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人口变化趋势是什么
1997年一2003年我国出生人口呈下降趋势原因:
1、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有效的控制了中国人口出生率。
2、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医疗水平不断的提高,儿童的健康和存活率有了保障,生的自然就少了。
3、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优生优育思想得到推广。
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看,一个显着的特点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推进速度非常快。根据联合国人口展望(2012)的相关人口预测(中方案)数据以及本研究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预测,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仍将明显快于世界平均水平。
世界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约需要40年左右的时间从7%上升至14%,而中国可能只需要23年左右的时间。而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从14%到21%,世界人口大约需要50年左右的时间,而中国人口则大约只需11年左右的时间。即便与联合国关于世界人口预测的低方案相比,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从7%上升至14%、从14%上升至21%的时间也都要短1213年左右。
⑵ 改革开放时中国人口
1978年全国人口为9.6259亿,其中男性4.9567亿,占全国人口51.49%,女性4.6692亿,占全国人口48.51%
⑶ 中国人口应如何发展
随着国际环境、国内环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环境的重大变化,以及人民群众觉悟和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增长,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九大突出矛盾和问题。
这九大突出矛盾和问题分别是:
1.低生育水平不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和群众生育意愿的矛盾依然突出,在人口忧患意识淡化、行政手段弱化和利益导向政策滞后的条件下,任何盲目乐观和麻痹松懈的思想情绪,任何政策的偏差和工作的失误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平的回升。
2.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今后20年左右,全国总人口仍以每年净增1000万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据预测,按总和生育率1.8计算,2034年人口达到14.86亿后可能实现零增长;如果将一些复杂多变因素考虑进来,按总和生育率2.0计算,21世纪中叶的2043年,人口将达到15.57亿。这就是说,全国总人口还要增加近3亿,在接近16亿之后方能实现零增长。
3.人口总体素质不高。全国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年均4%—6%,约80万到120万。6000万残疾人中,1200万属于呆傻和弱智。6000万左右地方病患者,波及全国1800多个县(市、区)。同时,中国在人口健康水平、人均受教育程度、人们的道德心理等方面均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人类发展指数居世界104位,属人力资源低下的国家之一。
4.人口结构性矛盾日益凸现。一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已达117。0至9岁人群中男性比女性多1277万。长期下去,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二是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以上老年人口,2020年将占全国总人口的11.8%,21世纪中叶将占全国总人口的1/4。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发达国家一般在人均GDP10000美元时进入老龄社会,中国是在不足1000美元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因此,老年健康和保障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5.就业压力十分巨大。2020年,中国适龄劳动人口将达9亿多,比发达国家劳动力的总和多3亿。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两亿多,庞大的人口和无序的流动构成中国就业市场的巨大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困难。
6.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体系十分薄弱。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2000年农村人均预防保健经费仅有12元;3亿左右的人喝不上洁净水;1亿多人得不到及时的医疗服务;乙肝病毒携带者1.2亿人;艾滋病传播进入快速增长期,80%的感染者在农村,暴发传染的可能性极大。
7.新的困难群体开始显现。率先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父母相继进入老年,特别是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父母年迈而缺乏保障,生活陷入困难。
8.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尖锐。中国人口正在逼近目前科学发展状况下自然环境容量的极限。庞大的人口在未来几十年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和影响极为深远。
9.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实施后,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正常经费缺口很大。20多年来建立起来的基层工作和服务网络在不少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陷入困境。
⑷ 的影响下,未来几十年,中国人口数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中国人口马上就会下降。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事儿。我说这非常好,不是站在所谓学者和专家的论调上,而是站在一个百姓的眼光。中国就96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是想人少了,人均就多了,那自然就会富裕了。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人工智能,却不知道人工智能将取代多少工人的工作,带来多少新的失业,很可能会造成社会动荡。国家只是想着养老金短缺的问题。企图扩大就业人口来缴更多的养老金,维持现状。然而,工作都找不着。要是还交养老金,岂不带来更大的矛盾!我看中国人口下降到7亿或者5亿,正好不用担心人口下降,这是很好的事。
⑸ 中国现在面临的人口问题包括哪些
目前,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方面,已从人口数量问题转变为人口质量问题。"独孩政策"的问题已经开始表现出来: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二是人口质量。
人口质量下降,现在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在严格控制生育的情况下,人口素质高的城市生育率下降,人口素质低的农村超生,从长期来看可能损害中国的人口素质;二是把人口政策主要归结为控制人口数量,没有把教育列入人口政策。
流动人口和剩余劳力问题,这也是中国新的人口问题。城市和农村同时劳力过剩,这是我国人口问题面临的第二个双重挑战。
中国人口问题:首先是人口数量太大,人口增长过快。一个国家的人口超过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1990 年发达国家总人口为 8.16 亿人)。现在虽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每年仍净增 1400 ― 1500 万人,即每年增加一个世界大国的人口。
未来 35 年,我国人口发展有三个主要趋势:总人口达 16 亿;有 8 ― 10 亿劳动力;有 2.5 亿老人。这构成我国人口发展的新特点。中国人口问题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在一个国家内同时存在 " 人口太多和人口太少 " 的双重挑战。
中国人头上有两颗"人口炸弹":人口太多,是指现在每年净增 1400 ― 1500 万人。人口太少,一是高质量的人才太少;二是"中国妇女生育的孩子之少,已经不能替代她们自己了"。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1997 年,中国 60 岁以上老人 1 亿多,占总人口的 10%,到 2040 年预计将达 2.5 亿以上,占总人口的 23.79%,60 岁以上的人口是 20 多岁人口的 2 ― 3 倍。
我国 15 岁以上人口中,有 1.8 亿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 15.88%,是世界上文盲最多的国家;问题还在于现在的青少年和今后出生的儿童,他们是 21 世纪前半期的劳动力,教育投入不足,现在初中普及率仅 68%,有 500 万学龄儿童因贫困不能入学,在校生中每年流失小学生 400 多万,每年产生 200 万新的文盲。
现在我国农村有剩余劳动力 2 亿人,城市登记失业人数 525 万人,隐性失业的冗员 2 千万至 3 千万人。有人估计,今后 5 年可能有 3 千万(有劳动能力的人)下岗。
“速度快、规模大,同时还伴随着‘少子’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和家庭保障功能快速弱化的现象。”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功成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的老龄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界上前所未有。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199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0%,标志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短短18年间,这一比重就上升到了17.3%;200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去年底上升到11.4%。
根据预测,到203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5%左右,我国将提前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
衰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衰老时还没变成有钱。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10000美元以上。而我国开始人口老龄化时人均GDP刚超过1000美元,发达国家正在遭遇的问题,我们更快面临,更加措手不及。尤其是我国城乡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贫困率约为17.5%,远高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
“养老服务正在成为刚需,特别是对高龄老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来说。”河南省焦作市民政局福利老龄科科长李霞说,焦作常住人口354万,60岁以上老年人口53.1万,其中80岁以上老人6.99万,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3.2%。这部分人群对养老服务高度依赖,迫切需要满足他们的需求。
事实上,人口老龄化问题近年来持续受到关注,养老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最近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多达几十个。但与公众对养老保障的期待和不断加速的老龄化形势相比,现有的养老能力仍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快基数大 未来如何养老?——人民网
⑹ 中国未来人口数量的趋势分析
中国未来人口数量的趋势分析如下:
1、中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经历了三次婴儿潮。第一次是战后的1949年至1958年,第二次是1962年至1972年,第三次是1981年至1991。
综上所述:中国的人口增长将会减缓,将出现人口负增长。
⑺ 中国当前的人口形势如何
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我国
人口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
到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但当前我国人口形势仍存在新一轮
出生高峰、出生性别比失衡、人口老龄化等热点问题。山东省人口学会副会长吕荣
侃教授对这些问题做了分析。
——我国现代人口转变尚未完成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完成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自
然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转变。但吕荣侃认为,我国确实已经在
20世纪90年代末实现了人口转变,但还不能认为这一过程已经完成。
中国与西方国家相比比较特殊: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自发的。由于发达国家
原来人口增长速度并不太高,惯性影响也不大,因此当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
下,人口转变就趋于完成。而我国则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在国家计
划生育政策的强力控制下,实现人口转变的。因此任何政策的变动,都有可能引发
生育水平的反弹和逆转。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原来的人口增长速度很高,即使生育水平降低了,但惯性
增长的周期还很长,要达到人口零增长,还要几十年的转变。
因此中国人口转变并没有完成,是否完成有两个标志:一是经济社会标志,在
经济社会转型基本完成、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时候,群众的婚育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已经建立了人口转变的坚实物质基础,生育水平已经没有逆转的可能。二是人口本
身的标志,生育水平降到更替水平之下,人口达到稳定的零增长。
按照这种标志,中国完成人口转变的时间约为2045年前后。这个过程要完
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提是保持低生育水平的稳定,绝不可以有任何的麻痹和松
懈。
——如何应对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
近两年,全国很多地区陆续进入建国后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应对这次高峰已
经成为计划生育工作的中心任务。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是前三次高峰的延续。第一
次发生在1950年到1957年,平均出生率在30‰以上,总和生育率最高时
达到6.378;第二次高峰是1962年到1970年,平均出生率达35.7
2‰,总和生育率为5.7;第三次1985到1990年,这次是在计划生育政
策实施后出现的。
第四次出生高峰是第三次高峰的延续表现,因为第三次高峰时出生的孩子现在
陆续进入婚育期,育龄妇女突然连年增加,导致了即使生育水平不提高、出生率也
会提高的局面。这是育龄妇女年龄结构变动的影响,是客观规律。加上我国200
3年改变了婚姻登记办法,使本来就增加了的育龄妇女又有所增加。以山东为例,
2003年登记结婚比2002年增加了14.2万对,2004年又比2003
年增加了9.33万对。同时晚婚率大幅降低,从98%以上降低到70%左右。
据统计,山东省2004年人口出生率已经上升到12.5‰,比2003年上升
了1.08个千分点。使第四次出生高峰提前到来,大约将持续到2015年结束。
这一预测的前提是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5以下。因此,应对出生高峰的基本方针
就是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
——出生性别比失衡造成严重社会问题
世界上一般认为,出生性别比的正常范围为103~107。我国出生性别比
异常是从1984年开始,而且日趋严重。如果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必将造成严重
的婚姻挤压现象,在夫妻婚龄差超过社会文化许可的范围时,可能导致两性伦理的
崩塌。如婚配失当、婚外恋、性行为混乱、离婚率上升、买卖婚姻、拐卖妇女等社
会问题,威胁社会安定。
出生性别比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B超仪器监测
胎儿性别的迅速普及,出现了人工选择胎儿性别的现象。加上重男轻女观念在农村
根深蒂固,农业生产方式对男劳动力的需求、对养老的需求形成了男孩偏好,形成
了性别歧视的意识形态,从而造成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的问题。
除了严禁人工选择胎儿性别的行为、加强对B超检查的监控外,从根本上说,
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通过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养老保
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从而改变男孩偏好的意识。
——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
吕荣侃介绍,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65岁以上者)在总人口中的比
重日益增长的趋势。其根本原因是出生率的下降,使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人口老龄
化是社会进步在人口年龄结构上的表现,所以,最早出现这一问题的是欧洲,目前
最严重的也是欧洲。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欧洲国家不同,是与计划生育政策“一卵双生”的。
但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却有着惊人的速度,以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欧洲发达国
家上百年的历程。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可能达到2
0%,绝对数将达到3亿。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发达的条件下出现的,是典型
的“未富先老”,因而老年保障问题将十分突出。还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某
些农村地区老龄化问题严重,本来农村的出生率要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要低一些,
速度也要慢一些。但实际上,有的农村地区老龄化程度相当高,因为青壮年大量外
出打工,造成了大量“留守老人”。在这种情况下,农村老年保障问题更加突出。
因此,加快发展老龄产业,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显得更为迫切。
⑻ 中国人口政策
政策的主要内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趋于完善。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严格控制 2胎,坚决杜绝 3胎。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外,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要求生育第二胎的,经过批准可以间隔几年以后生第二胎;除了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不论哪种情况都不能生第三胎;少数民族地区也要提倡计划生育,具体要求和做法可由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对有节育要求的要给予技术指导和帮助;对患有不育症的育龄夫妇有生育要求的,卫生部门应给予治疗。争取到20世纪末把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左右。婚姻政策对于加强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有直接影响。为了有利于推行计划生育工作,1980年颁布的《婚姻法》,将男女法定婚龄分别规定为22周岁和20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还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患麻疯病未经治愈或患有其他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禁止结婚;并实行婚前体格检查,以确保人口素质。中国人口迁移政策的重点是控制城市人口机械增长。50年代末政府开始控制城市人口机械增长,主要手段是不经户籍部门批准不得迁入城镇落户。1980年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政策,也是限制人口迁入大城市的措施。中共中央1984年 1号文件提出准许农民自理口粮自筹资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的政策,反映在改革形势下,人口迁移政策较前略有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