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武术文化的传承
中华 武术 是从生活实践和军事活动中提炼而来,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中华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深受 传统 文化 的影响与熏陶,逐渐与哲学、兵法、养生、伦理和医学等各种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武术文化的传承。欢迎阅读!
武术文化的传承
武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在学习武术文化的过程中,习武者可以充分感受到东方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念,以及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同时,武术文化中饱含强烈的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使得武术文化的 教育 功能凸显,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一、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容
1、传承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的武术文化追求“阴阳相容,天人合一”,注重自身的修养,例如:在练习 太极拳 时,可以感受到武术文化中动静相生和刚柔并济的武学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经过武术练习,习武者不但可以熟练武术的动作套路,强健自身体魄,而且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体会到武术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2、传承中国道德礼仪
武术文化注重礼仪,要求习武者要有武德,即在习武过程中需要遵守的礼仪规则,例如:精湛的武艺、谦逊的品质、严明的纪律和端正的态度等。武术文化中提倡的武德可以帮助习武者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利益观念,增加习武者的修为,激发其学习武术的兴趣。
武术文化的传承
3、传承中国传统美学
武术套路追求动静结合,一招一式顺势而为,节奏感和韵律感比较强,有很强的观赏性,充分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中对美的理解与认知。在传承武术文化时,美学传承也不容忽视,例如:习武者可以借助武术着作,仔细揣摩武术套路中的动作招式,发挥自身的 想象力 与创造力,感受武术动作中体现的美。
二、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作用
1、强健体魄、磨练意志
习武者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力量及身体素质,增加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敏性,磨练坚强的意志品质。在武术套路的学习过程中,习武者需要将双手、眼睛、身法、步法、功力和精神的相互协调,做到彼此之间的和谐和统一,并且武术套路的招式动作比较复杂,需要习武者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对提高其学习能力非常有帮助。武术学习中注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求习武者刻苦练习,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性格品质。
2、丰富知识,提高修养
武术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了哲学、伦理、军事和医学等思想,其丰富内涵不但可以完善习武者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提高习武者的文化修养。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习武者的 记忆力 、思维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都大大提高,如武术文化中注重“内外兼修”“刚柔并济”“先发制人”和“动静相生”,这些理念均是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五行八卦”的体现。同时,武术文化注重武德修为,并将其作为习武者最重要的品质,体现出传统文化中对仁、义、礼、智、信的尊崇,武术练习过程中的调息打坐,可以调和习武者的气血,改善其身体的内循环,这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体现。
3、发展个性,保持健康
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影响习武者心理倾向、唤醒自我意识和提高心理素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武术文化的过程中,习武者需要在体力、智力和技能等方面做到全情投入,认识到习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个性发展,不会在遇到困难时轻言放弃,而是敢于面对挑战,坚持自强不息。
三、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1、过分注重竞技武术
很多学校在武术教育中,在课程设置上过分注重竞技武术,文化氛围淡薄,虽然学生的武术技能较高,但是文化水平却参差不齐,培养出的武术人才也千人一面,让学生无法真正领会到武术文化的真谛,只是将武术与竞技相等同。
2、武术内涵认识偏差
在学校的武术教育中,教师只注重让学生进行套路的演练,传技不传“道”的情况较为普遍,忽视了武术技击性的本质,使得学生无法领会中华武术的内涵,失去了对中华武术的兴趣,武术文化的传承自然无从谈起。
3、习武人数逐渐减少
竞技武术的一枝独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华武术的魅力,而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跆拳道 ”“ 瑜伽 术”和“空手道”等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分散了学习中华武术的人数,使中华武术陷入无人继承的困境。
四、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途径
1、正确认知和定位武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定义、功效与作用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已经从最初的军事用途向文化教育方向转变,而现代武术的体育性质更为突出,功能也以强身健体为主。同时,武术内涵也在变化中,在弘扬传统文化时,不能将武术单纯作为体育项目,而是需要强调其文化功能与教育功能,正确认知和定位武术,既要传承武术技能技巧,更要传承武术文化底蕴的精粹,从而为武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提高武术教育的质量
武术文化的传承需要国家的重视与政策支持,明确武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将其作为常规体育项目开展与继承,以确保武术文化的顺利传承。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武术教育是武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武术教育不能单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而是需要担负起传承武术文化的重任。国家需要通过传统媒介,宣传武术文化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国家教育的基础,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突出武术教育的作用,激发更多人投入到武术学习中。
3、明确武术文化的传承内容
一方面,教师和武术家需要秉承武术文化教育的理念,合理编制武术文化教育的课程,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避免武术文化的教育出现断层问题,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武术的独特魅力,武术文化的传承自然可以实现。另一方面,在武术文化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例如对年龄较小的学生,由于其活泼好动,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记忆力、理解力和注意力等有待提高,所以武术教师在文化教育过程中,需要以浅显武术为主,教授学生基本的武术仪态和武德等,注重讲解武术文化的历史渊源,让学生从小热爱武术,对学习武术充满浓厚兴趣。
4、培养专业的武术教师
武术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 经验 和良好的教学技巧,而且需要有深厚的武术造诣,了解武术文化的历史与精粹,可以在武术教育中完成传承武术文化的重任。因此,在培养武术教师时,需要将武术修为和武术教育相结合,切不可厚此薄彼。一方面,对武术学校和体育院校的学生,由于对武术理解和武术造诣有限,需要注重培养其武术教学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武术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并强化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教学能力和完善武术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在教学前线的武术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对武术理念的发展和武术教育的要求认识有限,教学手段和教学较为单一,需要对其进行武术新理念的再教育,使其做到与时俱进,满足现代武术教育和武术文化传承的要求。
5、扩大习武的人数
‘贰’ 中国传统武术是什么
中国传统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项目。
世界所有的民族都有各自的武技,中国传统武术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政治文化,区域地理的环境下形成的武技,因此传统武术的内容里有中医学,有传统哲学,有传统的价值观等等的内容。
如果要划分一个分类,可以理解有军事使用的武术,也有民间使用的武术,也有健身使用的武术,也有艺术化的武术,总之它是一个多样的综合体。
‘叁’ 中国传统的文化对武术的发展有什么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文化对武术的发展影响了武术强调形神兼备、内外合一。
武术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
一、套路形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重“道”的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中国传统哲学十分重视“道”,强调凡事都要合乎道,合乎规律,讲究规矩,中国的诗词歌赋、舞蹈戏剧、书法绘画、园林建筑都讲究一定的程式,武术套路也如此。
二、中国传统哲学讲究“天人合一”,具体到技术上即“内外兼修”,不仅武术,书法、戏曲等民族艺术形式都讲究“内外兼修”,武术不仅强调外练,更注重内练,“内练一口气,“重智轻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这种思想有其消极的一面,即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但是单纯对武术而言,却使武术形成了“重巧轻力”的技击特色,从先秦时期的庄子“以巧斗力多奇巧”、“后发先至”的理论,到明清时期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的技法,无不体现了中国武术“尚巧”的特色。比试中以巧取胜往往得到人们的称赞,而靠力取胜往往为人所不齿。
三、中华武术提倡武德。通过三个层次表现出来 :
第1个层次为个人和武德修养 它要求所有习武者都要“尊师重道”,做到“孝悌仁义”,“技道并重、德艺双修”,“切戒逞血气之私,好勇斗很之举”;
第2个层次表现为集体的道德观念。它要求所有习武者和武术团体应“扶危济贫,除暴安良”,做到“公定”、“安民”、“匡扶正义”、“见义勇为”和“以武会友”;
第3个层次表现为爱国主义的精神。它要求所有习武者和武术团体必须“精忠报国”,练武的目的在于“强种御侮”和“爱国、修身、正义、助人”
四、中国武术对中华民族兼容精神的塑造。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它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与中国的释家玄儒、政治伦理、兵农医艺等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共同组成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其中融汇了中国的哲学、医学、兵法、技艺、教育、美育等等,表现出博大的兼容精神一综上所述,中国武术在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武术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