;T2b2(2)—中三叠统百逢组二分层;T2b2(1)—中三叠统百逢组二段一分层;P1m—下二叠统茅口组。1—灰岩;2—泥岩;3—粉砂质泥岩夹砂岩;4—细砂岩和粉砂岩;5—金矿体及编号;6—断层;7—钻孔及编号;8—坑道及编号
矿区内褶皱不发育(仅见一些层间小褶皱),构造以断裂为主,主要分为NW和NE向两组,NW向断裂规模较大,延伸长,性质多为压扭性,且其次级构造非常发育;NE向断裂规模相对较小,形成时间较NW向晚,常错断NW向断裂。矿区内矿体主要产在NW向或近NW向断裂及其次级构造的构造破碎带中。
2.4 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发育,蚀变与金的生成密切相关,分布范围大体与金矿化一致,是找金的重要标志,离开蚀变带难以找到金矿,多种蚀变叠加处矿化往往较佳。
2.4.1 硅化
热液携带的硅质成分沿断裂破碎带及其顶、底板岩石中的裂隙充填和交代,使石英颗粒重结晶,或增大硅质胶结,或形成沿裂隙充填的石英细脉,并普遍使岩石变得坚硬和脱色,前者含金较高,后二者含金稍低。
2.4.2 毒砂化和黄铁矿化
热液携带着硫化物的硫沿着基底构造上升,在断裂构造的顶、底板岩层的原生孔隙中沉淀并发生充填交代作用,其铁质和砷可能是岩石中原有的,或是热液携带而来,二者兼而有之,这两种硫化矿物是主要的载金矿物,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2.4.3 碳酸盐化
分布在断裂带及岩石裂隙中,常见白云石胶结氧化铁质粉末,白云石为重结晶或沿石英间隙、裂隙充填,并溶蚀破坏石英边缘。
2.4.4 绢云母化
沿石英及一些硫化矿物、粘土矿物的间隙、裂隙或边缘溶蚀交代,使之变成纤维状分布的绢云母,故绢云母常见有硫化矿物和石英包裹体,该矿物为矿区内载金量最大的脉石矿物,与金矿化密切相关。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矿床分为东、中、西3个矿段,东矿段含⑩号矿体,矿体呈透镜状产出,长度>400m,倾向195°~214°,倾角60°~80°;中矿段包括②,③,④号3个矿体,其中②号矿体呈脉状产出,延伸较长近1km,矿体倾向180°~215°,倾角5°~82°,③,④号矿体呈透镜状产出,延伸不大;西矿段包括①,⑧号矿体,其中①号矿体呈脉状产出,厚度较小,延伸最长,矿体产状稍缓,倾向168°~280°,倾角40°~50°,⑧号矿体呈透镜状产出,厚度较大,倾向182°~220°,倾角60°~80°。
3.2 矿石特征
3.2.1 矿石矿物成分及组构
矿石中矿石矿物很少,仅占4%~5%,其中:黄铁矿2%~3%,毒砂0.6%~0.8%,辉锑矿0.5%,钛铁矿0.2%;脉石矿物占95%~96%,主要有石英(44%~64%)、长石(1%~3%)、白云母(2%)、黑云母(1%~2%)、水云母(15%~20%)、碳酸盐(0%~20%)和绢云母(2%~5%),其他脉石矿物(如绿帘石、榍石、磷灰石)含量很少(<1.0%)。
矿石结构主要有粉砂质、泥质粉砂、细晶质粒状、变晶和压碎;构造有层状、浸染状、角砾状和裂隙充填等。
3.2.2 矿石的化学组成
矿石的化学成分见表3和表4。
表3 矿石的化学成分
注:测试单位为广西第二地质队实验室,1991。
表4 矿石光谱半定量分析结果 w(B)/%
注:测试单位为广西第二地质队实验室,1991。
3.2.3 矿石矿物组合特征
矿石矿物组合有2种:①石英-黄铁矿-绢云母-毒砂,分布在西矿段;②石英-黄铁矿-毒砂-雄(雌)黄-辉锑矿-碳质,分布在中矿段和东矿段。
3.2.4 矿石自然类型
根据矿石的氧化程度、颜色和结构构造,分为2种类型:氧化矿石和原生矿石。
1)氧化矿石。普遍被铁质渲染,颜色为褐黄夹灰白、紫红色,肉眼可见褐铁矿呈粒状或不规则状分布于矿石裂隙、孔隙之中,很少或根本见不到星点状分布的自形晶黄铁矿,有时可见到黄铁矿的一些风化流失孔穴;矿石硅化现象明显,沉积岩的结构构造特点很难保留或大部分已改变,后期石英细脉发育。此类矿石分布于地表1~10m不等,含量占整个矿区矿石量的2%~3%。
2)原生矿石。矿石呈深灰色,与深部岩层颜色一致,局部含碳质,颜色变灰黑色,多具角砾状构造和压碎结构。可见微细的石英、方解石、白云石细脉沿裂隙贯入,少许铁质氧化物在裂隙面渲染呈黄褐色,各种晶形的黄铁矿及毒砂清楚。分布于地表1~10m以下,为矿床的主要矿石类型。
3.2.5 矿物共生组合、矿化期及矿化阶段
矿区矿物组合和共生伴生关系是比较清楚的,可分为以下三类:石英-白云岩-水云母-有机质-黄铁矿组合;为赋矿岩石中固有的矿物组合;石英-方解石-水云母-黄铁矿组合,此组合是热液作用形成的,即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和黄铁矿化的产物;黄铁矿-闪锌矿-毒砂共生或伴生组合,此组合与晚期石英脉有关。
矿床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2期4个成矿阶段。
第一为构造-热液期:①石英-黄铁矿;②石英-黄铁矿-绢(水)云母-白云石;③石英、方解石-雄黄;第二为表生-富集期;④表生氧化。
3.3 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石英斑岩的微量元素测试结果(表5)表明:反映深源信息的Co,Ni元素含量较低,均小于中国花岗岩维氏平均值,表明石英斑岩具有浅成—超浅成的壳源特征。
本区的地球化学异常有金、锑、汞和砷异常,各元素异常区均沿着上古生代碳酸盐岩隆起与中三叠统砂岩、泥岩地层的内、外接触带分布,各异常区基本重合。
3.4 金的富集特征
根据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对矿石进行可选性试验时对金的赋存状态进行研究,由于其粒度太细,电子探针无法分辨,明山金矿金的赋存状态还未查明,研究认为金主要以微细-超微粒分布在黄铁矿、毒砂和粘土矿物等多种载金矿物中(表6)。
中国典型金矿床(第三集)
注:据广西第二地质队区调分队。
表6 矿石中主要载金矿物分配
矿体产于断裂破碎带及两侧附近,矿石为铁矿化压碎岩、角砾岩,其裂隙发育,渗水性强。经地表工程和深部工程揭露采样分析及从②号矿体垂直纵投影图上看,近地表的块段Au品位比深部块段稍高,这可能是载金矿物经风化、淋滤使Au元素富集残留在地表的结果。不同岩性矿石含金也有所不同,一般硅化粉砂岩矿石比泥质矿石含Au高,这是粉砂岩孔隙大、渗透强的缘故,也与矿石含黄铁矿、毒砂、石英和粘土等载金矿物多少有关。
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4.1 矿床成因
根据以上资料,尽管成矿过程的热液活动是多期次多阶段的,但总体矿物组合所反映的成矿温度,属中低温范围。结合矿床严格受构造破碎带控制的特点,明山金矿床的成矿机制应为:成矿物质来源于含矿地层(T2b2),构造作用使本区地层褶皱断裂所产生的热效应加热循环于地层中的地下水和大气降水,以及岩浆岩的侵入补给热液和成矿物质,使地层中分散的金活化、溶解,形成矿液,并在构造应力的驱动下,运移到有利的岩性和断裂破碎带,如次级构造复合部位—容矿空间内,金被分解、沉淀下来。含矿构造的多次活动,造成金矿化的多次叠加富集成矿。
本矿床属中—低温地下热水同生硫化物交代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
4.2 找矿标志
4.2.1 构造标志
不同构造单元边缘带或衔接带,发育有区域性多重NW向断裂构造部位。
4.2.2 地层岩性标志
中三叠统百逢组一、二段含铁、含白云质砂、泥岩地层。
4.2.3 古地理标志
隆起区边缘斜坡趾部,是成矿的有利部位。
4.2.4 矿物标志
金与辉锑矿、水晶、砷矿物共生,在三叠系砂泥岩中,凡有辉锑矿、雄黄矿出现的地段,往往是金的富集地段。
4.2.5 围岩蚀变标志
硅化、黄(褐)铁矿化、毒砂化、雄黄矿化和辉锑矿化等蚀变作用发育地段,以及黄铁矿氧化后形成的“铁帽”标志。
4.2.6 化探异常标志
Au,As,Hg和Sb元素彼此之间关系密切,凡异常值Au>20×10-9,As>60×10-6的异常区就是微细粒浸染型矿床的找矿靶区,Sb,As,Hg可作为找金的地球化学指示元素。
参考文献
崔彬,翟裕生,蒙义峰等.2000.广西大瑶山-西大明山金银成矿系统研究.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5(4):352~355
黄永全,崔永勤.2001.广西凌云县明山金矿床岩浆岩与金矿化关系.广西地质,14(4):22~28
王立德.1998.广西明山微细粒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广西地质,11(3):21~25
王立德,于年生,肖利强.2008.广西明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矿产与地质,22(5):381~386
(张艳春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