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很讲究礼貌,一般与人说话都用什么敬称
1. 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文化有所不同,因此“古代”这一概念较为宽泛。
2. 封建社会中,人们非常注重交谈中的礼节,尤其是与长辈和尊者交谈时,以及在提及自家长辈、历代先贤和社会上的乡绅时,都非常注意措辞。
3. 称呼别人的家人时,不论辈分高低,通常会加上“令”字,例如令尊(父亲)、令堂(母亲)、令郎(儿子)、令嫒(女儿)。
4. 称呼自家人时,多使用谦辞,例如拙荆(妻子)、犬子(儿子);但对于自家的长辈,仍要保留必要的敬意,例如用“家严”指代父亲,“家慈”指代母亲。
5. “大人”一词也是敬称,在非官场场合,通常与其他敬语连用,如令尊大人、岳父大人等。
6. 称呼别人的财物时,通常使用高、大、上的形容词,如尊府、华庭;自家的则谦称为寒舍,使用相反的形容词。
7. 在交谈中,避免使用第一人称,而是一律以名和字自称,或使用特用的谦称。例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亮”自称,而不使用“我”。
8. 这种礼仪在近现代仍有一定延续,如老一辈人在写信时以“弟”自称。
9. 旧时汉语中没有使用第二人称“您”,而是使用其他表示尊敬的词汇,如“大人”、“法师”、“东家”。
10. 当需要同时出现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时,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例如:“某(名或字)恭候(对方的名或字)兄大驾光临”。
⑵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
敬辞类
令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惠 惠顾、惠存、惠赠
垂 垂问、垂询、垂念、垂爱
赐 赐教、赐复
高 高见、高论、高寿、高龄、
高就、高朋、高邻
贤 贤弟、贤侄
其他 久仰、劳驾、赏光
谦辞类
家 家父、家严、家君、家母
舍 舍弟、舍妹
小 小弟、小儿、小女、小店
愚 愚兄、愚见
拙 拙作、拙着、拙见
敝 敝人、敝姓、敝校
鄙 鄙人、鄙见
其他 寒舍、见教、见谅
⑶ 古代人与人之间的称呼有哪些
1. 礼貌的称谓:古代人在称呼对方及其家属时,常用敬语以示尊重。如称对方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嫒”,亲戚为“令亲”,学生为“令高足”。
2. 谦辞称呼:在提及自己的家人时,古人常用谦辞,如称父亲为“家父”,母亲为“家母”,哥哥为“家兄”,女儿为“小女”。
3. 父母称呼:父母常被统称为“高堂”、“椿萱”、“双亲”或“膝下”。单独称呼时,父亲为“家父”或“家严”,母亲为“家母”或“家慈”。
4. 兄弟姐妹称呼:兄弟姐妹间常以“昆仲”、“手足”代称,对外则称兄为“家兄”,弟为“家弟”,姐为“舍姐”,妹为“舍妹”。
5. 夫妻称呼:夫妻间称呼对方为“伉俪”、“配偶”或“伴侣”。
6. 同辈去世的称呼:提及去世的同辈,称兄为“亡兄”,弟为“亡弟”,妹为“亡妹”,妻为“亡妻”。
7. 他人父母的称呼:称对方父母为“令尊”或“令堂”。
8. 他人兄妹的称呼:称对方兄为“令兄”,妹为“令妹”。
9. 他人儿女的称呼:称对方子为“令郎”,女为“令嫒”。
10. 妻父的称呼:称妻父为“丈人”、“岳父”或“泰山”。
11. 自己家庭的称呼:自称家庭为“寒舍”、“舍下”或“草堂”。
12. 男女统称:男子称“须眉”,女子称“巾帼”。
13. 夫妻一方去世的称呼:称丧偶。
14. 老师的称呼:尊称老师为“恩师”或“夫子”。
15. 学生的称呼:自称学生为“门生”或“受业”。
16. 学校称呼:学校被称作“寒窗”或“鸡窗”。
17. 同学称呼:同学间称对方为“同窗”。
18. 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回信称对方来信为“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询问老人年龄用“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请人不要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中途先走用“失陪”,赠送作品用“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