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人造卫星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中国人造卫星有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风云一号、风云二号、实践一号、实践四号等。
作用:
1、科学卫星:送入太空轨道,进行大气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实验或测试的卫星如中华卫星一号、哈伯等。
2、通信卫星:作为电讯中继站的卫星,如:亚卫一号。
3、军事卫星:作为军事照相、侦察之用的卫星。
4、气象卫星:摄取云层图和有关气象资料的卫星。
5、资源卫星:摄取地表或深层组成之图像,做为地球资源探勘之用的卫星。
6、星际卫星:可航行至其它行星进行探测照相之卫星一般称之为行星探测器,如先锋号、火星号、探路者号等。
40多年过去了,今天,中国有几十颗卫星在太空中遨游,神舟号试验飞船返回大地,中国已开始向载人航天迈步。回顾中国的航天史,不能不提到它的开端“东方红一号”这一高精度技术在基础差且动荡的时期一举成功。
从1970年4月24日到2000年10月31日,中国发射了74个航天器,它们覆盖了地球所拥有的4种轨道。其中有国产的实验飞船1艘,国产的人造卫星4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26颗。现以47颗国产卫星为主。
‘贰’ 中国发首颗量子卫星为什么轰动
16日凌晨,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送入太空轨道,它预示着人类将首次完成卫星与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我国空间科学研究迈出可喜可贺的一步。
量子通信是信息技术的革命性领域,它对全球普通公众来说还相当陌生。量子是物理世界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个体,在量子的奇妙特性中,公众最容易理解、对通信也至关重要的一个就是“量子纠缠”。
两个相互纠缠的量子常被比喻成传说中有“心电感应”的双胞胎,当哥哥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弟弟的状态也会跟着变化。如果两个光量子呈纠缠态,哪怕相隔千公里量级或者更远的距离,还是会在遥远的点之间出现诡异互动。
利用量子调控技术进行通信,意味着用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根本上杜绝窃密,确保信息安全。量子通信大规模推广应用后,将出现“量子互联网”,如今互联网上几无隐私情况将被终结。
“中国队”首发量子卫星,此外“京沪干线”大尺度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工程也将在年内交付使用。中国人在量子通信领域成功“弯道超车”,一举走到了美国和欧洲的前头。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信息技术在各种技术中的关键地位凸显出来,世界商业巨头中,各类信息技术公司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不仅如此,信息领域的高技术公司自我转型、嬗变、淘汰的速度很快,远非传统商业公司可比。信息技术先进还是落后些,对一个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关系重大。
科学发展既是体系性的,也有一定重点突破的空间。中国的信息技术仍整体落后于美国,这是事实。但量子通信却冒了尖,走到美国的前头,也是事实。这两个事实描述了中国信息技术追赶美国的实际态势。
在整个科学技术领域,中国也是活跃、顽强的追赶者。比如在航天领域,美国遥遥领先,它阿波罗登月时使用的土星五号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18吨,中国目前比较先进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则是25吨。另外,在深空探测方面,美国近半个世纪前实现了登月,它的探测器到达了太阳系全部行星,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飞出太阳系,而这一切中国还都没开始实操。
然而中国航天与美国的差距并非像上述事实展示的那样令人沮丧,在实用空间技术方面,中国的许多追赶行动取得了实效。另外,中国的超级计算机不断取得突破,我们的材料技术如碳纳米材料技术都在进展。中国的科技追赶已经建立了方向感,形成了一些可靠的路线图,不断有“点”的突破带动“面”的提升,我们的追赶越来越有序、扎实。
从国际商业竞争的态势看,科技力量的分布格局并非总体上的“赢者通吃”,市场等其他因素亦有撬动能力。只要组织得好,后发国家是有可能通过突破一两个领域而连带跨越更多领域,扭转竞争态势的。
当然,科技的国家界限会逐渐变得不那么绝对,所有科技成果最终都汇入人类的共同文明。中国必须加快成为人类科技发展的主力贡献者,我国目前的科技研发总费用、年申请专利量、论文发表和被引用率等这些基础数据都在快速上升,它们就像是中国向前走的“咚咚”脚步声。
一颗量子卫星改变不了中国的全局,但它是中国逐渐接近一条质的界限时很重要的量的积累。继续这样做下去,中国大有希望。
‘叁’ 中国的卫星先进吗/
中国卫星水平先进 处于三至五名
中新社北京四月十三日电(记者孙自法)中国两院院士、资深卫星专家闵桂荣今天在此间称,中国研制的卫星费用低、质量好、水平高,其在世界上排位处于前三至五名。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今天继续举行,闵桂荣院士应邀做题为《中国人造卫星发展回顾》的大会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上述信息。
闵桂荣说,按分类排名,中国的火箭发射名列世界第四,返回式卫星、导航卫星居世界第三位,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居世界第四位,通信卫星名列世界第五。
这位卫星专家将中国卫星事业发展至今分为三个阶段: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0年为起步阶段。一九七0年四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太空时代,并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五个能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四年为开发太空技术阶段。中国科技人员依靠自力更生,通过返回式卫星、第一代通信卫星的研制和飞行试验,掌握了一系列卫星关键技术,包括各种姿控、变轨、热控、电源、结构、测控、回收及载荷技术。
一九八五年到现在为发展应用卫星阶段。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了多种应用卫星,包括资源、气象、通信广播、导航定位和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卫星成果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
闵桂荣表示,中国卫星制造、发射及卫星应用已形成产业,并正在研究开发新一代高水平的应用卫星,这将为提升中国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据知,中国至今共发射约五十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现在在轨飞行工作的卫星约十颗。
‘肆’ 中国卫星发展史
1、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2、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3、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4、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5、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6、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7、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8、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9、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0、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11、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12、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13、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14、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4)中国卫星为什么有贡献扩展阅读: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1970年4月24日中国自行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它的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卫星自重173千克,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初始轨道参数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倾角68.5度,运行周期114分钟。卫星外为直径约1米的近似球体的多面体,它以20.009兆赫频率播放《东方红》乐曲。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按时间先后顺序,中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卫星
‘伍’ 戚发韧对中国航天有哪些突出贡献
在主持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时,提出完整的地面实验方案,为保证发射做出贡献。在主持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研制工作时,提出并建立了卫星可靠性规范,为提高卫星可靠性做出了有益的工作。在主持“东方红三号”第二代通信广播卫星时采用平台和模块化设计原则和多项新技术,不仅使中国卫星可靠性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为后续卫星研制提供了一个技术成熟的公用平台。在主持“神舟”号飞船时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总体方案,“神舟”五号飞船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作为总设计师在解决卫星和飞船研制过程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次、一等奖、三等奖各一次,航空航天部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中国工程科技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的技术科学奖。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 中国发射了那些卫星各有什么作用
1、东方红一号卫星
它的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卫星自重173千克,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初始轨道参数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倾角68.5度,运行周期114分钟。卫星外为直径约1米的近似球体的多面体,它以20.009兆赫频率播放《东方红》乐曲。
2、东方红二号甲卫星
东方红二号甲卫星是在东方红二号卫星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中国第一代实用通信卫星。它也是一颗双自旋稳定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该卫星1988年3月7日首次发射,现已发射3颗,分别定点于东经87.5度、东经110.5度、东经98度,覆盖个中国。此型号卫星主要用于国内通信、广播、电视、传真和数据传输。外形尺寸直径2.1米高3.68米的圆柱体卫星质量441千克,有效载荷4个C波段转发器,工作寿命4年半。
(6)中国卫星为什么有贡献扩展阅读
“东方红一号” 卫星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以钱学森、潘厚仁为中心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当时共做了五颗样星,结果第一颗卫星就发射成功。该院制定了“三星规划”:即东方红一号、返回式卫星和同步轨道通信卫星,而孙家栋则是当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负责人。
1967年,党鸿辛等人选择了一种以铜为基础的天线干膜,成功解决在100℃至零下100℃下超短波天线信号传递困难问题。“东方红一号”卫星因工程师在其上安装一台模拟演奏《东方红》乐曲的音乐仪器,并让地球上从电波中接收到这段音乐而命名。
1956年,中国把开发火箭技术纳入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1957年着名科学家钱学森等积极倡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1958年毛泽东同志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根据这一战略考虑,中国科学院把研制发射人造卫星列为1958年第一次重点任务,揭开了中国向太空进军的序幕。
‘柒’ 中国人造卫星开拓者闵桂荣院士逝世,他做出过哪些杰出的贡献
4月28日,从首都北京传来一个让人万分悲痛的消息,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国宝级专家、中国空间技术顶级巨星闵桂荣院士因病在京逝世,享年88岁。
巨星陨落,举国同哀;重器仙逝,茹泣相吊!!!此时此刻,无论以多么隆重的形式,多么华丽的语言,都不足以表达我们对先生逝去的黯然神伤。
闵桂荣先生一生功勋卓着,功劳等身,为中国航天航空和空间技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他为人低调,处事自谦,虽然其身星光熠熠,光辉灿烂,却表现的朴实无华,坚守阑珊。他曾谦虚地说道 :
“我做出的这一点成绩,与前景无限的航天事业相比,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还要长期不懈地努力,为中国人民,也为全世界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
闵桂荣先生是中国资深卫星专家,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鬼 中国卫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捌’ 中国卫星有哪些用处
气象预报,通讯
‘玖’ 跟踪台风的卫星为什么做出了贡献
气象卫星紧紧地跟踪台风,监视台风的动向,为人类预防台风袭击、减少损失作出了贡献。
台风往往发生在大洋中心,以往洋面观测资料稀少,很难获得台风的精确位置和强度。自气象卫星投入业务运行以后,这种情况得到彻底改变。
卫星所载各种气象遥感器,接收和测量地球及其大气层的可见光、红外和微波辐射,以及卫星导航系统反射的电磁波。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传送给地面站。地面站将卫星传来的电信号复原,绘制成各种云层、风速风向。地表和海面图片,再经进一步处理和计算,得出各种气象资料。
(9)中国卫星为什么有贡献扩展阅读:
气象卫星是空间技术、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等多种高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从空间遥感地球大气,解决了气象观测中长期无法解决的海洋、沙漠和高山等人烟稀少地区的观测资料获得问题、观测资料空间分布的均匀性问题以及观测结果的同一性问题。
还具有实时性强、时间分辨率高,图像资料具有直观、生动等优点。随着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气象卫星的观测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覆盖全球范围的卫星体系已经形成,以中国、美国、欧洲为代表的地区全面建立了以极轨卫星和静止卫星为主导的观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