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企业家如何保护自身利益

中国企业家如何保护自身利益

发布时间:2022-04-12 02:07:09

① 求演讲稿~~~送全部积分~!

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弘扬创新创业精神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立新功
--在2004年全国企业家活动日上的讲话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 张彦宁
(2004年3月24日)

同志们:
今年的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有着非同寻常的纪念意义,有三件重要的事情值得纪念。
第一个值得纪念的是,今年是中国企业联合会成立25周年。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与我国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家的成长同呼吸、共命运的。25年来,中国企联作为企业和企业家的联合组织,确立了雇主组织地位,始终围绕为企业和企业家服务这一宗旨,发挥维权、自律与服务的基本功能,不断开拓创新,扩大了服务对象,拓宽了服务领域,强化了服务功能,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促进我国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家素质的不断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个值得纪念的是,20年前的今天,作为中国企业改革生力军和实践者的代表,福建省的55位厂长(经理)为冲破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束缚,以非凡的勇气和胆识,呼吁"松绑、放权"。这一行动对加快企业改革的进程,推动政企分开,调动企业和职工两个积极性,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经确立,国有企业改革也已进入"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逐步推进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阶段。我们对这些企业家们当年所表现出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表示由衷的敬意!
第三个值得纪念的是,10年前,我们选在福州市举办了首届全国企业家活动日,以纪念"松绑、放权"呼吁书发表10周年。1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再次聚首福州市,是为了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继承和发扬与时俱进的企业家创业精神,发挥企业家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企业发展壮大和企业家健康成长相联系的各种问题,开创企业工作的新局面。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维权、自律、创新、创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下面我围绕主题讲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在更高层次和更广泛领域维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维权是与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改革开放初期,维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强调的是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即政府要"松绑、放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开始出现依法行政、依法治企的局面。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到位,政企分开还需进一步彻底解决,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和有些人,依然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干预企业。企业作为独立法人的自主权,企业经营管理者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导地位、合法权益,还常常受到挑战和侵犯。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我国认真履行了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但出口商品在国外经常受到反倾销等指控,近两年指控案件大量增加,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掌握国际化经营的相关规则,善于借鉴国际上反倾销等经验,积极采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境外投资兴业等措施,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维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维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首先,企业和企业家要树立正确的维权意识。自律和自我保护是维权的基础,只有加强自律和自我保护,企业和企业家才能争得社会组织、国家和法律的保护。企业家应牢固树立依法经营的观念,加强企业伦理建设,各种经营行为不仅要对企业有利,还要对社会负责,要坚决杜绝各种欺诈行为。其次,企业和企业家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特别是要注重从源头、立法前开始来切实维护自身权益。刚刚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宪法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保护各种经济成分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为维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前提条件。现在需要以新的宪法为依据,积极推动修改和完善以《公司法》为基础的企业法律体系,制定实施细则,科学界定企业和企业家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为企业抵制各种不当的行政干预奠定法制基础。第三,适应政府转变职能和政企分开步伐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的新趋势,企业家要发扬创新创业精神,创出企业新的发展路子。要努力营造依法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各级政府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尊重企业的法人财产权,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家运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创出新的业绩,承认企业家创业创新的价值,进一步提升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中国企业家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维护企业和企业家权益要向国际经贸领域延伸。200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851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四贸易大国,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存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与此同时,我国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也在急剧上升。2002年我国企业遭遇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已居世界第一,2003年又比2002年增长了两倍,知识产权争端、技术壁垒也呈上升之势。为巩固和扩大我国企业来之不易的国际市场份额,保护国内产业免受不合理的损害,企业要与政府、社团、中介组织密切配合,学会依法保护自己在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的合法权益。应对国外对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反倾销,企业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在行业协会的支持下,积极应诉。前一个时期,钢铁行业充分利用保障措施维护产业安全,丙烯酸企业两次利用反倾销措施维护自身利益,以及浓缩苹果汁企业联合应诉美国反倾销调查等许多案例充分说明,只要我国企业敢于善于利用国际通行的惯例和规则,采用国际通行的合法手段,就一定能有效地维护自己在国际化经营中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一直致力于维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去年9月,中国企联修改了自己的章程,明确了企联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与地方、行业企联(企协)密切配合,发挥整体优势,代表企业和企业家的利益,建立健全与政府部门和立法机关直接的沟通渠道,反映企业及企业家的要求,对侵害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各类事件及时发表意见,采取有效方式协助企业和企业家妥善解决有关问题,积极推动地方制定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律,使维权工作有法可依。
今年,全国人大已经决定制定企业破产法、物权法,修改《公司法》、《对外贸易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法律。中国企联将组织力量,广泛收集企业的意见并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企业重视并积极参与。
二、把握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人类对社会发展的认识,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直到上世纪50年代,人们才开始认识到,大规模的工业发展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也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1972年,随着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的报告、联合国大会通过人类环境宣言,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quot;概念,成为全球认同的发展观。两年后,联合国将其写入正式文件,人类在经历了惨痛教训后,才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经济发展必须对子孙后代负责。
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全球化、管理国际化和信息网络化已经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企业家应具有适度超前的意识,敏锐地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其负面影响也日趋明显,贫富差距加大、失业人员增多、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社会责任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发达国家迫于资源和环境压力,开始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的这种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这种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的"循环经济",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了环境污染压力,并带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矛盾,中国人口占世界21%,石油储量只占世界的1.8%,天然气只占世界的0.7%,铁矿石不足世界的9%,铝土矿不足世界的2%,中国GDP只占世界的1/30左右,但钢材耗量已占世界的1/4,水泥占世界的1/2,煤炭占世界的1/3,发电量占世界的13%,我们已经不可能只靠国内资源来支撑今后的发展。我国的环境更难以支撑当前这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生产方式。近28%国土已荒漠化,6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空气水质污染局部改善但总体仍在恶化。近些年来,一些国际组织也积极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联合国通过制订《全球协议》,提出了企业遵守社会责任的九项原则。一些国际组织和社团组织在全球积极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标准(SA8000)认证,社会责任逐步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条件,德国进口商协会已制订了《社会行为准则》,对进口的厂商进行社会行为审查。德国零售业贸易协会2004年2月在北京宣布,要求向德国和荷兰出口的中国供应商必须通过最低社会责任标准认证。
当今国际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经营理念已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成本、质量、供货期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商业道德、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跨国公司不仅关心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而且关心工作环境、商业道德以及对社会应尽的责任。许多跨国公司进行投资、贸易的重要前提是看合作伙伴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耐克、阿迪达斯、沃尔玛等跨国公司不仅自己制定社会责任守则,而且要求配套企业都要遵守这些守则。2003年6月,福特汽车中国公司发布了国内第一个企业公民报告书,承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内容包括企业的价值取向及政策、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和促进社区发展的志愿活动。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注重三种基本行为:一是市场行为,企业要遵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范,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二是合法行为,企业的经营行为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国际规则的要求;三是自愿行为,要自愿成为对公共利益和社会负责任的企业。也就是说,一个真正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遵守国家法律、重视社会公德、坚持诚信经营,否则是难以持续发展的。
中国的广大企业要逐步重视和加强社会责任工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时期,重视社会责任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会加速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而且可以展示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增强贸易伙伴的信任,提高企业国际影响力。也是企业持续发展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企业要通过技术和工艺创新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经营,关心和保护劳动者权益,热心公益事业和促进社区发展。
国家已决定在今后15年内投入5000亿元来加快替代能源的开发,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已开始实施,许多企业是这些项目的执行者。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已开始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如中国石化公司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和实施清洁生产,不仅向社会提供绿色产品,而且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了经济和效益、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青岛港务局注重以人为本,通过企业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妥善安置企业大量的富余人员和老弱病残职工;均瑶集团坚?quot;企业不但要为股东创造价值,为企业创造利润,为员工带来福利,而且要关心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理念,通过向贫困地区投资,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且使贫困地区大量的农户受益。这些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中不仅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而且促进了企业效益的提高。
中国企业联合会作为中国的企业、企业家(雇主)的代表,积极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雇主组织合作,开展了一系列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工作。不久前,中国企业联合会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工商委员会,在管理和技术层面推动中外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并带动更多的企业共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争做优秀企业家
企业家及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和科技人才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一支最为重要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他们已构成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在经济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日益显着的作用。没有企业家们的创业行动和管理企业智慧的展现,就没有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许多着名企业的成长与壮大,都与企业家们的作用密不可分。提起海尔,人们就会想到张瑞敏;提起万向,人们就会想到鲁冠球;提起招商银行,人们就会想到马蔚华。在关注企业家物质财富积累的同时,社会各界更应重视企业家们的特殊作用和对企业发展、员工生活、社会进步的贡献。
一个国家企业家数量的多少、素质的高低和受重视的程度,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中国企联和各地区、各行业企业团体之所以定期对企业家进行表彰,大力弘扬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目的是让全社会更真切地了解企业的发展、体会企业家们的艰辛。表彰创业企业家,就是为了进一步弘扬创业精神,形成尊重企业家的社会氛围,展现不同时期企业家们的奋斗历程和对企业发展的贡献。这对于贯彻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培养造就熟悉国内外市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次会议表彰的53位"全国优秀创业企业家",在各自领导的企业创业与改革、发展中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在职工和社会中赢得了广泛赞誉,值得社会各界尊重。通过宣传这些创业企业家的创业事迹,对于鼓励他们继续创业和调动更多人参与创业都有现实意义。
我国企业正处于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同时面临着更为复杂和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企业要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进程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并形成能适应国际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要求,大力推进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全面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中国企联最近组织了千户企业管理问卷调查,有88.2%的企业经营者承认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与世界同行业优秀企业相比存在着较大或明显差距,认为超过的只占0.6%。突出反映的问题是: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的阶段;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多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组织结构的创新滞后,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还没有完全角成;企业发展兼顾员工自身发展不够,员工素质不容乐观;管理信息化的普及面与应用深度还比较有限;主导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牌的知名度不高,战略管理水平较低。因此,各位企业家必须重视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有效结合,继续推进企业深化改革,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通过创新来缩小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
前不久,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中国企联组织召开了"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除了对获得第十届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外,着重研讨了如何通过管理创新来推动企业持续成长,包括搭建一个全国性的官(政府)、产(企业、中介组织)、学(大学、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相结合的平台。应当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知识经济的兴起,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和日臻完善,企业所依赖的价值观、生产方式、交易方式以及管理模式等都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企业要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大潮中生存和发展,惟有不断超越自我、创新求变。当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体制框架、运行机制在我国已初步形成,但企业要巩固各项改革成果、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就迫切需要通过管理创新来实现。企业开展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加强战略管理、信息化建设、投融资决策及风险控制、员工素质的提高及积极性的调动、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培育、清洁生产等。
国家已提出"人才强国"战略,企业创新迫切需要的是造就一个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团队和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充分调动经营管理者、科技人员、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企业家来说,在更加重视发挥各方面人才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
同志们,2004年是实现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和掌握用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先进生产力的人,首先是科学技术人员(科学家和高级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人才,他们是企业发展生产力的主力。作为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中坚力量,中国企业家肩负的历史使命更为庄严,肩负的历史责任更为重大。广大企业家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立新功。
谢谢大家!

在网上找到的,不知道好不好...

② 谈谈你对创业者应当具备相应法律素养的认识

在我看来,创业者需要的法律常识最重要的应该是合同方面和股权分配方面,股权分配决定了你将来在企业中的地位,而一些合同的签订涉及到将来产生纠纷时你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在成立公司的时候章程的制定也很重要,切不可盲目的在网络中找条款,章程当中约定的东西在将来企业做大时可以对创始人起到很好的保护。
拓展资料:
创业者为何应具备法律素养
1、我国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市场经济从某一角度看也就是法制经济。随着我国法律制度越来越完善,就创业者具备法律素养的必要性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相关法律规范已渗透到了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法律。①要想在商界中站稳脚跟,创业者就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素养。
2、提高企业寿命
“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企业平均生命周期是10至20年,中国是5至8年,很多红极一时的企业只是昙花一现,可见中国企业平均生命周期之短暂。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与中国企业家法律素养的欠缺不无关系。”②由此可见,提高法律素养对于企业的寿命长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创业者也更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3、WTO新形势的要求
我国加入WTO后,一方面拥有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无论是把自己的企业推向国际,还是挑战外资企业的涌入,都要求创业者拥有基本的法律素养。“加入WTO、与国际市场接轨、风险投资、企业股份制改造、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以及各类新型市场的培育与发展都离不开法律,具备法律素质、懂法并善于用法已是人才素质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创业者必须熟悉和了解市场、社会和企业等内外部环境的法律法规及其运行机制。” ③现在我国的企业频频遭受反倾销起诉及面临贸易壁垒,创业者提高自身涉外经济法律素养也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4、运用法律规范自己
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经济组织,绝大多树创业者都是以谋利作为创业的原始目的。但是,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必须置于法律的框架下。那么,作为商人,就必须遵纪守法,尊重消费者利益,以正当的方式与同行公平竞争。而现在我国还存在着一些企业家惟利是图,以旁门左道来获取利益的最大化的现象。特别在现在的农民工问题上,一些企业过分注重效益,未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也不愿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工作环境的安全问题不做保障,出了事故后又不予赔偿。这些都是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在创业前,创业者就必须以一定的法律素养来规范自己,这样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5、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及企业的合法权益
一个企业家如果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漠、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手段和能力欠缺,那么这个企业就难以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及企业的合法权益是一个创业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否则,被骗吃亏,陷入没完没了的经济纠纷会让企业无法生存。创业者首先必须明了这一点。

③ 试述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反倾销

所谓反倾销,是指进口当局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对来自外国的倾销产品采取强制性措施,以提高倾销商品在进口国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或限制进口数量。 但由于反倾销国在进行反倾销时,常以反倾销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滥用反倾销措施进行贸易保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口额的不断扩大,同时也使国外对华反倾销指控越来越多。
措施:
(一)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品牌意识,走出低价阴影
中国企业应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后期服务,建立企业自己的品牌。不要仅以价格竞争为主要竞争手段,应以质量取胜、服务取胜。这样既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从而改变原有的产品形象。 产品质量的提高,不仅可通过成本的提高来提高产品的出口价格,还可以通过建立的品牌形象加大产品的附加值。由于反倾销主要是针对产品的低价而言,中国企业应努力走出低质 低价的低谷,减少国外反倾销的诱因,防止授人以柄。
(二)借助海外直接投,应对反倾销
海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有效饶过国外的贸易壁垒,大大减少被诉倾销的几率,而且还有以下三项优点:第一,转移国内过剩的生产和技术能力;第二,学习国外最新的技术、管理、信息、经验和营销,锻炼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第三,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构建企业的全球生产、研发和营销网络,加快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 在我国,最典型的国外投资饶过反倾销的案例是海尔在美国投资建厂。
(三)培养专业人才,积极应诉反倾销
据统计,在已发生的480起对华反倾销案中,至少有50%的我国企业选择了放弃应诉。其中有些企业是因为不了解国际贸易法规,缺乏国际商务人才,不知该如何应诉。美国目前拥有反倾销专业人员2000个,而我国只有20个,仅及美国的百分之一。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官员有200人,而中国从事反倾销调查的人员连欧盟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因此,企业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培养在经济、法律和外语等方面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优秀国际商务人才,为反倾销应诉取得胜利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持。
(四)主动出击,拿起反倾销武器,保护我国企业自身正当权益
如此,不但可以抗衡外国对华反倾销,亦可消除外国在华不合理竞争行为 , 保护我国产业安全。如自吉林造纸集团有限公司等9家新闻纸生产企业对来自加拿大、韩国和美国的进口新闻纸提起反倾销申诉后,相继有武钢诉俄罗斯冷轧硅钢片倾销案,杜邦等6家公司诉韩国企业聚酯薄膜倾销案。但整体来说,我国企业诉讼外商倾销的案例的确很少。这并非外商不存在对华倾销行为,而是我国企业缺乏使用反倾销这一正当手段的意识。故我国出口企业还应主动拿起反倾销武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保护自身正当利益。
(五)转变营销观念,实施多元化国际营销战略
我国企业要从单一的货物贸易向技术贸易领域发展,同时,提高产品的科技 含量,减少国内企业间的冲突,避免形成低价竞销的状况。在商品结构上,我国企业要加大科研投入,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必须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长远看,要加紧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改善出口构成,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效益。在市场结构上,要变目标市场过于集中为市场多元化。在巩固现有欧美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的海外市场,以降低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并达到避免反倾销调查之效。在竞争手段上,要变单纯的价格竞争为多种竞争手段并用。在经营方式上,要改单纯出口商品为直接对外投资,这样既有利于国内剩余生产能力的转移,又可提高企业国际化程度。
(六)规范企业内部管理
我国企业应加快实现对账目的统一管理,与国际接轨。这些数据将是反倾销 诉讼中重要的证据来源。企业不仅要采取国际标准,还应该了解主要出口国家的相关制度,注意两者的不同。这样,我们所提出的会计报表将更加规范化,具有更强的证明力及可信度。 (七)国内企业应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国内一些企业在遭遇反倾销诉讼时,由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不配合或不积极 配合往往力不从心,而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搭便车”的心理。一旦国外对我国反倾销诉讼成功,我国的同种产品以及同类产品在该市场将受重创,甚至可能从该市场完全退出。这对我国该产业的对外贸易将是巨大冲击。因此,国内企业应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应全面联合起来筹措和募集基金,对参与诉讼的企业同行业其他企业予以全方面支持和鼓励。
(八)加强与外国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在反倾销案件中,起诉方的利益往往也是多元化和多层面的,因此,在对外 贸易中,我国企业应促进贸易双方的深层了解与合作,达成相关协议,以求在中国产品被指控倾销时,该国部分相关企业能共同参与诉讼,提供有利于我方的相关证明,甚至说服起诉方撤诉,这已经是化解反倾销调查的重要途径之一。
(九)加深对进口国的法律了解,拓展信息渠道
我国企业应尽快培养一批专业的法律人才,积极应诉反倾销。我国企业之所 以不应诉反倾销,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企业不敢应诉,而是他们不了解国际贸易法规,缺乏国际商务人才,不知道如何应诉。因此,企业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培养在经济、法律和外语等方面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优秀国际商务人才,为反倾销应诉取得胜利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持。同时,可以通过驻外机构、向外国资本输出的方式建立的一些海外企业,了解该国的法律法规、政策动态并及时反馈给我国相关机构和企业,形成快速高效的信息网,完善我国预警机制。
(十)用反倾销手段,保护自己正当权益
外国对华反倾销指控的势头越来越猛,而中国对外提起的反倾销指控却寥寥无几。这并不是说外国生产商不存在对华倾销行为,而是我国企业不知道反倾销是一个正当的保护手段。由于我国在税收管理,关税削减等方面的改革,使市场准入条件大大改善和缺乏相应的严密管理,导致许多外国公司纷纷进军中国。他们不惜通过降低产品价格甚至亏本销售,大肆倾销。所以,我国出口企业在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同时,直接受到倾销行为威胁的生产企业必须主动使用反倾销措施,从而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
整体而言,面对国际间众多的竞争对手,我国企业还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我国企业应深刻意识到这一情况的危害性,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完善企业制度,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的避免或应对国外的反倾销行为。同时,从企业本身出发,企业要抓住机遇,立即着手强化企业管理,着重依法管理,严格管理。把标准建设为企业文化,使职工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养成良好的工作喜欢,形成公司的文化。还有,企业要认识到,只有严格的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要求,坚持走科教兴市的道路,不断创新,求真务实开展各项工作,才能在市场竞争正于不败之地。

④ 中国加入WTO后,如何保护我们企业的合法权益

实际上,中国加入WTO,很大程度和当年的改革开放与企业改制相似
还记得在上个世纪90年代,很多地方为了保护地方经济和企业,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外地企业竞争的措施,甚至有禁止外地企业在本地销售产品,强制本地采购必须用本地产品的极端情况。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这种行为严重阻碍了改革与开放,因此,从90年代后期,国家陆陆续续要求地方政企分家,再进行企业改制,然后是产业升级等,淘汰了一大批老小破旧的过时企业,扶持一批优秀的,具备潜力和竞争力的大企业,同时积极引进外资企业,扶持私营经济,随着中国加入WTO,实现了十多年经济腾飞。
回到加入WTO如何保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这是个体系化的问题,一方面,加入WTO,国家会陆续开放众多领域,随着大量跨国企业来华,势必会产生竞争,而竞争就会有淘汰,一些跟不上时代的国内企业会被淘汰,这就需要国内的企业不断完善自身,加强竞争力,加大对企业升级的投入。另一方面,因为WTO是一个复杂的机构,期间涉及到众多的法律及政府之间的问题,这就需要国内大量的国际贸易法律专家的支持,因此,国内企业应当注重企业制度完善,如果涉及到外贸,更需要寻求法律支持,通过和律所搭建联系,使一些重要贸易合法化,避免国际贸易的法律陷阱,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
总体来说,加入WTO是挑战也是机遇,这就像当年企业改革一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个浪潮下,没有哪个企业可以固步自封的独善其身,墨守陈规的企业最终要么被别人赶超而淘汰,要么整个行业被市场摒弃而淘汰,只有企业自身不断地进步,才能利于不败之地
比如荷兰拥有的世界上最大的吊装集团,在中国加入WTO后,很多国内大型建设用的都是人家荷兰的技术,为什么?因为国内的吊装企业技术和吨位远远不能胜任大型建设,不能胜任,要么不断地投入进行赶超,要么就被淘汰,不可能再通过政策保护强行将别人的先进技术拒之门外,这样就会导致闭关锁国,带来的教训尤为深刻。

⑤ 谁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部门利益、社会利益,正确处理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确实是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必须面对,认真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管理中一个非常复杂难题。 一个社会能不能获得快速发展,看似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从根本来说,却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社会群体的利益能不能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得到认可和体现,中国历史上的每次变革无不反映了这一点。一个企业也是这样,能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企业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正确处理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确实关系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都企业能不能获得长远发展。 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这既是推动个人、部门、社会前进的动力,也是阻碍个人、部门、社会发展的阻力。因为个人、部门、社会三者的利益在很多情况下是是矛盾的。比如个人的短期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利益很多时候是矛盾的,个人收入多了,可能企业用于发展资金少了;比如企业的局部利益在很多情况下与社会的整体利益是矛盾的,国家的税收提高了,企业的负担却加重了。 我们不能期望于每个人都象雷锋那样,具有无私奉献精神,一辈子帮助别人不图回报。我们大多数的人毕竟都是凡人,我们都有一颗“为己”的心,其实一个社会发展的假设是不能建立在“高尚的精神情操、伟大的革命热情”等美丽的词藻基础上的,缺乏厚实的经济基础,这些高尚的精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肥皂泡。我们应该树立“为己不是自私,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损害别人的利益才叫自私”的新观念。把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发展的假设建立在“若为己,先为人”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制度的制定才更符合大多数人的人性,以人为本才能落到实处。 我一直认为,在一个组织内部,良好的关系不是处理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在一个组织中,人的行为非常复杂:很多人为了保存自己的利益,排除异己;为了小部分人的利益,山头林立,这是一些组织内部非常普遍的现象。以致于“明哲保身”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座右铭。只求保住自己,不求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当我们对这些现象深恶痛绝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对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进行一个系统的反思,一个人犯这样的错误可能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如果许多人都犯同样的错误,肯定是企业的制度,社会的运营机制出了问题。因为制度具有导向性,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利益关系。因此建立良好的制度保证体系是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部门利益、社会利益,正确处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前提。没有制度的保障,任何良好关系的保持都是暂时的,不是持久的。这样的制度一定要保证个人利益与部门利益、社会利益之间良性的互动,保证企业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和谐统一。没有这样的制度,企业长久的发展是很难想象的,社会长期的稳定、繁荣也是很难想象的。 制度不是万能的,制度具有滞后性。很多时候都是出现了问题,人们才去设计各种制度来解决问题,而对于一些具有前瞻性问题、随机性问题的处理,制度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那些期望设计各种制度来解决企业、社会所有问题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得不偿失的。而解决这些问题,很多时候靠个人的道德修养、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社会的公共道德等。 人和其它动物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思想的,人是有追求的,人是有精神的。作为一个人,也是应该有点精神追求者的,否则我们有什么资格配作万物之灵。其实推动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卓越的根本动力不是钱,而是精神追求。世界上那些知名品牌的发展历史无不证明这一点,世界上那些经济强国的发展史也无不证明这一点。 同样,推动中国优秀企业家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也不是钱,而是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那些经过市场磨砺、大浪淘沙依然在市场上叱咤风云的企业家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作为凡尘俗子,我们大多数人不能同企业家这些时代的英雄相提并论,但只要我们作为“人”在社会上存在,都不可回避地要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处世原则。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个痛苦的过程,是一个内心不断受到煎熬历练后,又回归人性本然的过程。对此,我非常欣赏大思想家萧伯纳说过的一句话:“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一些基本的生存条件得不到满足,但接下来更大的痛苦是这些基本条件是如此容易得到满足。”

⑥ 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承担社会责任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特别是在进行决策时,除了要考虑投资人的利益或企业本身的利益之外,还应适当考虑与企业行为有密切关系的其他利益群体及社会的利益,除了要考虑其行为对自身是否有利外,还应考虑对他人是否有不利的影响,如是否会造成公害、环境污染、浪费资源等。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对这些问题进行考虑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避免,其行为本身就是在承担社会责任。 一般来说,每个企业都会面临两难的困境:企业存在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还是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亦或在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中如何取得平衡?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可以理直气壮地认为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对公司股东负责,公司不赚钱是一种罪恶;甚至认为社会责任是国家的事情,作为企业,我们是有按章纳税的,创造就业等各种充分理由,表示已经承担了有关社会责任。从“经济短视”的角度看,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是有冲突,是一种“零和游戏”。但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看,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的企业,都会得到顾客的青信赖,最终得到“基业长青”的回报,达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目的;例如强生公司。根据一项调查:欧洲公司的平均寿命是40年,而我国的企业的平均寿命7年,而民营企业只有2.9年。这正印证我国企业与欧洲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佐证。在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当中都面临三重利益: 第一重就是国家的利益。像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企业毕竟是叫做国有控股企业,国字当头,国家利益摆在第一位。中国现在走市场经济来调配它们的价格和整个产出,这个应该怎么理解?反过来看发达国家,它也是经历过很长期的过程。我们看到最开始美国推出反垄断法的时候一个最主要的对象就是洛克菲勒,洛克菲勒是把全美国的石油都垄断起来了,所以美国是美国政府、美国司法部代表广大居民的意见或者民众的意见去跟洛克菲勒打官司,最后是打赢了,所以我们看到美国相对比较发达。 第二重就是要维护社会稳定。国计民生关系到千家万户,对这个社会稳定和消费者的心理、老百姓的心理的影响;还有一个就是公司本身也有利益,他要可持续的发展,要赚钱,怎么自己发展,怎么扩大,怎么去全球竞争,因为它面临的是一个全球高度垄断,但是又是大的公司高度竞争的市场,所以国家的危机管理机制,就是应急机制,是事关国家安全利益,社会稳定的,它有社会责任。 第三个:公司本身要盈利。要在全球竞争,要不断地发展壮大,有这种利益在里面。国家将关系到国计民生作为战略性物资和直接影响国计民生的物资,所以才实行垄断经营,因此垄断企业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否则凭什么由它垄断经营。这里面如果说社会上出现混乱,作为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你是有责任去平抑,首先是去预防它产生,一旦产生了要非常积极地去疏导它,去平抑它,甚至完全可以做出短期的亏损,或者是局部的亏损去赢得全社会的稳定,在社会的稳定和最高层次的国家的利益之间还是有关联的,如果说社会出现恐慌,这种不稳定的因素就影响到国家的利益。所以在这个时候这个企业应该有这种高度、这种责任感去平抑这个事情。 熊掌与鱼:到最后都是在公司的利益、公众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之间找到一个比较稳妥的平衡,但是这个平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停地演进下来的。

⑦ 企业如何能够既承担社会责任(环保)又保持社会竞争力

企业发展在经历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源的优化整合阶段之后,已经步入了“企业公民”这一全新竞争阶段。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责任已成为对一流企业“高标准、严要求”的公认指标。从1999年美国推出“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到2001年英国的FootsieforGood,再到2003年澳大利亚推出的R即utxe,企业社会责任已经被国际社会提为重要议题并加以量化。上个世纪末,欧盟设立了一个目标,到2010年“欧洲经济应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最具活力的知识经济,保障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强的社会凝聚力”。为此,‘有65家跨国公司和19家欧洲国家组织为会员单位的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协会对此做出了积极反应。他们不仅提出了责任竞争力的概念,而且把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经营的主流,把其视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视为企业生存和长远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这种理念的倡一导下,一些欧洲企业的责任竞争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星巴克,这个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全球连锁经营的跨国企业,在世界咖啡市场价格降到每磅50美分的时候,星巴克仍以1.2美元的价格向它的咖啡供应者收购咖啡,其目的是保证农民的收入。星巴克的CEO奥林·史密斯说,星巴克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说服顾客付3美元
买一杯“有社会责任的咖啡”。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逐渐地己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话题,尤其
是本世纪初加入WTO之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被跨国公司近乎强制性的向我们兜售。由北京数字100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和青年华商峰会组委一百名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管理者们基本上都认为企业应该有社会责任,而且这种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目标和利益是不冲突的。这一调查显示,认为应该有企业社会责任的人是88%,认为不应该的只有%4(他们认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将增加成本、降低竞争力),
无所谓的有%8。对于目前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认为不怎么样和很差的占到了一半,认为很好的只有4.%5。至于社会责任和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大部分人认为有社会责任还会有竞争力,另外有四
分之一的人认为这两者之间毫无关系,这也反映了现在企业家的多种心态。企业社会责任己不仅是道德问题,它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己经成为大的趋势,并且逐步从道德规
范走向法律和标准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SASO00(socialACeountability5000),对企业经营管理所要履行的基本社会责任予以规范。因此,在经济与信息全球化日渐发达的今天,企业趋于国际化发展,“非官方组织”纷纷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或行为准则,在保护劳工利益的名义下,制造新的非关税性贸易壁垒,以保护发达国家的自身利益。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既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企业作
为社会经济组织自发追求更文明的经济行为的结果,也是被动的产物,是受到外界压力的结果。企业竞争越来越遵循一个新的包含企业社会责任因素在内的竞争规则。不适应这个规则,企业可能就会被排斥在商业
游戏之外。同时,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非常深入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入世后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客观条件下,研究企何突破固有,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关系及其和谐发展,全面提升企业责任竞争力已经到了非常重要的时候。

⑧ 面对国家要求实行带薪休假,各企业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障自己的利益

俗话说得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级压下级---马到成功,下级哄上级---水到渠成!企业也是为了利益,如果利益得不到保障的话肯定会想点方法来降低成本的。可能会想到,压低工资啊,无偿让员工加班来增加企业效益等等。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一些地方、部门和网民希望将年休假天数由最多15天增加为20天或者25天。法制办会同有关部门反复研究后认为,年休假天数应当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企业等单位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因此,条例规定: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同时,条例还规定: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假期。

⑨ 中国恒大将运用怎样的力量来保护自身企业的利益呢

中国恒大是中国一家规模较大的企业,这家以恒大地产起家的企业,已经成为了集地产、金融、健康、旅游及体育为一体的世界500强企业集团。

⑩ 和别人融资开公司怎么保证自己的权益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资金对每个企业都是稀缺资源,而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本经营和长远发展时时刻刻又离不开资金。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融资就成为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活动。 虽然企业进行融资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自身生产与资本经营的维持和发展,但是就其每一项具体的融资活动而言通常要受特定动机的驱使。例如,企业为了正常的生产经营发生的资金周转和临时需要进行融资;企业为了添置设备、扩大规模、引进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进行融资;企业为了对外投资、兼并其他企业进行融资;企业为了偿付债务和调整资本结构进行融资等等。无论企业的融资活动受何种动机驱使,企业财务人员必须认真分析和评价影响融资的各种因素,力求使自己所进行的融资活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达到最高的效率和最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我们知道,企业的融资活动来自于投资需求。当然,这里所说的投资包括流动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本市场的间接投资。是否要进行融资活动,主要通过比较投资收益和资金成本来决定。例如,投资项目未来的年均报酬率(或年均利润率)是多少?通过融资活动占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或称资金成本率)是多少?这是企业管理决策层最为关心的。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在开展融资活动之前,必须对未来的投资收益作一个较为可靠的预测,只有当投资收益远大于资金成本的前提下,才可以确定所进行的融资活动是合理的、有意义的。 当投资方向确定以后,接下来要做的是估算投资数量,因为投资数量决定融资数量。如何估算投资数量,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但不是本文所要说明的。作为企业财务人员,无论通过什么渠道,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融资,必须事先仔细估算资金需要量。只有这样才能使融资数量与投资数量相互平衡,避免融资不足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效果或融资过剩而降低资金的效益。 一旦确定了资金需要量,企业就应在充分利用内部资金来源之后,再考虑外部融资问题。所谓企业内部资金来源,无外乎通过计提折旧而形成的现金来源和通过留存利润等而增加的资金来源。这部分资金是企业内部“自然”形成的,占用它们虽然也会发生资金的使用成本(实际上是非付现的),但是却不要支付融资费用。而外部融资是指在企业内部融资不能满足需要时,从外部融入形成的资金来源,包括银行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等负债融资形式与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等权益融资形式。占用外部融入的资金不仅会发生使用成本,还要支付融资费用。因此,运用外部融资的方式所发生的成本相对要高些。而企业真正开展的融资活动就是从外部融入资金,真正的融资数量就是向外部融入的资金总量。 由于企业融资可以采用的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其融资的难易程度、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也是不同的。既然要从外部融入资金,企业就必须考虑融资以后应当保持一个良好、合理的财务结构和资本结构,使得财务风险处于安全水平,同时综合资金成本又有所降低。在这种总体的融资战略下,设计多个融资方案,对这些方案进行财务上的优劣排序,以便在具体的融资实践中实施动态选优。 当然,总体的融资战略又必须与具体的融资实践结合起来。比如,按照一般财务理论,权益融资成本要高于负债融资成本。因此,发达国家的企业在财务风险允许的波动范围内,总以考虑降低综合资金成本的负债融资方式为重点。而在我国的资金市场,到目前及其未来的一段时间为止,情况就有所不同了。由于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效益普遍不高,所以投资者对回报的预期一般都比较低。况且,国内外财务学界的实证研究还没能证明中国企业权益资金的融资成本要高于负债资金的融资成本。事实上,只要注意到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效益普遍不高,资产负债率较高,财务风险和压力较大这一现实情况,企业在对外融资时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 有关权益融资的方式主要包括吸收直接投资和发行股票等。对于采用吸收直接投资融资方式的企业来说,应当尽可能要求权益投资方直接全额注入现金,避免以实物作价进行直接投资,以便达到资金充分使用的目的。对于采用发行股票融资方式的企业来说,由于中国股票市场新股发行的暴利效应,新股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的企业是没有风险的。并且,我国大部分的上市公司每年给予股东的红利回报微乎其微,可以想象企业使用权益资金的成本肯定不高。最近一年里,中国股票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权益融资方式,即所谓增发新股。由于管理层关于增发新股的条件制订得比较宽松,主要以上市公司投资的项目与及其发展方向作为取舍依据,使得不少经营业绩一般,财务状况较差,上市以来长期得不到配股资格、资金非常短缺的企业获得了采用权益融资的一次极好的机会。它们提出了与国家提倡、鼓励和扶植的产业方向相一致的投资项目,据此作为新的创业的开始,结果取得了增发新股的资格,权益融资计划得以实现。 因此,根据我国融资的具体情况,只要企业自身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市场信誉和行业发展前景等条件允许,外部环境又比较有利,就应当尽可能采用权益融资方式。企业这样做不仅在资金使用上会有很大的自由度,还可以有效地避免财务风险,可以使资本结构更趋稳健,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所付出的资金成本却不见得高,对企业来说何乐而不为呢?当然,采用权益资本的融资方式难度相对要大一些,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获取资金的时间和过程也要长一些,但对有较好的投资项目而又需要资金的企业来讲,千万不能放弃采用权益融资、尤其是股票融资这种方式。 虽然在我国权益融资对企业极其有利,但是采用这种方式毕竟有一定的难度,包括申报、审批、实施等工作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财力和人力。因此,只要企业总资产报酬率高于负债利息率、产品销售顺畅、财务结构和资本结构合理,企业就应该利用负债融资方式。这样,企业不仅可以在安全的财务风险范围内充分享受负债经营带来的财务杠杆利益,还可以确保所有者权益较快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对任何企业利用负债融资方式都会有数量和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也就是说,债权人只有在充分评估申请负债融资企业的资产、经营和财务等状况以后,才会决定是否予以融资以及融资的数量大小与期限长短。至此,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企业能否从借贷市场获得融资,自身的条件(包括生产经营、商业信誉和偿债能力等)是极其重要的,借贷市场中的债权人是不可能做慈善家的。要有效地从借贷市场获得融资,企业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外部形象的塑造决不可轻视。 一旦企业具备了负债融资的条件,就应进入借贷市场有效地进行负债融资。这时,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是如何选择融资方式,以较低的资金成本和尽可能低的财务风险完成融资目标。 一般来说,对短期经营产生的流动资金借贷需求,企业应当尽可能利用赊购等商业信用方式减少对外短期资金的借入量。必须从外部借入的短期资金,企业要在谨慎的现金预算基础上作好到期偿债计划,然后以比较优惠的利率获得短期融资(如信用额度,周转信贷协议等方式),切不可贸然进行短期融资,当到期无法偿债时又通过高成本高风险的长期融资来偿付短期债务。这样,必然会导致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和财务风险增大。 对生产和资本经营产生的长期资金借贷需求,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内部资金来源,在以较低的资金成本和尽可能低的财务风险为融资目标的前提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比方说,当企业发展需要进行添置设备、扩大生产规模的投资时,管理层首先就应考虑所添置的设备升级换代周期的长短。

阅读全文

与中国企业家如何保护自身利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战争会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浏览:441
中国捐款越南多少 浏览:421
印尼bappebti是什么机构 浏览:546
印尼10000顶中国多少 浏览:298
越南边境国家哪个城市好 浏览:571
印尼养虾前景怎么样 浏览:12
意大利电动压面机怎么样 浏览:741
越南水果麦片哪个牌子好吃 浏览:227
印尼游戏市场有多少 浏览:315
大皮尼亚塔罗在意大利哪里 浏览:741
美国跟伊朗中间有哪个国家 浏览:29
今天是印尼人的什么节日 浏览:377
中国今天新型冠状病新增多少例 浏览:471
英国征税人强迫波士顿人民喝茶的讽刺什么 浏览:19
越南服装厂有多少 浏览:500
伊朗坚果多少钱一斤 浏览:688
印尼巴士模拟器皮肤怎么改格式 浏览:568
伊朗的英语普及率为什么那么高 浏览:670
河源中国黄金店的黄金多少钱一克 浏览:540
中国核工业二二公司电话号码多少 浏览:877