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医生》为何会如此引起观众的共鸣
根据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中国医生》于7月9日上映,这是导演刘伟强继《中国机长》后执导的第二部主旋律电影,一经上映好评如潮,观众直呼“催泪”,评分平台上23万人打出了9.5的高分。可以说,《中国医生》用半叙事、半记录的手法,全景式地再现抗疫全过程,用真实激起了观众的共情底色。
《中国医生》作为一部半纪实医疗片,将故事发生地聚焦于新冠疫情“暴风眼”金银潭医院,讲述以真实事件为原型的动人医护故事,通过穿插记录影像、新闻报道串联时间线,完成了一个宏大叙事背景下的医护群像戏。
不同于常规主旋律片着力于爱国热情和苦难展现,《中国医生》将宏大叙事还原到一个个具体的、生动的人身上,当生活常态与疫情交织,格外展现出一线抗疫者们的伟大。患有渐冻症的张院长,是个脾气火爆的湖北汉子,他瘸着腿奔走在医院为病人治疗,看着病情恶化的妻子哭到不能自已。文婷医生专业、冷静理智,在混乱的场面中掌控全局,她压抑对女儿的思念,除夕夜仍坚守在一线;她食不知味,因为没有及时救助杂货店老板,无声地颤抖与垂泪。我们曾经在新闻报道中,或多或少了解过这些医生们的英雄事迹,而影片则将他们还原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越是展现他们作为普通人“接地气”的一面,越能体现出平凡人的伟大一面。
如果说,《中国医生》中医护人员是绝对的主角,支线剧情展现的则是普通人与疫情的对抗。通过医生与患者间的交流,电影巧妙地将镜头聚焦到了金银潭医院之外的平民英雄。快递小哥金仔,因为怀孕的妻子没有床位,对医生大声嚷嚷,这是普通人在医疗资源紧缺时的真实写照。妻子住院后叮嘱他注意防护不要接单,他却冒着感染的风险挺身而出,给一个个家庭送去希望的口粮。《中国医生》展现普通人的心路历程,引起观众对平民英雄的共情。
除了对典型人物的刻画,《中国医生》在后半场运用了大量纪实影像与新闻资料,将视角推向了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全城消毒,工作人员昼夜不分摸排调查;大批医疗队与物资运往武汉;火神山医院火速建成……将《新闻联播》的疫情报道作为推动影片叙事的时间线,既保障了真实性,也唤醒了人们有关疫情的记忆与情感。
诚然,《中国医生》这部电影不够完美,存在着结构松散、配乐过多等一些问题,但在全世界疫情尚未结束的当下,它用影像还原武汉曾经的日日夜夜,让中国医护的职业素养与道德定格于银幕,让中国人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精神定格于银幕,成功地用真实引发了人们的共情。
B. 一刷会哭,二刷会深思,《中国医生》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再好看的电影,二刷也索然无味。没想到,这个定论被《中国医生》打破了。因为一刷从头哭到尾,我选择了再看一遍电影,去品味其中的每一处细节:
首先,《中国医生》是我看过的最认真的医疗电影。医疗剧我们并不缺,但很少有剧组愿意花费时间,去研究电影里的每一处专业细节。拜那些年错误百出的医疗剧所赐,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以为直系亲属间是可以相互输血的。在专业度这一点上,《中国医生》绝对甩这些剧组十条街。
《中国医生》的大量镜头都在ICU,需要注重的细节更是数不胜数。剧组大手笔地请来了三位经验丰富、又曾经在抗疫一线奋战过的医疗顾问,仔细核对每一个道具,哪怕一个小小的药瓶,都要做到和疫情期间完全一致。
演员们也拼命补起了医疗知识,就连插管、体外人工膜肺这样的高端操作,他们也要做到熟能生巧。电影里看似轻松的插管,是演员们背地里练习了几百次的结果。
《中国医生》主要内容
一部以抗疫为题材的爱国主义电影,感人是理所当然的。但哪怕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在真正观影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为那些动人心肠的故事所打动。
以“人民英雄”张定宇为原型的张院长,瞒着自己罹患“渐冻人症”的消息,每日在医院里奔忙,连自己确诊的妻子都没有时间去看一看。当他对着手机和妻子说“我赖定你了”的时候,没有人能够不落泪。
重症科主任文婷,明知道重症产妇的剖宫产风险有多大,却仍然冒着担责的风险,力主为上了体外人工膜肺的小文进行手术,把她和孩子从生死关头硬生生拉了回来。孩子的哭声,和电影院里观众的哭声和在一起,无比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