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宝钢精益成本管理的案例给你的启示有哪些
宝钢在中国钢铁行业的领先地位,部分归功于其精益成本管理的成功实践。这一模式不仅为钢铁行业,也为整个制造业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样本。以下是宝钢精益成本管理案例的几个关键启示:
1. 全员参与与持续改进:宝钢的成本控制不是少数人的任务,而是贯穿于每个员工日常工作的核心部分。通过培训和教育,宝钢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寻找成本节约的机会,并贡献改进建议。这种文化确保了成本控制的全员性和持续性。
2. 系统化与精细化管理:宝钢的成本管理不仅涵盖直接成本如原材料和人工,还包括管理、研发、销售等多个环节。通过对每个环节的深入分析和优化,宝钢实现了成本的最小化和效益的最大化。例如,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宝钢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能耗和废品率,从而显着减少了生产成本。
3. 供应链与客户协同:宝钢认识到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单打独斗难以立足。因此,宝钢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市场变化。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宝钢能够保证原材料的及时供应和价格优惠;与客户的协同则帮助宝钢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和定价策略,保持市场竞争力。
4. 创新驱动与长远规划:宝钢的成本管理展现了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长期成本优化的决心。例如,尽管在环保和节能减排方面的投入可能在短期内增加成本,但长期来看,这些投入有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带来可持续的成本优势。
综上所述,宝钢精益成本管理的案例强调了成本控制的全员性、系统性和持续性,以及与供应链和客户的合作关系的重要性。这些经验和理念对于其他企业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㈡ 企业成本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企业成本管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同时也影响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强化企业成本管理,提升企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成本管理领域已取得显着进步,如班组经济核算、责任会计以及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等,这些成就体现了我国管理会计工作者在成本管理方面的贡献。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成本管理上仍有较大差距,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分析这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问题
1. 员工成本管理意识淡薄。长期以来,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成本管理是财务人员和少数管理人员的职责,而车间、部门、班组的职工只是生产者,对成本控制等问题缺乏关注和能力,导致成本管理缺乏广泛参与,难以有效实施。
2. 成本管理片面性。在成本管理内容上,侧重于生产成本,忽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在经营过程上,侧重于生产过程,忽视设计阶段的成本;在空间范围上,侧重于内部价值链,忽视供应商和顾客的成本管理。企业过于追求短期效益,忽视长期战略成本管理。
3. 忽视“质量成本”管理。质量成本是评价质量管理经济性的重要指标,连接质量和成本。我国企业在成本管理中缺乏科学性,忽视质量与成本的辩证关系,片面追求成本降低,导致质量受损,从而影响市场竞争力。
4. 成本管理方法落后。我国企业多数采用粗放式生产,对消费个性重视不足,产品创新能力弱,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简单化。随着生产趋势向小批量多品种转变,我国企业在成本管理方法上亟需更新。
二、成本管理的原则
1. 成本管理制度化。建立明确的成本管理制度,将成本管理责任明确到个人,确保成本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2. 管理措施现实化。成本管理措施应符合企业实际,针对具体问题采取措施,合理控制费用支出,灵活适应市场和企业变化。
3. 权利相结合。将成本管理与管理人员、生产人员的利益相结合,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参与成本管理。
4. 点面相结合。重点管理与全面管理相结合,全面管理中突出重点,重点管理体现在全面管理之内。
三、成本管理的现实路径
1. 统一全员成本管理意识,提升全员成本管理素质。通过教育和激励机制,增强员工的成本节约、成本效益和成本竞争观念,积极参与成本管理。
2. 完善成本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记录和制度,制定合理的内部施工定额,完善计量检测设施,为成本管理提供科学基础。
3. 不断改进成本管理方法。应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如本量利分析、ABC管理、价值工程等,使成本管理从被动型、经验型向主动型、科学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