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元旦的由来和意义
中国元旦的由来和意义
1. 中国“元旦”的由来
“元”意味着开始,而“旦”指的是日子。因此,“元旦”一词代表着新年的开始。在中国历史上,“元旦”有多种称呼,如元日、元正、元辰、开年、元春、上闹答日、华岁等。
2. 元旦节的由来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就职誓词中提到“中华民国元年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采用阳历,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即“元旦”,并将其定为法定假日。
3. 中国元旦的意义
中国元旦是每年的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元旦的风俗和内容相较于其他传统节日较为简单。例如,人们会放烟花、祭拜先祖等。元旦也是法定节假日,通常会有假期,如果与周末相连,则可能放三天假。
中国元旦放假安排
中国元旦的放假时间与清明、端午、中秋等节假日相同,通常是三天。如果不能调休,则可能只放一天假。例如,2020年的元旦节恰好在周三,因此只放假一天。其他2020年的中国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如下:
- 春节:1月24日至30日放假调休,共7天,其中1月19日(星期日)、2月1日(星期六)上班。
- 清明节:4月4日至6日放假调休,共3天。
- 劳动节:5月1日至5日放假调休,共5天,其中4月26日(星期日)、5月9日(星期六)上班。
- 端午节:6月25日至27日放假调休,共3天,其中6月28日(星期日)上班。
- 国庆节、中秋节:10月1日至8日放假调休,共8天,其中9月27日(星期日)、10月10日(星期六)上班。
2. 中国元旦的来历
中国元旦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三皇五帝时期,并在近代有所变更。具体来说:
古代来历:在三皇五帝时期,由于尧帝勤政为民,且在其死后将部落首领之位传给了品德高尚、能力突出的舜,而非自己的儿子。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舜祭祀尧的那一天,将正月初一定为“元旦”,作为一年的开始。这就是元旦最初的由来。
近代变更:到了1911年,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民国政府决定使用公历,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当时并不称为“元旦”。后来,为了与农历的正月一日相区分,民国政府将公历的1月1日正式命名为“元旦”。这就是近代中国元旦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