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宣扬中国的国际形象
1、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战线积极作为、开拓进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2、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彰显时代创新、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当代中国故事也引来八方喝彩。
3、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既是责任担当,也要遵循规律、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关注、认同与日俱增,但“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噪音杂音依然存在,唯有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1)中国公民如何树立中国国际形象扩展阅读:
国家形象的重要性: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深受各国政府的重视。
② 公民能为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做些什么
2)①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③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④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文明出国行出国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要点①4分,后面三个要点各2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③ 如何内外兼修塑造国家形象
我们不能直接改变中国国家形象外部建构者的主观意图及其所处的客观环境,但作为被塑造的对象,无论政府还是民众都可以在国家形象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是如何认识和利用国际主流媒体。我们需要了解国际传媒的发展和运作规则,在以事实说话的同时,还要注意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语境,以受众能体会和理解的语言来说话。在这方面,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女士是一个楷模。笔者在曼彻斯特大学担任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期间,曾有幸协助安排她以中国驻英大使的身份访问曼彻斯特大学,了解如何在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吸收英国的经验。其间,她既谈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也没有回避这一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她的诚恳和客观态度赢得访问对象极大的好感。她还在《独立报》《金融时报》等英国主流媒体发表长文或接受专访,全面而客观地介绍了中国的巨大变化和仍存在的不足,并以她女儿为例,说明中国年轻人如何了解世界。这种平等对话塑造的不仅是一个开明的外交官形象,而且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发挥着直接作用。
在机制上,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宣传或推广模式,在坚持主体性的同时,也应尝试更多地站在海外受众的角度,了解他们对中国知识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笔者曾多次以曼彻斯特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的身份接受英国广播公司和《独立报》的访问。我感觉到,比起通常所说的“推广中国文化”,强调中英文化的双向交流以及孔子学院在其中的作用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为前者是单向进程,而后者是双向交流。
其次,国内的媒体有责任向国内民众介绍一个客观和全面的世界以及中国在其中的地位,这也有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虽然我们处于日益全球化和资讯爆炸的时代,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但我们了解国际社会的窗口还是有选择和有限的。这就需要国内的媒体对外部世界及其中国形象有尽可能全面而客观的报道,避免误导。例如,华侨华人在欧美报刊中的言论经常被介绍到国内,但是,它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所在国家的观点?笔者近日读到一则题为“《论语》让英国人着迷”的新闻报道,其实只是讲《论语》的一个英文译者的个人看法,不明就里的人还真的以为孔子学说漂洋过海,在英国找到了自己的“粉丝”。这就像前几年国内媒体热炒美国西点军校学习雷锋并建有雷锋塑像的新闻一样,更多的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中国国家形象的主体性建构应当从国内做起。当今世界新闻信息流中,2/3的内容来源于只占全球人口1/7的发达国家。我们在批评和抵制西方文化和媒体霸权的同时,有时却在有意无意地强化西方的论说霸权体系。
近年来,国内出现不少分析和评论俱佳的新闻刊物,成为海外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这些刊物每期均有外刊主要内容介绍。但是,所引内容几乎清一色的都是欧美日的刊物,笔者从未看到对非西方世界,包括印度、巴西、印尼、南非等重要的非西方国家的刊物及其观点的介绍。因此,我们了解的世界是通过西方的视角看到的。在国际政治经济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仍显不足。
第三,中国民众也是国家形象建构过程的主体之一。在资讯闭塞和改革开放之前,很多外国人只能通过当地的唐人街和海外华人间接地了解中国和中国人。随着中国国民以旅游、学习和工作的方式大规模地走出国门,以及外国访华游客的日益增多,每个民众的行为都在塑造着国家形象。最近智利矿难中的民众和政府行为就是该国国家形象最好的广告。
2006年,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然而,部分中国人的大声喧哗、不排队、在非吸烟处“吞云吐雾”等现象仍时有所闻。当然,杜绝这类不文明行为的最终目的不是给外国人看,而是为了建立一个文明、和谐与自信的中国社会。因此,从国内做起,在实现社会公平、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同时,我们已经在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