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5.2 幼儿游戏的发展
(1)早期的游戏理论
1)霍尔复演说: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
2)席勒精力过剩说:游戏是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
3)彪勒机能快乐说:游戏是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
4)格罗斯生活准备说:游戏是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与练习,是本能的练习。
5)拉扎勒斯娱乐放松说:游戏并非源于精力过剩,而是出自放松的需要。
6)博伊千介克成熟说: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发展个体主动性+适应环境+重复练习
7)帕特里克能量匮乏论:为完成新任务而消耗能量的情况下为儿童补充能量。
(2)当代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成分,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是自我的机能。
2)认知理论: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为结合起来的手段。
感知运动期出现练习游戏,前运算期出现象征性游戏,具体运算阶段出现了真正的有规则的游戏。
3)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
(3)其他理论
1)伯莱恩/艾利斯等人的觉醒理论,游戏与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状态——觉醒有关。
2)巴特森的元交际理论,强调游戏信息交流的特点。
3)萨顿·史密斯的行为适应说,强调“假装”的作用
4)中国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思维一种独特的活动方法,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
(1)按目的性分:
1)创造性游戏(角色扮演、建造、表演)
2)教学游戏
3)活动游戏
(2)皮亚杰按认知发展阶段分:
1)练习游戏(感觉运动阶段)
2)象征性游戏(建筑性游戏、假装游戏)
3)有规则游戏
(3)帕腾按社会化程度的高低将社会性游戏分为以下七种
1)无所用心的行为:什么也不做,无目的张望
2)原始的社会性游戏:如‘躲猫猫“
3)旁观者行为:只观看,不参与游戏;
4)独自游戏:多见于2-3岁。各玩各的,没有交集;
5)平行游戏:是幼儿初期的游戏特点,玩同样的玩具和同样的游戏,但不一起互动;
6)联合游戏:是幼儿中、后期游戏的特点,4岁以上达到高峰。一起游戏,互借玩具,但五组织游戏;
7)合作游戏:5岁以后出现,有组织、有规则、有分工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