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人怎样看中国
在中国的印度人,主要居住在北京、上海两等地,他们是这样看中国的:
1、上海印度人协会主席阿密特·怀卡尔认为:上海很安全
上海印度人协会主席阿密特·怀卡尔的老家是印度中部的那格浦尔。2009年,怀卡尔当时所在的一家德国企业把他派遣到上海,担任亚太区销售高级副总裁。现在,他11岁的大儿子和7岁的小儿子都在上海上学。2012年,怀卡尔被选为印度人协会主席,这个2006年由“上海印度女性联盟”和“上海印度商人联盟”合并的印度人社团,在他负责的这3年里,会员从700人增加到1500人。在印度人协会的网站上,能查到所有委员会成员的手机号和电子邮箱,协会成员的名字和手机号也都在年度刊物上公开。
怀卡尔说,印度人协会经常组织公益活动,联络在华印度人的感情,比如一年一度的印度排灯节公益晚会。此外,他们也愿意为上海市民做些贡献。去年11月,上百名印度人协会的成员在上海市血液中心参加献血。等到今年6月14日“世界献血日”时,协会还会举行这样的活动。怀卡尔说:“我们很高兴这样做。”采访中,怀卡尔再三称赞中国人的守时和勤奋,他还说:“每次遇到新来的印度人,我都会告诉他上海给我们的安全感超过世界很多地方。我们应该给上海颁一个‘安全奖’。”
普拉迪普·库马尔和太太安·丽塔住在上海世贸滨江花园的高层公寓里,天气好的日子,从他们家的客厅能俯瞰黄浦江。在这个高档社区,总共住着七八十户印度人。库马尔来自印度首都新德里,有在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的香港、上海等地做跨国企业高管的经历。2006年,库马尔看到中国咨询行业的机遇,创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同时也是另一家咨询公司的合伙人。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那时中国的GDP增速很快,相关政策使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和运营非常容易,商业发展前景很好。
上海的生活让库马尔一家感到满意。谈到在广场跳舞的中国大妈,已经当上奶奶的丽塔说:“中国老年人比印度老年人更活跃,也更快乐,退休仿佛是他们新生活的开始。”由于一家人都是素食主义者,丽塔还教会来家的钟点工做印度菜,这大大提高了他们在上海生活的幸福感。现在,丽塔是上海一家名为“米饭妈妈”的公益组织成员,她们致力于帮助上海的弱势儿童群体。丽塔说:“印度人与西方人差别很大。中国人把我们看成半个外国人,因为我们的语言、相貌,也因为我们的亚洲特性。我很高兴,当地人接纳了我们。”
2、北京泰姬楼印度餐厅总经理麦赫诺·帕斯塔卡亚说:“印度要向中国学习
生活在中国的印度人,有时愿意把两国做对比。北京泰姬楼印度餐厅总经理麦赫诺·帕斯塔卡亚来中国24年了,1997年他娶了中国妻子,1998年在北京国贸开了第一家印度餐厅。帕斯塔卡亚学的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后在印度创业,想出一个“工业厨房”的点子,和做外卖差不多,但不太顺利。几年后,他决定出去闯闯,曾考虑过到颇受印度人欢迎的中东地区,那里有700多万印度人,直到一个朋友问他“要不要一起去中国”。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帕斯塔卡亚对中国一无所知,但他还是做出了选择。来中国不久,就认识了会说英语的郑女士,用帕斯塔卡亚的话说:“印中文化真的有很多不同,我们认真交往、磨合了好几年,1997年才结婚。”那时候,他想买咖喱等家乡的调料要去友谊商店,但现在方便多了,网购就可以解决。说起北京的变化,帕斯塔卡亚侃侃而谈:“那时刚修完的二环路、三环路没过多久就又拥堵了。以后北京有七环也不奇怪。”对于北京的雾霾,他也会抱怨,但他觉得“污染和发展有关,哪个国家都一样,印度也有污染”,而且北京近几年已经好多了,几乎没有沙尘暴。
帕斯塔卡亚在北京开的印度餐厅很受欢迎,吸引了很多社会名流。短短几年内,他又开了两家分店。生意走上正轨,让帕斯塔卡亚更热衷于传播印度文化,他说:“很多中国人对瑜伽的印象就是减肥美体,其实它更强调呼吸冥想,是用来修身养性的。我希望能尽一己之力,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印度。”
来自印度南部城市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的珊妮,是独生女,她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字“月光”,是当年一个去印度的中国女孩给起的。月光很喜欢这个名字,来中国后,她得知“月光”有了新的含义,不过,这个开朗的女孩笑着说:“在中国发展不可能成‘月光族’的,这也是我来中国的原因。”月光说,印度人口多,很多人都有兄弟姐妹,所以像她这样的独生子女很少见。
月光的父亲曾在英国、中国香港经商,她13岁首次来中国时第一站就是香港,然后又去了广州和深圳。月光说:“你问100个印度人刚来中国时是否适应,可能99个都说不适应,因为印中的文化差异很大。可是我很适应,我想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和中国有联系的原因。”现在,她最喜欢的中国小吃依然是粤菜系中的虾饺。一年半前,月光到北京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MBA。谈到为什么放弃美国名校而选择中国大学时,月光说,印度以前是英国殖民地,印地语和英语都是官方语言,她在印度的商学院里学到的知识也都以欧美为范本,因此,选择去美国留学意义不大。相反,她认为,再过二三十年中国肯定能超越美国,因此,她想“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见证历史”。月光说,印度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很多,我注意到中国商场里的售货员、旅游景点咨询处和高速公路收费站等服务场所的工作人员多是女性,而这些工作在印度都是由男性来做。
来自印度班加罗尔的尼廷·达尼在意大利读研时,一次到上海实习的机会让他对中国产生兴趣。2011年毕业后,达尼来到上海,现在,他是一家名为“绿色倡议”的环保组织负责人,同时兼职做室内摄影和建筑咨询。“绿色倡议”经常组织宣传环保的活动,如每月邀请环保产业的相关专家和高管讲座,每次参加的人数都有上百人。达尼对政治话题不感兴趣,但更关注中国政府的环保举措。达尼说:“在印度,环保问题还没有像在中国这样被重视。印度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仍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大气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最近才被重视。”
达尼认为中国政府的治理很出色。他举例说:“与上海相比,班加罗尔的交通很差。10公里的路程,我需要花一小时甚至一个多小时。”但他觉得,印度在旅游业上有优势,景观和风俗仍保持原貌,但在中国,“所有的东西都被装点过,越来越西方化”。对达尼来说,他希望可以简化来中国的签证手续。
3、印度学者:“印中不要因为纠结过去错过良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说:生活和工作在中国的4.5万印度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着推动作用,通过人员往来可以增进了解,促进中印两国经贸、文化发展。但是人口大国印度在中国的人数还不够多。
一位在中国生活了8年但不愿透露姓名的印度学者说:印中两国媒体有时会有关于对方国家的负面报道,如炒边境话题,其实印度普通百姓不太关注这些报道。他认为,欧美媒体也经常有对印度的负面报道,这很正常,西方不愿接受其他国家崛起的事实。说起1962年的那场战争,他认为,印中合作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因为纠结过去错过良机,就太可惜了。他还谈到,“莫迪总理对华友好访问,希望印中往前看”。以前印度的领导人喜欢把耳朵捂上自己做决定,但莫迪不是,更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比较开放,亲和力强,因此赢得很多海外印度人的心,有不少印度人为投莫迪一票而特意回国。
库马尔表示:“民间层面,印中两国之间可以说相互信任。但在政府层面,彼此有些过于谨慎。我之前想把一些中国公司带到印度,但印度政府花了很长时间才完成相关程序。在中国,美国公司注册很容易,我的公司在中国注册时也很容易。”他认为,中国稳步增长,印度也迅速发展,“两国应以新的思维方式实现共同繁荣”。
在华印度人体验中印差异 感叹中国机会多更安全--国际--人民网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415/c157278-26846086.html
2. 中国猛男只身灭了印度,被日本人写成小说,印度人知道否
喜欢看动漫和漫画的大兄弟们或多或少知道他的代表作:《银河英雄传说》、《亚尔斯兰战记》。田中芳树还根据王玄策的故事写了一本《天竺热风录》,这一本书里还加了王玄策和戒日王妹妹的爱情故事。田中芳树曾经遗憾的表示:“一个人出名是要靠宣传的,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这位英雄最终为世人所遗忘。”
印度本国没有记录历史的习惯,南亚次大陆也鲜有统一的历史。连语言和文化都是英国殖民者帮他们统一的,记载历史的习惯更是。所以,也很难说印度有尊重历史的习惯啊!
3. 为什么外国人眼中的中印战争是屠杀行为
1.中国军队击败了来自当时世界上军事两大最强大阵营,北约以及华约联合支持的印度。印度获得独立后,不仅要中国政府承认旧中国历届政府都没有承认的英属印度当局对中印边界非法、无效的划分,而且进一步企图通过武力把极不合理的大片领土要求强加于中国。
2.战斗一边倒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复杂区域的攻击速度,超越了二战时期,日军56师团在缅甸大迂回的记录在具体战局上,8个人的阳廷安班,居然把设防的印度人打的落花流水庞国安等人临时组成的战斗组更是如入无人之地。
3.中国边防部队奉命将在反击战中缴获的大批武器整理包装,交还给印度。对被俘人员,一律不杀,给予优待,给予治疗。中国政府的这一举动,在战争史上是史无先例的,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4. 印度眼中的解放军到底有多恐怖
不是恐怖而且敬畏,我们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在一个错误的地点,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麦克阿瑟的亲身经历让他对中国陆军产生敬畏的心理。
1962年,中印战争期间,有记者访问前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他说:“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麦克阿瑟在朝鲜战争以前被誉为远东之王,但在朝鲜战争中为他的军事生涯抹上了带有浓重墨迹的一笔,被撤换远东司令。
印度政府当时紧急接受了来自苏联的13个陆军师、2个空军师的全套武器制式援助。作为当时的华盛顿军方,由于朝鲜战争带来的尴尬结果,急需要在军事领域方面取得一次对华战争的胜利;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展美国在中亚战略位置上的'主导'地位。因此在苏联援助第3天,由英美等北约成员国组成'亚洲军事发展态势委员会'。决定对印度援助18个步兵旅的全部美式装备。其中一些装备是来自英国2战期间剩余军事物资。
由于美苏联合支持,并且苏联军事顾问专家亲自进行整训印度武装部队。这些使得当时的印度首脑尼赫鲁,产生了'超级亚洲人'的可怕思想。趁我国持续了3年的西藏农奴主叛乱刚刚平息,4月新疆又发生了边境暴乱。此时中苏关系实际上已经破裂,中美由于在台湾和越南问题而继续严重对立。因此,尼赫鲁在当年撕毁了与中国签署的'和平边境互不侵犯条约'。以3个'王牌'主力旅为先遣,越过 '麦克马洪线',在西藏、青海地区对中国实施武装入侵。
而中国军队在初期,仅有少量边防军驻扎在这里。总兵力约2-3个连人数不足500人。而印度先期抵达的第1旅,则是拥有6000人的主力旅。中国开始逐步失去很多哨所(不过其中一些主要的哨所,都是中国人自己主动放弃的)。
北京政府当时多次警告印度政府。但是,印度人在'欧美+苏联武器援助'的趋势下极度自大,'中国人不敢还手' 一直是战前尼赫鲁的口头禅。
因此,中国伟人毛泽东,果断命令中国军队对印度进行'教训型'打击。随即,中国军队开始了速度惊人的战争部署。短短12天中国军队就集结了1个军(陆军第18军,约3万人)。并且引导印度军队3个旅进入中国军队预设的伏击阵地。快速的消灭了其中1个旅的大部。其余印度部队开始向后撤退。而中国军队1支快速分队,翻越了根本不可能翻越的大雪山(作战时间巧妙的控制在战场上主要河流洪水期之后与12月大雪封山之前),在气候极其严寒的冰河河谷内,拦击了印度军队的退路。
在此时,印度军队依然陷入中国军队合围之中。面对如此局面,其指挥官竟然没有在中国快速分队截击自己的身后部时,给予马上的打击。而是错误地认为,可以依靠全新的苏美装备的极大优势火力,进行反突击反包围。印度军队一名少校军官,在对其国内家人电报称:我们只要依靠先进的武器,完全可以击败全部中国军队。
但是,当时派驻印度的美国军事专家理乍得安德鲁斯准将对外称:这是一场中国形势的'歼灭战的开始'。我们在韩战中多次领教过这种手法。
印度通往前方的军事补给线,完全被中国军队切断。士兵们在缺乏食物的战斗状态下,开始出现大面积涣散。随即,中国军队抓住有力战机,开始发起'中国形式的'歼灭战。短短8个小时。印度号称'东亚1,2旅的'2支主力部队被尽数歼灭。
此时,中国军队继续向前推进。其先遣部队,已接近印度首都新德里外围50公里处。其深入印度作战达212公里。但是,此时中国政府作出了让印度人惊奇的决定,中国军队开始快速回撤。中国在后期正式公布:中印自卫战争结束。而且,中国方面归还了包括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在内3968名战俘,以及全部缴获的印度军队的武器装备。
中国军队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 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 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1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1524名)。中印双方的伤亡比例为1:6。
这次战争一举粉碎了印度的'前进政策',维持了中印边境50年的和平局面,超过当时'1场战争管30年'的估计。最重要的是中国军队击败了来自当时世界上军事两大最强大阵营,北约以及华约联合支持的印度。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即便是在现在的先进条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美国美联社新闻纪录局曾经拍摄了一些很少被人知道的关于美国派驻印度战地记者拍摄的一些中印局部战争的资料影片。虽然,当时美苏处于冷战期间。但是,作为同为印度后台的两大军事强国的美苏,此次也是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以及资料秘密共享。因此上,那次战争,可以说等于处于中国1:3的绝对劣势局面。表面上中国打赢的是印度。但是,事实实质是打赢印度就等于中国一同击败美苏当时的两大军事世界强国。
美国远东情报军事中心原派驻官员霍华德本杰明是这样评述那场战争的:"那是一场印度最为愚蠢的战争。印度政府当时紧急接受了来自前苏联的13个陆军师,2个空军师的全套武器制式援助。作为当时的华盛顿军方,十分尴尬的"中美韩战"结果,急需要军事领域里面取得一次对华战争的胜利。这次战争,中共等于以自己一人的力量,同时击败了,来自当时世界上军事两大最强大阵营:北约以及华约的联合支持的印度。也就是说:中共同时在当时击败了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