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们为何总是潜意识里瞧不起印度
首先是因为最近几年印度妄图以卵击石。
经常看时政新闻的也都知道,这几年中印关系也变得十分僵硬。我们中国是一向以和平大国的形象面对世界,对于我们邻近的国家更是以礼相待,但是印度却总是不讨好的在边境闹事,甚至对于我们边境的士兵动武。
小小的印度中国根本就不放在眼里,对你客气也是对你的尊重,但是你还没事折腾闹事,那就是妄图以卵击石了,实在让人觉得可笑。面对如此可笑的印度,我们自然会觉得很瞧不起它。
其次是因为印度人的思想太过于传统腐朽。
之前我们英语老师在火车上遇到一个来中国留学的印度女孩,跟她的交流中发现,虽然他的父母已经思想比较开放,让她出国留学了,但是她以后还是要从中国回去,完成家族之间的联姻。
所以印度的女孩就算幸运的接受了高等教育,但还是没有办法为自己的婚姻做主,更何况大部分的印度女孩连书都没得读。印度人总是对于女孩不公平对待,所以这一点让我们很瞧不起它。
‘贰’ 1962年中印战争的原因
由于边界土地问题。
‘叁’ 印度为什么敢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得
印度牵制中国除了为了领土外,其外交用意很明显,因为以前是中苏不对付,所以和中国搞僵了可以得到苏联的援助,现在中美不对付,所以和中国搞僵了可以得到美国的青睐,因此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肆’ 中国和印度边界
没有打,边境一直在缓和,没有出现紧张情况。现在媒体发达,所以边境上只要出一点屁大点的小事,也会被爆炒一番。
胜算很难说,两国毕竟是大国,真正开战后果很严重。
仅就边界条件而言对我们很不利,1962年的时候之所以我军很快撤出,没有继续扩大战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当地海拔太高,道路不通,补给困难,所以在大雪封山之前便撤了回来。
‘伍’ 我们为何总是潜意识里瞧不起印度
过去确实存在歧视印度人的说法,在香港和旧时代的上海租界,印度人有专门的称号:阿三,有底层苦力的意思。
但到了如今,我觉得瞧不起印度,其实来源于知识匮乏,见识短浅的偏见。本质上这也是一种认知偏差,通过自己有限的经验和见识,去判断别人或判断一个国家。
印度的教育其实是精英教育,着重培养优秀的头部人才。而且印度的科技其实发展的很好,在美国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人员,都出自于印度。印度在很多方面总想媲美中国,印度与中国的差距其实一直在缩小。
‘陆’ 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印度的死穴在哪里
现代社会,地理上的死穴基本不存在了。国家的死穴永远是体制和实力。
例如印度的首都新德里距离中国边境只有300多公里,拱卫首都的主要军事基地都在远程火箭炮的射程之内。所以西线形势紧张起来之后,印度人把能调来的军事力量全都调到了西北部。由于空军的先进飞机不够,甚至把海军的飞机都调过来了。
这算不算死穴之一呢?
但是俄罗斯的第一大城市圣彼得堡距离爱沙尼亚和芬兰边境都分别只有一百多公里。那么这算不算死穴?裂码当然就不算了。
军事上讲,印度最大的地理缺陷在于新德里距离中国只有300多公里,距离巴基斯坦也只有400多公里。加上在军事实力上不能压倒这两个拥有核武器和强大空军的邻国,偏偏关系还搞得很僵。不仅如此,印度和周边一圈国家的关系都很差。造成了孟买距离巴基斯坦很近,加尔各答离孟加拉很近,班加罗尔和金奈离斯里兰卡很近。形顷源枣成了一种四面皆敌,大部分主要城市都位于威胁之下的处境。同时尼泊尔和印度矛盾已久,将来中尼铁路通车后完全可能全面摆脱印度,届时整个恒河流域便一览无余。
但印度最危险的地理困境来自印度洋。这里有一个绝大部分印度人不知道,而且印度政府绝对不愿意提及的问题:印度洋上的美国航母远多于西太平洋。
同时还有中国。虽然印度天天自吹封锁马六甲海峡这样的昏话,但雀拆由于它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很差,导致中国的着力点很多。目前来讲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的海空军基本上都是中械。伊朗和斯里兰卡虽然有时会左右逢源,但总体偏向中国。只要借到几个军事基地,以中国的实力封死印度沿海毫无困难。即使仅靠巴基斯坦,封死印度的海上石油通道也绰绰有余。
政治上讲,印度本身的凝聚力不够,首都新德里差不多是唯一一个以印度斯坦族为主体的大城市,其它主要的几大城市如孟买、海得拉巴、班加罗尔、加尔各答等都是少数民族地区。西北部、北部、东北部、东南部山区的离心倾向都很严重,印度常年保持三四百万的准军事部队和相当数量的正规军用于维稳。
经济上问题就很多了。
首先资源缺门比较多,其中最致命的是石油几乎没有。
其次农业条件有很大缺陷,印度虽然雨水充沛,但降水太过集中。属于雨季洪灾,旱季旱灾的国家。偏偏这个国家的水利基础设施很差,不能把水存储起来慢慢用。
第三水运条件很差。其实印度绝大部分领土是平原或者平坦而且海拔不高的高原,修路倒是没什么困难,但是印度境内适宜水运的河流太少,沿海天然良港也太少。水运的成本要比陆运低很多,况且印度的公路也搞得很一般,铁路也就是能看。最重要的是进出口总要依靠海运,但印度的海运禀赋实在太差,也没有足够的基建能力修建大型港口。
总的来讲,印度在地理上缺陷很多,但只要国力上去都不难解决。但印度最大的问题恰恰是国力上不去。
‘柒’ 又“突袭”中企,印度也要对华搞“经济脱钩”
印度又对中国企业“下黑手”!在此前对小米、华为发起“突击查税”后,这次,印度政府部门又盯上了vivo和中兴通讯。
当地时间5月31日,有外媒报道,印度企业事务部声称收到来自匿名信源的举报,相关中资企业可能存在欺诈等违规行为,将对其审计报告进行认真审查。相关报告可能在7月发布,调查结果也将决定相关“案件”是否会被转移到“专门负责严重商业欺诈”的执法部门进一步处理。
其实从今年4月开始,印度政府部门就启动了对vivo的调查,以查明其在“所有权架构和财务报告方面是否存在重大违规行为”,同时还要求有关部门研究中兴通讯的账簿,并“紧急”提交调查结果。不过到目前为止,调查的具体内容和结果都没有披露。
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赵干城看来,印度打着“调查财务欺诈”的旗号,其实是为其不合理的行为披上一个“合法”的外衣,以执法之名行打压中企之实,进而阻止中方资本进一步深入、开拓印度市场。
赵干城还给出了一个数据:2021年,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超过740亿美元,成为印度头号贸易逆差来源,“这或许也是让新德里感到焦虑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印度第一次向中国企业“发难”。去年10月,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向vivo、OPPO、小米、一加发出通知,要求获取这些手机及其组件的有关数据和细节;调查完成后,今年1月,印度财政部要求小米印度公司补缴高达65.3亿卢比(约合人民币5.5亿元)的税款,理由是小米“谎报”支付特许权使用费将资金转移出境。4月,印度执法机构又直接以小米涉嫌违反印度外汇管理法为由,冻结其约555亿卢比(约合人民币48亿元)资金。
“这样的做法不仅会打击中国投资者的热情,也给全球资本释放了一个错误信号”,赵干城说道。据彭博社5月31日报道,一个包括美国苹果公司和印度一些本土 科技 巨头在内的游说团体,此前一天致信印度相关政府部门,认为该国对 科技 行业使用特许使用费的机制有待完善,他们普遍担心,印度执法部门的做法可能导致相关领域的企业出现“寒蝉效应”。
印度方面对vivo和中兴通讯启动调查的时机也十分微妙。当天,中印双方刚刚举行了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第24次会议,会议提到,“同意认真落实两国领导人和两国外长达成的重要共识,推动边境局势进一步缓和降温”,并“尽快举行第16轮军长级会谈”。有舆论指出,印度方面试图将边境纠纷与中印的经贸互动进行整体挂钩,以此给中方施压。
赵干城也注意到,最近一段时间,印度军方频频在中印边境问题上对中方发起无端指责,包括对中国在领土内推进桥梁建设指手画脚等。
再联系到过去两年多来,印方对中企的态度“阴晴不定”,经常会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2020年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发生后,印度先后下架了200多款中国APP,同时开始加强对在印中企的“合法合规性调查”。2021年3月,中印关系出现一定程度的缓和,印度官方又称可以 “有选择地考虑中国的投资” 。而当中印边境谈判在下半年再次陷入僵局时,新德里又以“偷税漏税”、“诈骗”、“偷窃利益”等各类名目,开启针对中企的“税务突袭”等行动。
到了2022年1月,中印举行第14轮军长级会谈时,印度口风又变了,表示正在考虑放松对部分中国投资的限制。但好景不长,很快,新一轮针对中企的调查再次启动。
根据外媒曝光的数据,截至目前,印度企业事务部已经启动对500多家中国公司账簿的检查程序,中国投资和中国企业似乎已经成为印度“随时可以打击的对象”。
对此,赵干城认为,印方对中企态度的反复很难说没有搞政治操弄之嫌,至于这一波最新的打压是否和边境谈判有关,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对于印方近期的一些动向,包括是否会祭出新的策略,我们仍需保持密切的观察和警惕。
印度政府的“对华产业替代”政策最早起步于2020年,计划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寻求中国替代品,融入西方创新和价值链,并推行以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为代表的产业政策,同时鼓励当地企业和外来资本加强印度自主生产能力建设。
据相关报告预测,印度通过推行以上计划,将会减少约20%的中国进口。去年,印度政府又13次发布PLI计划,涉及到多个领域,与此同时,印度还加快了相关国际资源的募集,试图通过构建多元化的供应链,支持本国制造业的发展。
此外,印度还利用西方对中国在安全方面的焦虑,加大了与美欧国家之间的经济互动。按照印方公布的数据,美国在2021至2022财年已经超越中国,成为印度的最大贸易伙伴,其中,美印贸易额为1194.2美元,中印贸易额为1154.2亿美元。
实际情况真是如此吗?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5月31日表示,中印双方统计口径不同,导致各自公布的贸易数字有所差异。根据中方主管部门数据,2021年,中印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256.6亿美元,中国仍是其第一大贸易伙伴。
赵干城指出,事实证明,尽管莫迪政府大造舆论,给中国企业在印的正常经营活动制造种种障碍,但中印经贸合作仍处于发展的“快车道”,甚至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中国制造”在印度市场也广受欢迎。
“对华搞‘ 科技 脱钩’和‘产业切割’不符合经济规律,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不会受到印度企业的欢迎”,赵干城进一步表示,对于如何处理中印关系,莫迪政府不能执迷不悟,应该回到正常的逻辑思路上来,营造公平、透明、可持续的经贸投资合作环境,进一步扩大双边互利合作,为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