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古代的盾有哪些别名
中国古代的盾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后来还称作“牌”、“彭排”等。
传说,中国最早的盾远在黄帝时代就有了。《山海经》中就有关于“刑天”这位英雄人物的神话,描写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挥舞不停的雄姿。
盾作为一种“主卫而不主刺”的卫体兵器,早在商朝就已经存在。
到唐朝时,盾改称“彭排”。
宋朝时正式称“牌”。
明清两朝沿袭宋的叫法,称“牌”而不再称“盾“。
⑵ 中国古代盾牌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中国最初称盾为干,后来改称盾,后来又改称牌、排。外形大致不出长方形、圆形两种。较有特色的有:滕盾,用老粗藤编成,中心突出,类似斗笠,防箭比较有效——宋到明的中国步兵跟罗马步兵一样,临敌时先猛然投出投枪,然后抽出腰刀,在盾牌的保护下近战;无敌神牌,能藏25人,可以说是人类史上最大的盾牌了!还有各种“攻防兼备”的盾牌——多出现在火器发明之后:神行破敌火刀牌,用生牛皮制成,内藏燃烧性火器,临敌时可向敌人喷火;虎头火牌,内藏火药箭一二十支,临敌时发射;虎头木牌,木质,挖有一些小孔,可供火枪或火药箭射击。不过这些奇奇怪怪的盾牌在实战中被证明为效果不佳,所以到清朝不再沿用。
⑶ 中国古代十大名盾
燕尾牌,亦称罗马大盾,是古罗马军团作战中的核心装备。这种盾牌的平均高度约为125厘米,宽度约为78厘米,足以遮蔽士兵身体的三分之二,只露出小腿和头颅的上半部分。特别的是,盾面向内弯曲的设计,使得它能够极好地包裹住士兵的身体,提供出色的防护。
帝国的坚盾——罗马人的单兵防护甲胄
在罗马军团中,大盾与环片甲的结合,形成了一套适合军团作战的坚不可摧的防护体系。当敌军如达西亚人试图横劈时,罗马大盾能够在前方有效挡住敌人的进攻,让敌人无从下手。这种盾牌采取下薄上厚的设计,与军团士兵的身材相得益彰,可以说是为军团量身定做的盔甲。
古罗马重装步兵组成的军团的大盾能否抵抗得了西汉骑兵的冲击?
历史上,古罗马克拉苏败给帕提亚后,部分军队流亡至东面,并参与了西汉对匈奴郅支单于的战争。尽管如此,他们的军团组成的阵型确实难以抵挡西汉骑兵的四面冲击。除了战术和人数的差距之外,罗马盾牌在面对中国骑兵的快速冲击时,可能也显得力不从心。
...罗马军团真的靠短剑所向披靡?原来还有这个!
众所周知,罗马阔身短剑是罗马军人的标准配备。在与希腊军队的战斗中,罗马大盾与短剑的配合,再加上严密的阵法,使罗马军团战胜了许多强大的对手。在面对长枪林立阵时,罗马军队已经证明了自己的韧性。罗马盾牌与短剑的结合,无疑是罗马军事力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⑷ 走近古代冷兵器,防护性兵器——盾
走近古代冷兵器防护性兵器—盾
中国古代兵器在祖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下一部璀璨耀目的史册。古代将士为国征战、为民捐躯的英勇壮举,被后人世代传颂。而将士们使用的各类兵器却伴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销熔、埋没,我们重新翻开历史的篇章,回顾古代的冷兵器历史,看一下防护性兵器盾!
盾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防护型兵器。它是一种用手持式格挡、掩蔽身体,抵御对方兵刃、矢石的防御性兵械,一般呈长方形或圆形,尺寸大小不等。
盾的中央向外凸出,很象乌龟的背,面向使用者一面有很多绳带,称为"挽手",使用时用来抓握盾。盾虽然只能用来防御,但常和刀枪配合着使用,也能发挥很大的进攻能力。用法主要有:腾、跌、扑、滚、伏、窜、踔、蹲等。
常见的盾:1.长牌:为步兵所用。式样多为长方形,可以掩护身体,防止敌人的兵刃矢石所伤。通常与刀、剑等兵器配合使用。
2.手牌:古代步兵旁牌的一种。手牌长五寸七尺,当中窄面两头宽。中窄处为一尺,两头宽处为一尺三寸。它以白杨木或松木制成,轻便而坚实。其正面绘有虎形彩绘,后面有把手。可供携带。
3.旁牌:即盾,傍牌的别名。木质,皮革裹束,骑兵为圆形,步兵为长形。
4.燕尾牌:步兵旁牌的一种。燕尾牌宽一尺,长约五尺,上部平,下部呈燕尾形,故得其名。燕尾牌正面从上至下当中略突,二面略低,形如鱼背。面面绘有彩画。反面与把手可供携带。燕尾牌以枪木或椆木制之,质轻而硬。用时,人伏于手牌后,侧身而进。因此牌虽小,但足以抵挡矢石。
5.藤牌:呈圆形,内以大藤为骨架,再用藤条编制而成,具有体轻坚韧等特点。
6.少林盾牌:多为少林僧人防身挡箭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