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社会学关于社会有哪些主要理论视角
当代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包括:
新功能主义
沟通行动理论
结构化理论
实践社会学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
互动仪式链
后现代主义等。
㈡ 社会学新理论有哪些
当前社会学发展进入新的时期,能想结构功能主义那样一统社会学的理论没有了,各种理论层出不穷,为区别“新理论”,人为设定一个时间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
新理论中比较“老”的三位社会学家的理论,就是哈贝马斯、吉登斯和布迪厄了。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和布迪厄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与反思社会学,几乎所有当代社会学理论的难看晦涩的书都会重点讲述。
美国方面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倒是很有重建当年结构功能主义的霸气,可惜时代不同了,他已经无法一统社会学。比如伯格和卢克曼的社会建构理论在上世纪末也越来越受重视。
由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学发展进入理论综合和后现代双重发展的时期,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理论几乎不可能,即便是建立诸如冲突论、交换论这样的理论都很困难,所以除了上述理论家的贡献,新理论大多是碎片化的理论,甚至很难称作严格意义上的理论。
这方面诸如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卢曼的系统功能理论,埃利亚斯的历史社会学和二重性论述,鲍曼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反思,艾森斯塔特对现代性的反思,德里达对社会性的解构、沃勒斯坦的全球化分析等等,都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有贡献,但都谈不上确立了理论。福柯可以说更是一个代表。他的知识考古学方法下,对微观权力的极有启发性的探索,最终随着他戏剧性的早逝,遗憾终止。
对于社会学理论的新发展,国内的理论介绍性质的书中,文军的《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倒是很有见地的归纳了社会学理论的六个转向。如果难以读下晦涩的理论解读,当做一个查资料、找兴趣点的参考书,这本书算是个不错的选择。书中总结的也远比上文要全面、精准。
㈢ 社会学中关于社会有哪些理论视角
社会学中关于社会有六种理论视角:功能论、冲突论、过程论、符号互动论、批判论和结构化理论。
此处列举五种:
1、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是指侧重对社会系统的制度性结构进行功能分析的社会学理论。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代表为美国的帕森斯、默顿等。
由社会有机体论和早期功能主义发展而来,主张用功能分析方法认识和说明整个社会体系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认为社会生活之所以能维持下去,是因为社会找到了一种手段(结构)去满足人类的需要(功能)。其最重要的理论是社会均衡论。
2、冲突理论
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之一,与结构功能主义相左。本世纪50年代后流行于西欧和美国,着重探讨社会冲突的本质和根源,冲突的类型、预防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等。
冲突理论产生后,在西方社会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它很快渗透到社会学各分支学科的经验研究中去,在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种族关系、社会分层、集体行为、婚姻家庭等领域出现了大量以冲突概念为框架的论着,在当代社会学发展中有重大的影响。
3、符号互动论
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 H. Mead)创立,并由他的学生布鲁默于1937年正式提出。“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符号互动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往往不在于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内容与功用,而是在于事物本身相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等),在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4、批判论
它认为社会学理论知识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就在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检视,其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强调社会学理论批判的、革命的性质,强调理论和理论家在改造、变革现实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反对那种旨在维护、修补现存社会结构的单纯解释性的“科学”研究和把现代工业社会的既定现实当作合法的做法。
5、结构化理论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以批判的特点而着称,他的结构化理论代中最初萌芽于20世纪70年后期,是在与功能主义的抗衡中诞生的。它的发展与完善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结构》是该理论最成熟、最系统的着述。
㈣ 社会学理论有哪些
社会学门类和分支很多,主要有《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方法》,《社会心理学》《社会人口学》,《社会工作方法》,《社会伦理学》,《社会问题研究》,《社会史学》,《社会思潮》,《社会行为学》,《犯罪社会学》,《公民社会及其治理》,《社会保障学》等等。
㈤ 经典社会学的三大理论传统是什么,怎样论述。帮忙解答一下谢谢了
符号互动论,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和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关注个体行为的社会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强调人类主体性的理论前提、关注个体间互动行为的经验研究取向。是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的着作中提出的。
社会冲突论,社会冲突理论以科塞、达伦多夫为代表,重点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是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反思和对立物提出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的是社会的稳定和整和,代表社会学的保守派,社会冲突论是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巩固和发展积极作用,代表社会学激进派。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流行于美国和西欧国家,在西方社会学界引起巨大反响,渗透到社会学各分支学科的经验研究中去,在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种族关系、社会分层、集体行为、婚姻家庭等领域出现了大量以冲突概念为框架的论着,在当代社会学发展中有重大的影响。
社会功能论,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人类学方法论主张。它认为认识事物的实质、本质或第一原因是不可能的,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和属性;主张排除实体概念,在相互依存构成整体的诸因素和诸事物的联系中把握对象,而对事物的现象和属性的认识在于了解其功能。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在理论上不重视行动个体,而是强调社会制度,大多数社会和文化现象都可以被认为是具有功能的,因为它们为维持整个社会结构做出了贡献。
㈥ 社会学有哪些主要的理论范式
社会是一个系统,包含紧密相关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运行,使得系统达到和谐。 社会本身是有序的,稳定的,就像一个生态体,常态是平衡的。所有社会事实的存在都有一个目的:使社会体维持本来的和谐稳定。
2. 常用概念(罗伯特·默顿):
2.1 显性功能 (manifest functions):指在一个社会活动中,公开陈述并且刻意显现的功能。e.g. 复旦大学的显性功能是教育(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隐性功能可能是择偶、交友、或者约p(误)。
2.2 隐性功能(latent functions):指不自觉且非刻意显现的功能。e.g. Hopi 族的祁雨舞,显性功能是祈求丰收必须的雨水,而隐性功能是增进社会的凝聚力。
2.3 反功能 (dysfunction):⼀一个社会元素或过程,实际上会使社会体系崩溃或降低社会稳定性。对经典功能论的改进:不是所有功能的存在都是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的。反功能关注负面的后果,显性与隐性功能则强调当事人是否认知到该社会面向的作用。反功能既可以显性也可以隐性的。“对社会有益/有害”,这里的社会不是铁板一块的,有些面向某些群体的稳定性有帮助,却同时对另一些群体有损害。社会是由充满差异又彼此连接的许多群体构成的集合体。
范式2: 冲突论
对功能论的不满意之处:
- 功能论学者无法解释社会前进的动力;
- 功能论学者抹杀了社会不平等,社会并不是表盘,不同不只是不同,也是不平等。
冲突论学者认为,社会有两个阶层,一个是剥夺者一个是被剥夺者,社会的宣传和制度设计都是为了维护特权阶级的利益。要在社会上生存,就要努力变成“特权阶级”。
1. 核心特征:社会充斥着不平等和冲突,而且在持续变动中。社会的常态是由社会冲突而来的社会变动。社会秩序由统治群体定义,目的是为了让被统治群体顺从当前的游戏规则,从而保护统治者已得到的财富、权力和名望。
2. 常用概念
2.1 权力:指个人或群体即使在其他人反对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利益的能力。
2.2 意识形态:权力有时包括直接的暴力,有时也包括观念的强制灌输。
2.3 压迫:统治阶级使用某些手段强制那些并不自愿的社会成员对已有的法律和规条忠诚。
范式3:互动论
1. 核心特征:社会是人们对其参与其中的世界的解释和意义构建。社会生活存在于人与人交往的层面。社会由人与人的交往创造,维持及改变。
2. 互动论分析:美国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提出在分析社会世界的时候,语言十分重要。因为语言能够使得我们成为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而这个过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符号。
㈦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有哪些
1、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的。
2、结构功能论: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即世界经济危机时期,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结构功能论的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 ,在结构功能论看来,社会首先是一个整体。
3、冲突理论: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透彻的冲突论。
4、符号互动论:起源于乔治?赫伯特?米德,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托马斯和米德等人的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主要代表人物有:赫伯特?布鲁默、欧文?戈夫曼。基本观点:人类的互动是以符号为中介的,对共享的符号的理解是社会互动的基础。
5、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㈧ 请问社会学三大基本原理是什么 是否可以用在中国的实践中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外敌的入侵,民族矛盾、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渴望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社会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传入我国。此后,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社会学的传入与初步发展时期(1891~1930)
1891年是以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以“群学”为名开讲社会学,1896年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最先采用了日文的“社会学”一词,社会学开始传入中国。此后, 1902年章太炎翻译出版了日本社会学家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吴健常翻译了美国吉丁斯的《社会化理论》,梁启超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介绍了西方社会学学说,1903年严复以《群学肄言》为名翻译出版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总之,我国学者的这些翻译工作以及向日本派遣的留学生,都成为中国引进社会学的重要力量。
我国高等学校为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1908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最早开设了社会学,1912年国立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在文科课程中设置了社会学,1913年上海的泸江大学最早创办了社会学系,到1927年已有60所大学开了社会学。仅仅1926~1927年就开设了308门课。
随着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出现了一批着名的早期社会学者,如陶孟和、孙本文、吴文藻、潘光旦、雷洁琼、李剑华、吴泽霖、吴景超、费孝通等,他们较早地开展社会调查,对中国的现实状况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出版了大量社会学着作。1924年出版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毛泽东于1926年通过深入调查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7年又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9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社会调查部出版了李景汉的《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等。1929年7月出版《社会学刊》(季刊)。1930年成立了“中国社会学社”。(二)本土化的最初努力时期(1931~1951)
对中国而言,社会学的本土化就是社会学的中国化,也就是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
社会学本土化是在1931年2月中国社会学第二届年会上最早提出。它包括两种倾向:其一是社会学传播与研究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他们注重社会调查,写出了很多研究中国社会的着作,如陈达的《人口问题》、许仕廉的《人口论纲要》、柯象峰的《中国贫穷问题》、李景汉的《中国农村问题》、孙本文的《现代中国社会》等,涉及了中国人口问题、劳工问题、贫困问题、农村城市问题等诸多现实问题。其二是西方社会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在这方面,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李达、瞿秋白、陈翰笙等一批共产党人和许德珩、李剑华、姜绍辰、李平心、冯和法等一批革命知识分子都做了大量的工作。1923年在上海大学增设社会学系,开设的课程有:社会学原理、进化社会论、社会主义史、现代社会、社会问题、劳动问题、妇女问题、人类学及人种学、统计学、社会政策和两性问题等约40门必修课。这批共产党人亲自讲课,并亲自编写教材,瞿秋白编写的《现代社会学》、蔡和森编写的《社会进化史》、李达的《现代社会学》等,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到1949年,中国社会学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三)中断时期(1952~1978年)
1951年11月~1953年,由于受苏联影响,高等教育及其体制改革,院系大调整,社会学被看成资产阶级学说而被取消。社会学发展停滞。
(四)恢复重建时期(1979年~ )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学在费孝通教授等老一代社会学工作者的努力下成立中国社会学研究会。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话中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会后立即办培训班,各大学纷纷开设了社会学课程。此后,社会学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到1996年,中国大陆已有35个社会学研究机构,有25所大学成立了社会学系或专业,从事社会学研究和教学的专业人员有3000多人,他们开展了一系列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有关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二、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
随着社会学研究的恢复,社会学研究在理论上取得了以下新的进展:
(一)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发展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学学者们就中国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开展了广泛的理论探索和经验研究,围绕着发展理论问题、中国现代化的特点、条件和道路问题等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学者们认为,当今中国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这一时期成功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但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除城乡差别、贫富分化、社会腐败等普遍性问题外,还有婚姻家庭问题、生育问题、民工潮、买卖户口等特殊问题。(二)小城镇与社区发展研究
费孝通在8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小城镇的研究,并发表了《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再探索》等文章,就小城镇的地位、作用、发展的影响因素、人口转移及发展模式等问题展开了专门研究,带动小城镇研究广泛展开。学者们围绕小城镇研究在中国城市化道路、城乡社区关系、边远社区开发、社区服务、人口流动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三)中国社会分层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对社会分层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形成了新的较为一致的看法。学者们普遍认为,在现阶段,原有的阶级划分标准不复存在,阶层划分取代了阶级划分,阶层结构变化出现了新特点。其一是与现代经济相联系的职业阶层壮大,且很多农民转为工人;其二是职业的分化使原有阶级内部出现拥有不同地位和财富的利益群体——阶层;三是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使个体私营业主阶层出现。此外,与阶层相关的一些问题也成为社会学界讨论的热点。(四)中国社会保障研究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9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学者们讨论的重要课题,研究主要围绕着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与救济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几方面展开。学者们普遍注意到了我国目前的保障制度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城乡社会保障存在着巨大差别;二是社会保险成了“企业保险”;三是失业保险急需发展;四是原有的社会保障机制单一等。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尝试性的解决方案。
㈨ 简述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谢谢各位
长期以来,社会学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它们包括:功能论、冲突论,进化论、生物理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等等。
功能论是以把社会比作活的生物有机体为基础的。它认为,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共同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冲突的出现和存在社会反常现象。
冲突论的许多思想源自马克思。它认为社会当中总是存在着强制和压迫,各种冲突的出现和存在是正常现象,反映了社会的本质。一个社会,由于其中的不同群体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所以始终处在不停的冲突之中,社会的稳定和均衡只是暂时的。
进化论认为,社会与生物一样,是一个活的机体,同样也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这一过程中的规模增长、结构分化、功能转化和相互依赖,与生物有机体有着相似之处。社会进化的形态是渐进的、连续的,不存在突变和飞跃。
生物理论认为,尽管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高级动物,但它仍然是动物的一种类型,仍然依赖于周围的生存而生存。人以及人类社会和生物以及生物群落,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生物学的许多原理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
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不仅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受特定的地理环境的制约,而且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制度乃至社会观念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有着决定性作用。研究和理解人类社会及其文化,必须注意到其所处的特定的地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