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古代人民能歌善舞,为什么各个国家却没有国歌
现代社会在重大比赛或者重大事务中都需要演奏国歌,这已经成为共识。国歌是一个国家情感的表达,也是对国家热爱和民族认可的情怀。我国古代对民族的认同以华夏为主,而王朝的概念往往替代了国家的概念。古代王朝讲究的是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对三王两恪华夏体系的认可。所以才有正统王朝中''尊先王、法五帝,宗周为正''的说法,所以以龙的传人自居的华夏旗帜基本都是龙旗;战歌或者宫廷音乐各王朝各有特色:秦朝的《秦风·无衣》、汉朝的《大风歌》、唐朝的《秦王破阵乐》等等,但是都没有国歌的概念。因为国歌是以国家概念为基础,所以我国直到清朝末年才有了国歌。
因此一直以文明替代国家概念的古代没有国歌,而本着对龙图腾的崇拜历朝历代基本都用龙旗作为自己王朝旗帜(也不算国旗)。而各王朝的音乐表达上基本上以自己特色的战歌和宫廷音乐为主:《秦风五衣》、《秦王破阵乐》、《大风歌》等等,但是这都不是国歌。
B. 中国古代的各个朝代有没有国旗,国歌之类
我国古代旗帜不少,但人们却不知“国旗”为何物。战场上惯用“旌旗”,旗上绘有军队将领的姓氏,表明军为我有。旌旗一般是三角形或矩形的,边缘有波浪形的镶边。皇室有御旗,上面要么绣黄龙、金凤,要么就是麒麟、虎豹、八卦,不是代表皇帝就是代表亲王。
1881年,洋务大臣李鸿章奏请把三角旗改为纵高三尺、横高四尺的长方形旗帜。他曾在19世纪60年代上奏过慈禧太后,请求颁制国旗。1888年10月3日,慈禧太后批准《北洋海军章程》,规定大清国国旗为长方形黄龙旗。自此,清政府的国旗才算最终确定。
按照国际惯例,国歌与国旗同为国家的象征。大清国既没有像样的国旗,自然也没有像样的国歌。
1896年,清朝政府派遣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赴西欧和俄罗斯作礼节性访问。
欢迎仪式上,主方要演奏中国的国歌,李鸿章傻了眼: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国歌是什么。没办法,李鸿章只好把它理解为一首中国的歌曲,临时找了一首适合清政府口味的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古曲,作为国歌临时使用。歌词还算大方:“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此曲后来改称《李中堂乐》,算是旧中国最早的一首国歌。
1911年10月4日,清廷谕令内阁:典礼院会同礼部各衙门创作、呈览的“国乐”,“声词尚属壮美,节奏颇为叶和,着即定为国乐,一体遵行。”“国乐”名为《巩金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语言有点晦涩,意思却很美满:承蒙上天庇佑,当保牢疆土。老百姓们都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会像苍天一样不会塌下,像大海一样不会枯干。但6天后,武昌起义爆发,清廷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