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古代着名舞蹈
一、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 祭祀舞蹈:包括兵舞、帛舞、羽舞和皇舞。
- 巫术礼仪舞蹈:涉及兵舞和帛舞。
- 驱疫仪式中的舞蹈。
- 教育领域的小舞有《帛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和《人舞》。
- 贵族子弟学习的舞蹈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和《大武》。
- 宴享场合中的弓矢舞。
- 鲁国的雅舞有《象箫》、《南龠》舞。
二、两汉时期
- 雅乐舞主要用于祭祀。
- 俗乐舞包括郊祭乐舞、兵法乐舞、朝贺宴乐。
- 舞四夷之乐,分别展示东夷、西南夷、西夷和北夷的特色舞蹈。
- 武舞有剑舞、棍舞、刀舞、干舞、戚舞。
- 文舞包括长袖折腰舞、掌上舞、盘鼓舞。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 宫廷舞中的清商乐舞是汉民族传统民间乐舞的称呼,其中包括《白纻舞》、《大垂手》舞、《明君》舞、《巴渝舞》、《公莫舞》、《铎舞》和《鞞舞》。
- 胡舞指西北少数民族的舞蹈,如《天竺乐》和《龟兹乐》。
四、大唐时期(上)
- 宴享时的宫廷舞有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百戏。
- 燕乐包括四部乐舞《破阵乐》、《庆善乐》、《景云乐》和《承天乐》。
- 清乐有《白纻舞》、《巴渝舞》、《拂舞》、《前溪舞》、《鞞舞》。
- 西凉乐以《狮子舞》为代表。
- 天竺乐是佛教乐舞。
- 康国乐又称“胡旋舞”,是一种疾转如风的转圈舞。
- 立部伎中的《安乐》是城舞,《太平乐》有五方师子舞,《破阵舞》和《庆善舞》等。
五、大唐时期(下)
- “健舞”有《剑器舞》、《胡旋舞》、《胡腾舞》和《柘枝舞》。
- “软舞”包括《绿腰舞》和《春莺啭》。
- 唐代大曲是宴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散序、中序(拍序、歌头)和破。
- 着名的大曲有《霓裳羽衣舞》、《踏金莲》、《玉树后庭花》等。
- 民间俗乐舞有《大面》(《兰陵王入阵曲》)、《拨头》、《踏摇娘》等。
- 崇仙舞蹈有《四方菩萨舞》、《五方狮子舞》、《天竺脊胡者乐》和《云韶乐》等。
- 队舞如《菩萨蛮队舞》和《叹百年队舞》。
六、两宋时期
- 做陆队舞分为“小儿队”和“女弟子队”,每类有十个独立的队舞。
- 大曲歌舞包括《太清舞》、《渔父舞》、《花舞》和《剑舞》。
七、元明时期
- 赞佛乐舞有《十六天魔舞》、《昂鸾缩鹤之舞》。
- 仍采用“文舞”和“武舞”两类。
- 明代雅乐舞用九奏三舞,三舞为《平定天下之舞》、《抚安四夷之舞》和《车书会同之舞》。
- 明代宫廷舞蹈在刻本插图中有所体现,如《唐诗艳逸品》中的独舞者,《太妃全传》中的梅妃的“惊鸿舞”等。
八、满清时期
- 清代宫廷舞有干戚曰武功之舞、羽龠曰文德之舞。
- 祭祀时初献以武舞,亚献终献以文舞。
- 队舞乐包括庆隆舞、世德舞、德胜舞。
- 瓦尔喀部乐是东部少数民族(属于女真之一)的乐舞。
- 朝鲜乐、蒙古乐、回部乐、番子乐(藏族乐舞)、廓尔喀部乐(今尼泊尔乐舞)、缅甸国乐、安南国乐(手执采扇而舞)。
㈡ 中国古代都有哪些着名舞蹈
中国历史上的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各朝代的舞蹈各有特色。让我们一起探索古代舞蹈的历史长河。
一、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舞蹈被用于祭祀仪式、教育和娱乐。如兵舞用于驱疫,帗舞、羽舞、皇舞等则用于巫礼。《帗舞》、《羽舞》、《皇舞》等舞蹈体现了贵族子弟的教育。宴享时,弓矢舞、鲁雅舞等舞蹈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娱乐。
二、两汉时期,舞蹈分为雅乐舞和俗乐舞。雅乐舞主要用于祭祀,而俗乐舞则包括郊祭乐舞、兵乐舞、朝贺宴乐舞等。四夷乐则指来自东方、南方、西方和北方的乐舞,如执矛舞、执羽舞、执戟舞、执干舞等,体现了舞蹈的军事特性。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舞以清商乐舞为代表,是汉民族的传统民间乐舞。如《白纻舞》、《垂手》舞、《明君》舞、《巴渝舞》、《公莫舞》、《铎舞》、《鞞舞》等,展现了古代汉族舞蹈的魅力。同时,胡舞的引入,使舞蹈艺术更加丰富,如《竺乐》、印度传乐舞《龟兹乐》等,展现了不同文化的融合。
中国古代舞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反映了各朝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至今仍对后世的舞蹈艺术有着深远影响。
㈢ 中国古代有哪些着名舞蹈
一、《大武》
《大武》是周代编创的歌颂武王伐纣获得胜利的乐舞作品,属《六舞》之一。共分为六段:
1、在一段击鼓声后,舞队从北面上场,舞者都手执武器,列队而立,以歌唱表现了武王伐纣的决心。
2、舞队两面有人振铎传达军令,舞队随即分两行,作激烈的击刺动作,边舞边进,表示已有灭商。3、灭商后再向南进军。
4、表示南方的疆域已稳定。
5、舞队再分两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协助周王统治。接着有条不紊地变化各种复杂的队形,形成整齐的队式后,舞者皆坐,作低势的静止场面,表示国家得到了很好治理。
6、舞队重新集合,排列整齐,表示对周王的崇敬。全舞结束。
二、《灵星舞》
《灵星舞》(又名《象教田》)是汉代祭祀后稷的乐舞。由童男十六人表演,舞蹈表现了开垦、耕种、锄草、驱雀、收割、舂谷和扬糠等劳动的生活,以此来纪念和歌颂后稷教民种田的功劳。
三、《盘鼓舞》
《盘鼓舞》(又名《七盘舞》)是汉代具有较高技艺性的舞蹈,舞者在七个盘鼓上以不同的节奏,时而仰面折腰双脚踏鼓,时而腾空跃起,然后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止盘鼓,身体作跌倒姿态摩击鼓面。
敏捷的踏鼓动作,如飞行似的轻盈舞步,若俯若爷、时来时往的姿态和地位调度,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了深邃的意境。
四、《胡旋舞》
《胡旋舞》唐代时从康国传来的民间舞,舞蹈旋转为主,故名胡旋舞。胡旋女的舞蹈动作和姿态以及她的内心情感都和伴奏的音乐旋律、节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她旋转时双袖举起,轻如雪花飘摇,又像蓬草迎风转舞。她的旋转,时而左,时而右,好像永不知疲劳。在千万个旋转动作中,都难以分辨出脸面和身体。旋转的速度,似乎都要超过飞奔的车轮和疾徐的旋风。
五、《踏谣娘》
《踏谣娘》是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戏,《踏谣娘》是根据北齐时的真人真事编演的一部具有讽刺性质的歌舞小戏,有不同的性格人物,有一定的矛盾冲突,编演者有鲜明的情感爱憎态度和思想倾向。
据传,这个歌舞戏,在宫廷宴会中上演,民间艺人在街头也表演,由此鲜明说明它是一出很受广大欢迎的雅俗共赏的歌舞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