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之脊”——太行山,如何塑造山西、河南、河北
中国大地的脊梁——太行山:华北的地理、文化和精神象征
太行山,这道天然的屏障,宛如中国的“长城”,横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以其雄浑的身姿塑造了华北的地形画卷。作为华北平原与高原的天然分界线,太行山犹如地质的交响乐章,汇集了塔峰、峡谷和长崖三大奇观,展现出刚毅与柔美的交融之美。
太行山的传说流传千年,愚公移山的故事象征着坚韧不拔,八路军的革命根据地则彰显了英勇与智慧。河南的挂壁公路,如同一幅传奇的山水画,诉说着挑战与创新的故事。作为东部的地理中心,太行山不仅是自然的分水岭,更是人文精神的源泉。
地质历史的沧桑变迁,赋予了太行山独特的地质景观,如嶂石岩地貌,其刚劲的岩壁诉说着砂岩的沧桑历程。太行山的"八陉"不仅是古代交通要道,更是历史长河中的战略要塞,如沁河等河流滋养了平原,见证了历史的兴衰变迁。
山西盆地的"掌"字地名,如忻定、太原,不仅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还蕴藏着丰富的文物宝藏。从泥河湾、周口店遗址到磁山、陶寺遗址,这些新石器时代的瑰宝,揭示了华夏文明的起源与演变。太行山是神话与历史的交织之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传说流传至今,赋予了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东西两侧的古城市带,如晋阳、安阳,曾是繁华的都城,古建筑如南禅寺、佛光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痕迹。山西阳泉的梁家寨石头房屋,以及河南安阳的殷墟,见证了古代建筑的辉煌与变迁。而古上党地区,更是全国半数宋辽金前古建筑的聚集地,每一座寺庙、每一座庙宇都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
在历史的洪流中,太行山更是抗战精神的象征。平型关大捷的壮举,八路军的游击战术,都在这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现代建设如红旗渠、仙神河大桥,以及那一座座穿越时空的隧道,都在诠释着太行山在新时代中的勇毅与创新。
太行山,既是自然的瑰宝,又是人文的瑰宝。从古至今,它以坚忍不拔的精神,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承载着历史与现代,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和中国人民的团结与勇气。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中国经贸法治融媒体中心
⑵ 山西被称为中国的什么
山西被称为中国之脊梁。在中国古代,有三个地方,特别容易形成割据之势。分别是山西、四川和广东。
“蜀道四塞”。蜀地有地理优势,易守难攻,我们都知道。
“岭表远险”。广东天高皇帝远,加上近海富庶,也容易自成一派。
“三晋高凸”。三晋就是指近山西高原区域,地势高凸,同样是易守难攻。
山西坐拥太行、吕梁,西有滔滔黄河天险,东有巍巍太行,恰如秦岭这条分隔南北的山脉,太行山南北纵列,得分东西。中间又有汾河自北向南注入黄河,形成一串盆地。
综上,山西不愧为中华之脊梁。
⑶ 中国的脊梁是什么意思
“中国的脊梁”是一个非常熟悉的说法,他意味着什么?它代表中国人民强大的意志和团结一致的力量。脊梁是人身体重要的支撑物,没有了它,身体就会垮掉。同理,中国的脊梁指的是中国人民的坚定信仰和团结合作精神,支撑着中国如今蒸蒸日上的发展。
中国的脊梁也许来自于数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韧性和适应性让中国的人民在磨难、灾难和困境中挺了过来。历史上,许多强敌试图侵略中国,但中国人民总是能够战胜他们,发扬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
“中国的脊梁”也代表着中国正在迅速崛起,这一崛起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努力和智慧。中国的经济在发展和壮大,同时也在努力实现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与创新。中国人民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成为国际舞台上重要的一份子。
总之,“中国的脊梁”是中国人非常骄傲和自豪的一种形象。它代表着中国人民坚韧不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能够让中国保持前进和发展的步伐,也意味着更好的未来。
⑷ 中国的脊梁 具体指什么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
“中国的脊梁”问题是鲁迅在完成《非攻》一个月后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934年9月)中提出的,学界一般认为它反映了鲁迅历史观的变化:在历经对中国传统的绝望之后,鲁迅不仅从历史上,而且在现实中发现了“中国的脊梁”。
⑸ 鲁迅说过一段话,其中有"中国的脊梁"这个东西,是什么指的是哪些人物
“中国的脊梁”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也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
作品原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斜体字为当初发表时被国民党删掉的内容)
(5)中国脊什么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国民党的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在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
还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肺病已相当严重。
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病情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后收入《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属鲁迅后期杂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⑹ 从“中国脊梁”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说下来。
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人民的脊梁,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完成了伟大的飞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