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00 年以来,哪些人成为了中国的“脊梁”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
袁隆平院士是从始至终的“农民本色”——瘦小的身躯,微驼背,小平手,再配上条纹衫、棉麻裤,一身简单朴素。而就是这样的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荣誉。
袁隆平院士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为了这两个梦想,在90多岁高龄时,他仍在海南基地里坚守岗位。袁隆平院士为国为民舍得一生,不畏艰辛险阻,解决了大半个中国的温饱问题,国之重器当之无愧!
2、“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着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青蒿素的发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67年,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当时实验设备陈旧,且科研技术水平也相对落后,然而在屠呦呦的夜以继日的坚持下,终于发现了抗疟效果100%的青蒿提取物,并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而为了确保青蒿素的安全性,屠呦呦甘当“小白鼠”,以身试药。对于她的选择,丈夫李廷钊既心疼又理解:“一说到国家需要,她就不会选择别的,她一辈子都是这样。”屠呦呦教授舍小我,为的是万家幸福。
3.“特种水泥专家”李运北:舍得一生,只为国家做好这一件事
特种水泥专家李运北,也是“国之栋梁”中的一员,最近全网刷屏的正能量大片《以舍得敬舍得》就为观众呈现了他的舍得故事。
50年前,我国的建筑业水平比较落后,市面上尽是外国人的发明。
“为什么没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东西呢?”李运北带着这份不甘,投身基建领域的研究,经过40多年风雨无阻的兢兢业业,重复成百上千次的数据推算,他终于攻克了一道道世界性的技术难题,助力我国基建技术在短短50年里,赶超最发达国家水平。李运北舍得一生,只为让中国特种水泥生根、发芽、结果。
正是因为有袁隆平、屠呦呦、李运北等科技先锋恪尽职守,为祖国为人民舍得一生的安逸,才换来了如今国泰民安、繁荣富强的局面。这份舍得,十分难能可贵。
而作为《以舍得敬舍得》短片的制作方,舍得酒业也在身体力行地践行“舍得精神”,推动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进程。数十年来,舍得酒业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打造生态酿酒工业园,时至今日,终于建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酿酒生态工业园——沱牌舍得文化旅游区。
园区占地面积650万平方米,园内有近400万株植物,绿化率高达98.5%,绿色自然的生态环是最适合酿酒微生物繁衍生息,为打造高品质老酒奠定扎实基础。
迄今为止,舍得酒业已经在“生态酿酒”路上坚守了40多年,而这也成为其最广为人知、最为重要的品质和品牌基因之一。同时舍得酒业这一举措,还为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树立了学习样本,推动行业蓬勃发展。
正是一代又一代舍得人不计回报,不断奋进,用使命担当的力量支撑起国家的脊梁,才换来了如今崭新天地的无边辽阔。是他们,守着信仰的光,不负韶华,奔赴山海。而他们的“舍得精神”,终成时代中的最亮的星,照亮我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