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上的关帝庙
要说中国什么庙最多,关羽庙当之无愧,关羽的祠庙遍布神州大地,几乎每一部府志、县志等地方志书都有‘关帝庙’、‘关公庙’的记载。然而,您可曾留意过:世界上究竟有多少关公庙、关帝庙?
关公姓关名羽(160-219年)字云长,解州(今山西运城)常平乡人。在他近六十年的军事生涯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了一曲令人感慨万千的人生壮歌。作为三国蜀将的关羽,在当时并无什么特殊之处,与关羽武功处于同档水平的将领还有不少,甚至还有超过他的。他也是常人,曾被俘过两次,败走麦城是败在东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马忠手下。应该说,在普及关公信仰的过程中,《三国演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者罗贯中不仅吸收、采用了宋元时代美化、圣化和神化关公的大量故事,而且进行了大胆而大量的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终于把关公塑造成了‘忠’、‘义’、‘信’、‘勇’集于一身的完人、圣人和神人。自此,关公‘至忠’、‘至义’、‘至信’、‘至勇’的形象,随着《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在社会上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受到更为普遍的崇拜。清人毛宗岗点评道,在罗贯中笔下关公成了‘古今第一将’。鲁迅也说,在《三国演义》中‘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这是中国历史晚期社会各界普遍祭拜孔子和关公的真实反映。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宋元明清社会中,对‘武圣’关公崇拜的虔诚和普及,超过了被人们盛赞为‘千古一圣’的孔子。有人假设,如按每县设一座孔庙,清代全国的孔庙也不过三千余座;而每村建一座武庙的话,那么清代全国的关公庙宇竟达三十余万座���关公庙数竟是孔子庙数的一百倍!无怪乎早在明代,王世贞就惊呼:‘故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公祠庙遍天下’;而清人赵翼,则更加惊叹道:‘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不震其(关公)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清代中叶,仅京城之内,拜祀关公的庙宇,便多达116座。关羽是山西解州池南常平人,在解州至今还耸立着全国最大的关帝庙,每年举办关公文化节。荆州关帝庙,在江陵城南纪门内,相传为关羽督荆州时故居。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孙权将其首级献给曹操,曹操刻沉香木为躯,厚葬于洛阳,孙权以侯礼将其身躯葬于当阳。这就是今天洛阳关林和当阳县玉泉山关公庙的由来。洛阳关林的庙会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前往关林朝圣的海内外游客每年都络绎不绝。清代,随着统治势力不断向边疆推移,关公崇拜也迅速蔓延到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台湾、香港、澳门。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墨尔根(今嫩江)、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库伦(今乌兰巴托)、巴里坤、惠远城(今伊宁)、拉萨等边疆诸地均先后建起了关公(帝)庙。拉萨帕玛日山上的关帝庙,建于干隆年间,是中央政府在西藏有效行使主权的铁证,也是不同信仰的各族人民在古城拉萨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中国历史步入近、现代之后,对关公的敬重乃至崇拜,更是有增无减;尤其港、澳、台同胞对于关公的祭祀、崇拜,依然热潮如昨,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台湾岛面积不算太大,但全岛却有大大小小的关公庙至少有二百座(或说有四百多、或说有一千多座)。中国的关羽崇拜,对周边国家有着强烈的影响。先是,这种民间信仰传到朝鲜、日本、流求国(今日本冲绳县)、越南、马来亚等东北亚、东南亚国家。侨居东南亚的华人之中,对于关公的崇拜和祭奉,非常普遍。后来随着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闯荡世界,关公信仰也随之遍布全球。
‘关公庙貌遍天下,五洲无处不焚香’。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关帝庙3万余座,仅日本和马来西亚就有关帝庙1000多座。1999年,马达加斯加印发了大量关公画像的邮票。2000年,印度还在兴建大型关公公园。这种自上而下和海内外广泛的关公崇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表达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渴望,流露出人民百姓向往忠义的感情。
‘当时义勇倾三国,万古祠堂遍九州;阶下苍松高百尺,气冲霄汉未能休’。关公当年赤面骑赤马、舞动青龙偃月刀厮杀疆场的雄壮场面,挑灯夜读《春秋》的感人情景,忠心、忠诚、忠义报效蜀汉的浩然气节,都早已化为历史烟尘。但是,关公自身所具有的和被后世所叠加上的那些道德观念和道德精神,却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华林甫
⑵ 周口关帝庙的建筑装饰有哪些主题和内容
周口关帝庙,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占地面积达两万一千平方米,呈三进院落布局,仿宫殿式设计,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巧与大气。整个建筑群由一系列精心布局的殿堂组成,如照壁、山门、钟鼓二楼等,左右两侧分布着铁旗杆、石碑房、碑亭、药王殿、灶君殿等,与中轴线上的财神殿、酒仙殿、看楼、庑殿、老君殿、马王殿、温神殿等遥相呼应,形成一幅严谨而壮观的画卷。
庙内古柏参天,环境清幽,殿堂间碑碣林立,尽显其秀丽之姿。作为河南省最大的关帝庙,关帝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其建筑艺术堪称巧夺天工,巧妙融合了木雕、石雕、砖雕、琉璃、彩绘和铸铁等多种工艺,展现了园雕、高浮雕、镂雕、阴刻等多种技法的精湛技艺。木雕、石雕、砖雕的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工艺之精良,均堪称清代中晚期中原建筑的瑰宝,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精细装饰的追求。
装饰题材中,大量采用吉祥图案如“二龙戏珠”、“凤凰牡丹”等,寓含着“五福捧寿”、“加官进爵”等美好寓意;神话故事如“八仙过海”、“天马行空”等,展示了丰富的民间传说。此外,还有诸如“王祥卧冰”、“张良进履”等历史故事,以及珍禽异兽、山水花卉、人物仙灵等,这些都深刻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周口关帝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周家口昔日的商业繁荣和经济鼎盛;更是一座璀璨的艺术明珠,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探寻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⑶ 社旗的名胜古迹有什么
社旗山陕会馆建筑于中国古建筑艺术臻于完美的最后一个高潮期,加之寓居赊店的山、陕二省商贾“盖压三江”的比富心理,以其雄厚的财力对会馆建筑倾力投入,从而使社旗山陕会馆建筑之时得以“运巨材于楚北,访名匠于天下”,其用材之优,延聘工匠之多,为斯时斯地建筑工程之冠。各地的能工巧匠汇聚于此,各展“绝活”,使社旗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艺术达到了其时的巅峰状态。同时,赊店地处南北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交冲要地,其建筑工艺兼收南北建筑文化之长,融北方古建筑雄浑壮观之气势和南方古建筑严谨柔美之风格于一体,成为一处风标独树的古建筑典范之作。总结起来,社旗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艺术在全国现存会馆类建筑乃至除皇宫外的民间古建筑中有十方面的独特之处,可称为“十之最”: 一、全国会馆之最 煌壮据有关资在全国现存80余座会馆类古建筑群中,社旗山陕会馆以其建筑规模最为宏伟、保存最为完好、建筑装饰工艺最为精湛,商业文化内涵最为丰富,而于1988年元月,首家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尔后相继被批准为国保单位的四川自贡西秦会馆与山东聊城山陕会馆,其占地面积均各为3000余平方米,而社旗山陕会馆的占地面积达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即达6000余平方米,远远高出以上二馆数倍之多。国家多位权威古建筑专家均对社旗山陕会馆给予高度赞誉与评价,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题词赞为:“艺术辉煌,绝无仅有”,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题词赞为“辉煌壮丽,天下第一”。由此而确立了社旗山陕会馆在全国现存会馆类建筑最具代表性的首屈一指之地位,被全国多位着名专家一致公认为“中国第一会馆”。 二、琉璃照壁之最 “琉璃照壁之最”不是指其规模最大,而是指其装饰工艺最为独特。照壁作为中国古建筑的特有形式,其装饰风格主要有两种:一为“海漫式”,即以整幅壁面组成一幅完整的图案,多以龙与海水图案为主,如北京北海之九龙壁,山西大同之九龙壁等;二为“盒子式”,仅以砖雕或石雕装饰照壁壁面的中心部位,或为菱形,或为椭圆形,称之为盒子。全国现存会馆类建筑或其它民间古建筑中之照壁多为此种形式。而社旗山陕会馆的琉璃照壁则系将海漫式与盒子式两种风格完美结合于一体,将各种琉璃烧制的吉祥植物、吉祥动物、神兽,匾额与楹联、变形“福”“寿”字等图案巧妙组合成一幅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完整画面,既有相对独立的“盒子”装饰,又有海漫式的画面效果;主次分明,衔接自然;既富丽堂皇,又和谐流畅;既给人以直观的美感享受,又富有厚重的文化内涵。为此可称为全国会馆类建筑照壁装饰艺术之最。 三、铁旗杆之最 铁旗杆是“武庙”即关帝庙建筑的特有装饰。社旗山陕会馆两株铁旗杆立于清嘉庆二十二年,重五万余斤,高二十余米。据《南阳赊旗镇山陕会馆铁旗杆记》碑文载:当时会馆建成之时,“独赢三千余金。庙之壮丽不可有加,又不可折空金入私。因铸铁旗杆二株重五万余斤,树于大门之左右。……山陕会馆遍天下,皆宏敞可观。第朱仙镇有铁杆今于赊旗镇再见。”由此可知,在全国各地众多的会馆类建筑中,当时仅有朱仙镇与赊旗镇山陕会馆建有此类铁旗杆。今朱仙镇铁旗杆已失,唯社旗山陕会馆铁旗杆独存。据有关古建筑专家称:就其重量、高度,形制之完整,内容之丰富,工艺之精湛,造型之完美而言,全国同类建筑无出之右者。由此可知:社旗山陕会馆铁旗杆堪称全国现存古建筑铁旗杆之最。 四、戏楼之最 全国现存古戏楼很多,建筑各有特色。但若论其建筑之宏伟、装饰之精美,首屈一指当推社旗山陕会馆悬鉴楼。悬鉴楼兴建于清嘉庆年间,高24米,为三重檐歇山顶建筑,面南为山门,檐廊宽敞,面北为戏台,这种勾连搭结构独具匠心,极富特色。戏台上方悬匾之上又出一飞檐,形成八角高挑、飘飘欲飞之势。楼之上下左右以技艺高超的木、石雕刻及风格独特的彩画艺术装饰得美轮美奂。而且左右辅之以敞开式的钟、鼓二楼,一反它处古建筑多将封闭式的钟、鼓楼置于神殿两侧之常规,使之形成风格别具的乐楼组群,三楼翼角交错,似分似连,相映相衬,形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已故中国古建筑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校长杨廷宝先生(中国古建筑界两大世界着名的学术泰斗之一,被称为“南杨北梁”,梁为梁启超之子、北京大学教授梁思成)对此楼情有独钟,亲带研究生对该楼进行详细测绘、拍照,称赞悬鉴楼为“华夏古戏楼的典范之作”。为此,社旗山陕会馆悬鉴楼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中国古戏楼之最”。 五、石雕艺术之最 以石牌坊及各殿柱础为代表的社旗山陕会馆石雕艺术集中国古建筑全部石雕技法于一体,其圆雕、透雕、浮雕、平雕、线雕,浮雕之素平、减地平级、压地稳起、剔地起突等技法,均得到恰到好处的运用,反复充分的展示。其雕刻形式和内容包括圆雕狮、虎、麒麟、英召等动物和神兽造型,圆雕石榴、仙桃等瓜果造型,透雕、高浮雕人物故事造型,浮雕、平雕各类花鸟、植物及吉祥装饰图案等。特别是其人物故事雕图尽得我国历代绘画与雕刻艺术之神韵,充分发挥绘画与雕刻艺术之象征性、假定性、类型化之特征,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为众多国内古建筑专家交口赞“绝”,当之无愧的被称为中国古建筑“石雕艺术之最”。 六、木雕艺术之最 社旗山陕会馆的木雕装饰艺术与石雕装饰艺术两相媲美,并称“双绝”。会馆建筑的额枋、雀替、垂花门楼、内檐装修之格扇、槛板、乃至穿插梁板及檐下斗拱昂嘴、耍头皆饰以木雕,几乎达到了无木不雕的地步。而且以最具木雕艺术表现力的深透雕为主要雕作手段,其主体建筑悬鉴楼、大拜殿、大座殿、药王殿、马王殿之额枋、雀替全为透雕,雕镂深度达五层0.15米。其构图空间布局均匀,线条优美流畅,造型洗练;大量的人物故事雕图形象突出,鲜活生动,夸张传神,人物眉目、山水草木,一波一纹皆精雕细镂。从而使山陕会馆的木雕艺术以透雕艺术之精而享誉国内古建筑界。国家建设部顾问、着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郑孝燮题词赞为:“高楼杰阁,巧夺天工,精雕细琢,锦绣装成,公输匠艺,壮哉斯馆”。将其雕刻装饰艺术与建筑业之祖师鲁班的匠艺相比美,足见评价之高,为此,称其为“全国木雕之最”当之无愧。 七、慈禧太后御笔亲书“龙”“虎”二字更可称为全国会馆“之最” 社旗山陕会馆主殿大座殿前檐两山所嵌之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龙”、“虎”二字碑。碑宽0.42米,高0.80米,上圆下方,上方刻一方形篆体御印章,内为“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九字。左额亦题“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九字,中刻草书 “龙”“虎”二字一挥而就,字体潇洒刚劲,一气贯通。大座殿建筑于清同治年间,落成于清光绪十八年,当时正是慈禧威权正盛之时,任何人岂敢伪托其御笔之宝公开置于此瞩目之处?由此足见此“龙”、“虎”二字确系慈禧御笔真迹无疑。作为民间商会建筑而能得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作为镇殿之宝,在全国的会馆建筑中可说是绝无仅有,当然成为全国会馆唯一之殊荣。 八、全国清代民间剌绣珍品之最 社旗山陕会馆馆藏40余件清代剌绣珍品,其中5件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国保文物一级品,并征调两件远赴瑞士、丹麦等国作为国保珍品文物展出。为此称之谓“全国清代民间剌绣品之最”亦当之无愧。 九、会馆附属建筑道坊院亦为全国会馆之最 社旗山陕会馆之附属建筑道坊院又名掖园宫、接官厅,其建筑风格融合北方四合院建筑与南方民居与园林建筑风格与一体,系管理会馆的道士的平时居住之地,亦为接待联络官府人员的场所,是为会馆作为民间商会与官府斡旋功能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全国现存会馆类建筑中独此一家,堪称“全国之最”。 十、商业道德规则碑可称为全国之最 社旗山陕会馆现存碑刻共计九块,其中有关记述商业道德规则及会馆兴建活动的碑刻计七块,分别为:初刻于清雍正二年(1725年)重刻于同治元年的《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矩》碑;立于清干隆五十年的《公议杂货行规》碑、立于清道光二十三年的《过载行差务》碑、以及记述山陕会馆创建活动及捐资及开支财务公示的《创建春秋楼碑记》、《南阳赊旗镇山陕会馆铁旗杆碑记》、《重兴山陕会馆碑记》、《重建山陕会馆碑记》。前三块碑石对于研究清代赊店商业发展的概况及商业行为的规范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佐证。其中《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矩》碑对规范度量衡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公议杂货行规》碑则以倡导诚信精神为核心,对各种商业行为做出多达十八项的严格规定;《过载行差务碑》则对支应官府的席片数量作出分解公示。这三块碑石也是我国现存会馆类建筑中所存最早也最为全面的商业道德规则碑记,堪称为全国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