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的历史
战国
战国末期,秦国国力殷实,重视水利,及至统一中国,生产力更有较大发展。四川的都江堰、关中的郑国渠(见郑白渠)和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灵渠,被誉为秦王朝三大杰出水利工程。国家的昌盛,使秦汉时期出现了兴修水利的高潮。
汉武帝瓠子堵口,东汉王景治河等都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和宁夏、内蒙古的黄河河套,也都兴建了引水灌溉工程。
隋唐
隋唐北宋五百余年间,是中国水利的鼎盛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水利建设遍及全国各地,技术水平也有提高。隋朝投入巨大人力,建成了沟通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大运河,把全国广大地区通过水运联系起来,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除了大力维护运河的畅通,保证粮食的北运外,还在北方和南方大兴农田水利,包括关中的三白渠、浙江的它山堰等较大的工程共250多处。唐末以后,北方屡遭战乱,人口大量南移,使南方的农田水利迅速发展。水利法规、技术规范已经出现,如唐《水部式》、宋《河防通议》等。
元明
从元明到清中期,中国水利又经历了六百年的发展。元代建都北京,开通了京杭运河。黄河自南宋时期夺淮改道以来,河患频繁。明代大力治黄,采用"束水攻沙",固定黄河流路,修建高家堰,形成洪泽湖水库,"蓄清御黄"保证漕运。
这些措施对明清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也为淮河水系留下严重的后患。在长江中游,强化荆江大堤,并发展洞庭湖的圩垸,促进了两湖地区的农业生产。珠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的水利建设也有很大发展。但从整体而论,自16世纪下半叶起,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已趋缓慢。
清朝
清末民国时期,内忧外患频繁,国家无力兴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区萎缩、京杭运河中断,水利处于衰落时期。但是海禁渐开,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成立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水利院校,培养水利技术人才。
在这一期间也修建了一些工程,如1912年在云南建成了石龙坝水电站,20年代修建了珠江的芦苞闸,30年代修建了永定河屈家店闸、苏北运河船闸和陕西的关中八惠灌溉工程等。但在全国范围内,水旱灾害日益严重,整治江河、兴修水利,已成为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1)中国着名的沟渠有哪些扩展阅读:
“治国必先治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水利建设放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毛泽东主席先后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华夏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设热潮。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水利摆到了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首位,标志着我国水利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堤坝设防标准大幅提高,逐步完善的防汛抗洪减灾体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屏障。
⑵ 中国的盐湖有哪些
中国四大盐湖分别为青海茶卡盐湖、青海察尔汗盐湖、山西运城盐湖、新疆巴里坤盐湖。
1、茶卡盐湖
位于中国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境内,湖面海拔为3059米。该湖湖水富含钠盐,盐层较厚,贴近湖面,湖水已经趋于干涸。湖边有铁路支线连接青藏铁路。
盐湖的形成过程:
1、地壳运动和地形演化:地壳的隆起、沉降和构造活动会影响地表形态,形成盆地、坳陷等地质形态,这些地形有利于盐湖的形成。
2、水系形成:在低洼的地势中,水源通过河流、沟渠等逐渐聚集,形成一定规模的水体。
3、水循环和浓缩:由于盐湖所在地区气候干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湖水逐渐蒸发浓缩,而水中的盐分逐渐积累。随着水的蒸发,湖中的盐浓度逐渐增加。
4、盐类沉积:随着湖水的蒸发,盐分浓度逐渐达到饱和点,导致盐类开始从水中析出沉积,逐渐堆积在湖底。
5、盐分聚集:随着时间的推移,盐类沉积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了盐床,其中盐分含量非常高。
6、气候变化影响:地质历史中,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湖泊水位的变化,从而影响盐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巴里坤湖
⑶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坎儿井是怎么建造的
新疆的坎儿井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三大工程之一,由于在新疆吐鲁番的独特地形区,坎儿井正好适应了当时这样的环境,其工作原理我觉得还是挺复杂的。坎儿井也成为了吐鲁番地区主要的水资源的来源,关于坎儿井的起源也是有很多说法的。
可以说坎儿井是中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吐鲁番发现现存的坎儿井多是清代以后陆续建造和维修的老井,都有百岁的高龄了,如今虽然吐鲁番已有了现代化的饮水手段,但坎儿井仍然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